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高考的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从内容上说,多属社会科学类文章,有时也兼具自然科学性质;字数一般在1 000字左右。从题型上说,从2012年至2019年,都是两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2016年及以前是9分,2017年及以后增加为10分,简答题由3分变为4分。不同的是,2018年和2019年考查的文本为几则非连续材料,但考查的实质不变。预测2020年仍会沿袭对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考点涉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思、勾、串”三位一体快速读文,节约时间平时的阅读是为了汲取知识,怡情养性;而应试时的阅读是为
2、了快速地解题得分,所以阅读时抓住关键信息点才是最重要的。平时的阅读,时间不是问题,可以悠着来;而高考时间有限,没法慢慢看。因此需要养成“思、勾、串”三位一体读文本的习惯。第一,思,就是宏观思考,在开始读文本前就思考三个问题。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或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2行文中作者为突显论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3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手段和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的,就是文章依照怎样的顺序谋篇布局、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也就是文章是怎样论证的。这样带着问题读文,能让心静,心静则神凝。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
3、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只有心静下来了,才能发现细微之处。部分选项信息虽说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思考则心静,心静就能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不心浮气躁,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第二,勾,就是微观勾画。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养成“筛选勾画”习惯。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边阅读边筛选勾画关键词句。1关键词(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
4、、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指代词等。2关键句(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
5、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第三,串,就是迅速串联。迅速串联的目的就是理清思路,把握大意。也就是文本读完后,再根据思考的问题和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读文示范】阅读实用类、论
6、述类文本的第一步好把握,关键是第二步、第三步,这里重点示范第二步、第三步的读文技巧。第二步第三步勾画文中关键信息点勾画理由迅速串联(2019高考浙江卷)材料一:苗绣,苗族的刺绣。其(1)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2)。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3)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4)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5)用于“男
7、性之衣”(“乌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5)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6)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材料二:苗绣是苗族人(7)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8),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
8、,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9)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10)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11)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材料三:目前
9、,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12)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13)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1)“其”,代指“苗绣”,下文“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的应该是“苗绣”,而不是“楚绣”。(2)“同流而异源”,指流派相同,源头不同。第7题A项,“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认为“苗绣、湘绣、汉绣”同源,与原文
10、“同流而异源”的表述不一致。(3)“主要”,指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有的时候命题人往往把“主要”说成“全部”。(4)画线的句子明确说明“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第7题B项对此处做了考查。(5)“多”,表示范围的副词,命题人往往扩大范围,说成“全部”。(6)此处实际上说明了苗绣的日常图案和特殊情况下的图案,即苗绣(日常)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特殊情况下(盛装)的图案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第7题C项对此进行了考查。(7)“苗族人”,指明范围。命题人往往扩大范围或忽略限制。(8)“从启蒙开始”,限制时间,考查时往往改变说法,造成意思改变。(9)“乍一看”
11、,第一眼看上去,猛然一看,没有细细端详的意思。后面的内容往往不合乎事实。设题时往往忽略“乍一看”三个字。把后面的内容看成事实。(10)“几乎”,差不多、接近。命题人往往故意去掉“几乎”,导致信息错误。(11)画线的部分是苗绣的四个特点,考查时可能选择其一。如第7题C项,“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是正确的说法。(12)“主导”一词限制“传播形式”,考查时往往对其忽略导致信息错误。(13)“至少”,限定“非物质文化形态”数量范围。第一,速读原材料,寻找关键信息。材料一,主要内容是介绍苗绣的历史、形式、分类、风格、图案内容及制作过程。材料二,苗绣的作用: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材料三,苗绣的传播形式:
12、不仅仅依靠静态传播方式,还借助视频手段。第二,整合材料,得出结论,概括作者写作意图。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通过概括可以明确,三则材料是围绕“苗绣”去组织材料的,写作意图是介绍苗绣特点及作用,并告诫人们如何保护苗绣。第三,明确构建文本的意义。在读懂文本、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续表第二步第三步勾画文中关键信息点勾画理由迅速串联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
13、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14)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15)(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14)画线句子强调了苗绣借助互联网传播的原因及好处。如第8题C选项对此做了考查。(15)画线部分是写“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的优点,即“人们可以反复观看”,与第8题D选项意思一致。这三则材料的意义就是引导人们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
14、艺术特质和美学趣味,呼吁人们做好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工作。局部区域选项筛选标疑,注重细节五比对考生都知道,解答高考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就需要用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代入原文或原文的相关区域进行比对,但是一般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都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些看似接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而在表意上与原句大相径庭。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转述、概括、解说、重组、变形等来命制题目选项,在命题过程中往往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篡改或者进行一定的扩大、删减等,这类选项在原文的区域也往往只涉及局部,解读此类题目需要“两步走”: 一、绝对化选项的筛选,标疑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题的部
15、分选项,有时候会绝对化,回归原文比对前可以对这样的选项进行筛选,先把可疑的绝对的词语标记出来,有的时候绝对化的选项可能直接呈现出错误。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读完这四个选项,要本能地重视选项中某些绝对化词语:A项,“如果就”,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显示的是一个直接而必然的联系。B项,“必
16、须完好保存下来”中“必须”“完好”,都是绝对化的词。当然要注意一点,我们遇到绝对化的词不一定就代表这个选项错了,但这样的选项往往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而C选项和D选项相对来说没有绝对化的语言。二、回归原文,注重细节五比对就是把四个选项代入原文相关的局部区域,在词语、概念等细节之处进行比对,在具体比对时,思维趋向是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也就是高考选项常常设置的错误类型。高考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把另外三个选项设置成“干扰项”,这些“干扰项”往往呈现为以下错误类型:错误类型一: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这类选项时故意增删、变换、改动文中表示范围大小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常常以整体代部分 (或相反)
17、、以一般代个别 (或相反)、以普遍代特殊等。细处比对:勾画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词。然后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严重、非常等。 (2018高考全国卷,T1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原文信息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
18、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判断细处比对【答案】 错误由原文可知,缺乏的是“有机统一、具体转换”两个内容,而选项只说了“有机统一”一个方面,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错误类型二:混淆时态命题者设计这类选项时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就是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已经发生的事实”,或者把“可能发生的”转述为“一定发生”,也可能反之。细处比对:勾画选项与原文中一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然后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
19、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2015高考四川卷,T6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原文信息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
20、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判断细处比对【答案】 错误“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错,原文是“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也就是说“中央集权统一”之后,为了国家政治的需要,汉王朝才把“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选项把其当成了先行的条件,混淆了时态。错误类型三: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这类选项时有意将原文材料中肯定的事情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情加以肯定。细处比对: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
21、词语。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2019高考全国卷,T1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原文信息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
22、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判断细处比对【答案】 错误选项中的“从杜甫论诗作品中”是对原文杜甫作品举例的概括转述,表意一致,因此这部分正确;其他关键词都有直接对应词语,而选项中的“正面评价”是肯定,原文是“尽得其长”,长处不等于“正面评价”错误类型四: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细处比对: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的”“了”等虚
23、词;或者换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2019高考全国卷,T1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原文信息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判断细处比对【答案】 错误选项关键词“二度创作”有直接对应内容,“避免西式改编”对应原文信息“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
24、魂魄”,“因此”后的内容就对应了“以防失去原有风格”,选项“原有风格”,偷换了原文的“本真的艺术特性”错误类型五:指代有误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往往在一些指代词上作文章,选项句对文中的一些“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在范围、类别、程度轻重上有误。细处比对:关注选项句或原文中有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如:这、这些、此、与之相反等。注意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表述是否正确,是否在类别、程度、范围等方面有误。 (2017高考全国卷,T1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原文信息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
25、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判断细处比对【答案】 错误“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说法错误。原文“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中的“其”指“后代”,原文是不为后代设定义务,选项是为后代设定义务,虽有“混淆是非”之嫌,但更主要的是理解“其”的指代内容。【考题印证】让考生先掌握命题人有意设置的“错误项”,就是为了让考生在具体比对时有思维趋向。再回到2019年高考浙江卷第8题的四个选项:(请在表格空白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分析)选项原文信息判断细处比对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
26、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正确原文是“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A项改变了说法,表述成“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意思一致,说法正确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错误原文是“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B项,表述成“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实际上苗绣并非改变自己以适应时代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
27、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正确原文举苗绣的例子,证明“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从侧面证明了C选项“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原文先谈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后谈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提示苗绣文化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
28、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正确原文“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选项表述一致课堂跟踪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美国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类用了5 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
29、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人类对于城市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直到目前为止,要给城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仍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城市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和空间的概念,又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的概念,因而对于城市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就涉及多种学科,因此要对城市做出较为科学的定义,就必须超越已有的各种学科对城市的定义的局限,抽象出城市所具有的最为一般的特征。(摘编自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材料二: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
30、的文化。因此它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那么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摘编自葛剑雄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31、材料三: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即使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能够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迅速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具有延续城市文脉的自觉性,不
32、采取特殊的措施,文脉的断绝是不可避免的。(来源同材料二)材料四: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有机时空背景。不同城市的显性因素及隐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文脉的差异性及多层次性。城市文脉的显性因素是指能够为人所感知的外在城市特征,直观上表现为城市实体及城市空间。城市显性文脉中所体现反映的深层文化内涵即是城市文脉的隐性因素,它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从总体来看任何城市都是各种显性和隐性因素混合组成的,而从城市的某一区域、局部来讲可能就具有比较完整的文脉关系,如视觉上的连贯性、空间形态的完整性、社会生活方式及群体意向的统一性。这种有序的文脉关系也许会在更小的范围表现
33、出来。如上海外滩街面、天津一些早期租界地、南京夫子庙一条街等。(摘编自吴云鹏论城市文脉的传承)1下列对材料中“城市文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过去积累的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传统。B城市文脉能否形成与城市的文化传统是否延续无关。C一座城市只要保持自己的文脉不中断,就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并且会把它推到极致。D城市文脉是城市的记忆,它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结晶。解析:选D。A项,原文是“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此处将“当时存在”这一要素漏掉。B项,原文是“因此它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虽然选项中有“文化传统”一词,而所摘原文中似乎没有,但
34、根据上下文可以断定“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中的“功能”就是“文化”的体现。C项,原文是“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选项将原文的必要条件变成了充分条件。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限于人们对城市的既有认知程度以及不同学科、不同认知视角的差异,难以形成对城市的公认定义。B一座城市如果只有现在的文化,而缺乏历史意蕴,则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自己的文脉。C城市的文脉不是一成不变、自动延续的,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不主动采取措施,文脉将会有断绝之殇。D城市文脉是宏观的、是直观的城市空间和隐性的文化内涵的统一体,因而只能在更大的空间显
35、示出来。解析:选D。D项曲解文意。原文“这种有序的文脉关系也许会在更小的范围内表现出来”。3概括城市文脉断绝的原因。答:答案:因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城市被破坏殆尽,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每个城市都要有经济功能,以生产为主,城市功能通化、泛化,摒弃传统,又缺乏创新。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加剧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趋势,发展目标不现实。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大量移民,能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急剧减少。观点类选项读透文本,合理推断实用类、论述类文本观点迁移运用类题目是近几年常出现的题型。它考查考生是否能真正读懂文本,是否能真正把握文本观点。一、选项特点1选项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的文字,有的选
36、项是对文本观点或结论的再分析论证,需要根据文意来推断;有的选项是跳出文本,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2选项本身都与考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让考生具有亲切感和现实感,同时又与文本观点紧密结合。二、解题指津第一,把握选项对原文的再分析运用或所陈述现象或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域。第二,吃透文本观点,考生要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每段的首句或尾句,这些语句中蕴含着观点或结论;考生还要区分文本中的观点句与论据句;当然还要区分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有时文本中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有的赞同,有的否定,要注意区分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观点是作者
37、的。第三,根据原文对观点的论证分析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分析论证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文外所设论据所要证明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进而推断选项的正误。这类题具体比对时,多侧重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具体比对:比对特征思考趋向比对方向比对选项句和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张冠李戴注意选项是否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比对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无中生有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却找不到以偏概全文中的观点能找到,但故意夸大事物实际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从而与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用的论据
38、不一致。要从整体上感知,在原文中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从夸大或缩小方面思考这三点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很难截然分开,在找对应区域期间往往就要把握选项观点和原文的观点。三、解题示范 (2019高考浙江卷T7)(文本见“读文示范”)(请在表格空白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分析)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选项解题展示第一:选项所在区域第二:原文观点第三:比对分析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选项关键词有“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答题区间在材料一开头材料一:“
39、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A项中,“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与原文“异源”,即“祖先不同”意思不一致。A项不正确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选项关键词有“盛装刺绣”“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答题区间在材料一前半部分和结尾部分材料一:“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B项中,“再将其以栏杆形式”不正确,且栏杆形式是否用于裤脚和鞋面文中并未提及。B项不正确续表选项解题展示第一:选项所在区域第二:原文观点第三:比对分析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
40、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选项关键词有“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鸟、鱼、狮子等”“呈现”“呆萌特点”答题区间在材料一中间部分、材料二结尾部分材料一:“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C项中, “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龙、大象、狮子等”有误,龙、大象、狮子等是“盛装的大型图案”。 C项不正确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选项关键词“苗绣”“罗列事物”“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从中学习文化”答题区间在材料二
41、第一段中间部分材料二:“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D项中,“苗绣这本书不乏思想深度”与原文表述一致。“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是根据“苗族先人把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推断出来的,表述正确。D项正确【答案】D (2016高考天津卷)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选项T7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文本信息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
42、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判断比对分
43、析【答案】 错误通过选文可知,文化消费品位是“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商人收藏绘画属于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自然就会形成文化消费品位,选项“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说法错误。即时演练1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弘扬优秀传统的一项是()A我市加强京杭大运河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B北京一银行女职工穿着汉服上下班。C孔子诞辰日在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D国务院新近颁布博物馆条例。文本信息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总的原则是合理扬弃,即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特征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则坚决摒弃。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态
44、度分析和对待传统,厘清哪些是应该汲取的、哪些是必须剔除的;同时区别传统的“显性方面”和“隐性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和方式。典章制度、文史经籍、风俗习惯、文化遗迹等“显性方面”是传统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发掘整理和保护修缮。近100年来,几经战乱,我国典章失传、文物流失以及损毁相当严重。应增强保护意识、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究水平,切实扭转这种局面。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加强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好的经验和做法,对破坏、损伤的文物进行抢救和修缮。同时,加强文化传承基地和博物馆建设,使优秀传统的“显性方面”历久弥新、发扬光大。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
45、审美情趣等“隐性方面”的传统,应结合今天的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判断比对分析答案:选B节选文本的第二句话已经明确了作者的观点“总的原则是合理扬弃,即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特征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则坚决摒弃”。选项A、C应属于下文论证过程中提到的“文化遗迹”,选项D应为“典章制度”,B选项不属于“风俗习惯”,也“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所以答案为B。同时,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直接解答,题干是“不属于弘扬优秀传统”,那就是对“优秀传统”的做法,设想一下,每个人都穿着
46、“汉服”上下班将是什么状况,答案自然就出来了。2根据文章,下列说法能够体现“非量化因素”情愫的一项是()A电视台每日在预报气象信息后发布第二天各地的“阳光指数”和“穿衣指数”,人们关注并依据它们来决定后面的行动。B读者读到老残游记中描写听白妞唱曲的感觉“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会心一笑。C电影大腕台词:“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D电子游戏迷小王告诉别人,他玩电子游戏的最大快乐就在于不断赢来更多的网币和在游戏中不断提升的等级名次。文本信息但是我们生命中却仍有着值得珍惜的非量化因素。一位微电子专家说过,
47、不要以为精微的数字化手段能够表达一切,比如说,一对夫妇站在摇篮边,当他们默默注视了摇篮里的爱子后又抬头相视的那一瞬间,他们的表情,尤其是内心洋溢的情感,是一种无法量化却又坚实存在的因素,这比其他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所有可量化的因素,包括他们的年龄、学历、收入、住房条件等更为紧要,是无价的所谓无价,也就是无法以数字衡量价值,因而尤其珍贵。面积、光照、装潢、藏书、安静这些衡量一间书房的因素是可量化的装潢,可以从投资额上;安静,可以从外来声音的分贝值上汉学家何莫邪的书房就这些因素而言,其实并不能占到上风,不仅面积不大,而且窗户朝向欠佳,全年进光的总量不高,如果用仪器测其空气流动的日平均值,其数值恐怕也
48、未必令人满意;但他那书房里的非量化因素,比如说那种不身临其境绝对感受不到的氛围情调,却是一流的,令人流连陶醉。我们常有焦虑。仔细思考便会发现,我们所焦虑的几乎全是可量化的东西,而且焦虑的具体思维模式,也是十分数字化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重视可量化因素就不好。就做事的社会效益与自身合法权益而言,重视可量化因素不仅必要而且务须认真,但必须消弭那些引起我们焦虑的不良成分,把那些多余的数字删除。有人一度曾为自己住宅里只有一个卫生间而昔日的同窗家里却有两个卫生间而陷入自惭形秽的焦虑,但一次他却在仍住胡同如厕还需出院儿的一位朋友家里,目睹感受了其家人间无法用数字量化的那种温馨亲情,竟醍醐灌顶般地清醒过来,再
49、也不让几个卫生间之类的量化焦虑来败坏自己的心情了。判断比对分析答案:选B原文对“非量化因素”情愫认定“是无法以数字衡量价值”的,A选项的“指数”、C选项的“贵”、D选项的“等级”都是可以运用数字衡量的,所以答案为B。课堂跟踪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官文化建筑的代表当然就是皇家的宫殿。这种建筑非常注重“象征”作用,并以其象化的自然形态与之对应,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及其象、数都是其“勘舆”“相地”的理论根基。以天体地貌作为象征的外化,更重要的是,这种建筑要“象征”出皇家的至尊无上、气度非凡和能为无限。这种建筑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就凝聚在北京的明清故宫上了,它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严
50、谨典丽,肌理清晰,而又富有人情味”的建筑风格。当然,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这种气派宏大的皇家园林也是建筑的瑰宝,它们往往将国内建筑名胜熔为一炉,甚至吸收了外来园林文化的精华。(摘编自刘悦笛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材料二: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了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
51、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农耕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般乱撞,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摘编自冯骥才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材料三: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今天的他们依旧喜
52、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经过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因为,只有成为集体审美,它才能成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来源同材料二)材料四:审美以感性
53、体验为主要特征,因此,论及个体的审美素养,往往容易忽略审美知识的涵养。实际上,离开了必要知识的审美活动一定是盲目和低水平的。例如,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以直观的方式观赏对象,这种美学知识有助于审美主体调整自己的注意方式,进入审美状态。审美活动以艺术为主体,学生进行欣赏和创作,更是需要必要的艺术知识。欣赏音乐作品就该了解基本的乐理知识,如果对音乐史有深入了解,就更有助于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意味。欣赏书法作品除了要懂得书法的基本技法之外,还需要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意境”等理论有所认识,否则很难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由此可见,审美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判断,不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就不可能
54、进入艺术作品之中,也谈不上受到艺术熏陶了。(摘编自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1下列对材料中“暴发户审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暴发户审美”在清代时就已经出现,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B到乾隆盛世时的“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极度追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使中原汉文化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C整个社会由传统农耕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时,必然造成国民美育和审美品格的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D“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审美,要么仿古,在传统中找卖点,要么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解析:选C。C项,原文中,“国民美育和审美
55、品格的不被提倡”的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代风气的影响。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家宫殿作为官文化建筑的代表,风格雍容华贵,注重象征意味。B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审美观念是不同的,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C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房子里还有很多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D艺术熏陶注重直接的体验,只要多加接触,自然就能习得美的精髓。解析:选D。原文强调的是“审美知识的涵养”,“离开了必要知识的审美活动一定是盲目和低水平的”,D项歪曲文意。3简要概括清代以来审美发生
56、变异的原因。答:答案: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的欲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后,国力却日渐衰败,使得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当时“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代风气的影响,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再被提倡。主观题的答题要领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在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是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重点信息,“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浙江高考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此考点。一、理解概念含义“两步法”1审清题干,弄清考查角度。首先,审
57、准考查的是概念的内涵还是外延;其次,审准修饰语。2纵观全文,搜索信息区间。一般情况下,要理解的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或者阐释,有的对概念的阐释在文中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落里。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钥匙。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有如下几种方法: 1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其深刻的内涵往往落实在一些含蓄的重要词语上,因此把关键词的具体内涵分析出来,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2分析句子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
58、找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3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和修辞手法。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而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必须找出它的本体才能揭示句子的含意。4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竭尽一切心智,产品仍然无过于平顶的房屋、所谓现代化的人行道和笔直的街道这些令人压抑的东西,使我们每年都要外出避夏呢?我们在建筑上如此地不成功,是由于我们过于讲求实用的缘故,但实用并不是艺术,目前的工业时代使这个情形更趋恶化,尤其
59、是加固混凝土建筑产生之后。这是工业化时代的标志,将会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延续而延续。大部分混凝土建筑甚至于忘记安上一个屋顶,因为屋顶没有用处,他们如是说。一些人声称自己从纽约的摩天大楼看出令人振奋的美。也许确实如此,而我却从未看出点什么来。它们的美是黄金的美: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百万巨款的标志。它们表达了工业时代的精神。然而,由于我们每天要目睹自己建造的房屋,在里面消磨掉大部分时光,由于糟糕的房屋会限制我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人们自然就有美化这些房屋的要求。房屋对我们城镇面貌的改变是十分微妙的。屋顶并不仅仅是躲避日晒雨淋的屋顶,而是影响我们对家的认识的东西。房门不仅仅是供走出走进的房门,而是
60、引导我们进入人们家庭生活、了解其中奥秘的“开门咒”。总之,我们在叩一扇色彩单调的房门和一扇金环朱漆大门时的心境毕竟是不一样的。问题是怎样让砖块灰浆有一定的寓意,表达一定的美。我们如何赋予它一种精神,让它对我们说话,就像欧洲大教堂被赋予一种精神,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表达着一种巨大的美和崇高那样。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最好的建筑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中国建筑看来是沿着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在发展。它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在许多方面,它都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从梅花枝头获得了灵感:首先变换到书法上的生动线条,而后变换到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之中。不仅如此,中国建筑还辅以象征的意象。由
61、于人们对泥土占卜(即抓一把泥土撒于地上,根据所成的形状判断吉凶)的普遍迷信,中国建筑引进了泛神论的因素,迫使人们考虑房子周围的风水。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和平与知足,其最好的体现是私人的住宅与庭院建筑,这种精神不像哥特式建筑的尖顶那样直指苍天,而是环抱大地,自得其乐。哥特式大教堂暗示着精神与崇高,而中国的庙宇宫殿则暗示着精神的安详与宁静。 (节选自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与西方不同的道路”的具体内涵。答:【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具体阐释“与西方不同的道路”的具体内涵。对这样的句子,要注意其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因这句话在最后一段的句首,且在该段就有具体解释的句子
62、,抓住这些句子,把其抽象、概括的意思阐释得具体、明白即可。【答案】 中国建筑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和平与知足。考点二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已成为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三个题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甚至两个是对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的筛选、整合、归纳、概括。浙江高考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此考点。因此,在备考复习中,辨别筛选、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解答分析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可以从四个方面寻求突破:1抓住核心语句突破。文章中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
63、词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中。2寻找主要线索突破。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络。精研脉络,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体内容,方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寻找主要线索在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语句。3层层概括突破。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4挖掘隐含信息突破。语境是表达感情、思想的基础。文章的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其深层意义(即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才能真正理解阅读材料,
64、吃透作品的含意,从而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隐含信息有时还体现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 (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
65、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
66、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
67、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所选文段有删改)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答:【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可以先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然后根据关键信息概括答案。如“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惊人一致”,由此可知文言之于白话,能解决它的一些困境,即“艺术化”。再如“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其造诣也是很高的”,由此可知文言对
68、现代写作尤其是创作的表现形式有好的影响。【答案】 有益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 阅读2019年高考浙江卷,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读文示范”)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2)针法和绣法:。(3)承载的文化:。【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概括苗绣某些方面的特点,且已经给出了答案示例。关于苗绣的针法和绣法的内容集中在材料一,“苗绣针法有十几种,其中是苗绣中特有”。关于苗绣承载的文化的内容集中在材料二,材料二的第一句即苗绣的文化价值,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也是对苗绣的文化价值的概括。二
69、者取其一即可。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 (2)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3)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考点三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终极”目的,也是高考的必考考点。浙江高考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此类题目还应该是复习的重点。解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要做到三个“重视”。1重视那些具有概括性的句子。一般情况下,抓住了那些概括性强又代表作者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2重视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材料还是文献材料,总是为表
70、达一定的观点态度服务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其实,考题也往往以此为命题点。3重视作者的评述。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文本中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炼精要,做出概括,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借鉴前人和别人的东西,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然而,文化价值观念是无法按照冯友兰先生所倡导的抽象继承法加以传承的。冯友兰先生认为,可以把文化价值观念从其得以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剥离出来,抽象地加以继承。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念
71、与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人所热衷的某些主导性价值观念就是欧洲社会在一系列政治、思想和文化运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例如,其中的人权是对神权的抗议,理性和科学是对宗教和迷信的抗议,平等和个性是对身份等级制度的抗议,自由、民主和博爱是对专制政体的抗议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当现代中国人把这些价值观念从欧洲人那里移植过来时,乍看起来,抽象继承的方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实际上被继承过来的文化价值观念乃至整个人文精神都发生了畸变。换而言之,抽象的继承方法注重的只是文化价值观念表面上的移植,完全忽略了这些观念在移植到现代中国社会后其内涵上的走样、变化,甚至变质。请概括材料所论述
72、的主要观点。答:【答案】 文化价值观念不能用抽象继承法加以传承。 (2018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
73、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埸。”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材料二:(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
74、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
75、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来源同材料三)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1)事实依据:(2)理论
76、依据:【答案】 (1)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2)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课堂跟踪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西方艺术史的发展,有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它是循着历史的轨迹向前发展的。中方雕塑注重于比例、解剖以及透视的精确,而西方雕塑更重视的是人体结构的表现力,雕塑中通过人体的变化来传达某种情绪,所以人的形体动作以及转折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西方古典雕塑常常把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用作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此外,西方雕
77、塑体积感非常强,而中国古典雕塑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数是平面性较强,有时艺术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及衣服的皱褶,这样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所以,通常中方雕塑表面比较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细微的变化。(摘编自高铁中西方雕塑艺术特征及审美研究的差异分析)材料二: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作品是西方雕塑史上继菲狄阿斯和米开朗基罗之后的第三座高峰,也是古典和现代雕塑艺术的转接和枢纽,在整个雕塑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对雕塑艺术的研究中,罗丹无疑是不可忽略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卑微、内省、宿命的宗教气息。罗丹往往运用“草稿”式的塑造法,非常强调“面”的刻画,并且
78、善于突出表现对象的局部来给观赏者制造清晰的轮廓感、超现实的真实性和神秘的光影效果等美妙的视觉感受。(摘编自马茜罗丹雕塑艺术研究)材料三:罗丹说:“果然!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道理何在呢?我们知道“自然”无时无处都在“动”。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能捉摸者,已是非动;非动者,即非自然。照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况且动是生命之表示,精神之作用。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但是艺术是否能表现“动”?怎样才能表现“动”?我们拿一张照片行走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走的人一比较,就觉得照片中的人提起了一只脚
79、,而凝住不动,好像麻木了一样;而罗丹的雕刻却是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刻怎样才能表现动象?其实答案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能在雕刻或图画中,使我们观者能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摘编自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材料四: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唯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他深入到自然的中心,直感着自然的生命呼吸、思想情绪,晓得自然中的万种形象,千变万化,无不是一个深沉浓挚的大精神。这个自然的精神凭借着物质,表现出云树山水
80、、鸢飞鱼跃、美人英雄。所谓自然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而已。“自然”本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罗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罗丹的雕刻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古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所以古希腊的雕刻可称为“自
81、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来源同材料三)1下列对材料中罗丹艺术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捕捉自然动态变化的每个细节,用物象表现自然的真相。B注重表现自然内在的精神生命,不讲究作品外在的艺术形式。C深入自然中心,感受其气息,通晓其变化,刻画其心理。D关注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善于表现人类精神的活泼跃动。解析:选D。A项,“用物象表现自然的真相”表述错误,材料四说“罗丹认定动是精神”。B项,“不讲究作品外在的艺术形式”错误,原文意为“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而“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说明罗丹同样讲究外在的艺术形式。C项,不
82、属于“罗丹艺术特点”的概括,只是他的具体行动和做法。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雕塑作品较之西方,体积感要弱一些,表面较少细微变化。B作为西方雕塑史上的第三座高峰,罗丹的雕塑作品呈现出超现实的真实性。C罗丹不仅能从自然物质的“动象”中体悟到自然的真相,而且能用创作表现自然背后深藏的生命精神。D古希腊雕刻艺术讲形式,求完整,偏理性;而罗丹雕刻讲内容,求品质,偏感性,表现风格完全相反。解析:选D。D项,罗丹雕刻“求品质”不准确,原文是“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3联系全文,谈谈对“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句话的理解。答:答案:世上没有完全静止的物质,“动”才是自然的生命
83、精神,是自然的“真相”;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表现“动”,而照片却难以表现。专题强化训练9(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
84、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材料二: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
85、、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材料三: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
86、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以摩族猎人为例)1下列对“志
87、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B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C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D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 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说的“集体记忆”指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奥运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相
88、关记忆,不能说“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成就自己”,而是对以后的志愿服务有所助益。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为了推动共享
89、秩序的建立”错。原文说单车猎人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维护共享秩序”与“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是两个概念。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此题应从两方面作答,一方面分析为什么说单车猎人是志愿者,另一方面分析为什么说单车猎人是“新型”的志愿者。对于第一方面,应该从材料中筛选出单车猎人与志愿者的共性;对于第二方面,应该从材料中筛选出单车猎人的个性,即与传统志愿者不同的地方。由材料二可知,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
90、社会提供援助;由材料三可知,单车猎人同样具备志愿者的特点。另外,材料二、材料三在论述志愿者与单车猎人的行为意义时,都多次提到公民意识,这也是二者的共性所在。对于单车猎人与传统志愿者的不同之处,可以结合材料三的内容,从单车猎人的身份属性和行为实质两方面入手分析。答案: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以儒、释、道为主体要
91、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材料二: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
92、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坚持中国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色分裂”。(摘编自景海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是何种关系)
93、材料三:那么,要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的形态中去呢?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如果一厢情愿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是徒劳无功的。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能完全除去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各自的
94、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来源同材料二)材料四:改革创新是当今的时代精神。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这个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这个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是不妥的;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是缺乏理性的。我们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多元的方法,对国学这个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理,让其具有合理的民族性的一面,特别是将其人民性、现代性的一面呈现出来,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合理成分,推动我们社会的进步。(摘编自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4下列对材料中“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95、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使得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B坚持民族精神立场的一方认为,必须关注中国文化之精神,反对对儒、释、道精神进行阐释。C坚持现代学术立场的一方认为,不应该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反对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D对峙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已经“角色分裂”,学术研究与民族精神相互对立,无法融合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解析:选C。A项,因果倒置,原文中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是造成对峙的原因之一。B项,原文说的是“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意思是尊重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
96、选项“反对阐释”属无中生有。D项,“无法融合”错误,属无中生有,材料二“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色分裂”中没有提及。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以及性格气节和精神魂魄。B“中国哲学”儒、释、道研究范式过分西化,冰冷的研究方式导致人们的反感,因而“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C虽然中国哲学存在“双重身份”的困境,但并不能通过直接回到传统国学研究来解决问题。D对待国学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
97、崇拜,应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理性平和的态度对其进行整理利用。解析:选A。A项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知“由儒、释、道三家构成”说法不当。6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根据材料内容说明理由。答:答案:不赞成。传统学术也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事实上中西文化已深度融合,二者难以强行剥离;国学不可能完全去除现代化,也不是要彻底回到传统,二者应该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专题强化训练10(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
98、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99、。材料二: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
100、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
101、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摘编自“中国政府网”)材料三:6月10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
102、业。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
103、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摘编自2018年6月12号长江日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B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C2030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D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
104、展的前景。解析:选A。原文是“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A项的“已经”二字,将未然变已然。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B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工作。C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D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解析:选C。A项,原文是“为我国跻身
105、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选项未然变已然。B项,不是“高校”努力构建,构建的主体是“教育部”。D项,“不建议”在文中无据。3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答案:学科建设方面: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建设方面: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人才培养力度方面: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106、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摘编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材料二: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
107、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作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名士们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那就是抛弃传统儒家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摘编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材料三:魏晋名士尤喜欢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清谈与析理对于清谈这样评价:“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
108、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宗白华先生对清谈与王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来源同材料二)材料四: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
109、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摘编自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4下列对材料中“魏晋风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它代表着中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B魏晋名士
110、不拘礼法,率性而为,他们不愿受到传统儒家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向往自由,追求凭自己的意愿做事。C魏晋风度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有很大关系,魏晋士族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拥有一定的特权。D魏晋风度并非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形成的,而是精神贵族的产物。解析:选C。A项,“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B项,“他们不愿受到传统儒家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不合文意。原文说“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那就是抛弃传统儒家哲学中一些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D项,魏晋风度虽是精神贵族的产物,但也是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形成的。5下列对材料相
111、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B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无可奈何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C魏晋名士排斥儒家过于拘执的道德说教,而用主观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为。D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人生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解析:选A。A项,“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6对魏晋名士的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回答。答:答案:宗白华对魏晋名士的清谈极为赞赏。他认为,清谈是因为魏晋名士探求玄理而产生的,且清谈的对象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