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素养”寒假天天提升(十四)一、课外文言文训练之吕氏春秋(二)。【甲】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注释:
2、【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乙】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
3、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1. 解释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时不胜月 (2)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3)智士贤者与积心愁虑以求之(4)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C. 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D. 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4.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
4、请根据要求作答。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二、记叙文训练之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1.理清文脉和顺序。答题技巧:散文材料丰富,思路灵活,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抓住线索,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概括即可。3.品味赏析语言。答题技巧:一看题意有没有要求,二看是否是修辞句(指出修辞,分析作用),三看是否是哲理句(结合内容主旨白话作答),四看是否是人物描写句(指出描写,分析作用),如果都不是,看看是否用了特别的词法,如叠词,拟声词等。3.分析句段作用。答题技巧
5、: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做题时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常见作用:散文的首句(段)往往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奠定情感基调,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中心句(段)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往往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句(段)往往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线索句往往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6、。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往往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对全文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或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富有诗意等。4.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技巧:写景状物类景物描写的作用往往是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对比),或揭示环境的象征意义。如:白杨礼赞写高原景色的作用: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
7、,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5.分析写作手法,体察作者情感。答题技巧: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懂得散文中常常用来表达心情的词语。如关于喜,闲适,高兴、愉快、喜悦,激动、兴奋,欣喜若狂等;关于怒,厌恶、讨厌,不快、不满,生气,痛恨、憎恨,愤怒、愤懑等;关于忧;思念、寂寞,忧郁、忧愁,忧伤、伤感,悲哀、悲伤,凄凉、悲苦等;关于惊,惊奇、紧张、慌张,害怕、恐惧等;关于愧,害羞、惭愧、内疚、后悔、悔恨等;关于急,怀念、急切、焦急,渴望、向往、憧憬等。(二)例题一:古桑情怀我伫立在蒙蒙的清明雨、湿润的杨柳风中,凝视着故乡旧址上栉比的高楼,整洁的 街道,芬芳的绿化带
8、。面对芳华,我心中塞满了惆怅和失落。也不知道到底是为谁惆怅? 为谁失落?是童年的村庄,是环村的那弯碧水,是儿时欢乐的回忆,还是村头那棵参天 的古桑? 古桑到底有多古?在长辈们的口中其说不一。反正从我初谙世事,村头就有那棵古 桑,从它斑驳的皮肤、皱纹交错的躯干上,从它劲干虬枝、一身铁骨的身姿上看出它饱 经风雨,阅尽炎凉。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村头默默地守望,那高大的身躯成为我村的 座标。它是我儿时的伙伴,给我的童年带来情趣和欢乐。 古桑像一柄巨大的华盖,树冠深处,喜鹊乌鸦在那里筑巢安家,繁衍生息。每年惊 蛰过后,数度东风,几场春雨,古桑光秃秃的枯枝渐渐泛青,悄悄地绽出新叶。不知不 觉中纤细的枝桠上
9、吐出点点芭蕾,眨眼功夫就开出簇簇细蕊,绒线的,黄黄的,黄绿相 间煞是好看。在人们还没来得及欣赏时,一粒粒嫩黄的桑椹密密地挂满梢头,从容地打 扮着古桑的英姿。从嫩黄、浅黄、老黄,到浅红,紫红,黑红,在融融的春日里一天天 变换色彩。晶莹剔透,珠圆玉润,把一树清纯的碧绿点缀得色彩斑斓。 我们这些经不起诱惑的小馋猫,放学后偷偷地避开大人的目光,邀伴结伙地来到这 里,搭起人梯,迫不及待拥入她的怀抱,手忙脚乱地往嘴里填塞着甘甜的桑椹。哺食的乌鸦喜鹊,对我们这些入侵者发出示威性的警告。它们用惊叫招来觅食的成员,三五成 群地在我们头上盘旋。为了保卫巢中的幼雏,一只只挥舞着利爪,奋不顾身地尖叫向我 们俯冲。尽管
10、我们双手挥舞高声吆喝,但还是在它们的尖嘴利爪和粪便攻击下屡屡中招。 身上的划痕和糊在脸上滴在身上紫色,到底还是出卖了我们,为了学业和安全,遭到父 母好一顿数落和训斥。 夏天的傍晚,学校放了暑假,不管我们白天怎样疯玩,都必须在夕阳的余晖中,早 早地用扫帚在古桑下清出一块,洒上水。我们从家里扛来竹床和板凳,铺上门板,点燃 前天就预备好的艾草驱蚊。夜幕降临,我们躺在古桑斑驳的月光下,闻着幽幽的艾草香, 遥望天际闪烁的星斗和忽明忽暗飞舞的流萤。在树冠深处高吟低唱的蝉鸣声里,在四野 此起彼伏的蛙鼓音中,听着劳累一天的大人抽着旱烟讲着趣闻轶事、春秋典故。特别是 那些恐怖怪异的神鬼故事,听得我们汗毛倒立,惊
11、恐地往大人身边挪。 古桑不耐寒,但是它的秋天似乎来得特别晚。尽管大地上的嘉禾一派金黄,在萧瑟 中无奈地抛下落叶,可是古桑却以惊人的耐力顽强地坚守着那一树碧绿,依然郁郁葱葱 生机勃勃,依旧枝叶婆婆,风华不减。课余早就习惯在这里寻趣找乐的我们这些闲不住 的顽童,或在树冠上寻蝉蜕、捉迷藏;或藏身森森的绿荫中装神弄鬼地吓唬伙伴;或找 根绳子系在枝桠上荡秋千,上下惬意地飞舞。因为我们在这块天地里尽情地疯玩,常常 耽误了作业和家务,难免遭到父母成功的偷袭,也难免被扯着耳朵拎回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管古桑如何卓越不群,如何坚忍不拔,同样逃不过这一自 然法则。冬天,寒风披着晶莹的霜花一路南下,不屈的古桑
12、在凛冽的苦寒中尽管面不改 色,但也失去昔日光泽。虽然仍在枝头猎猎地顽强抗争,但已有部分在凄然飘落。每年 到这个时候,父亲塞给我们一个袋子,叫我去摘取寒风中的桑叶,特别嘱咐不能捡已经 落地的。因为我早就受益于它,当然知道它的珍贵。我小心地采摘完整的叶片,像怕弄 痛了一样一叠一叠轻轻地放进袋子里,采回来后用清水漂洗,放在通风处晾干。 那次受益原于前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玩水回来突然发冷发烧,头痛、鼻塞,喉咙 痛。正难受地躺在床上呻吟,母亲端来一碗泛着绿色的茶让我喝。 “什么茶?这么苦。”我边吐边问母亲。“是冬桑叶煎的茶,能疏风散热,清肝泻 肺,治发热咳嗽,赶快趁热喝。”母亲边说边又把碗送到我的嘴边。
13、 尽管味道很苦,我还是强忍着喝了。不知道是开水的作用还是桑叶的功效,反正发 烧喉咙痛也确实好了,我才知道经过霜冻的桑叶还真是一味良药。 一阵冰雪横扫了古桑枝头最后的一片落叶,光秃秃的树梢昂天舒张,依然是那样霸 气和超群。“发什么愣,快走吧。”见我久久地呆立在那里,老伴不耐烦地催我。“呵! 还站会儿吧?”老伴把我从回忆中唤醒,我仍意犹未尽。“有什么站头?”见我痴痴的样子,老伴含嗔带笑地说。“你不知道吧?我在看逝去的村庄荷塘,远去的暮鸦古桑,还 有” (选自中国作家网2019 年 2 月 14 日,有删改) 1. 请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我和古桑的哪些事情? 2.根据提示,赏析下面句子。 (1)尽管大地
14、上的嘉禾一派金黄,在萧瑟中无奈地抛下落叶,可是古桑却以惊人的耐 力顽强地坚守着那一树碧绿,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从修辞角度) (2)我小心地采摘完整的叶片,像怕弄痛了一样一叠一叠轻轻地放进袋子里,采回来 后用清水漂洗,放在通风处晾干。(从描写角度)3.简要分析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读完全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例题二:江南可采莲刘丽华莲蓬,是莲子的房子。它梗直,颔首在水中。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盛夏的江南小城,街头随处有推着三轮车卖莲蓬 的莲农,走走停停地叫卖,双手麻利地剥莲蓬,抠一把,放入小笸箩里,嫩绿的莲子, 粒粒饱满,莲蓬莲子一色裁,引人注目。我走近,莲蓬润
15、润的手感,能触到莲室里的湿 度,就知这位大嫂是赶早采的嫩莲蓬。我挑拣几只碗口大的,一粒粒莲子送进嘴里,“莲子房房嫩”。吃鲜莲,就吃个嫩,嫩才清脆甘香爽口。天是热的,莲是凉的,人是乐的。 我的老家江南水乡,最宜种莲。记得在家时,只要看到荷花开得热闹,就知道莲 蓬一定有个好收成。荷花是次第盛开,莲蓬也是次第成熟,两天就可一采。我家的莲蓬,是那种“寸三莲”,三粒排列即长一寸,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古时为“贡莲”。 每到莲蓬成熟时,我家荷塘边总会聚集着从城里来的游客,他们以荷花荷叶莲蓬 当背景,用相机拍照。那一池田田荷叶,如盖如伞,风一吹,一圈荷叶边翻下来,活像一把把挤挤挨挨的绿绸伞。荷叶间,“荷花正闹
16、莲蓬嫩”,荷花盛开,千姿百态。有新人赶来拍婚纱照,新娘一袭洁白婚纱,宛如红荷中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荷,以纯洁的荷花, 来寓意美满的婚姻,真是绝佳创意。 游客到来,谁也不会空手而归,都会买点莲蓬莲子,还有菱角。我们一般撑起竹 篙,启动那叶小舟载上游客去采。采摘前,每人发一根铁钩,一支支莲蓬梗带刺,不能手碰,需用铁钩钩,钩近梗,攀下莲蓬摘下。游客们左右开弓,一钩一攀一摘,一只只莲蓬归筐。他们荡着小舟,头顶荷叶,手采莲蓬,嘴吃莲子,个个喜笑颜开。当小舟驶 入荷塘深处,惊起一片水鸟时,有姑娘吟诵起李清照的词:“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仿佛那个九百多年前的女词人呼之即出,真感谢那一“误”,
17、让词人体验一把水乡乐趣,也留给我们这阕脍炙人口的宋词;上年纪的游客唱起洪湖水 浪打浪来,还学着歌里乡亲采摘的样子,采采莲蓬,又采采菱角;此时有小伙脱口而出“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这是白居易的采莲曲;更有人随声附和 “莲蓬摘下留空柄,把向船前探水深”,这是南宋诗人徐照的采莲曲;但此时这些 都是我们的采莲曲谈笑间,种莲人与采莲人的脸上都是满满的喜悦。 莲蓬一箩筐一箩筐的采收回家,倒在院子的坪地上。一家老小剥莲蓬的场景热闹温馨。一人一个小板凳,围坐在一大堆莲蓬边,每人双腿上放一只小笸箩,两手忙碌地 掰莲室抠莲子,抠出的莲子得分拣出老嫩,老的丢进共用的大箩筐,嫩的留在怀前的笸箩里,老的煮吃
18、,嫩的生吃。一边抠,一边谈论莲事,说张爹家今年莲蓬长势喜人,他 的亲家都来帮忙酿制莲子酒卖;李伯家莲蓬熟得早,已经卖过三回了抠着,说着,从村邻家飘来了荷叶粉蒸肉香,我们姐妹去灶屋里吃几口水蒸荷叶包饭,喝几口莲子莲藕菱角肉汤,那荷叶的清香渗透进饭粒里,沁人心脾。 但凡吃不了的鲜莲,全晒成干莲子,等人收购拿去加工成食材药材。干莲子,是 一味健脾胃、补心肾、益精血的良药。母亲用干莲炖猪肚,加点生姜片,给我们暖胃补 益身体。那时,一家人最爱的是一碗莲子枸杞粥,一般要到每年初秋才可喝到,因莲子采收了,干好了,母亲才有兴致从集市购回红枣、百合、银耳等与莲子配伍的食材,那些日子,餐桌上时不时会一人一碗那样红
19、红白白的“神仙粥”,喝这个粥时,是我家最幸福的时光。 当然,也有不好喝的,那是住在莲子里的胚芽,即莲心,味苦,却是一味药。如 果舌尖发红了,那是心火上扬。用十根莲心煮水,尽管难以下咽,但喝上两三回,心火就压下去了。 那些堆放一处的莲蓬壳,晒干后也是一味中药,叫莲房,味苦性温,归肝经,可化瘀止血。 莲蓬,遍身是宝,却以一种颔首谦卑的姿态示人,它从污泥里拔起,却一身鲜绿 洁净。 原来,一个个莲蓬,盛满了乡愁,装满了人间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 2019 年 08 月 31 日,略有删改) 1. 请简要概括文章回忆了家乡有关 “莲”的哪些故事? 2.第两段话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赏析下
20、面句子。 (1)那一池田田荷叶,如盖如伞,风一吹,一圈荷叶边翻下来,活像一把把挤挤挨挨 的绿绸伞。 (2)抠着,说着,从村邻家飘来了荷叶粉蒸肉香,我们姐妹去灶屋里吃几口水蒸荷叶 包饭,喝几口莲子莲藕菱角肉汤,那荷叶的清香渗透进饭粒里,沁人心脾。(赏析加点 词语) 4.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文章以“江南可采莲”为标题,有什么妙处?三、写作训练之散文建模(一)。1.借景抒情类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最后延伸议论,升华主旨。例: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
21、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的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熏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张爱玲秋雨训练:以“美的瞬间”为题,仿照前面的模式写一篇文章:四、素
22、养积累之状物。(一)、古诗词曲诵读(背诵):(1)宋代姜夔一萼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著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乱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兴尽悲来,醉吟成调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品析:白石此词作于三十二岁,当时客居长沙。词中抒写怀人之思及飘泊之苦。据夏承焘姜白石系年,这是白石词
23、中最早的怀念合肥情侣之作。白石青年时在合肥曾结识姊妹二人相交情深,后来却演化为一场爱情悲剧,使白石从此郁郁寡欢,刻骨相思。白石与合肥情侣初识合肥赤兰桥,其地多种柳,分手时为梅开时节,故白石词写及梅、柳,均与此一段“合肥情事”有关,由梅、柳而忆及旧日情侣,抒发一种绵绵不尽之相思之情,成为白石的一种思维定势和其词的一种惯性情绪。)(2)唐代王建宫中调笑团扇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品析:“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以咏扇起兴,同时绘出一幅妍妙的宫中仕女图。“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班婕妤怨歌行)美的团扇,是美人的衬
24、托。人的外表美当与健康分不开,但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却是:西子捧心则更添妍姿。词起首写美人病来,自惭色减,以扇遮面,而纨扇与玉颜掩映,反有“因病致妍”之妙。如此写人,方为传神;如此咏物,方觉生动。倘如说“病态美”于今天的读者已经隔膜,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全词的旨趣并不在此。作者最多不过是借此表明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慨罢了。)(二)、散文诵读及理解。酸枣树故乡在豫西丘陵山区,漫山遍野,最常见的,是低矮的酸枣树。 童年的我,对于酸枣树很熟悉。行走在山间小径,我的裤脚常被它尖利的针刺挂破,小腿上曾划出过很多细长的血道;放牛时,发现悬崖边一树红玛瑙似的酸枣,我便 会无畏地探身采来,吃得满口生
25、津;还有大伯赶牛时用的那根酸枣枝做成的鞭子棍,油亮光滑,带着抹不去的点点岁月节痕,让我为之痴迷 现在再看,这种如草芥般卑微的酸枣树,其实很难称得上树。它很矮,大多只有 齐腰高,叶子窄小稀疏,炎炎夏日,它生不出浓密的绿阴,让劳累的农人在它下面歇凉。 而且,它还满身的刺儿,望望就令人生畏,谁还奢望靠近它乘凉。 即便在开花的时候,酸枣树也仍是卑微的。它的花,只有米粒大小,是那种朴素 的米黄色,透着淡淡的清香。村庄内有许多被人精心照料的桃树、梨树、杏树、苹果树 酸枣树的花色和香气,与它们相比,逊色了很多,注定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每年, 除了辛勤的蜜蜂之外,大概没人知道它何时展开了第一朵花。 不过,
26、再卑微的生命,也会有光彩的时候。 秋天,酸枣树上挂满了红溜溜的酸枣,人们会挎上竹篮,大把大把收获这天然的 果实,尽情享受酸枣的野味,还会把枣核做成药材卖,换些钱补贴家用。这样的光彩很短暂,果实摘尽落尽,酸枣树又沉默了。它的叶子静静飘落,留下光秃枯瘦的枝干,傲 然在寒风中低吟。不时,还会有农人砍下它稍高些的枝杈,扛回家扎篱笆,或者填进灶 炉做柴火。它的根留下了,在贫瘠的土壤里沉默。 春天里,不经意间,经历了一冬寒风冰雪洗礼的酸枣树,悄悄变绿了。昔日被砍 去了枝干的那些酸枣树,根茬处也顽强地抽出了新枝。这些都不奇怪,出人意料的,是无数从地下新冒出的幼苗,谁播种了它们呢?可能是贪嘴的牧童,吃完酸枣后
27、将枣核随 口吐下;也可能是呼啸的山风,无意间将枣核吹洒在了荒郊野外、山坡沟壑、悬崖峭 壁酸枣树就这般随意地落了地,生了根,发了芽。 酸枣树扎根生存的地方,水分稀少,土壤贫弱,寻常大树往往难以存活,它们却 活了下来。个头低矮的酸枣树,团团、簇簇,星星、点点,将单调的山坡装扮得绿意盎 然。无法想像,起伏的山峦上,纵横的沟壑间,如果少了这顽强生存的酸枣树,黄土裸 露,水土流失,茫茫丘陵山区,又哪里还有生机可言? 行走在城市的林荫大道,我也会由衷地感叹,生活在这座森林之城,真是一种诗 意的栖居。可是,从丘陵山区出来的我,思绪却经常回到酸枣树身上。森林城市,城市 森林!我知道,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
28、绿背后,肯定有许多如酸枣树一样的生命, 他们衣着并不光鲜,地位并不显赫,收入并不丰厚,但他们也在顽强地活着。城市之包 容,城市之开放,城市之和谐,正因为有这些酸枣树一样顽强的人们在默默生存奋斗着。 酸枣树没有绿阴,个子也矮,但它确实也是树。 1.勾画并诵读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抄写到下面的横线上。2.请简要概括酸枣树的外形特点。 3.品析第段“待果实摘尽落尽,酸枣树又沉默了”中加着重号的词。 4.将第段画线句子改为陈述句,并说说改后的句子与原句有什么区别? 5.有人说,本文只是在讴歌酸枣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一、1.(1) 时:季节(2)戚:为悲伤(3)与:一同、都(4)行:
29、品行2. C。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D项,“其”,作代词,那。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3.懿德轻得像鸿毛一样,人们很少能够举得动它。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4.第一则: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第一篇:积微:第二篇:察微/明察秋亳。理由:第一篇文章通过分析三种人“善日者”“善时者”“大荒者”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第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的区别是非常细微的,又通过管叔、蔡叔等历史事迹说明:只有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在大事上不犯错。【参
30、考译文】【甲】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
31、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大雅蒸民上说: “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乙】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
32、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二、(二)例题一:1.(1)春天偷摘桑椹。(2)夏夜桑树下听故事。(3)秋季寻蝉蜕、捉迷藏、吓伙伴、荡秋 千。 (4)冬季精心采摘桑叶。(
33、5)发烧喝桑叶茶,显良效。2.(1)示例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古树以人的动作,写出了古桑的生机勃勃,顽强的耐力,表现了作者对古桑的喜爱与赞美。示例 2: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嘉禾的金黄、树叶的苍黄反衬古桑的碧绿,写出了古桑的生机勃勃,顽强的耐力,表现了作者对古桑的喜 爱与赞美。(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我采摘、漂洗、晾晒桑叶的细致,突出了桑叶茶的珍贵,表现了老桑树对于我乃至全村人的重要,表达了作者对桑叶的爱惜、敬重之情。 3.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或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惆怅、失落之情,引起下文对古桑树的回忆和描写;内容上,一连串问句,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奠定了全文感情基
34、调。 4.表达了作者对古桑树的敬重、赞美之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及 因故乡的变化而带来的惆怅、失落之感。例题二:1.(1)莲蓬成熟时节,游客和新人聚集荷塘边拍照。(2)游客乘兴撑上小舟到荷塘采莲, 其乐融融。(3)一家老小剥莲蓬的场景热闹温馨。(4)一家人享用“莲子”美食,共享幸福 时光。 2.答案一:不能。这两段话在文中是围绕“莲”,介绍了“莲心”“莲蓬壳”的药用价值, 从另一方面突出“莲蓬”遍身是宝,暗含作者赞誉。 答案二:能。这两段话虽介绍了“莲心”“莲蓬壳”的药用价值,但与文章主题无太大关联, 所以可以删去。 3.(1)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荷叶比作盖,比作伞(绸伞),形象写出荷叶的外形与 长势。 (2)示例:“沁人心脾”意思是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这里写出享用荷叶 包饭、莲子莲藕菱角肉汤时的惬意(或愉悦的心情)。 4.富有诗意与情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四、(二)2.个子矮;叶子窄小稀疏;满身刺;花小。(答出三点即可) 3.示例:“沉默”一词,把酸枣树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酸枣树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特 点。(意对即可) 4.茫茫丘陵山区,就没有生机可言。改后的句子没有原句语气强烈,起不到发人深省和强 调的作用。 5.不同意,从第段可看出,本文既是对酸枣树的赞美,也是对默默无闻像酸枣树一样顽 强生活的人们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