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252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49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32页
第32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33页
第33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34页
第34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35页
第35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36页
第36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37页
第37页 / 共38页
2022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题二 文言文阅读 清单六 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 八上 13《孟子》三章课件.pptx_第38页
第38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目 录 3 知识归纳整理a2 主旨特点a1 原文呈现a原文呈现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主旨特点 2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

2、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文章主旨】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写作特点】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

3、的逻辑性。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3.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点突出,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论证,下部分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更加突出中心论点。知识归纳整理 3 1.通假字 攻亲戚之所畔 2.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 古义:今义:城市 (2)池非不深也 古义:今义:池塘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古义:今义:国家 (4)亲戚畔之 古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畔”同“叛”,背叛 内城 护城河 国防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3.一词多义(1)利 (2)城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

4、郭 城非不高也 4.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本义:巩固 句中意思:有利条件 锐利,锋利 内城 城墙 使巩固.(2)形容词用作动词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本义:威信 句中意思:5.重点实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3)委而去之 委:去:(4)得道者多助 得道:(5)寡助之至 至:震慑 围 泛指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6.重点虚词(1)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2)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助词,的 动词,到 代词,指得道者 代词,代指这座城 连词,表顺接 连词,表转折 连

5、词,表承接.7.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也”表判断。翻译: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目 录 3 知识归纳整理a2 主旨特点a1 原文呈现a原文呈现 1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主旨特点 2 【文学常识】本文选

6、自孟子译注。【文章主旨】本文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写作特点】1.本文巧设譬喻。文章从家庭伦理入手,逐渐引入本题,引人入胜。2.对比鲜明,逻辑严谨,层层深入。知识归纳整理 3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2.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古义: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3.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 必敬必戒“女”同“汝”,你 成年男子 告诫 谨慎.(2)居 (3)得 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 4.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 本义:惑乱,迷惑 句中意思:居住 居所,

7、住宅 能,能够 实现 使迷惑.贫贱不能移 本义:改变,动摇 句中意思:威武不能屈 本义:屈服 句中意思:(2)动词用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本义:居住 句中意思:5.重点实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大丈夫:使改变 使屈服 居所,住宅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安居而天下熄 熄:(3)丈夫之冠也 冠:(4)父命之 命:(5)往之女家 往:(6)无违夫子 夫子:(7)以顺为正者 顺:正:(8)与民由之 由:战争停息 行冠礼 教导、训诲 去,到 这里指丈夫 顺从 准则,标准 遵从.6.重点虚词(1)之 往送之门 母命之 行天下之大道 丈夫之冠也(2)以顺为正者

8、以:(3)一怒而诸侯惧 而:(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动词,到 代词,她 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把 连词 这 怎么,哪里.7.特殊句式(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为判断句标志。翻译: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2)反问句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岂哉”为反问句标志。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对接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

9、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注释】少子:小儿子。修:这里指拘泥。孝谨:孝顺。召:征召。辍:放下、扔掉。效:仿效、学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涉猎:(2)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事: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3.从文段中可以看出班超是个什么样的人?粗略地阅读 从事、做 家里很贫穷,(班超)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以此来挣钱供养家人。胸怀大志,不拘小节,勤劳孝顺,勤学善辩。.【参考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

10、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他品性孝顺,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阅览了许多典籍。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班超)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以此来挣钱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他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张骞,出使异域,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他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 录 3 知识归纳整理a2 主旨特点a1 原文呈现a原文

11、呈现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主旨特点 2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译注。【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出身贫贱,历经磨炼,终成大业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写作特点】1.运用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论证更具说服力。2.文章运

12、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知识归纳整理 3 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入则无法家拂士 2.古今异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古义: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筑 古义:今义:修筑、构筑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 选拔、任用 捣土用的杵.3.一词多义(1)发 (2)(3)士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兴起,指被任用 显露、流露 违背 同“弼”,辅佐 狱官 贤士 .4.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本义:痛苦 句中意思:劳其筋骨 本义:劳累 句

13、中意思:饿其体肤 本义:饥饿 句中意思:空乏其身 本义:财资缺乏 句中意思:动心忍性 A.动 本义:受到震撼 句中意思:B.忍 本义:忍耐 句中意思:使痛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财资缺乏 使受到震撼 使坚忍.行拂乱其所为 本义:扰乱 句中意思:(2)动词作状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 本义:进入 句中意思:出 本义:出去 句中意思:(3)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 本义:过失 句中意思:5.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使不顺 指在国内 指在国外 犯错误 田地.(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筑:(3)百里奚举于市 市:(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5)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6)

1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喻:(8)入则无法家拂士 法家:(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选拔、任用 捣土用的杵 集市 责任,使命 常常,经常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了解、明白 守法度的大臣 匹敌、相当.6.重点虚词(1)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之:(3)必先苦其心志 其:(4)而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在 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无实义 代词,代指“他(们)的”连词,表顺承,相当于“才”连词,表并列.7.特殊句式 被动句 胶鬲举

15、于鱼盐之中。(“于”表被动,“举于”即“在被举用”。翻译:胶鬲在鱼盐贩中被举用。)【对接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寡人愿安承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

16、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注释】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的自称。承教:受教。梃:木棍。庖:厨房。莩:同“殍”,饿死的人。洒:同“洗”,洗雪。耨:锄草。溺:淹没。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愿安承教/安能辨我是雄雌 B.民有饥色/天山共色 C.C.叟之所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地方百

17、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2)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彼 夺 其 民 时 使 不 得 耕 耨 以 养 其 父 母 父 母 冻 饿 兄 弟 妻 子 离 散 4.文中提到“以梃与刃”的譬喻,其目的何在?5.孟子分析了可以战胜秦楚的内因和外因,请你简要概括。内因:国君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

18、、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外因: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使百姓们陷入了痛苦之中。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的“不仁”,以此引起梁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参考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我愿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

19、厌恶;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 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割让给秦国七百里的土地;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雪耻辱,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