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206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过关检测卷(二)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测试时间:12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基础知识(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解析:A项,“券”应读xunpn chung答案:B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昨天,是一个白昼和一个夜晚的简单的和;是业已彻底地失落了的二十四个小时;是每一个人给自己写下的一页永远也改不掉、抹不去、洗不脱的确凿记录;是我们的生命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的一小部分。是的,只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微乎其微,然而只要我们想到生命正是这无数而又到底有限的“微乎其微”的积累和总和,就不应视若等

2、闲,认为区区何足挂齿了。A流逝 B微乎其微 C到底 D视若等闲解析:应改成“毕竟”,“到底”与“毕竟”只有在强调原因时才互用,这里强调事实,应用“毕竟”。答案: C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韩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其在美国战略棋盘的位置也巧妙提高,不只是美国治理朝鲜半岛的杠杆,也是美国治理中美日三角关系的棋子。B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组12月15日深夜传来捷报。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成像,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C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光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D中国在世界主要

3、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解析:D项,语义重复,“归功”即“把功劳归于(某个人或集体)”,与前面的“功劳”重复。答案: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_;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_。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_,_,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不息的呼喊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

4、的金箔也非真实A B C D解析:句中的“金箔”扣上文的“金黄”和“黄金”,句照应“阳光的力量”,句照应“真实的存在”。答案: B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5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_, _。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十则)答案:不知礼 无以立也6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答案: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答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8_?_。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答案: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阅读理解(30分)(一)阅读下面

5、的文字,完成911题。(15分)鲁迅先生记萧红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机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

6、离着。“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我还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

7、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9文章命题很大,但入手却很小。作者主要

8、选择了何种事物来描写?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_答案:主要选择了万年青来写。作者反复强调它不怕冻,“最耐久”是一种使“我”感到“惊奇”的“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主要是为了通过这一寓意深长的美好形象,来象征鲁迅先生的坚韧顽强、不畏艰难的伟大人格。10找出作者描写鲁迅抽烟这一细节的句子,揣摩一下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_答案:“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了鲁迅永不熄灭的热情。虽然过度的劳累使他在生理上加速了苍老的进程,但他的

9、思想、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衰老。11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突出,请概括一下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_答案:一瓶万年青,一句“永久这样”,一缕轻烟,一丛墓草,就这样,作者勾勒出了朴实、坚韧、勤奋、崇高的鲁迅,一位令人无限景仰和永世不忘的伟大战士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5分)郭沫若的“崛起” 邹士方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生婆”,这就是宗白华先生。1918年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

10、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遐迩闻名的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年8月15日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而感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9月11日学灯刊出。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夏社

11、”,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当他在8月29日新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唤起了自己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寄回国内,屡屡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泉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无名小辈”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大量发表,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等

12、十几首。宗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920年1月宗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以新诗栏。郭凡有诗寄去,宗毫无保留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沫若像一座作诗的工厂,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诗兴大发,于是沫若的诗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在学灯上涌现出来。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对于凤凰涅檗和天狗二诗,他热烈地赞颂:“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

13、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辞藻来粉饰他。”“你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你诗形式的美同康白情的正相反,他有些诗,形式构造方面嫌过复杂,使人读了有点麻烦,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所以我盼望你考察一下,研究一下。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所以我又盼望你多作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作词中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对于宗白华的扶植和帮助,

14、郭沫若是永远不忘的,他认为由于宗白华给予他很大的鼓励使他有最初的一本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选自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有删改)12宗白华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4分)_ 答案:提供机会。接二连三大量发表郭沫若的诗作,给了郭向世人展示才华的机会。慧眼识珠。宗白华不在意郭沫若是“无名小辈”而看重作品的实际价值,并且敏锐地判断出郭沫若具有不可估量的创造力。欣赏指点。宗白华欣赏郭沫若诗作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创作意见,既鼓舞了郭,也帮助了郭提高创作水平。13对于郭沫若的诗,宗白华从哪些方面予以了评价?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5分)_答案:风格方面,有一种自然

15、的清芬。内容方面,富于哲理,意味深浓。形式方面,嫌简单固定,欠流动曲折(曲折优美)。意境方面,偏于雄放直率,宜作雄浑大诗。1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的“崛起”源自各种主客观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不也如此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_答案:(示例)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自身具备相应的才华。郭沫若不仅具有爱国的热情,还有过人的胆量和惊人的创作才华,这是他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慧眼识珠的伯乐。宗白华不重名气只重才情的选诗标准,使郭沫若得以被发现。宗给了郭以知音般的理解,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给他的生活和创作带来决定性的转折。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施展的舞台。宗白华为郭沫若提供了一个

16、广阔的舞台,他开辟专栏刊载新诗,大量编发郭沫若的诗作,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罕见的现象。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得到帮助,提升自我。宗白华不仅给郭沫若提供舞台,还品评鉴赏郭诗,赞扬其特点长处,也指出其缺点不足,为郭提升自我指明了方向。四、语言运用(本大题2小题,共12分)15把下面画线诗的词句,扩展成一段话,要求:不得改变原诗意境,50字左右。(6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_答案:(示例)这时男女主人公双手紧握、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眼泪汪汪的,好不凄然。他们本来有许多话想说,但又哽咽得连一句也说不出来。16下

17、面是柳宗元的赠酬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故亲,其顺序已打乱,请排出其正确顺序。(6分)秋来处处割愁肠 散上峰头望故乡 海畔尖山似剑铓若为化得身千亿_答案:五、作文(本大题1小题,4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文字,是一种历史;文字,是一种创造;文字,是一种文化;文字,是一种记忆。它培养了我们的历史情感,给予了我们身份的认同,镌刻着我们共同的记忆,烙印下我们民族的印记。 材料二:据某体报道,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中,只有30%的成人体验团写对了“癞蛤蟆”一词,而“熨帖”一词的正确率只有可怜的10%。不少人将其归咎于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学校书法教育的薄弱等等。除此之外,引人思考的应该更多。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