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调歌头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在中秋月圆之夜,客居他乡,思念弟弟,举杯畅饮,写下了这篇文章。v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写作背景: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此时41岁,被贬至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且与弟多年不见,然而此人生性乐观、豁达,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水调歌头: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词前小序:“中秋”“兼怀子由”交代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丙
2、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上片:对月饮酒,叙述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下片:对月怀人,抒发了对弟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最富有哲理且自我安慰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
3、全。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主旨句,表达了美好祝愿: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水 调 歌 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实景虚景联想与想象: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存在存在甲事物创造出丙事物存在不存在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想象: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情感: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情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实景:明月、青天、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情感内涵: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并抒发了对弟弟的强烈思念。1.课后收集有关“月”的诗词。2.以“中秋月下会苏轼”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运用想像和联想。拓展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