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单元整合-2-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是古今中外不同文体的优秀作品,文质兼美。从内容上看,这几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或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境界。本单元涉及的“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生命价值类主题与高考中涉及的“正确认识自我”“追求生命本质”“探讨生命价值”这一类主题的考查相吻合。因此,我们要注意对本单元主题的学习。从阅读鉴赏方面分析,本单元为散文单元。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与建议,现当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应“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
2、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解答试卷中的散文阅读时,可分如下三步走:-3-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第一步,通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的主旨。一篇好文章,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进行,我们如若能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就不难找出答案。当然,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它常借写景状物等来表现。故而,要抓住散文的主旨,就得分析文中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与情感体验、社会生活及人生哲
3、理之间的联系。另外,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4-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第二步,略读每段的重点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阅读散文,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就应该从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当然,各种文体都有各自的思路特点。就散文而言,线索最为重要。材料是依赖线索展示的,思想是随线索发展的,事理是循线索演绎的。所以,我们如果抓住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散文的意脉。这样,表面上看似很“散”的“形”,就串起来了,紧紧地凝集在“神”的周围。理清了文
4、章的线索后,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解答后面的题目就不会很难。-5-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第三步,精读文章,品味文章语言。品味散文的语言,主要是品味散文的重点语句。我们应当对所读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抉择、取舍,从而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对重点词语的处理,主要有两个过程。首先要有敏锐的语感,善于捕捉那些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其次,要学会咬文嚼字,结合全文挖掘出词语背后隐藏的信息。而把握关键句,对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从内容、表达形式、结构、修辞等方面来看,我们应当紧紧抓住以下这些关键句: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概括段意的语句;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对文章结构有影响的语句;有重要指
5、示代词的语句;运用修辞的语句;篇首、段首、篇末、段末的语句等。诚然,要成功解答高考散文阅读理解题目,还需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并具备良好的语感。-6-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2010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海棠花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6、。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7-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
7、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已经下雨了。-8-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
8、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9-考点对接 真
9、题再现 写作导引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
10、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10-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11-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断,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
11、于物的手法。B.第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12-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是现代散文阅读中的常考点。在所给的五个选项中,A、C两项说法正确。B项,第段作者回忆了少年时在家乡看海棠花的往事,没有写到“海景”,属于无中生有。D项,“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理解错误,原
12、文中有“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E项,“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文中没有体现,属于架空分析。答案:AC-13-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1)文章第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含有对作者表达技巧的分析。通读文章内容不难发现,作者并非与海棠花无缘,故乡的家中有海棠花,在德国读书的六年中时常见到海棠花。海棠花引起了作者的故园情思。参考答案: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断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2)
13、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线索的理解。海棠花是文章描述的中心事物,在文中串联了许多生活片断和作者对故园的乡思之情,从中不难理解海棠花在结构、内容和主旨方面的作用。参考答案: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14-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3第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情感的把握,这是散文类题目的常考点。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了解所给语句的表达方式,看看有没有特别的表达技巧,然后在理解字面含义的基础上,领悟作者蕴藉其中的深层含意。本文所给的语句比较平实,
14、没有采用其他表达技巧,是作者心境的自然流露。这种心境与下文的关系可以从“情”与“物”的关联角度思考。参考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作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15-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4第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表达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思路解析:这是2010年北京卷新出现的一种阅读延伸题,从命题技巧和命题角度看,要求从文本中延伸出来,谈自
15、己的理解与感悟。作者这句话表达了因与祖国分离产生的故园乡思,“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愈加急切。因距离而产生美,因时间的久远而产生遐想的文学作品和生活体验有很多,比如我们对诗经的热爱、对唐诗宋词的欣赏、对先贤名士的敬仰、对远方风景的畅想等等,都是因时间或地域的距离而产生的。能结合自己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作品分析即可。-16-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答案示例:(1)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时思念和牵挂;作者对“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能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这种距离体验,我在高中住
16、宿时经历过。起初离家住进学校宿舍,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最惬意的是再也不用忍受父亲唠叨我多学习少上网,母亲唠叨我少跟异性同学交往。吃不吃早饭,加不加件衣服,看多长时间课外书统统自己做主,我肆意享受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畅快。可是当自己用凉水洗衣服时,当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时,当不小心冻得感冒时我最初的惬意渐渐消散了,代之以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他们既要起早贪黑地为我的衣、食、学、行操劳,又要为防止我“学坏”而时时警惕,还要忍受我的种种不满。他们活得很辛苦,却毫无怨言。高中的住宿生活拉开了我与父母的时空距离,却拉近了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我把他们深情地装在心里,用勤学和温顺回报他们,使一家人更亲密、更
17、幸福。-17-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2)这句话里的“远”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近”是指心理上的时时思念和牵挂;作者对“距离”的体验就是遥远的时空距离反而能拉近心理距离,强化了思念之情。这种距离体验在许多文学作品里出现过。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浸透着季羡林式的距离体验,相知的友情可以“藐视”时空距离的无情阻隔,心灵的高度契合消解了时空距离存在的意义。再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是两颗心碰撞在一起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距离的悲壮颂歌。当痴情的梁山伯因为与祝英台的时空距离忧郁而终时,勇敢的祝英台毅然用死亡去弥合这生死的距离,留下了惊天
18、地、泣鬼神的烈女形象。文学作品中,遥远而无情的时空距离彰显了美丽的心灵距离,人的美好情感在时空距离中得到了净化甚至神圣化。文学作品中的“远”与“近”的距离体验,使我们窥见了人心的高贵。-18-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孟子为了让齐宣王接受他的治国理念,运用了比喻说理。汉赵歧的孟子注题辞中,说孟子的文章“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在本文论述中,孟子使用了“以羊易牛”“五十步笑百步”和“挟太山以超北海”等许多故事和比喻,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对方易于接受的生动具体的直觉形象,增强了文章的鼓动性。从表面上看,所用的比喻似乎是信手拈来,而实际上是事先有周密的准备,才使说理
19、生动、精到。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就是比喻修辞格。它是针对语句而言的,目的是化抽象为形象,变无形为有形,使其明白易懂,一目了然。这种修辞方法扩展为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比喻,可以将道理说得通俗易懂,能够变深奥为浅显,以突出说理的透彻性、通俗性。使用比喻说理,便于表达思想感情,便于文章情感的活跃。-19-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比喻是使文章出彩的方式之一,它具备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比喻的运用,写文章的人在表达喜怒哀乐的时候,改变了传统的观念,使情绪、感受更加具体生动。恰当的比喻就如同宴席中的小点心,它虽然无法成为主食,也填不饱肚子,
20、却让食客齿颊留香,回味无穷。那么,我们写作文时如何运用比喻呢?-20-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就如同厨师以随手的材料创造新菜,我们可以用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作简单的比喻。直接博喻式:喻势如破竹 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一颗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零的断想)作者将“零”比喻成“太阳”“鸡蛋”“向日葵”“巧克力”“甜圈”等,形象而生动地把“零”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的形象写了出来,显得非常逼真而有亲和力。这也是借助了比喻的效果,如果没有这些独特的比喻,其艺术效果就可想而知了。-21-考点对接 真
21、题再现 写作导引 比喻+感悟式:喻意弥深 真诚是头顶上闪烁的星星,你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存在。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同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保留真诚)先将“真诚”比喻成“闪烁的星星”,这一比喻已经是够新颖的了。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因为有了后面的感悟才更加深刻:头顶上的星星离我们较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存在,意即我们不能没有“真诚”,否则“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同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又回到这个比喻上来,从而使语言前后照应,具有一种美感,读来是一种享受。-22-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设问+比喻式:一问一答中显真情 诚信是什么?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
22、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诚信是什么)作者先提出“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从孩子、小伙子和老人这三个不同年龄特征、不同人生阅历的人的回答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什么是“诚信”。但是凡事要适可而止,作文不是耍文字的杂技,因此,一篇作文里最好不要运用过多的比喻,免得哗众取宠,淹没了文章的主题。理想的写法是在一篇作文中“布置”三五个比喻,使文章有喘息的空间。适度而贴切的比喻是作文的利器,尤其对表达能力稍弱的同学,运用自己有把握又熟悉的简单物件作比喻,绝对会使文章增值。-23-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23、写作导引【范文赏析】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
24、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4-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例文:偶然?必然!福建考生 偶然进入蚌中的一粒沙,若无蚌之日日磨砺,也不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偶然遗于石缝中的一颗树种,若无韧如磐石之志,亦不能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正如众只道是格林童话出版是偶然,就不知格林兄弟满心努力尽血汗!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是用“必然”的毅志绘就;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曾被“必然”的汗水沾染!君知否?华人名导王家卫,成就事业并非偶然。青葱之年他便打工于电影公司进行剧本创作,郁郁不得志而度日如年,后因机缘巧合,恰有一部小成本电影邀不到导演,他
25、的毛遂自荐才成就了一段佳话。然若其无满腹的才华和过硬的电影技术,这样的“偶然自荐”又怎能成就其日后留名影史的光耀?偶然的背后是必然,我们又怎看得见他积年累月钻研电影艺术的辛酸!-25-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君可知,因三杯茶而垂名的摩尔森似偶然成名,其实不然。事业不振,家庭不和的摩尔森只是偶然旅行至中东地区,这一为告别苦闷的举动却让他的爱心播种在那片仇恨美国人的土地!三杯茶中详尽地记录着这个美国人在中东地区为这个落后的世界奉献的点点滴滴。看似偶然的契机,仍是必然的铺陈,若非摩尔森心怀对其他民族悲悯、怜爱之情,又怎会愿意让爱在他乡盛放出灿烂之光!众只云梵高成功是偶然,却不见那个终日于阿尔小
26、镇拥抱阳光并付出身心的青年;众只知体操王子童非成功是偶遇名师指点,却不知年少时的他在老师门前为求一见而不停地翻着跟斗;众只道周杰伦偶然被人提携而渐成华语天王,却忘记当年的他日夜写歌,将梦积累成厚厚一叠歌词卷 总有一种成功被误读成“偶然”,然而其背后总氤氲着“必然”的辛酸!没有一种成功只倚仗着“偶然”,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必然”的血汗!没有一种成功只青睐着“偶然”,成功往往铺垫着一块又一块努力的金砖!偶然的成功?请用必然的毅志绘就!-26-考点对接 真题再现 写作导引 剖析:“偶然与必然”,不少考生从作文试题材料中提炼出这个观点,并作为自己作文的论点。本文是这类作文中的佼佼者。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这个“必然”是什么呢?文章能否阐述充分呢?这些都在挑战着作者。本文前半部分,“君知否”“君可知”列举事实,“众只云”三个排比运用繁例。后半部分,三个排比段,用比喻的形式来揭示“偶然”背后“必然”的艰辛,揭示成功由“偶然”与“必然”组成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