1、综合检测高考练“中国古代史”仿真检测(A卷)(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成都检测)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这反映出周代()A伦理政治的建构B宗法观念的淡化C神权政治的强化D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选A周人认为孝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还体现在宗族及姻亲诸侯的政治关系中,结合西周实行宗法制、分封制可知A项正确。2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
2、()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B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这是元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行省的监控力度,进而有利于提高中央权威并提高政令的执行力,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官员的权力都是源自于中央政府,故B项错误;元朝中央政府通过将地方行省的军事权和财政权收归中央,从而有利于削弱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进而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削弱地方权力的中央集权制度而非削弱相权的专制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3(2017安阳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
3、,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得出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A、B两项内容非材料主旨,C项本身说法错误。4(2018届高三湖北八校联考)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A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解
4、析:选B尚书、侍中等近官本来就属于官僚统治集团,统治阶级基础并未扩大,故A项错误;皇帝身边的近官“外化”为国家重要官职,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涉及。5(2017唐山模拟)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唐代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A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B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的特殊现象C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D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聚
5、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解析:选A根据材料“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祖传秘方”得出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故A项正确。6北宋蔡襄在担任福州知府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福州五戒,其一曰:“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表明当时()A社会风气逐渐败坏B传统观念受到冲击C逐利意识普遍强化D门第制度不复存在解析:选B由过去的“传嗣”到眼下的“资财”,这本身就是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的一种表现,故B项正确;A、C、D三项本身说法错误。7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
6、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选D从扇形图可知,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占比最大的是肥料,其次分别是播种和灌溉,可知农村家庭投资放在小农经济之上,体现了多投入、追求高产出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特征,故D项正确。8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A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B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C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D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解析:选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
7、战争后,故A项错误;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不能体现封建制度衰亡,故B项错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以后,虽然法律上商人的地位比较低,但实际生活中商人的地位已经提高,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社会风气变化的表现,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是指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9孟子曾对齐宣王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诉)于王。”孟子的主张是()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政在得民D以礼治国解析:选C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君民之间的关系,是实行仁政的表现
8、,而材料强调的是施行仁政的影响,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是战国时期商鞅最早提出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规劝君主,推行仁政,巩固统治,故C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涉及礼,故D项错误。10有诗云:“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婿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尊绳在梁。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臆。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籍以传姓氏。三丈华表朝树门,夜闻新鬼求返魂。”这首诗猛烈抨击了()A纲常礼教对女性的残害B宗法血缘关系的桎梏C士族门阀森严等级制度D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解析:选A材料体现程朱理学影响下对女性贞洁的强调,甚至不惜牺牲女性的生命,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宗法血缘关系和门阀制度,故B、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程朱
9、理学严苛的伦理观,而非法家法治思想,故D项错误。11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解析:选D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可知,它是儒学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和发展,故D项正确。12(2017邵阳联考)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
10、“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明代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理学思想,虽然出现了一些进步思潮,但失去社会约束力是不正确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得出当时的士人强调打破传统的“三纲五常”,追求自由平等,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市民阶层,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是其原因,并非反映的现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
11、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士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士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也较为优裕。材料二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
12、;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并简要评述这一变化。(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约束政权为政权服务”等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的小农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民本思想来分析
13、。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信息“破陈立新”“启蒙精神”等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明清时期社会转型与思想界变动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答案:(1)特征:以儒家思想为主,多种思想交融;儒家思想及其代表既约束政权又服务于政权;宗教观念淡薄,关注现实。(9分)成因:中国较早确立了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国较早形成了民本观念。(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变化:进步思想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检讨和破陈立新;出现了民主启蒙思想;思想界强调经世致用。(6分)评述:思想的变动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反映,体现出时代的转型;明清思想界的变动有利于中国社会向近代化方向发展。(4
14、分)14(2017合肥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有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变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壁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5、(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连续性”是材料的题眼、试题的主旨。首先围绕“连续性”拟定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该观点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做总结,只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观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2分)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3分)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断进步。(3分)思想文化:儒家学说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得以发展和更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3分)总之,中国历史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