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说明A.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B. 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C. 文化生活高于一切D.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A符合题意,校内校外、回到家、打开电脑,我们都在接触文化,表明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B说法错误,我们的生活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不只是文化生活;C说法错误,“
2、文化生活高于一切”的说法夸大了文化生活的作用;D说法错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故选A。2.下列是文化现象的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2017年3月,40多个城市收紧楼市政策,认房认贷蔓延至二线城市联台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党的十九大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精神的高潮A. B. C. D.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含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联台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
3、界记忆名录,党的十九大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精神的高潮,属于文化现象,故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属于政治现象,故不符合题意;是经济现象。故选D。3.走进新时代,新词热词层出不穷,如“蓝瘦、香菇”“小目标”“洪荒之力”等网络用语。这些用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社会生活。这表明网络用语反映时代特色 新词热词提升了我国文化实力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 新词热词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A. B. C. D.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审题。材料中这些词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
4、社会的繁荣,说这明文化源于社会实践,网络用语反映时代特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故正确;材料没涉及新词、热词和我国文化实力的关系,故排除;新词、热词折射了社会的繁荣,但是并不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故错误。故选A。4.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餐桌礼仪,包括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可见()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文化具有
5、相对独立性A. B. C. D. 【答案】A【解析】“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这说明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正确;“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这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正确;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点睛】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文化可能超前于经济政治而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政治而发展。是指它于政治经济发展而言具有不同步性。5.作为近代思想史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关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言论成为当时治疗国民思想疾病的良药。他指出:“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
6、养成何等之思想。”“凡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的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直接转换为物质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决定于思想文化的繁荣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力量、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凡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该观点肯定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7、用;正确且符合题意;错误,文化的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并不是“直接”转化;错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并不取决于思想文化的繁荣而只是受其影响;本题答案选A。【点睛】正确理解文化的力量:(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把文化直接看作是一种物质力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3)并非任何文化对社会发展都起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6.2017年9月,以“文明相融、民心相通”为主题的厦门金砖国家文化节,促进了民心相通、
8、夯实了民意基础。奠定了金砖国家间经济政治交流和其它合作的人文基础。可见()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有促进的一面文化已是经济、政治的基础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A. B. C. D.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金砖国家文化节为金砖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交流奠定了人文基础,这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也说明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有促进的一面,正确;经济是基础,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基础,错误;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7.2016年12月10日,旨在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发展工业文化产业、传承精工文化的中国工业遗产联盟正式成立,当
9、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制造强国,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刚性推进,更需要工业文化提供柔性支撑和精神动力。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一定的文化能够给予经济重大影响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错误。:旨在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发展工业文化产业、传承精工文化的中国工业遗产联盟正式成立,说明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符合题意。:“建设制造强国,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刚性推进,更需要工业文化提供柔性支撑和精神动力”说明一定的文
10、化能够给予经济重大影响,正确。: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错误。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8.在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观纷呈的时代,不是所有的国家工程都能赢得国人的齐声叫好和支持
11、,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大手笔,比如探月工程,却赢得普遍的祝福和支持。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改变现代经济总体布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A. B. C. D. 【答案】B【解析】探月工程,赢得普遍的祝福和支持,这说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故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改变现代经济的总体布局属于经济生活,而不是文化生活,故排除;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定位】文化创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名师点睛】多
12、角度理解文化的作用:(1)从文化的本质角度看: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要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在本质上不是物质力量,文化更不是直接的物质力量。(2)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从微观上看,文化素质是每个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孕育出来、培养出来的,而这种文化素质也影响着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果;从宏观上看,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空虚,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3、(3)从文化的性质角度看:从性质上看,文化有进步与落后、崇高与庸俗、优秀与腐朽之分。落后的、庸俗的和腐朽的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其祸害之深非一时可以清除;而崇高的、进步的、健康的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振奋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4)从质和量的角度看:从量的角度看,文化的社会作用有大小之分。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从质的角度看,文化的社会作用有好坏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9.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创作
14、中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中国元素”成为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但“不管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中国元素,它所讲的永远是美国故事,体现的也永远是美国人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抵制文化交流必须增强以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国力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符合题意,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依然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启示我们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符合题意,电影属于文化产业,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成为一种风潮,启示我们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故选A。不合题意,
15、这里没有提到文化霸权主义。表述错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10.2017年9月,某市各中学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校这样做的依据在于A. 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 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B: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B正确。A:应该是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错误。C:因为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非决定作用,C错误。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这是文
16、化的含义,而不是依据,D排除。故答案选B。11.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在各地人们过中秋的形式不一样,但吃月饼、赏月等仍然是许多海外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A. 潜移默化的特点B. 深远持久的特点C. 自身传承的特点D. 有形强制的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B: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海外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
17、久的特点,因此答案B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潜移默化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CD:自身传承的特点、有形强制的特点,这些都不属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2. 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该留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校园社团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表述错误,只有优秀的文
18、化才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通过参加社团,“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体现了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正确;不选,因为校园社团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不是所有的社团文化都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题选C。点睛:在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两个特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而往往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指向性不同。潜移默化主要指向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深远持久主要指向文化对人
19、影响的长期性,人们所受到的影响一时难以抹去。(3)潜移默化一般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而不是有形的或强制的;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长远性,但这种影响不是固定不变,而是相对稳定。13.2017年5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放的国家记忆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5集专题纪录片,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信心百倍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这表明劳模精神A. 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B. 提升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层次C. 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 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答案】C【解析】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
20、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信心百倍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说明劳模精神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C选项符合题意;A、B与题意无关,排除;D说法错误,夸大了劳模精神的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14.习近平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历久弥新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优秀文化
21、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 B. C. D.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以及文化塑造人生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识记课本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以及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好的文艺作品对人的影响就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符合题意;好的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说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深远持久的特点,错误。故选C。15.随着物质
22、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由此可见()A. 人的全面发展是飞速提高的,科学技术是新追求B.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C. 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D. 人越全面发展,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答案】D【解析】【详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材料“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
23、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可以看出,人越全面发展,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得到改善,D适合题意;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的,不是飞速提高,A表达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优秀文化对人的促进作用,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素质要求也不同,排除C;故本题答案选D。16.提起节日,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爆竹声声,合家团圆。而大多数西方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圣诞节,家家装饰着圣诞树,唱着欢快的圣诞歌,小孩子们翘首企盼圣诞老人的礼物。这一材料告诉我们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民族节日展示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全部内涵庆祝民族节日,是
24、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告诉我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项符合题意;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项说法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但不能够展示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全部内涵,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点睛】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17.中国的儒学文化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
25、儒学现在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从文化的角度看,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是因为( )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说明了人们对儒学的认同,因为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同和普遍规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符合题意;观点正确,但民族文化的差异不是儒学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原因;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而不是儒学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原因,不选。所以本题选A。【点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
26、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18.在“入世十五周年”的座谈会上,一位企业家讲了这样一个小尴尬:为了增进与客户的感情,感恩节这一天,他给世界各地的客户都发邮件表示感谢,没想到回复的特别少,一位希腊的客户干脆直接告诉他,他们根本不过感恩节。由此可见A. 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B. 应当认同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D. 经济往来离不开
27、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答案】D【解析】该企业家在感恩节当天给世界各地的客户都发邮件表示感谢,没想到回复的特别少,一位希腊的客户干脆直接告诉他,他们根本不过感恩节。由此可见经济往来离不开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故D选项入选。A、C选项没有体现。B选项错误,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应予以尊重。19. 近年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及行政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旅行路线、民族风情、出行攻略、地方美食这些过去在网站论坛上经常讨论的话题,如今在微博上聊得热火朝天。材料告诉我们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
28、为现代传媒的出现必然取代传统传媒A. B. C. D. 【答案】C【解析】选项表述错误,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人际交流。选项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告诉我们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互联网技术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故入选。选C。点睛:易错点-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此观点错误。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新的传媒层出不穷。但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17年5月25日,“山水心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艺术演展”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集中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的
29、传承与发展。此次活动的意义在于吸收他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引领主导世界文化潮流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山水心境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艺术演展”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集中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的传承与发展,这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正确且符合题意;此次活动属于中华文化“走出去”,而不是“引进来”,应排除;说法错误,错在“主导”;故本题答案选C。21.“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但如果古典诗歌不创新形式走出去,就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扩大文化传播
30、的途径加强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加强文化交流,走向文化的统一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材料强调了文化传播,但未涉及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不符合题意。:如果古典诗歌不创新形式走出去,就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启示我们加强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因为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符合题意。:“走向文化的统一”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
31、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22.日前,美国探索频道出品的3集电视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反响巨大。这体现了我国在征世界上影响力逐步增强大众传媒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尊重文化多样性能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文化“走出去”提升了我国综合竞争力A. B. C. D.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
32、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题中,美国探索频道出品了三集电视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该纪录片一经播出反响巨大,这体现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大众传媒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故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尊重文化多样性能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文化“走出去”提升了我国综合竞争力,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2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为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
33、志A. B. C. D. 【答案】B【解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24.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这是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A. B. C. D. 【答案】B
34、【解析】【详解】不合题意,相对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材料没有提到其变化和不变的内容。符合题意,每到相应节日我们会有相应的行为,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符合题意,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各地的中国人的情感都凝结在一起,体现了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不合题意,这里没有提到发展传统习俗。故选B。25.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此次“部编本”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增幅高达80%;初中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占
35、到了全部课文的517%。对此某校学生议论纷纷,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古诗、文可跨越时空,显示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的精髓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领略到诗词的音韵之美学习古诗、文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 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体现了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领略到诗词的音韵之美,学习古诗/文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符合题意;大众传媒可跨越时空显示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错误。故选D。26.恩格斯说过,“每个时
36、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主要说明()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不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经济落后的国家,哲学依然可以演奏第一提琴,体现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不是经济决定文化。符合题意,经济上落后的情况下哲学也可以领先体现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符合题意,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有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思想运动的作用。故选B。2
37、7.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于2018新年之际首次举办“互联网+”艺术大展,通过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影像装置等,呈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大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神话。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文化传递的手段发生变革神话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通过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影像装置等,呈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大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神话。这说明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文化传递的手段发生变革,科学
38、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传统文化的作用,项与题意不符;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点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28.中宣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指出,2018年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戏曲进校园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表明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
39、展 表明传统文化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财富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戏曲进校园表明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且符合题意;戏曲属于传统文艺,传统习俗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传统文化是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点睛】全面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或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
40、要的地位。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29.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是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是学习型
41、社会的核心内涵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A. B. C. D. 【答案】B【解析】建设教育强国之所以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是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项符合题意;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主要手段,项说法错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点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 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0.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单
42、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这些集中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A. B. C. D.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自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故正确;是经济意义,不是文化意义,故排除;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科技创新不能保障人
43、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故排除。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0分)3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但如何留住独特的田园牧歌,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建筑“西洋化”、乡村生活“空心化”呢?有专家建议,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才能使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与生活”知识,分析专家建议所体现的道理。【答案】精
44、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应加大对乡村风貌的保护,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吸引村民回乡创业,为传承乡村文化奠定物质基础;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各有特色。要挖掘乡村文化的个性和传统特色,孕育乡村文化气质和特色。;(从文化与人角度分析,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命题透析本题以农村现代化问题为情景,综合考查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的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知识。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与生活”知识,分析专家建议所体现的道理,体现类试题。学生作答本题时要
45、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可以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同地域文化各有特色等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点睛】为什么我们会对乡村的衰落和消失感到惋惜。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2.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既送温暖,又送志气、送信心,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帮助贫困地区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
46、的信心和斗志,做到“扶贫先扶志”;要认识到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强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做到“扶贫必扶智”。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简要说明“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合理性。【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扶志”与“扶智”能够引导贫困地区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并转化为具体行动。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扶志”与“扶智”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扶贫开发提供不
47、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通过“扶志”与“扶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树立信心,培养智慧,提高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解析】【分析】本题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扶贫必扶智”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简要说明“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合理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的限定,即为文化作用的知识。故首先,可以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发
48、展产生深刻影响的角度,分析说明“扶志”与“扶智”能够引导贫困地区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并转化为具体行动;其次,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阐述说明“扶志”与“扶智”为扶贫开发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最后,可以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说明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可。【点睛】正确理解文化的反作用:(1)文化是依存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精神力量,但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2)文化虽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始终是第二位的,它不可能与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等量齐观。(3)文化
49、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4)文化由经济决定,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有时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有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是完全同步的。33.材料:为了适应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多样化的文化艺术需求,古老的河南豫剧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河南优秀传统
50、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等不同部门的共同重视与保护下,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豫剧亦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海外,积极学习国际化的舞台经验,与外国演员合作交流等等。豫剧采取种种措施,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新模式,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豫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文化交流,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答案】在“走出去”过程中,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
51、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在“走出去”过程中,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保持文化品牌的个性和特点,又要遵循文化共性与普遍规律,搭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和大众传媒等手段,推动豫剧“走出去”。【解析】【分析】本题以豫剧为话题,考查文化生活的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等知识。【详解】第一、审设问。设问限定的作答范围是“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具体要求作答如何进行文化交流。第二、审材料,调动所学知识。文化交流要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坚持正确的态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交流应利用合理的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才能推动豫剧
52、“走出去”。第三、组织答案。【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两者的区别可以通过以下内容来理解:途径的侧重点在于强调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以什么方式传播,往往是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活动传播。手段侧重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以什么媒介为载体进行传播的问题。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村落都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如今古村落在快速消失,依附于其上的文化也在迅速瓦解。有人对此“痛心疾首”,感叹“依依墟里烟”、老牛耕作的景象不再;也有人认为人类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再到现代的信息社会,原有的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必然被淘汰,村落作
53、为村民居住的载体也会自己消失,对待传统村落文化应该顺势而动,最好还是让村民选择他们的居住地、选择他们的生活。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回答,应如何对待传统村落文化?【答案】对待传统村落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村落文化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以及其寄托的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其反映传统粗放农业生产方式的要自觉加以改造。对待传统村落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以及生
54、产方式的变化,对待传统村落文化要顺势而动,不断革除陈旧、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村落新文化。【解析】【分析】本题设置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属于小切口设问。问题设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是从教材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就可以了;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回答,应如何对待传统村落文化。解答本题,首先审题。本题要求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问题设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然后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古村落都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体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传统村落文化应该顺势而动”体现对待传统村落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