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流,船来船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便问旁边一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老和尚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此可谓一语道尽世间真相。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名利如此迷人,以至于天下之人皆为名奔波,为利忙碌。而真得美名,真得实利者,实亦不多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人生在世,要想留名千古,要么做一些值得别人写的事,要么写一些值得别人看的字。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苏 轼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译:我的朋
2、友真可怜,谈论佛法忘睡眠。忽听老婆一声吼,手杖落地心发抖。刻画出正在高谈阔论的陈季常听到老婆骂声时惊慌失措的可笑神态,幽默至极。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方山子:n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由一个人引发的一篇文章”带着思考学文章苏轼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人为何值得写?这篇文章为何值得看?n 带着问题读课文,先
3、标注不懂的字、词、句。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_疑难共析,好文共读字词正音闾里庵折节岐亭陈慥矍然耸然挟二矢精悍勋阀阳狂垢污傥(l)(zh)(q)(zo)(ju)(xn)(sng)(hn)(gu)(tng)nXi sh折节:改变平素志向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读课文,疏文意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施展抱负遇:遇合,得到君主的重用。2、庵居蔬食,不与世闻。庵,草屋。名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一直没有得到君主重用。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4、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
4、之意。环:四面;堵:墙壁。形容室中空无所有,极为贫困。古今异义。古:遗制的样式今:死者照片或画像3、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一.读课文,疏文意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四壁萧条,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现出怡然自得的样子。6、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色,神色方山子奋力跃马独骑而出,一箭就射中了乌鹊。5、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逍遥游“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见,通“现”,显现一.读课文,疏文意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省略句,使后面省了“之”。从事,任职。7、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独到的体会才会这样的吗?8、此岂无得而然哉?如果让他在朝中任职,到现在早就有显
5、赫的名声了。一.读课文,疏文意n 齐读课文,先标注不懂的字、词、句。n 思考第一个问题: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 _异(奇、怪)疑难共析,好文共读原名字号的来历家庭情况简历(爱好、经历等)“自我介绍”小结其“异”之处方山子档案陈慥季常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1.打扮 2.爱好、习惯 3.经历 4.淡泊名利5.居住地及家里成员表现等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少时稍壮晚年侠士、豪士(喜好自由,仗义)勤奋,静心(折节读书,然终不遇。)释然,自在(遁,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四异:世有勋阀而山
6、居隐逸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异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二、抓细节,探人物总结:方山子到底异在何处?思考讨论: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涵意:这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二、抓细节,探人物共同遭遇: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n 问题探究:苏轼为何写这个奇异人?引导提示:苏轼是什
7、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苏轼接触了这个故友之后会作何感想?“同是天涯沦落人”具有相似的遭遇。一个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两人可谓惺惺相惜(即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通全文,明情感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平铺、直叙探究3:这篇文章为何值得看?此文打破平淡,塑造了丰满的形象。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
8、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探究3:这篇文章为何值得看?拓展探究n方山子对于自己的不遇,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同时,面对挫折,苏轼又是选择怎样的人生?n(提示:联系以下材料及对苏轼的了解来谈谈)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风烛残年的苏轼从被贬之地海南岛儋州北归途中,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诗。两个月后卒于常州。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黄州,44岁惠州,58岁儋州,
9、61岁仕途坎坷终不悔n 执事惠州,率众造桥;推广先进农事工具,建造水磨;施医散药,救死扶伤。n 到海南,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海南岛至今还留有“东坡书院”。n 他一生屡被谪迁,几乎每到一任,都勤政恤民,政绩斐然,深受爱戴,有的老百姓家里挂着他画像,饮食间祝颂,有的甚至建立生祠,念其功德。苏轼之政绩方山子苏 轼用简短的话语概括方山子和苏轼两人的人生态度不屈己志,坚持到底不屈己志,归隐避世n面对这两种人生态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n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n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内心坦然,积极生活,笑对人生!课后思考:武侠小说曾经风靡一时,影视中也出现不少侠客,得到不少人的崇拜。隐者如陶渊明却也千古留名。方山子传“侠隐”贯穿全文,作者美其“侠”,又赞其“隐”。在此文中,“前侠后隐”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探究中国的侠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