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第卷(选择题)1.据学者统计,资治通鉴中发表过重农言论或推行过重农措施的封建君主有52人之多。君主之所以如此重视,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A. 兴衰关系着农民能否实现温饱B. 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模式C. 稳定与否关系到封建政权安危D. 是封建政府赋税收入的唯一来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其稳定与否关系到封建政权安危,坆历代君主十分重视,C正确;统治者并不会真正关心农民的温饱,排除A项;B项只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不是君主重视的主要原因,排
2、除B项;“唯一”表述错误,古代税收还有商业税,排除D项。2.学者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指出:宋代之后,市集禁令取消,非官营的“草市”、墟市以及庙院集市日渐扩张,不过它们的功能都非常传统,无非为方圆几十里的农户提供日常消费品。此材料揭示了宋代的市A. 突破时间限制B. 没有官府管理C. 服务设施完备D. 功能没有本质突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商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服务设施完备,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A、C不符合题意;我国古代的商业和市始终处于官府的管理之下,故排除B;由“无非为方圆几十
3、里的农户提供日常消费品”可知宋代的市功能没有本质的突破,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市3.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量占80%。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发行量分别占40%和60%。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 政府滥发交子以转嫁财政危机B. 纸币为取代金属货币做准备C. 政府实现货币金融体系的转型D. 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发行的交子面值由大变小,特别是小额面值逐步增多。币值较大便于大宗商品的交易,币值较小则有利于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材料中的变化说明交子的使用更为普遍,因此从本质上反
4、映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4.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称,“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A. 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 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D. 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说明南宋时期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不能说明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
5、域,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南宋,与题干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5.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中学教材这样叙述清代海禁政策:“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其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对历史叙述的几个概念区分能能力,属于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属于历史评价;故选D。考点:历史研究历史叙述历史评价6.秦汉时
6、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时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B. 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C. 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 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大小是由中央决定的,而中央政府确定地方区划的大小是本着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由于当时北方开发程度高,所以需要将行政区划设计的小一些,才不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因此出现材料反映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秦朝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7.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
7、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材料说明了新航路的开辟A. 使人类加速向近代文明转变B. 导致美洲传统社会走向解体C.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D. 直接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没有了美洲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加速了向近代文明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故BC项排除;
8、市场需求的扩大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故D项排除。8.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上述现象说明A.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B. 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C. “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D. 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
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故A排除。材料反映士子对于工作一无所知却参与洋务,没有两难选择,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9.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体现“制度优势”的战争是A. 英西战争B. 英法战争C. 英荷战争D. 普法战争【答案】B【解析】英西战争发生在1588年,当时双方都是封建制度,故A项错
10、误。英法战争发生在18世纪中期,英国于1689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法国依旧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是封建制度。英国凭借其制度优势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故B项正确。英荷战争发生在1652年,当时两国均是资本主义国家,与题意要求不符,故C项错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当时普鲁士王国属于封建君主国家,而法兰西第二帝国则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封建君主国家的胜利不能体现“制度优势”,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时注意题干的关键词“1718世纪”“制度优势”。根据时间可以排除AD;“制度优势”指的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关于“制度优势”取得
11、成功的战争还有鸦片战争、俄国与英法土耳其之间的克里木战争等等。10.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A. 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B. 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C. 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该历史时期民族工业发
12、展的一个重要的国内因素就是倡导国货、振兴实业的推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甲午战争只是进一步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而不是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时间上来看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材料中的1912年、1913年、1914年时间上是不吻合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倡导国货、振兴实业11.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
13、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A. 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B. 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C.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D.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由材料可知了通商口岸在繁荣城市同时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更加突出,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得出通商口岸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故B项错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偏离材料主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故D项错误。故该题正确答案为A。12.美国历史学者彭慕兰在分析英国工业化起源时指出:“伦敦附近
14、有大片露出地表的煤层如果不是这些地球物理的偶然条件,我们更难想象(英国)早期如何突破有机经济的限制。”彭慕兰在此没有强调的是()A. 浅层煤矿是英国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条件B. 工业革命在英国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偶然C. 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煤炭的使用D. 煤矿的开采对英国工业革命有突破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强调了煤矿的天然储备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行,强调的内容并不是工业革命怎样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开采,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都符合材料的意思,但不符合题意。13.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
15、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A. “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现代化”C. “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 “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标题和题干内容表述可知,该景象发生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当时是苏俄进行的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战争。B项是斯大林时期,C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故答案选A。考点:俄国十月
16、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名师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1)积极: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局限:超出了战时需要,引发了农民暴动,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根源在于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14.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实质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罗斯福新政中,其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分别属于( )A. 增加产品供给减少消费B. 增加消费减少产品供给C. 减少产品供给增加消费D. 减少消费增加产品
17、供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产相对过剩,所以解决危机就是减少产品供给;市场上商品相对过剩,所以要增加消费,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本题选C项。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举办公共工程15.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A. 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B. 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 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 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
18、心在政治领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赫鲁晓夫是第一个对僵化的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的人物,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后人评价为“两面性”,故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废除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C和D项错误。16.1931年,斯沃普向胡佛建议将全国工商业强制动员进联邦控制下的贸易协会,以管制物价和生产,指导贸易经营活动。胡佛指责该计划是“法西斯主义”。这表明胡佛A. 已感受到法西斯威胁B. 赞同由政府来管制生产C. 维护企业经营的自主性D. 反对政府进行任何干预【答案】C【解
19、析】斯沃普的建议是想依靠贸易协会直接管制生产,其意图在于使政府的行政权力深入到企业经营中,这违背了自由放任政策规定,故胡佛指责其是“法西斯主义”,表明胡佛主张企业应该有经营的自主权,政府不应破坏企业的自由,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赞同”与材料核心意思相悖;D项,胡佛并不反对政府的干预,而且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故D项错误。点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强制动员”“管制”“指导”“指责”可以直接得出胡佛的态度。17.W福斯特在美国共产党史中说:“若是罗斯福没有这些纲领,工人们在这个时期一定会采取行动击破两党制度,建立一个他们自己的政党。”在罗斯福新政中,较好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A. 整顿银行业
20、,恢复银行信誉B. 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管制证券业C.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D.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加强社会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避免了工人阶级采取一些过激的反抗行动,使得两党政治最终没有被推翻;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与材料涉及的相关信息关系密切。故答案为D项。AB项,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誉和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管制证券业涉及的主要是金融领域的相关知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是农业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8.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位同学在研究英国
21、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时搜集到下列材料,对其内容理解错误的是A. 两次工业革命是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B. 以立法形式推进制度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D. 实现了社会公平,推动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D项所述有些绝对化,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但不能断言英国那时已经实现了社会公平,只能说其为实现社会公平做了很多努力,推动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D项符合题意,故选D;根据题干表格的时间和内容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是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每
22、次完善,都是通过立法形式,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从社会保障的内容来看,保障了一般公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劳动安全等,这必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53年6月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对私营企业的利润分配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即在企业的正当盈利中,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方的股息红利等四个方面分配,简称“四马分肥”。这一办法A. 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B. 推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C.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四马分肥”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
23、本主义工商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故答案选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排除A;1984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排除C;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形成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排除D。点睛: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20.1964年,周恩来对美国作家斯诺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
24、也做了一些错事”周恩来所说的“错事”是指A. 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B. 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私有制C.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于求成D. 将生产资料私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1964年”、“过去15年中”,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所说的“错事”是指党和政府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主要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于求成,故C正确;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指“一五计划”,该计划提前完成,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故A错误;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私有制说法本身错误,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不符
25、合题意,故B错误;将生产资料私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是三大改造的成果,三大改造的完成,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是正确的探索,不符合题意。D错误。21.“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A. 优化工业分布格局B.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 奠定了工业化基础D.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答案】A【解析】材料中“一五”计划实施时,坚持“优先保证工业不在沿海城市发展,而
26、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同时规定大部分工厂都建在远离沿海省份的内地城市,由此说明“一五”计划有利于工业布局的优化,故A项正确;B属于一五计划工业特点;C是一五计划影响;一五计划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分析可知,一五计划使得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本题注重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22.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
27、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 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B. 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C. 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D. 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人民公社问题,由已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以“一大二公”为特征,其中的“公”即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一调整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很不适应,B项表述符合题意。AC项与材料无关,D项“高速度”问题,主要与“大跃进”有关而与人民公社无关。故选B。考点:中国特
28、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名师点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危害: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具体表现为:(1)规模大;(2)公有化程度高;(3)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4)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5)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片面扩大合作化的规模,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结果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3.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
29、,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主要原因是在农业领域A. 优化了人民公社体制B. 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 建立了商品经济体系D. 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至1961年中国经济遭遇了严重的灾难,既有客观的自然灾害因素也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直接相关,1961年开始党中央试图纠正“左倾”错误,所以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调整,至1965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得以恢复,材料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应排除;C项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D项出现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与题干
30、时间不符,应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分析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需要掌握国民经济调整的措施和成效。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1960年国家首次提出对国民经济整顿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八字方针是对左倾错误的一次纠正,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左倾错误。24.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A
31、. 加入世贸,融入全球B. 开发浦东,打造上海C. 政企分开,权责明确D. 包干到户,提高收入【答案】A【解析】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更加全面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符合题干材料中市场扩大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一表述,A项正确。浦东的开放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旨在将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同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因此浦东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国家正确的经济策略带来的,而市场的扩大则体现不明显,故B项错误。政企分开,权责明确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与材料内容不符,
32、故C项错误。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中经济学家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市场的扩大对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的促进作用。第II卷(非选择题)25.材料一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33、材料二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数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答案】(1)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2)态势: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认识: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可以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根据材料一“远销湖广、江西、两广、映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
34、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可知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可知白银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变化可知1500、1600和1820年三个时期GDP总量都要高于欧洲,第二项,人均GDP均低于欧洲,由此可以得出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认识:从材料二中三个时期的中国GDP高于欧洲可知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但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当西方国家过渡到工业文明时,中国仍然固守农耕,从三个时期的人均GDP落后可以看出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根据以上分析写出答案。26.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
35、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材料二 众所周知,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
36、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1937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工业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答案】(1) 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
37、门。(2)影响: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认识: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解析】【详解】(1) 特点:从材料中电力、煤炭工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当时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原因:根据“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可得出实现了关税自主;根据“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可得出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根据“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得出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2)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认识:根据所学可得出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条
38、件。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 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再也不能充当“看不见的手”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等办法扩大政府支出,增发纸币,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减少政府支出,减发纸币,提高利率,以限制投资和消费。而在社会政策方面,政府应当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向富人多征税,然后用于救济穷人,使之用于消费,从而扩大购买力,刺激生产和投资,增加就业。凯恩斯(1931年)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恩斯的主要经济主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的哪些新政措施与凯恩斯的主张基本一致?【答案】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解析】【详解】根据“再也不能充当“看不见的手”“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等办法扩大政府支出,增发纸币,降低利率”等信息可得出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措施可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