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明代有学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这反映其( ) 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2、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A土地私有制 B中央集权制度 C重农抑商政策 D政治统治腐败3、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
2、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 ( )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 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 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
3、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5、吕氏春秋尚农中指出,“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作者认为“重农抑商”可以()A提升思辨能力 B维护法律权威 C发展小农经济 D端正民心民志6、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7、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的各种经济限制政策并不是为禁而设,而是为了统治者有选择地提供特许,体现统治者的存在感,提高被统治者的向心
4、力,稳固集权者的统治,并更方便收取更多的“利”。据此分析,下列对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认识正确的是A.使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B.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C.是专制统治在经济上的体现 D.使中国丧失了外贸的主动权8、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9、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
5、,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10、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推动了农村商品贸易的发展 D有利
6、于农村经济的发展11、清人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对此诗提到的“国初”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对这一政策持批评态度B该政策的实施是为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斗争C该政策的实施断绝了中外贸易的往来D该政策的实施与统治者的心态有关12、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 B. 中国奉行“闭关
7、锁国”政策 C. 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 D. 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3小题,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唐开国时,丁男受田多少就很不一致。后来地主兼并愈来愈剧烈,官府贪暴愈来愈凶猛。农民受到租庸调法的压力也愈来愈严重。天宝年间,均田制早不存在,调查丁口并无实际意义,也就无须造户籍。实行不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法。安史之乱以后,户口削减,向乡里按丁收税已不能行,唐代宗大历年间,开始按亩定税,改变以人丁为本的旧法,分夏秋两季收税,为两税法开先例。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行两税法。要点是:量出制入;商贾在所在州县纳税三十分
8、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定居的人,分夏、秋两次纳税;两税都按钱计算;租庸调及其他一切税目全部废除。范文澜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税法的作用进行评价。14、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外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干预经济你对材料的观点是否同意,请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经济史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据充分)15、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
9、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
10、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C 2、A 3、B 4、C 5、D 6、D 7、C 8、A 9、B 10、D 11、C 12、B二、非选择题13、(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不复存在;户口削减,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积极作用:简化了税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征税从以人
11、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赋税负担相对公平。(任答其中3点即可)消极作用:量出制入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按钱计算便利了富商大贾的巧取豪夺。14、示例一观点:政府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论证: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早期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新中国“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示例二观点:政府的干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论证:明清时期,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
12、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过度的干预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新时期,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15、(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