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钦州市第一中学2020年秋季10月月考试卷高二文科综合历史第I卷 选择题一、 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4分,共37小题)26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这一变化A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说明中央集权符合礼制C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影响D根源于儒家思想的式微27“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
2、的是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28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C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D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29下表体现了中国古代时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30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
3、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31明代王守仁说:“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其目的是A发明本心以“致良知”B抨击程朱格物致知的繁琐C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D针对知行脱节以矫正时弊32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为否定专制寻找
4、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33下图是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宋人摹本(局部),内容取自佛经故事,描绘的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通过此图可以看出A当时中外文化的交融B宋朝的市民文化繁荣C人民虔诚地信仰佛教D统一的王朝社会安定34如图是中国某传统戏曲中的脸谱,它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造型艺术,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该戏曲脸谱艺术A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B标志着戏曲艺术成熟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3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郭守敬主持测
5、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任意减省汉字笔画、偏旁紊乱,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汉字交流功能削弱C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D明清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市民阶层兴起36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37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
6、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
7、“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
8、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6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4分)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历史时期人物活动及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唐宋时期韩愈扛起儒学复兴的大旗。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穷天理。明清之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
9、(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传教士成为明清之际西方文化输入的首要担当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明末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或称“知识传教”)策略所奠定的。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其具体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口头传授、译撰中文书籍、携入或自制西洋科学仪器等。当时的译著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 摘编自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材料二 康熙之后(十八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的联系竟为中断。雍正元年(1723年)明昭禁教,实际宣布对西方文化绝交。此后的一个世纪
10、,是西方世界变化最大、进步极速的时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尽皆出现于此百年之间。而我们全无所知,毫无所感。此间,以英国为首的对华贸易固然仍在继续,但英人所重视的是商业利益,一心想的是通过运销鸦片而多赚取中国的白银,绝不注意文化上的沟通。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教士在华活动的特点和影响。(10分)(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文化联系中断的原因及后果。(10分)历史部分26.A【解析】从材料中“礼不下庶人”到“礼崩乐坏”和“以法治国的学说逐渐兴起”,可得出这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官僚政治”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错误;D
11、项表述中“式微”是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这与史实不符,排除。27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董仲舒提出成为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28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根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影响,A正确;儒家思想不能作为医学的理论基础,B排除;C说法明显错误,医学的主要目的是治病救人,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2、。29A【解析】古代的法律条文禁止亲属之间的检举揭发,不准相互告状,并处以重刑,这种做法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法律与儒家伦理道德的融合,不是法律与公德的融合,故B项错误;血缘亲情逐渐强化与表格内容体现的儒家伦理的法律化不符,故C项错误;表格信息无法体现等级秩序日趋固化,故D项错误。30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信息反映的是理学和心学的论争,即历史上有名的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理学倡导格物致知,从细小和琐碎处逐渐积累经验已达到对天理的体悟,在心学看来过于繁琐,而心学则将一切事物和现象均简单的归为心中天理的体现,这在理学看来过于
13、简单,所以据上所述可看出甲方属于心学派,而发明本心是其最主要的特点,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31D【解析】根据材料“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可知明人治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王阳明认为这是一种病,须通过“知行合一”这副药来治疗,故选D项;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抨击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中“知先行后”的观点只是王阳明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明代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排除C项。32C【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子的专有称号,这实际上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
14、等关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C。33A【解析】根据材料中送子天王图内容取自佛经故事,而通过画面看,明显受中国服饰等的影响,这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交融,故A项正确;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的人物画,并未反映出宋朝市民文化,故B项错误;单纯从此图无法看出信仰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当时国家的统一等信息,故D项错误。34D【解析】“寓褒迈、别善恶说明京剧借助表演形式宣扬善的一面,体现岀京剧的教化功能,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三纲五常等伦理秩序,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古
15、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而不是京剧,故B项不符合题意;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造型艺术,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是人物的心理变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35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导致汉字交流功能削弱,故B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郭守敬主持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只是反映了历法成就,无法得出元朝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的结论,故A项错误;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能得出活字印刷完全取代雕版印刷,故C项错误;市民阶层兴起,导致明清小说发展起来,故D项因果倒置,排除。36B【解析】材料中强调这种觉醒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结合所学知识,在英国人的枪炮之下,魏源、林则
16、徐等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B正确;工商皆本思想与民族生存没有联系,A错误;洋务运动发生于1861年,不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排除C;新文化运动时期不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时期,排除D。3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
17、项错误。43.(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4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融合佛道思想;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6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6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4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44.(12分)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
18、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逐渐冲击传统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唐朝已韩愈为代表的扛起儒学复兴大旗;宋代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重塑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晚清,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观点
19、: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逐渐冲击传统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唐朝已韩愈为代表的扛起儒学复兴大旗;宋代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重塑儒家伦理纲常。理学的形成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于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
20、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可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在引用相关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如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寻求天下安定之道,商鞅主持变法进行富国强兵;唐宋时期韩愈谋求儒学复兴,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穷尽天理;明清出现以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思想为代表的思想活跃;晚清则开始出现“开眼看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或时代,知识分子在引领时代的同时也不能脱离时代的局限性,结合表格中知识分子的个人经历和贡献展开论述即可。45(1)特点:进行学术传教;传播某些西方科学知识。(4分)影响:扩大了西方宗教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6分)(2)原因:中国中央专制集权的强化;小农经济狭隘性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外不同宗教间的矛盾冲突;英国(西方)推崇商业利益政策,不注重文化沟通。(8分,需从中英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4点可得满分)后果: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助长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拉大了中外差距。(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