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1.史记汉书等史籍都记载,秦始皇陵在秦末曾遭火焚。有的专家怀疑史籍记载的真实性。最终通过对兵马俑一、二号坑的发掘发现,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经推证是遭火焚烧后造成的。这说明A. 考古发掘依赖于史籍记述B. 考古发掘才能证明史籍记述真伪C. 历史文献记载都真实可信D. 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史记汉书等史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进行了相互印证,故D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内容;证明史籍记述真伪不一定非得考古发掘,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因为文献记载不一定正确。 2.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鞍将刑书条
2、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少晋其亡乎!”“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表明A. 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B. 铸造业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晋国的灭亡成为历史必然D. 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影响【答案】A【解析】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即礼乐秩序走向瓦解,故A项正确;冲击等级秩序的是将刑法铸于鼎上,不是铸造业,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晋国必然偶像灭亡,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儒学还没有上升为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信息是;晋国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导致“贵贱无序”,由此得出答案。3.如图是中
3、国古代某个朝代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这一设置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体现崇文抑武的方针C. 实现了权力制衡D. 有利预防内部的动乱【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宋代的地方管理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故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无关。4.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尊奉喇嘛教首领为帝师;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元明清时期对西藏治理的特点是A. 政教合一B. 因俗而治C. 严密控制D. 羁縻册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元明清时期对西藏的治理都有利用当地宗教的特点,体现
4、了“因俗而治”,B正确;A与材料无关;C不是材料主旨;羁縻册封主要是清朝,D以偏概全。【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元明清时期的宗教策略,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描述能力,体现了“因俗而治”。5.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企业形式设厂数资本(万元)资本所占比重官办371007.89.2%官办招商集股6356.43.2%官督商办273.80.7%官商合办301139.910.5%商办4168277.7764%合计49110855.6100%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C.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D. 西方列
5、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表中“商办”“官商合办”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可得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选A项;“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没有涉及与农业所占比重的比较,无法判断小农经济的情况,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涉及到对民族资本主义干预的信息,无法体现“夹缝”,排除C项;“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无法得出列强放松经济侵略的信息,排除D项。6.1870年,清政府修改大清律例,规定:“内地奸民在洋行充当通事买办,设计诱骗愚民,雇于洋人承工。诱拐已成,为首斩立决,为从绞立决”,“其华民情甘出口仍准其立约”。这反映出A. 诱骗华工出国成
6、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 清政府以华工出国来讨好西方列强C. 清政府已初步意识到维护主权的重要性D. 中国律例的修订具有半殖民地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材料中说明只要华工情愿出国,就允许订立合同,这反映了中国律例的修订具有半殖民地色彩,D正确;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资本输出”,而不是“诱骗华工出国”,A错误;BC与材料不符,排除。7.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
7、半外交关系”A.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B. 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代表C. 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D. 彻底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双方在充分考虑对方实际情况的因素下建立“半外交关系”,而这种“半外交关系”则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主要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并不是英国的弃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关系在当时的典型特征是互相敌对,故B选项错误;D选项中“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
8、误。8.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个时期连续十年内国内工农业总值变化情况。对图中“C”点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 国企改革协调了轻重工业比重B. “大跃进”促使重工业产值提升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D. 家庭联产责任制取得很大成效【答案】B【解析】【详解】“大跃进”时期大办工业,大炼钢铁,促使重工业产值提升,与“C”点经济发展状况相符,故答案为B项。国企改革没有涉及轻重工业比重,且“C”点轻重工业不协调,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时,轻重工业比例应当大体协调,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的大发展,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D项。【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
9、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9.依照法律,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投票时只要在陶片上刻上名字即可,无需过失,也无需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流放。这表明A. 陶片放逐法已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B. 雅典民主是一种集体暴政C
10、.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的混乱D. 雅典法律更注重程序正义【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依照法律”“不问过失,也不问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放逐”表明,雅典的法律比较注重程序,故D项正确;陶片放逐法是保障民主制度的,打击民主敌人的方法,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法律注重程序,没有体现出雅典民主的弊端,故B项排除;陶片放逐法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故C项错误。【点睛】“依照法律”“不问过失,也不问罪行,只要获得票数超过六千,即遭放逐”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0.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
11、上确立了共和政体。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表明法国A. 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B. 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C. 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D. 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可知这表明法国为巩固共和政体建立保障。这从侧面反映出法国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指的是内阁对议会负责,材料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的特征;B选项错误,法国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不是总统制共和制;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12、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18世纪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攀升,1700,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1.7人,至1800年,则上升到2.5人,这一现象的出现A. 缩小了贫富差距B. 维护了人民的权益C. 缓解了阶级矛盾D.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的人数增加,会导致农业劳动力剩余,1800年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剩余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工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故D正确;材料与缩小贫富差距没有直接联系,故A排除;剩余农业劳动力流向工厂并不能维护人民的权益,故B排除;劳动力流向工厂也没有缓解阶级矛盾,故C排除。12.“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
13、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A. 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B 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C. 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D. 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小东西哭哭啼啼欢欢喜喜笑嘻嘻”这些对人丰富情感的描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写作风格,A选项正确。现实主义的笔调往往冷静客观,与该段文字所展现的风格不符,B选项错误。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C选项排除。印象主义强调的
14、是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D选项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09年荷兰人格劳秀斯的著作海洋自由论被认为是现代海洋法的起源。格劳秀斯以罗马法中“共有物”的思想为海洋分配奠定自然法基础在他看来,任何国家都有权利在任意海域中航行并从事贸易活动,只要它有此能力和意愿。在海洋自由论的指导下,商业垄断的需求刺激了国家以控制海洋的方式争夺贸易优先权,这无疑塑造了海权论的内容与特征。19世纪后,海洋自由论迅速普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海洋规范。摘编自田秋宝从海洋自由论到海洋共有论一国际体系转型视阈下的海洋规范研究演进材料二 1904年3月,张謇上书清廷商部
15、,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1906年,清政府为参加当时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渔业展览会,指示外务部、广东水师提督、南北洋海军统领绘制江海渔界全图,认为“江海渔界全图,并该书内载中国渔船所到之外,地名及注说明华文,兼译英图原下文,俾外人明晓,趁此会场,得据此表明渔界,即可以表明领海主权。”摘编自郭渊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强调“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濒海大国可以肯定,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维护“海洋权益”写进党的政治报告当中。这一时期的中国开始从各个
16、方面宣讲海洋,认识海洋,并在国家层面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多部法律,为全民海洋观念的觉醒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洋自由论”的特点及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绘制江海渔界全图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利条件。【答案】(1)特点:以自然法为其理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内在动力;倡导自由主义市场原则;以国家为中心;体现了海洋强国的利益。历史影响:促进西欧近代化的发展;为英、荷、法、美等海上强国对外殖民扩张、争霸战争提供了
17、国际法依据;树立并巩固了英国数百年的海权主导优势;其确立的海洋秩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自由,只能适用于欧洲强权国家,不适合于全球;中国在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权优势逐渐让位于英国。(2)历史背景:西方国际法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忧外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清政府认识到“渔界”对国家主权关系密切;清政府海洋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清政府向各国宣传中国传统的海域疆界);对“南洋”地区国防地位重要性的认识;清末新政的实施,外务部、商部等机构的设立。(3)有利条件: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缓和;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法律建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
18、大大提高;新时期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国民海洋意识的不断进步;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海洋自由论”的特点和影响、不同时期的中国政府对待海洋的态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海洋自由论”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格劳秀斯以罗马法中共有物的思想为海洋分配奠定自然法基础”“任何国家都有权利在任意海域中航行并从事贸易活动,只要它有此能力和意愿”“商业垄断的需求刺激了国家以控制海洋的方式争夺贸易优先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其历史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西欧近代化、西
19、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海权主导优势的确立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一海洋秩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自由和中国在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权优势逐渐让位于英国等方面来回答。(2)清末绘制江海渔界全图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西方国际法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海洋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和清末新政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3)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利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一时期的中国开始从各个方面宣讲海洋,认识海洋,并在国家层面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多部法律,为全民海洋
20、观念的觉醒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际上两极格局解体、国内改革开放、中国政府的重视、国民海洋意识的不断进步等方面来回答。14.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68年,位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汉武帝统治后期的诸侯王)墓中首次发现金缕玉衣。玉衣为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敛服,一般用金缕、银缕、铜缕来缝制玉衣。在探究“刘胜的金缕玉衣是否能作为诸侯王僭越等级制度的证据”这一主题时,有同学搜集并整理了如下史料。材料一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未见关于“玉衣”的记载。材料二 东汉卫宏的汉旧仪(记述西汉历史)记载,不仅皇帝的“玉衣”缝以黄金缕,而且诸侯的“玉衣”
21、也“缀以黄金缕为之”。材料三 东汉班固的汉书(记述西汉历史)中只见“玉衣”,而无金缕、银缕、铜缕之分的记载。材料四 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述东汉历史)记载,皇帝的“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用铜缕。材料五 截至2011年,两汉时期诸侯王墓葬中出土的玉衣统计数据如下表西汉东汉汉高祖到汉武帝汉武帝后前期中后期金缕7600银缕1224铜缕01310请就“刘胜的金缕玉衣是否能作为诸侯王僭越等级制度的证据”这一主题,谈谈你的看法,并运用以上材料和史实,说明理由。【答案】看法一刘胜的金缕玉衣不能作为诸侯王挑战皇权的证据。说明:刘胜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史记等记载西汉历史的文献史料无
22、玉衣分级的记载。据材料二记载西汉皇帝与诸侯的玉衣没有分级,而记载东汉历史的后汉书中有玉衣分级制度的明确记载,说明玉衣分级制度在东汉时才出现。根据考古发现,在汉武帝前后,诸侯王墓葬均有金缕玉衣出土,由此可以推断,金缕玉衣与诸侯权力大小没有直接关系。看法二刘胜的金缕玉衣可以作为诸侯王挑战皇权的证据。说明:史记等西汉史书没有玉衣分级制度的记载,但不能说明其他的史书里没有相关记载。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后,诸侯王的实力逐渐下降,与考古资料所显现的汉武帝后,诸侯王使用金缕玉衣的数量不断下降相吻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可选取“刘胜的金缕玉衣是否能作为诸侯王僭越等级制度的证据”其中任
23、何一个角度,然后根据历史研究法中的史料论证;该题同时又属于开放式的论述题,回答的关键是要能从材料中提取史实证明所持的观点,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15.材料 晋察冀边区通过实行统筹开支、合理负担、征收救国公粮,并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基本解决了军政开支的需求,但仍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为使边区税收制度趋于科学化,1940年8月边区政府颁布“双十纲领”。此后在认真研究和总结边区各地的丰富经验,并积极吸取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经验的基础上,1940年12月,公布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统一累进税是按照财产和收入而统一累计征收并有累进最高率及免征点的一种税收制度。规定:(一)资产中
24、,应征者以有收入和用来营利者为限;收入中,应征者为土地收入、林木收入、合作事业收入、房租利息和各种工商业收入等。(二)农业累进税以土地为计算单位,财产与收入合计,以其平均每年的收获量为标准折成“标准亩”,在此基础上计算“富力”,折算纳税分数;工商业累进税将资金与收入分别计算“富力”,折算成纳税分数,按同一累进率征收。(三)根据家庭每人平均“富力”之多少,分为12个等级,税率按等累进。(四)明确免征点,使赤贫人民免纳负担摘编自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税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察冀边区政府实行统一累进税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边区政府实行统累进税的特点及意义。
25、【答案】(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面临严重经济困难;边区税收制度还不够科学,无法适应持久抗战的需要;吸取学习了边区各地的经验。(2)特点:税收标准客观明确;税收制度更加科学化;照顾了各阶级、阶层的经济利益意义: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调动了广大民众生产和抗战的热情,利于根据地政权的巩固;为以后财税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当时日军加紧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导致根据地经济困难;由材料“晋察冀边区通过实行统筹开支基本解决了军政开支的需求,但仍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可得出税收制度存在一些问题;由材
26、料“认真研究和总结边区各地的丰富经验”,可得出借鉴边区各地经验。(2)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从制定了明确的税收规定,借鉴各区经验,体现了科学化等角度分析;同时可我就是出划分细致,考虑到各个阶层利益。关于“意义”,根据晋察冀边区政府实行统一累进税的背景可知,对抗日战争而言,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对人民而言,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对以后的制度改革有着深远影响。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二战中,广播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德军占领法国后,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全面控制了伪满广播。意大利对埃
27、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广播亦是如此。在广播中,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应对法西斯的广播出击战,也对广播严加控制,除报道战事、战况外,还有自办的广播节目。英国创办了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给敌方制造混乱;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最终和美军达成同盟。流亡英国的戴高乐经常通过BBC演说,鼓舞法国民众。徐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广播出击战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开辟“第四战线”的作用。【答案】(1)侵占控制占领区的广播电台;宣
28、传法西斯思想;报道失实,粉饰侵略;配合军事侵略。(2)鼓舞斗志,瓦解敌方军心;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巩固;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解析】【详解】(1)特点:试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所以考生要以材料句子为单位,进行特点的概括总结。概括材料“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可知,控制占领区广播电台;概括材料“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可知,宣传法西斯思想;概括材料“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可知,战争报道失实,美化宣传;概括材料“”可知,概括材料“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
29、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可知,电台报道目的性针对性强。(2)作用:主要从反法西斯国家角度思考,“第四战线”对战争、士兵、敌人三方面的影响。如反对法西斯士兵来说,鼓舞斗志,增强胜利的决心;对敌人来说,有利于瓦解敌方军心,宣传反战思想;对战争来说,有助于加速战争的进程,对联盟来说,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巩固。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郑成功在中华文化的滋润中成长,对中国的历史事件、文化史实十分通晓,深知:农业生产、粮食收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复台之初面临许多困难与险阻,为了尽快开创局面,他广纳户都事杨英及咨议参军陈永华等人的建议,采取许多有效措施。台湾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非
30、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五谷一年可两至三熟。郑成功命令部下招集并运载闽南沿海的居民中不愿内徙者移居台湾。这些移民带去先进的农耕工具与生产技术,同时还带去其他行业的工具与技能,给台湾的农业及其它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郑成功治台的时间虽不长,但却为台湾农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摘编自王长英郑成功对台湾经济文化的贡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成功时期台湾农业开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成功开发台湾的影响。【答案】(1)原因:郑成功了解农业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广纳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台湾自然条件优越;招募移民,增加台湾劳动力。(2)意义:推动了台湾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
31、;增强了台湾势力,巩固了海防;但也导致了台海两岸分裂,阻碍了国家统一。【解析】【详解】(1)由材料“深知:农业生产、粮食收成对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可得出郑成功了解农业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由材料“广纳户都事杨英及咨议参军陈永华等人的建议,采取许多有效措施”,可得出广纳建议,采取有效措施;由材料“台湾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可得出台湾自然条件优越;由材料“招集并运载闽南沿海的居民中不愿内徙者移居台湾”,可得出招募移民,增加台湾劳动力。(2)由材料郑成功时期台湾农业开发的措施,可得出推动了台湾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郑成功驻守台湾并招募移民,增强了台湾势力,巩固了海防;郑成功采取割据政权的措施,导致了台海两岸分裂,阻碍了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