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677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 理清全文结构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和创作能力。2.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 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2. 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3. 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1.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表达效果。2.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由回顾朱自清的生平及介绍创作背景

2、导入新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了一位能“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语)的诗人、 散文家兼学者朱自清。他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 1898年 11 月 22 日),卒于 1948 年 8 月 12 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 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 27 种,共约 190 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9研究等。大多收入 1953 年开明书店出版的 4 卷朱自清文集。1988 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 6 册朱自清全

3、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 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1928 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 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 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 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

4、示不满和反抗。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写下了荷塘月色,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 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先 生的这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二、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文意,体味课文的美。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 层次。(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作相应的指导;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 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 扬

5、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三)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四)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1.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 说,异彩纷呈,手法各异。对本文的整体印象,大家的感觉不约而同,那就是美。2. 继续探寻: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明确:文中的写景特别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调非常美。即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即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三、整体把握: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6、解答:全文分三大段:一段(1):写“观荷缘起”: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段(2-6):写“荷塘月色”: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三段(7-8):写“景中人”: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1. 文章是怎样的一个结构,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行文线 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 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 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服务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 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

7、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2. 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再默读一篇,然后讨论问题)(1) 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进一步分析起笔这样写的目的,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不宁静)(2) 文章中哪些语句直接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 高学生鉴赏和分析的能力比如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3) 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根据前面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让学生对文章中作者的心情变化进行总结。作者的心情在 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

8、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作者的心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 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现实的烦恼。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 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 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在严酷 现实的重压下作者的苦闷、彷徨和寂寞心境。第二课时一、讲读第一段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 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

9、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 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文眼)。 二、讲读第二段:(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

10、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 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板书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二)讲读第 2 节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 要条件。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三)讲读第 3

11、小节: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 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 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 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 实中的苦闷。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 感受:自由(苦闷)(四)讲读第 4 小节: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

12、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 读品味它的妙处。(可分成五组讨论回答)明确:(第 1 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 2 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

13、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 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 3 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 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 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14、烘托出几分 幽雅和宁静来。(第 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 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 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

15、下的水 “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5. 请同学朗读第 4 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 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 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 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板书田田(

16、多) 荷叶 亭亭(美)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象闪电(快)荷波:凝碧(色)荷韵(流水):脉脉(态)静态美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1) 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解析: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 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

17、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引 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创作手法)同时向后扩展,让学生自己找出同样使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并分析。锻炼学生的 独立的分析能力。(2)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问作者是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 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 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

18、感觉 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 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类似一种特殊的比喻。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它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

19、,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而且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再如:A“他滑滑的明亮着(视觉),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触觉)。(绿)B“绿茸茸的草板(视觉),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听觉)”。(长江三峡) 总之,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 作者用词的精妙

20、之处。(3)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4) 引导学生从语言中体会作者一个人在月夜之中欣赏美景的时候,心情又是如何?(进一步领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五)讲解第 5 节1.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2.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

21、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 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3.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解答泻、浮、洗、画,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18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 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

22、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 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 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板书如流水流动(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4. 第五节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

23、含义?讲解“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 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 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 的心态。(六)讲读第 6 节1.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2.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 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

24、是对第 2 段的回应,也是第 4、5 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3.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 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 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 2 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4.师生共同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

25、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 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 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 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 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 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解答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

26、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 烦恼。5文章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三、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第三课时一、讲读第三段1. 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

27、的,朦 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 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2. 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讲解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28、”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 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3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 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

29、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 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总结: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莲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热闹有趣的。(文中: 热闹、风流)4. 西洲曲的理解: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 诗意是说,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喻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纯洁的。(相亲相爱)5. 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无忧无虑自由幸福

30、快乐美好相亲相爱明确:一幅“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笔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首先应是无忧无虑的,于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人生中烦恼最少、最无忧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在理想世界里, 人类的心灵还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在理想世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这一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 似乎每个现实世界的

31、人“无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过把瘾。6. 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明确: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 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 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 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 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7. 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

32、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 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 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33、。“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8.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 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体会文章结尾1.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

34、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 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2.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3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 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候,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

35、回归不宁静,又重 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小结文章最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

36、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 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 感情淡淡的喜悦恰是到了好处我什么也没有独处的妙处颇不宁静淡淡的哀愁什么声息也没有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地点三、小结: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 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 韵味。四、布置作业:1. 思考和练习的二、五。2. 背诵 4-6 三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