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0125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北师大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2单元 第4讲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讲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辛亥革命的过程1同盟会的建立(1)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2)纲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3)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作用: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2武昌起义(1)条件思想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组织条件:革命党人建立共进会等革命团体、积极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力量准备:革命党人发动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革命力量,武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摇篮。(2)经过:1

2、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成立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12日占领武汉三镇。(3)意义:推动了全国各地反清斗争的迅猛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2成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2)内容: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被选举权利以及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4)意义:体现了民主精神,反映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史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3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对亚洲及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果(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其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教材拓展 清末“新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

4、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1)背景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2)内容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3)失败原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革命打断了改革。(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

5、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史料一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清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史料二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思考(1)如何理解史料一中

6、的观点?(2)根据史料二,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解读(1)史料一第一句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功绩,第二句反映的是其局限性。(2)史料二一方面体现了小学教科书内容的变化,即由重儒到重共和,二是反映了教科书改革的目的,即提高民众素质。试答(1)“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清廷瓦解之表征”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意义;“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2)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

7、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4)社会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以唯物史观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材料项目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与制定者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

8、动,11人从事制造业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49人参与,其中同盟会会员38人,留学日本和有欧美经历的40人,40岁以下的37人(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35岁以下的30人时间4个多月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从起草到颁布经历2个多月主要内容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及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视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制度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实施历经200余年,基本严格执行,确立了宪法的崇高地位

9、颁布仅仅三个月,袁世凯就公然违背;1914年被中华民国约法取代;20世纪20年代淡出历史舞台特点浓厚的法治色彩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摘编自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上表为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解析:表格中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分别从参与制定者、时间、主要内容、制度、实施和运行特点等几个方面分析,有相近或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确定论题可以从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深受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来说明。也可以从不同点,即二者的差异和差异的原因来确

10、定论题。在确定论题后,要联系表格中的内容,结合史实,通过比较分析进行论证。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关系。论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制定形式、主要内容、主要制度等方面,明显借鉴了1787年宪法的部分做法,并得以实施;但由于两国国情差异极大,时代相距久远,导致两者的命运迥异。示例二:论题: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差异分析。论证:参与制定者,前者更为多元化,历时较久;后者以革命派和欧美化的留学生为主,制定仓促;前者在妥协中得以制定,后者因人定法;前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时代条件,因此能够持久;后者因自然经济、社会性质、社会环境不同,而未实施且很快被破坏。示

11、例三:论题: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行特点成因分析。论证:前者是移民国家,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基础薄弱。前者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封建传统;后者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前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后者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劣势;前者分权明确,后者机制不明,因人定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

12、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20潍坊高三期末)1894年,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源于朱元璋反元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1905年又将“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A具有种族革命的倾向B带有狭隘的民族观念C追求民主革命的目标D倡导各民族一律平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主要指以汉族为首的中原地区,而“中华”主要指中华民族,因此“恢复中华”在于推翻清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13、实现民族革命,但没有体现种族革命的倾向,故选C项,排除A项;“恢复中国”体现了以汉族为首的狭隘民族观念,“恢复中华”没有体现这种观念,排除B项;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强调民族平等,排除D项。2(2020洛阳模拟)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B根据材料“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可知,当时立宪派由主张

14、镇压革命到支持革命,这反映了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故选B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对本国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软弱性、妥协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立宪派对革命的态度,此时立宪派并未放弃政治理想,排除D项。3(2020宜春二模)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15、)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D根据材料“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课本强调法律和平等,故选D项;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是民主共和,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课本内容,没有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根本”用词不当,排除C项。4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

16、有之”。这反映出()A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B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C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D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D根据材料“盲目西化”“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古已有之”可知,辛亥革命之后,国人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心态,因而主张取缔星期制,故选D项;星期制的争论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自由多元,排除A项;星期制普遍推行与大众舆论无关,排除B项;实行星期制并不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排除C项。 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初步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

17、过阶段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式口号第一阶段5月4日至6月3日北京学生集会、示威、游行、罢课“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第二阶段6月3日以后上海工人阶级罢工、罢市(3)结果: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4)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一、二、三、四”归纳五四爱国运动一个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两个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三大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四点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背景:陈

18、独秀和李大钊酝酿建立共产党;共产国际的帮助。(2)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央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表现二、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国共合作(1)条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3)内容: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4)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

19、展。2国民革命运动高涨: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3北伐战争(1)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2)经过:1926年7月,出师北伐,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3)失败: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正确理解国民革命的结果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失败了。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长征1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背景:国民党镇压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2)过程南昌

20、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点燃星火: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扩展巩固: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粉碎四次大“围剿”。(3)意义:开创了中国革命通向胜利的正确道路。2红军长征(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过程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初期损失惨重,遵义会议扭转危局。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3)转折: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

21、:批评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撤销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影响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计划,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左”倾与右倾(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22、(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素养提升融会贯通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2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运动3国共的十年对峙探究1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史料一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史料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摘编自中共党史资料选编思考根据上述史料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解读(1)史料一第一句话即是主

23、旨,民族意识由此觉醒。(2)史料二中“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做工人运动”是关键信息。试答五四运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过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精英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

24、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探究2国民革命的特点史料一国民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

25、告别的革命史料二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摘编自第一次握手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2)由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革命取得的成果。解读(1)注意史料一中“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新三民主义”“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现代民族国家”等信息,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国民革命的特点。(2)史料二说明国民革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具体实战,取得巨大成果。试

26、答(1)新特点: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2)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根基。国民革命的特点及历史意义(1)特点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革命军队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2)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

27、势力。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以家国情怀感悟红军长征的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而长征结束时,大家都有了坚强的信心。材料二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

28、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美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作者指出的“分水岭”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被视为“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的原因。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红军长征的原因可知,“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致使红军损失惨重。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可知,该事件是遵义会议;第二小问,结合遵义

29、会议的意义分析即可。答案:(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致使红军损失惨重。(2)事件:遵义会议。原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红军长征的启示(1)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3)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4)是否形成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5)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政党,能够及时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不断探索。 (6)中国共产党是

30、一个历经磨难、久经考验的党,是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能勇担历史重任的伟大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1919年5月上旬,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天津各界纷纷成立了救国十人团,其规章中规定:“提倡国货,宁死不买仇人的货物”。抵制日货成为学生演讲的主要内容,其后天津总商会也参与了抵制日货运动。这段材料反映出()A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天津斗争B天津斗争以学生为主体C北京、天津成为五四运动两个中心D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D天津各界纷纷成立救国十人团、学生和天津总商会抵制日货,这说明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由材料可知,是北京学生运动而非中国外交失败直

31、接引发了天津斗争,排除A项;参加天津斗争的有天津各界的救国十人团、学生和天津总商会,这不能说明天津斗争以学生为主体,排除 B项;北京和上海是五四运动的两个中心,排除C项。2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A说明中国共产党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B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C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D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A工人、农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中国共产党还主张联合一切革命党派和资产阶级

32、民主派,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力量所在,这是中国的实际,故选A项;B项表述属于中共“一大”的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全民族抗战路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3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与此同时,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这主要得益于()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指导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D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C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实现第一

33、次合作,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工农运动得以发展,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当时工作重心仍在城市,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理论,排除B项;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在广州,排除D项。4(2020河北高三联考)1934年,川陕省工农银行铜元票三串文券,正面印有“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口号和列宁像。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以践行B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走向高潮C“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全党共识D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得到广泛认可A材料信息“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坚决保

34、卫赤区”说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川陕地区得到实践,故选A项;1934年国民党集中兵力对红军进行“围剿”,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低潮阶段,排除B项;1934年党内对于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有分歧,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认同农民的政治主体地位,排除D项。20162020年全国卷考情统计知识点卷别命题角度辛亥革命2020全国卷29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2018全国卷29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立场的表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019全国卷29五四运动的影响2018全国卷29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2020全国卷29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2016全国卷29国共十年对峙时

35、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命题规律1从考查内容看,高考对辛亥革命的考查较少,近几年主要涉及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北洋军阀的统治等,其他内容几乎没有涉及。2从考查形式看,仍以新情境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均集中在第29题选择题上。3从命题方向看,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及在革命中的主导作用和领导地位仍将会是重点考查内容。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练点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2020全国卷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

36、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B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清帝退位诏书稿上加上“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方面揭示了袁世凯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有抹杀革命之意,似乎共和政府的组建是由清帝下诏恩赐的,而孙中山认为“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因此,从材料看,当时双方最大的分歧是由谁来主导组建临时共和政府,B项符合题意;从材料看,双方都赞同“共和体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是否要进行社会革命,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当时双方的约定,清帝退位时临时大总统的人选是袁世凯

37、,排除D项。练点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2018全国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C五四运动激发了知识界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热忱,材料中的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究竟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实业”,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采用“劳农主义”以及要不要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用革命手段来改造中国。通过这场争论使许多

38、青年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这场争论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练点3: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016全国卷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30年,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和

39、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粮食大丰收,故选A项;红军英勇奋战主要是保卫根据地的安全,排除B项;当时处于国共对峙时期,面临敌强我弱的形势,根据地政府的主要精力是用于巩固革命根据地,排除C项;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现象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新课改理念辛亥革命期间的南北和议与妥协政治,在新教材中是主要知识点,旧教材中没有涉及;兼顾新旧教材的衔接,渗透了新课改理念练点2素养鲜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培养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练点3逻辑推理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水稻产量提高,逻辑推理这一时期的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

40、点4: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2020全国卷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B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已“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故B项正确。练点5:五四运动的影响(2019全国卷2

41、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各界团体”的行为。由“1919年11月”入手,即可联想到五四运动,它提高了人们的觉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由此可得出答案为B项。练点6:孙中山的革命思想(2018全国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

42、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C根据材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根据材料“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及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故A、B两

43、项错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练点4历史情境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方针的调整考出新意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练点5呼应热点2019年是五四爱国运动100周年,以五四运动后的群众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各界思想发展,涉及爱国情怀的热点问题练点6设误陷阱孙中山欲效仿的是俄国的成功之法,非其革命之“道路”,更非其革命之“前途”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2020晋城一模)1912年元旦,发表在上海申报的新祝词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由此可知,辛亥革命()A

44、维护了社会道德的底线B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C转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D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D由材料“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可知,申报不仅要革新道德、学术,而且要革新服饰,说明辛亥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故选D项;辛亥革命冲破了传统社会道德,但道德底线并未被突破,排除A项;促进学术研究、转变审美观念只是材料中提及的一个方面,排除B、C两项。2杜威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该事件促成()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清政府迅速垮

45、台C革命领导阶级变化D抗日战争的兴起C由材料“政治改革运动”“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可知,题干所述事件是激发了人民群众爱国热情的五四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故选C项。3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中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四所大学正方获胜。当时有评论称:“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据此可知,当时()A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B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C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D专制和大一统观念仍占据主导A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决心以武力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9

46、25年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一信息正说明国民政府的决定具备了一定的民意基础,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学生与民众对武力统一的态度,排除B、C两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排除D项。4(2020河南名师联盟一模)据统计,“八七”会议后的三个月内,各地爆发的武装起义多达22次,但唯独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代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方向。这主要是因为湘赣边秋收起义()A提出了土地革命策略方针B首创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C打破了苏联革命道路束缚D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湘赣边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

47、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开始了把革命力量引向农村的伟大实践,从而打破了苏联“城市中心论”,因此C项正确;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A项错误;首创新型人民军队的是古田会议,B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秋收起义后建立起来的,D项错误。5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前线出现大量的牺牲,而后方可补给人员越来越少,红军动员工作开展艰难。“上杭县才溪乡只有二千余人口,在多次扩军突击后,只剩下壮丁七人,还要进行突击,这当然不现实。”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A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远远强于工农红军B苏区人力资源的枯竭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原因C日伪军的扫荡导致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受限D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存在局限性B题干提及第五次反“围剿”时,前线牺牲大,后方补给不济,无法打破敌人的围剿,只能选择长征,故选B项;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且第五次反“围剿”之前的四次反“围剿”都取得胜利,说明红军战斗力顽强,排除;日伪军的扫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革命道路,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