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中国革命的新方向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1919-1949)【考纲考点】1. 政治上,革命的新曙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2. 经济上,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及民族工业陷入困境。3. 文化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重点回顾】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2、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的利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方面有一致性。 (2)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义和团除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所不同,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4)探索具有差异性。前后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
3、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从洋务派转化而来,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了。 (5)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一方面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复习任务】1. 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影响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标志及影响3.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4. 分阶段整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1)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4、:(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5. 国民经济 “黄金时期”的时间、原因6. 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时间、原因及表现【自主检测】1.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2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
5、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3. 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 ) 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C.“国共合作宣言” D.论联合政府4. 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 )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
6、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真题演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冲击反应” 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近代西方历次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史料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的能力。分析:作答: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