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726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100分)1.春秋时期,儒学宗师孔子特别强调公信力,认为“民无信不立”,“正而不诈”是基本的作战准则,战国后期的韩非子则认为“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这一观点的变化表明A. 诸侯争霸抑制民本思想B. 社会思潮受制于时代发展C. 儒学变迁注重历史传承D. 社会转型助推军事体制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公信力,韩非主张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韩非思想顺

2、应了适应时代需要,由此可知,时代特征对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先列举了儒家的主张,后列举的是法家的主张,故无法得出儒学变迁的过程,排除C;材料的主体在于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对公信力的理解,无法得出军事体制变革,排除D项。【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孔子和韩非思想及其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解答即可。2.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3、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项;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C项错误;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错误。3.孔子认为,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董仲舒则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上述变化表明儒学A. 从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B. 从关注现实转向关注神灵

4、C. 逐步披上浓厚的神秘色彩D. 从反专制转而为专制服务【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从先秦孔子的民本思想到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详解】据材料孔子“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可知,孔子不是唯物主义者,A项错误;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是为加强君权,服务于君主专制的,B 项错误;无论是孔子还是董仲舒都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D项错误;材料“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的是董仲舒将儒学神秘化,故C项正确。【点睛】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针对

5、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4)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4.在科举时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学校生员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出身寒微者,进士中有42.9%出身于祖上未有功名的家庭,这说明科举制A. 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B. 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C.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 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科举制使寒门学子得以进入官场,社会中下层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社会上层,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不

6、是科举制的影响;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并未体现对传统门第观念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传统门第观念难以短时间改变;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没有体现其选拔方式的客观公正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5.汉初儒学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统治者合作,力图实现学术为社会服务的政治构想使儒学成为建立在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严密哲学体系。材料说明汉初儒学知识分子A. 继承了先秦儒学并使之上升为官方哲学B. 顺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社会发展趋势C. 使儒学思想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D. 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传统宗法伦理哲学观【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接

7、受的是被改造后的新儒学,排除A;随着汉初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由于汉初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故选B;汉初儒学知识分子使儒学适应时代需要,排除C;D项是为巩固君权的需要,排除。6.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A. 具有哲学思辨性B. 注重阐发原典C. 适应世俗化需求D. 融合佛道义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正确选项

8、为B项。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主张回归儒家经典,反对汉代神谶化的儒学,欧洲新教主张圣经至上,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欧洲新教内容和特点;适应世俗化需求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7.宋代农冠更易,不体旧规,斗美夸丽,统治者厌见,故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理念。清军入关时,要求国人剃发蓄辫,推广旗服。由此可见A. 宋清统治者都重视服饰变革B. 政治统治与日常生活相关联C. 服饰变革推动政治理念变化D. 清王朝继承了宋代执政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统治者厌见,故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理念。清军入关时,要求服”可知,统治者的政治需求直接影响民众普通的日常

9、生活,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宋清统治者重视政治控制而绝非单纯的服饰变革, 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这是政治理念变化在推动服饰变革而非服饰变革推动政治理念变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宋代与清王朝执政理念的差异,故D项排除。8.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这说明理学A. 强化了周孔之道B. 颠覆了传统价值观C. 削弱了孔子地位D. 丰富了儒学的内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

10、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可知宋代理学对孔子形象的重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改变为”可知宋代理学弱化了周孔之道,而不是强化,故A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传统价值观的前后对比,不能得出理学颠覆了传统价值观的结论,故B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理学强化了孔子地位,而不是削弱,故C项排除。9.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 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B

11、. 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C. 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D. 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项正确。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10.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应该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牌,捕风捉影。”他的这种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接近

12、A. 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B. 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C.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认为应该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做学问应该务实,即与“经世致用”思想相通。“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是王夫之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

13、理”反映的是南宋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反映了顾炎武大力提倡求实学风;“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映的是李贽的思想,他认为人伦物理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社会生活就是人伦物理的表现。综上分析可知,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答案为C项,ABD项排除。【点睛】文言文选择题,这类题目往往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是最难做对、很难拿到分数的。其实,解答这类题目也是有一定技巧的。不管出题人如何选择古文的语句,都会隐约说明所选句子的用意。方法是:分析题目的主题,到底是研究什么;分析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这些分析再回过来研究文言文句子,这些句子是证明

14、主题的证据,因此可以猜测到其隐含的意思了;分析文言文的句子大意即可。11.苏格拉底说:“富有正义感的人如果打算生存下去,哪怕是让生命延续很短的时间,就必须过一种平民的生活而不从政。”苏格拉底这一主张A. 肯定了雅典民主制B. 唤醒了人们民主意识C. 批判雅典民主弊端D. 带有专制主义的倾向【答案】C【解析】【详解】民主,通行词典的解释,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不从政”的主张在于强调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误用的弊端,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排除;苏格拉底并不主张专制主义,材料只是强调其对雅典民主的批判,故D

15、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是以苏格拉底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希腊民主政治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异教徒的德行中写道:“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 两者都是无神论者B. 都重视人的道德性C. 都强调知识对人的重要性D. 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观都重视伦理,强调人的道德,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者重视伦理道德,与鬼神无关,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伦理”,与知识无关,

16、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D错误。13.路德曾说,在他以前的改革者攻击的是教廷的腐朽生活,而他所攻击的是教会赖以存在的学说。这是因为路德的学说A. 主张人因为信仰而得救B. 提出“君权神授”理论C. 否定了基督教神学体系D. 削弱了世俗君主的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他所攻击的是教会赖以存在的学说”并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这就否定了教皇权威,解放了人们思想,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提出“君权神授”理论是英国的詹姆士一世,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宗教不反对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马丁路德主张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威,故D项错误。【点睛】“他所攻

17、击的是教会赖以存在的学说”是关键信息。14.但丁说:“诗和圣经一样,也是一种寓言,一样具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薄伽丘说:“我说神学和诗可以说差不多就是一回事,如果他们用的题材是一样的;我甚至说,神学不是别的,正是上帝的诗。”材料中但丁和薄伽丘的言论旨在A. 为文艺的合法性辩护B. 贬低圣经的地位C. 排斥基督教神学D. 摆脱宗教的思想束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依据材料可知,但丁和薄伽丘将诗提升到与圣经同等的地位,他们的目的是宣扬文艺的合法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但丁和薄伽丘的目的是提升诗的地位,不是贬低圣经的地位;C选项错误,但丁和薄伽

18、丘将诗提升到与圣经同等的地位,并未表明他们排斥基督教神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但丁和薄伽丘提升诗的地位,宣扬文艺的合法性,不是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5.孟德斯鸠认为:“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由此,他主张A.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 实行三权分立体制C. 发动人民进行革命D. 以理性反对宗教狂热【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孟德斯鸠”“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

19、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分析出孟德斯鸠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制政体,故B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革命方式,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宗教的态度,故D项排除。16.卢梭希望建立以公意为基础的国家,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者政治体。这体现了卢梭A. “社会契约”民主思想B.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C. 倾向于实行社会主义D. 对天赋人权思想的倡导【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建立以公意为基础的国家”“全体个人的结合”“共和国或者政治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认为权力的表现和运用须体现人民的意志

20、,体现了其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的渴望,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契约”思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卢梭建立公意国家的主张,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天赋人权思想,排除D项。17.这场运动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新时代,道德、科学和政治领域在这一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来自欧洲和新世界的知识分子交往密切,形成了友谊合作和争鸣的网络。他们挣脱教会和权威的束缚,努力发现其改造世界的使命。下列最能体现这场运动内容的是A. 现代文学起源于这个伟大的时代B. 只要是目的崇高,可以不择手段C. 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D. 遵守法律的行为就是自由的行为【答案】D【解析

21、】【详解】“道德、科学和政治领域在这一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挣脱教会和权威的束缚,改造世界的使命”可知这场运动是启蒙运动,该运动时期思想家提出自由、法治、平等以及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D正确;材料中时代是17-18世纪,并不是现代文学起源的时间,A错误;B项是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是相对论的思想,属于20世纪,C错误。18.德国人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中写道: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在此,利普斯认为中国造纸术的西传A. 扩大了文艺复兴的影响B. 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复兴C.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D.

22、 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可知利普斯认为造纸术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C正确;AB都是欧洲文化发展的表现,故AB不选;材料未体现造纸术西传推动欧洲社会转型,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造纸术对欧洲的影响,解体的关键是对材料“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的理解。19.东汉张仲景撰写的著作中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这一著作是A. 人类的起源B. 九章算术C. 伤寒杂病论D. 本草纲目【答案】C【解析】【详解】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是中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正确;人类的起源作者是达尔文,错误;

23、九章算术涉及的是数学领域,错误;本草纲目是明朝时期李时珍撰写的,错误。20.宋词从开始的以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为主要题材发展到后来的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即尤事不可入词、无物不可入词的境地。这反映了宋词A. 文学的功能非常强大B. 社会化的发展趋势C. 浓厚的儒家人文情怀D. 题材范围逐步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以看出,宋词题材广泛,不再局限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化、世俗化趋势。故B正确。材料表现的宋词的题材,而不是文学的功能,排除A;材料所说的内容与儒家思想并没有很深的联系,排除C;题材范围的逐步扩大的过程是为了适应社会化的发展

24、趋势,排除D。【点睛】本题通过宋词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体现了对学科素养的重视,做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21.清代盛行的小说镜花缘中描绘的女儿国,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此小说A. 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B. 比历史著作可信度更高C. 反映出时代环境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 可以作为研究清代进步思想的资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镜花缘中封建男女角色的转换侧面反映出清代反对封建传统礼教思潮的产生,故D项符合题意。A项,小说是对现实的讽刺,并非再现

25、现实,排除。B项,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可信度并不高于历史著作,排除。C项,小说情节并非对历史现象的真实叙述,故排除。22.“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较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和提高了宋代话本在这方面开拓的新领域。”这说明元杂剧A. 超越了宋词的地位B. 更符合下层民众的心理C. 取材和用词较通俗D. 代表贵族化的文学取向【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说明元杂剧更符合普通民众的心理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元杂剧和宋词地位的比

26、较,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元杂剧用词特点,故C错误;元杂剧属于世俗文学,并不是贵族文学,故D错误。23.宋代画家马远开创了“残景山水”的画风,他在取景中善于以小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被称为“马一角”。这一做法A. 开创了北宋风俗画的先河B. 描述北方山河的雄健壮阔C. 创造出虚实相生美学效果D. 由注重写意转向注重写实【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绘画艺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详解】马远是南宋画家,A项是北宋时期,A 项错误;南宋时偏安于南半中国的政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他在取景中善于以小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从写意的角度反映的就是破碎的祖国山河,

27、从而“创造出虚实相生美学效果”,C项错误;“残景山水”的画风,就是写意,不是写实,故D项错误。【点睛】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南宋的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宋“半壁江山”的政治局面。24.“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出京剧A. 已成为“百戏之祖”B. 经多种艺术融合而形成C. 是古代戏曲的巅峰D. 是古代戏剧成熟的标志【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

28、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京剧是经多种艺术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故B项正确;百戏之祖是昆曲,不是京剧,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叙述了京剧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反映其地位,故C项错误;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结合所学京剧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分析解答。25.哥白尼的伟大天赋表现在他探究宇宙日心说的能力上,他使地球离开了它原先的中心位置,使它运动,也就是使地球成为又一颗行星。哥白尼的这一成果A. 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B.

29、 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C.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D. 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日心说的作用。【详解】据所学可知“ 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的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A项错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的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项错误;是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C项错误;哥白尼日心说“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地心说”,故D项正确。26.现代世界史:从文艺复兴到美伊战争一书中写道:“这场起于哥白尼、讫于牛顿革命,或许对思想界影响最深旧的天堂被打破了,人不再是造物的中心,”

30、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 牛顿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形成B.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促进理性化思维的发展C.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D. 思想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相辅相成【答案】B【解析】【详解】“这场起于哥白尼、讫于牛顿的革命”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形成,由“对思想界影响最深”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促进理性化思维的发展;B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背道而驰与材料主旨不符合,C错误;材料只体现了近代自然科学促进思想解放,没有体现D项中的“相辅相成”,故D项错误。27.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

31、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

32、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28.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A. 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 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 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D. 动

33、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思想的特点。【详解】据所学可知康有为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这不仅是学术思想,也为以后的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A项不正确;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是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儒学发展历程,B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继承改造了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为其所用,没有动摇传统儒学主导地位,D项错误;所以选C项。【点睛】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29.1903年,金天翮出版女界钟一书,被认为是“女权革命”思想的开端。书中指出:女权“终不可以向圣贤君主之手乞而得焉”,必“自出手腕,拼死力以争已失

34、之权利”。作者意在A. 动员暴力反满B. 倡行君主立宪C. 号召收回利权D. 支持慈禧新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出手腕,拼死力以争已失之权利”可知作者强调的是暴力革命,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推翻君主专制维护女权,B选项排除。收回利权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暴力革命,支持新政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30.王韬在锼园尺膜指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与王韬的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A. 魏源B. 康有为C. 孙中山D. 张之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

35、,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选项可知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D项正确。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与材料不符,排除A。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与材料不符,排除C。31.“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梁启超康有为传),在梁启超看来,戊戌变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起到了A. 思想启蒙的作用B. 救亡图存的作用C. 政治变革

36、的作用D. 推动革命的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可知梁启超强调的是思想启蒙的作用,A选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未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B选项排除。戊戌变法变革政治以失败告终,C选项排除。推动革命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2.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 进化论出现新的发展趋向B. 进化论宣传主观色彩强烈C. 进化论唤起了民族的觉醒D. 学习西方的实用主义倾向【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

37、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可知,陈独秀在宣传进化论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故B项正确。自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就有此做法,新的发展趋向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中的中实用主义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对新文化运动特点的把握,需要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的分析理解。33.胡适认为:“民国六七年北京大学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郁达夫也说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A. 存在

38、严重绝对化倾向B. 缺乏家国情怀与责任感C. 个性解放是其主题之一D. 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从“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 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可知,胡适和郁达夫对新文化运动共同认识是个性的解放,故C项正确。题目未体现新文化运动绝对化倾向,故A项错误。题目未体现家国情怀与责任感,故B项错误。题目中对个人的用词是 “解放”“发现”,看不出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故D项错误。所以选C。34.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为一大能事”,但丁在“世俗文学”的影响下,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这说明两人都A. 强烈要求实

39、行民主政治B. 倡导文学应平民化、世俗化C. 主张反对封建权威D. 起到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知识。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出文学“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目的都是创建一个“平民文学”的新时代,体现文学平民化、世俗化,所以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属于资产阶级在文学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故A、C、D均与题干无关。35.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两种主

40、张都A. 强调托古改制B. 宣扬种族革命C. 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D. 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和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和革命派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都是为了减少改革或者革命的阻力,D选项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是为凝聚国民团体服务的,不属于改制,A选项排除。维新派主张改良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属于种族革命,B选项排除。维新派和革命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群众基础,C选项排除。36.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说:“我们研究许多不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

41、成种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据此可知,孙中山A. 分析了构成民族主义的先决条件B. 强调了民族认同培养的重要性C. 意在于弘扬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D. 灌输民族精神以实现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材料“能结合成种种相同民族的道理”反映了孙中山重视民族认同感的培养,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分析构成民族主义的先决条件,而是强调民族认同,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的特征,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24年。再据

42、材料“能结合成种种相同民族的道理”,从新三民主义与民族认同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7.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纪念劳动节专刊出版。专刊发表了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这一现象表明A.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B. 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工问题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D. 劳工和妇女的地位得到改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1920年”“劳工神圣”“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表明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工问题,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

43、涉及到五四运动,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劳工和妇女地位的改善,故D项排除。【点睛】“1920年”“劳工神圣”“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是关键信息。38.毛泽东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和社会主要矛盾作了基本分析,“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由此,中共中央A. 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 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C. 制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D.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时,

44、国内矛盾主要转为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由此中共中央制定了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故C项正确。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这是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共即将接管更多的大城市,不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A项错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大跃进”高潮,是工作中“左”的错误,故B项错误。题目是民族资产阶级,而不是官僚资本,故D项错误。39.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

45、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A. 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B.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C. 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D. 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场论战是“科玄论战”。科玄论战争论焦点可概括为两个核心问题:首先是对科学与玄学价值问题的讨论,其次是科学能否支配人生观。论战的后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引起人们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对“科学万能”“全盘西化”偏激思想的纠偏

46、,或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对当今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所以该争论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涉及的是“科玄论战”,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B项,最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40.1983年,一些人视特区为异端,怀疑“特区姓资不姓社了”。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深圳等特区,并题字“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邓小平又到深圳等南方城市视察。这两次南方视察的共同点是A.

47、促进了经济特区的设立B. 实践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 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D. 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两次南方视察都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故C项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1980年,故A项错误;B项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项是1992年,排除。41.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是A. 原子弹和导弹B. “东方红一号”卫星C. “银河”系列计算机D. “神舟”系列飞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64

48、和1967年,符合题意;B项是1970年,排除;C项是1983年,排除;D项是1999年发射“神舟一号”开始,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20世纪60年代”。42.20世纪60、70年代,我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这A.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大成果体现B. 打破了美苏两极对峙局面推动世界多极化C.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D. 推进了信息化发展,加速了现代化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C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故A错误;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对峙局面的瓦解,

49、故B错误;两弹一星是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进步,与信息化无关,故D错误。43.郭沫若鉴于南京附近出土的东晋墓石拓片的书体与兰亭序笔迹迥殊而断定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而高二适则举出种种可靠事实,认为兰亭序的确出于王羲之手笔。当时毛泽东主席支持打这场官司,认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A.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B. “科教兴国”战略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和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方针,故A项错误;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政府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50、等职能的表现,排除B;材料信息是:毛泽东支持关于兰亭序作者的争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双百方针”政策,故C正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具有的精神面貌,排除D。44.1957年3月,毛泽东同文艺界部分代表谈话时说,“那时的文学团体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曾经对作家采取命令主义,强迫别人必须怎样写作。但听说那个时期还有一些言论自由,以后就只许讲党和政府的好话,不许讲坏话,不能批评,搞个人崇拜。”“谈话”反映了毛泽东A. 反思苏联文化建设的教训B. 准备推出“双百方针”政策C. 批评“拉普”的命令主义D. 反对苏联“命令主义”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

51、材料“采取命令主义,强迫别人必须怎样写作不许讲坏话,不能批评,搞个人崇拜。”,可见毛泽东反思苏联文化建设的教训,故选A;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排除B;C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45.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A. “双百”方针B.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C. “科教兴国”战略D. “三个面向”方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邓小平的意思是强调科教兴国

52、的重要性,199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思想,C正确;“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A错误;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1957年提出,B错误;“三个面向”方针是1984年邓小平提出,D错误。46.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提到,在我国原有学制中,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和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没有应有的地位。这一认识A. 借鉴苏联经验发展人民教育B. 将极大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C. 为完善学校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D. 脱离中国国情制约了教育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原有学制中,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和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可知政务院的做法

53、有利于学校体系的完善,C选项符合题意。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不属于借鉴苏联经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A选项排除。将极大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的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干部的培养,B选项排除。对工人和农民干部的培养是基于我国干部文化水平过低的国情制定的,D选项排除。47.在巴尔扎克写作室的壁炉上,有一尊拿破仑雕像,在其底座上写着巴尔扎克的座右铭:“彼以剑锋所未竟之业,我将以笔竟其业。”这体现出巴尔扎克的创作动机是A. 消灭欧洲的封建势力B. 宣扬自由、平等思想C. 批判资产阶级的软弱D. 展现金钱社会罪恶【答案】B【解析】【详解】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排

54、除A和C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拿破仑是继承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进行斗争的,而法国大革命时期宣言自由平等的思想在巴尔扎克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B项正确;D说法正确,但材料是强调继承拿破仑的革命事业,不是展现金钱社会罪恶,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现实主义文学,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48.1898-1908年,法国盛行野兽主义绘画,该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而毕加索改造了原始艺术并用其摧毁了古典绘画传统。这反映出A. 返璞归真是现代艺术的追求B. 现代画派具有共同源头C. 现代主义有反理性的特征D.

55、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毕加索改造了原始艺术并用其摧毁了古典绘画传统”中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之间的的交流和碰撞,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没有体现出现代艺术的追求和源头,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现代主义的特征,故C项排除。49.爱因斯坦曾写道:“我们这个时代商品的生产和分配都是无组织的。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而遭受悲惨和贫困。而且,在不同国家里的人们还不时互相残杀。由于这些因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与他的心态相近的是A. 莫奈B. 马尔克斯C. 贝克特D. 毕加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

56、知,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画家,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与材料中“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相符,故 D项正确;莫奈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与材料“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不符,故A项排除;1967 年马尔克斯发表了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开启了“魔幻现实主义”,但与材料中“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

57、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不符,故 B项错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但与材料中“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在不同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不符,故C项错误。50.20世纪60、70年代风靡西方的“嬉皮士”运动的精神核心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这实质上反映出西方社会A. 个人自由出现畸形发展趋势B. 福利制度助长社会享乐之风C. 突破传统成为青年追求目标D. 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典型症候【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58、,20世纪60、70年代风靡西方的“嬉皮士”运动,他们试图摆脱美国社会既有的惯例和陈规,并逃离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希望走向自由,走向理想,实质反映出西方社会颓废、消极的精神危机,D选项符合题意。个人自由出现畸形发展趋势属于现象,不属于本质,A选项排除。福利制度助长社会享乐之风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突破传统成为青年追求目标的说法不属于本质问题,C选项排除。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吕思勉认为,“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

59、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致而百虑”,社会的重重矛盾,即一致引发了士人阶层的百虑,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新社会应该是如何运转进行了自己的理论构建和大讨论。摘编自刘子贤论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材料二 如果说,每个时代的思想都如尼斯贝所说的那样,“是对危及社会秋序的巨大变迁所造成的挑战和回应”的话,那董仲舒的思想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汉社会现状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贵族官燎“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

60、“日削月胺,寝以大穷”。摘编自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材料三 封建礼教作为统治阶级摧残个性、茶毒性情的理论武器,在晚明的发展达到极致。一些有识之士在对理学进行认真反思的同时,为了维护新兴市民阶层的切身利益,提出了一系列同理学相悖的思想。这股新异的思想一经出现,就显示了它特有的力量,给腐朽的理学以强有力的冲击,从而在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拂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明末清初的士人阶层不仅在思想领域探讨伦理道德,人生理想,并且对人生价值由理想的分析探讨转入深刻的自我实践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崭新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像一股强劲的庵风在晚明城市和乡村鼓荡,原本宁静的世

61、界开始变得躁动不安,市民文化生活愈来愈多彩多姿,歌馆酒楼,流连忘返,酣歌醉舞,百态竟陈。传统的“美德”几乎荡然无存,奢靡之风在整个市民阶层中弥漫开来。摘编自高建立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风习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吕思勉和本特利所提到的“社会病态”与“政治混乱”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生活时代社会秩序所面临的“挑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的与理学相悖的主要思想主张。【答案】(1)表现:礼崩乐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挑战:皇权受到威胁;土地兼并严重。(3)主要思想: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62、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思想文化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解析】【详解】(1) 从材料一中“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认为,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可以看出“先秦时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社会病态”就是指宗法制分封制受到破坏,表现在思想方面就是出现了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的局面。针对“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和“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可以得出涌现出一批杰出思想家在学术方面各自提出关于

63、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也就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读材料,从中知道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可以总结出,皇权受到威胁。从“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可总结出土地被兼并,小农面临破产。(3)“一些有识之士在对理学进行认真反思的同时,为了维护新兴市民阶层的切身利益,提出了一系列同理学相悖的思想”。“明末清初的士人阶层”“不仅在思想领域探讨伦并且对人生价值由理想的分析探讨转入深刻的自我实践”,“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崭新的思想意识”。从这些材料中得出在明末清初之际的知识分子在深刻自我反思中

64、开始挑战正统,批判专治。在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5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只有获得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要“认识自己”。启蒙历史网论坛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材料三:有一条基本规律,就

65、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主张。(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的哪一重大变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并指出该运动发生的经济根源。(3)据材料三,概括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主张。(4)据材料列举东西方实践孟德斯鸠思想的法律文件。【答案】(1)主张:美德即知识;教育培养治国人才;认识自己。(2)运动:文艺复

66、兴运动。思想:人文主义。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3)只有人民可以制订法律;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文件:美国1787年宪法;临时约法。【解析】【详解】(1)由材料中美德与知识的关系可知,其观点为美德即知识;由材料“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可知其观点为主张教育培养治国人才;由材料“苏格拉底强调人们要认识自己”可知其观点为认识自己。(2)第一问由材料的出处可知这项变革运动为文艺复兴。第二问由材料二可知,莎士比亚在强调人的价值,彰显人性的高尚与尊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核心思想为人文主义。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发生的经济根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3)第一问由材料“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可概括为其主张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由材料中所列三种情形所带来的危害可以概括为其主张三权分立。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实践三权分立的典型为临时约法,西方实践三权分立的典型为美国1787年宪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