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340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天津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五校联考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汉语对长辈和晚辈的称谓,非常强调突出辈分,注重“尊卑有序”,常会出现有些年龄大的人称呼比自己小得多的人为“爷”“叔”等现象。这反映了A. 古代任用官员不拘一格B. 宗法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C. 上下级官员间官官相护D.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削弱【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请在此输长辈和晚辈的称谓”体现的是宗法制下的辈分关系,注重“尊卑有序”体现的是宗法制下的等级秩序,这是体现在称谓上面的,故选B;A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2.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2、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 君主专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强调了中国文明的统一性与连续性,首先排除C和D,这两项制度在秦朝建立后就基本废除了,尤其是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虽然还深远,但对中央政治权力的分配不起支配作用。A项制度总的来说消极影响更大一些,排除。而B项的中央集权制从秦朝形成后,延续了2000多年,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答案为B。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解和认识,考查的

3、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3. 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B. 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行省的长官由选举产生D. 行省制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流动的中央政府”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及时和有效的管理,故选B;ACD都不符合史实,行省就是地方行政机构,所以A不符合史实;行省的长官是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也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4.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 废除了丞相,中

4、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 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 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要抓住核心信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可知:A项“废除了丞相”,本身错误;D项,是针对地方关系,属于无关项;B项与题意不相符合。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5. 科举制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降低了官员素质B. 实现了社会公平C. 增

5、加了官吏数量D. 有利于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科举制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由此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A说法不准确;科举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正、公平,B说法绝对;增加了官吏数量不是科举制的实行的主要影响,故C错误。6.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

6、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批评的是A. 人民主权的虚假B. 直接民主的泛滥C. 行政官员的腐败D. 轮番而治的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可知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制下人民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点,但不一定能选出专业的国家管理人才,故D项正确;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民主制,而是反对民主的方式,故A项错误,直接民主的泛滥、行政官员的腐败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7.

7、 梭伦改革使“贵族不值一钱,除非他同时是富人”,有些旧贵族的尊贵“亦由于其富有而非由于出身”。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改革措施是A. 实行财产等级制B. 成立公民大会C. 废除债奴制D. 推行陶片放逐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贵族不值一钱,除非他同时是富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时期实行财产等级制,这一制度打击了贵族的政治势力,适应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A选项符合题意;公民大会在梭伦改革之前就已经出现,B选项排除;废除债奴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稳定公民权利上,C选项排除;陶片放逐法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出现的,D选项排除。8. 对如图所示文物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反映了雅典公民对

8、官员的民主监督 反映了古希腊的货币形态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的具体表现 公民参加民主活动的证件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所列的是陶片,指的是古代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这一制度是为了维护雅典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公民对官员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形式,也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C正确;陶片不是货币,而且陶片放逐法并不是随时举行,其实施的频率较低,排除A、B、D。9. 2016年7月,据美联社报道:英国白金汉宫方面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接受了卡梅伦的请辞。此事可以用来说明英王A. 在位时间长B. 掌握最高权力C. 掌握行政权D. 是英国的象征【答案】D【解析】【详解】据

9、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限制,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逐步确立。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据此分析,材料中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象征,故选D;A与材料无关;B、C说法违背史实。【点睛】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限制,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逐步确立。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10.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 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

10、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关键和核心是A.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市民的整体素质D. 革命的彻底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可以看出其核心是二者的相互制约,因此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正确;材料与公民参与、市民素质、革命都没有关系,排除ACD。11. 法美两国都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国,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最大区别是A. 总统是国家元首B. 总统统率军队C. 总统任免政府官员D. 总统对议会负责【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

11、由选民间接选出,对选民负责;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故D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法国和美国总统都是国家元首,排除A;两国的总统都是军队最高统帅,排除B;政府官员属于行政系统,是总统任免的范围,排除C。【点睛】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对选民负责,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12. 下列言论一语道破美国两党制实质的是A. “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B. “党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C. “在一个共和党选区,我是民主党人;在一个民主党选区,我是共和党人;在一个不确定的选区,我是一个确定的人”D. “两党只是同一个钱币的

12、正反两面”【答案】D【解析】国两党制实质上是通过协调两党的利益冲突从而从根本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但同时两党制有利于加强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监督,也更有利于政治的民主性,所以ABC说法错误。选D。13.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A. 英国权利法案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 美国1787年宪法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承认了共和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相互妥协,这符合

13、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故A项排除;材料“君主制的阴影随处可见”不符合B项,排除;美国从来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所以根本不存在君主制,故C项排除。14. 19241927年,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这一“革命的火焰”A. 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B.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C.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241927年、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可以判断出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矛头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这次运动

14、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B选项符合题意;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实现的,A选项排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选项排除;新中国成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D选项排除。15. 下面图片是在天津拍摄的西式建筑照片,天津出现这种风格的建筑最早始于A. 鸦片战争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 甲午战争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天津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开辟成通商口岸,因此,天津出现西式风格的建筑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B正确;鸦片战争后,天津不是通商口岸,受西方国家影响较小,A排除;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符合最

15、早的说法,CD排除。故选B。16.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A. 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B. 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 规定三权分立D. 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 体现了约法的反封建反专制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故B正确;“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和“三权分立”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性,不能体现其革命性,A、C错误;D与材料不符。17. 图2和

16、图3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A. 摆脱了中国屈辱的命运B.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C. 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故C项正确。A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没有摆脱中国屈辱的命运,排除。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没有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排除。D项是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与新中国建立无关,排除。18.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

17、元旦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A. 北京、八国联军、赔款B. 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C. 北洋军阀、合作、北伐D. 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定词“1912年”,本题可用排除法,A不对,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C不对,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D不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在1921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故B项符合题意。点评: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详解】19.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共产国际的建立B. 欧洲

18、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C. 马克思、恩格斯参加了工人运动D.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D;共产国际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的事情,故排除A;BC都分别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之一,故排除。20. 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是A. 标志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 标志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变成科学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B符合题意;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故排除A;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

19、学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排除C;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排除D。21. 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后,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这就是A. 土地法令B. 和平法令C. 四月提纲D.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列宁的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故选C。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制定这一法令的目的,是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故A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通过

20、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故B不符合题意;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故D不符合题意。22.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的人民政府:A.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 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可知,新中国政府颁布的此项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并且赋予不同

21、民族一定的自治权利;由“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新中国未照搬苏联的民族制度,而是从本国国情和历史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正确;据材料“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故A、C、D错误。23. 毛泽东说:“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灵活性。”“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A.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B. 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C. 民生主义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D. 中央集权原则和人民

22、主权原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记忆能力。题中设计的核心知识点为“1954年宪法”,根据史实,该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与人民民主原则,故A项符合史实。B项中自由主义原则是指放弃党的领导,排除;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故C项排除;中央集权原则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排除。所以答案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24.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A. 它曾代行全国人

23、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 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C. 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D. 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其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A正确,排除B;两次国共合作分别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大革命时期和1937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D项不符题意要求,排除。25. 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A. 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

24、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D.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达成“坚持一个中国”,故D正确;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是1981年提出,与材料不符,A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与材料不符,B错误;1992年两岸达成“坚持一个中国”,与材料不符,C错误。26. 1971年11月8日的美国时代周刊以周恩来为封面人物,封面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25、。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C.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 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71年11月8日”“中国人来了”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A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中国人来了”并非指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而是指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世界舞台,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71年11月8日”“中国人来了”,结合中

26、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27.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 )A. 中日关系的改善B.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C. 中苏关系的改善D. 中美关系的缓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1971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故选B。考点:现代中国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重返联合国28. 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政治家戴高乐在演讲中说:“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

27、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他认为法德合作A. 有助于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 有助于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C. 有助于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D. 能够奠定西欧联合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本题考查欧洲的一体化。题中的日耳曼和高卢分别指德国和法国,因为自普法战争后法德百年的世仇,法德矛盾的化解成为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故D选项正确;材料“就要看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体现出推动欧洲国家的合作和联合,没有体现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主张能够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欧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不能说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主张和措施有

28、利于缓和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尤其缓和法德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推动西欧国家的联合,无法得出推动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29. 何春超在国际关系史中指出“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B. 日本与西欧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称霸C. 欧盟的成立导致了美国的衰落D. 西欧、日本在经济上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

29、施令”可得出随着西欧与日本的发展,冲击着两极格局,故D项符合题意。30. 二战后初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和出于它自己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他是指美国A. 发表“铁幕”演说B. 提出杜鲁门主义政策C. 实施马歇尔计划D.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受到很大破坏,1947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来达到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的目的,C符合题

30、意,故选C;英国首相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与美国“关心欧洲的复兴”无关,排除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开始,属于冷战在政治方面的措施,不符合材料“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排除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军事合作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31. “二战”后,导致德国和朝鲜半岛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 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B. 美苏“冷战”的产物C. 文化传统存在较大差异D. 消灭法西斯势力的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在德国和朝鲜半岛推行各自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导致德国和朝鲜半岛分裂,B项正确。A项说

31、法错误,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都属于同一个民族;韩国和朝鲜也是同一个民族,排除。文化传统不存在较大差异,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且材料强调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和朝鲜半岛形成分裂局面,排除。32. “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这句话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A. 全球一体化B. 政治多极化C. 文化多元化D. 经济区域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可知,这句话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政治多极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多极化,与全球一体化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政治

32、多极化,与经济区域化无关,排除D。二、非选择题33.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材料二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许海山欧洲历史材料三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

33、有的实行一院制。(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民主形式上的不同。以英国、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材料四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3)依据材料四,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材料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

34、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4)依据材料五,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答案】(1)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民主形式:古希腊的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不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民主)共和制。(3)主要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斗争和探索: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5、,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创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解析】【详解】(1)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典型史实有,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民主形式:根据材料二中“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可知,古希腊的是直接民主;根据材料三中“在现代社会中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可知,近代西方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民主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英国、美国为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

36、方式”不同在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民主)共和制。(3)主要原因:依据材料四中“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可知,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斗争和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的斗争和探索主要有,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特点:依据材料五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可知,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根据“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

37、体制改革”可知,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根据“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可知,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创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是,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并指出这两个事件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2)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开创此道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材料三 红军不

38、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3)导致诗中这次“远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促使这次“远征”走向胜利的重大会议是什么?材料四 (4)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并指出图3事件在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大意义和图4事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重大影响。【答案】(1)图1:虎门销烟(或禁烟运动)图2:五四运动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2)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依据:依据中国国情(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3)根本原因:“左”倾错误;重要会议:遵义会议。(4)图3:抗日战争;图4:解放

39、战争;图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图4: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解析】【详解】(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显示的事件是虎门销烟(或禁烟运动);图2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共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五四运动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2)新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洋界上炮声隆”即井冈山斗争创出的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开创(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主要依据是依据中国国情(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40、3)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诗中“远征”即长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重要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长征走向胜利的重大会议是遵义会议。(4)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3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图4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图4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35.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什么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方针制定的出发点。材料二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

41、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2)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此原则下,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动?材料三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材料四 (3)材料三中“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是指什么?依据

42、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外交有所作为的表现?(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中国外交思维逐渐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答案】(1)方针:一边倒出发点:巩固新政权和恢复经济。(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活动: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3)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作为: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或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4)根本出发点:国家利益。【解析】【详解】(1)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即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签订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出发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采取一边倒外

43、交方针的出发点是,巩固新政权和恢复经济。(2)原则:根据材料二中“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等信息可知,“这些原则”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进行的重大外交活动是,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3)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是指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依据材料四“中国维和部队”,“胡锦涛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外交有所作为的表现主要有,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或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等。(4)根本出发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一到材料四,中国外交思维变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