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9844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 文(A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 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

2、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

3、。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

4、“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

5、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

6、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

7、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

8、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

9、我们的当务之急。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B.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C. 材料三,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 材料三,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治

10、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B.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C.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孟子.D.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礼记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B 2. B 3. A 4. 层层深入,逻辑清晰。首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然后进一步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运用多种论证手法。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语句以及张载的名言,用丰富的例证证明“天下情怀”呈现出的两种理念形态;最后一段通过

11、古今对比,指出“天下情怀”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5. 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说法错误,因为选项中的“它”指代“国”,也就是说选项中认为“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

12、相依的关联”的是“国”;而材料一第1段说“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由此可知,“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应是“家国天下”。C项,主观臆断,“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材料二的第3自然段说“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强调“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不是“不可践行”。D项,“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理解错误,材料三第1自然段中说“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

13、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由此可见不是“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的问题。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材料二运用引用手法,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三的观点是在第2自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强调的是家国之间的密切关系。A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只是强调了“治国”

14、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B项,“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这是孔子说的话,意思是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国家还有什么难的呢?这句话说明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说家国之间的密切关系。C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句话是说治理好天下的根本在于管理好国家,管理好国家的根本在于管理好家庭,直截了当说明家国之间的密切关系。D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强调家国之间的关系,先齐家,后治国;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本题,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15、,论证方法的类型等。层层深入,逻辑清晰。材料二第1段首先说,“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可见材料二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然后文章接着说“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由此可知文章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文章结尾部分通过“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

16、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指出“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运用多种论证手法。材料二中说,“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语句以及张载的名言,用丰富的例证证明“天下情怀”呈现出的两种理念形态;最后一段说“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天下情怀”在今天的重要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

17、理解文章内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本题谈到要践行“家国天下”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做,首先材料一第3自然段提到“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由这段文字可知,我们要有公天下的世界意识,树立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要付诸行动;第二点关注材料二的第3段内容,文章强调“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然后明确“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化为现实”,所以我们举国上下都要为

1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第三点关注材料三的第2段内容,指出有“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追求民族统一、实现国富民强,爱国爱家,勇子担当。(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节选)丁玲“开会啦!”张裕民跳上台中央,“咱们村闹土地改革到如今已经十多天了,咱们要翻身,可不容易,咱们村上有好些剥削咱们的地主,咱们今天就来拔尖。昨天晚上咱们把那个有名的人,混名叫赛诸葛的扣下了! ”人们不觉鼓起掌来,并且吼着

19、:“扣得好!打他那个狗命的!张裕民又说:“今天咱们这个会就是和钱文贵算帐。”这时只见刘满急得不成,他从台下跳上了台,瞪着两只眼睛,举着两个拳头,捶着自已的胸脯,十年来爹被钱文贵害死、二哥被钱文贵害疯的冤气填满了胸膛。刘满忽然把两手举起,大声喊:“咱要报仇!”“报仇!”雷一样的吼声跟着他。拳头密密的往上举起。大家都跟着他,用力的喊。那边妇女也使着劲。“咱也要同钱文贵算帐咧。”王新田那个小伙子跳了上来。几天的工夫,已经改变了他,他好像陡的长大了几岁。他不再是那么荒荒唐唐的,他心里已经有了把握,他把闹斗争这件事看成了天经地义似的。接着又一个一个的上来,当每一个人讲完话的时候,群众总是报以热烈的吼声。

20、大家越讲越怒,有人讲不了几句,气噎住了喉咙站在一边,隔一会,喘过气来,又讲。文采几人从来也没见过这种场面,他们禁不住兴奋和难受。尤其是老董,他高兴的走来走去,时时说:“啊,这下老百姓可起来了!”他们觉得机不可失,他们商量趁这劲头上把钱文贵叫出来,会议时间延长些也不要紧,像这样的会,老百姓是不会疲倦的。三四个民兵把那个钱文贵押上台来。钱文贵穿一件灰色绸子夹衫,白竹布裤子,两手向后剪着。他微微低着头,眯着细眼,那两颗豆似的眼珠,还在有力的睃着底下的群众。这两颗曾经使人害怕的蛇眼,仍然放着余毒,镇压住许多人心。两撇尖尖的胡须加深着他的阴狠,场子里没有人说话。几千年的恶霸威风,曾经压迫了世世代代的农民

21、,农民在这种力量底下一贯是低头的。他们骤然面临着这个势力忽然反剪着手站立在他们前面的时候,他们反倒呆了起来,一时不知怎么样才好。有些更是被那种凶狠的眼光慑服了下去,他们又回忆着那种不堪蹂躏只有驯服的生活,他们在急风暴雨之前又踌躇起来了。他们便只有暂时的沉默。这时只有一个钱文贵,他站在台口,牙齿咬着嘴唇,橫着眼睛,他要压服这些粗人,他不甘被打下去。在这一刻儿,他的确还是高高在上的,他和他多年征服的力量,在这村子上是生了根的,谁轻易能扳得动他呢。人们心里恨他,刚刚还骂了他,可是他出现了,人们却屏住了气,仇恨又让了步,这情形就像两个雄鸡在打架以前一样,都比着势子,沉默愈久,钱文贵的力量便愈增长,看看

22、他要胜利了。这时忽然从人丛中跳上去一个汉子。这个汉子有两条浓眉,和一对闪亮的眼睛。他冲到钱文贵面前骂道:“你这个害人贼!你谋财害命不见血,今天是咱们同你算总账的日子,这台上没有你站的份!你跪下!给全村父老跪下!”他用力把钱文贵一推,底下有人响应着他:“跪下!跪下!”左右两个民兵一按,钱文贵矮下去了,他规规矩矩的跪着。于是人群的气焰高起来了,人们只有一个感情报复! 他们要报仇!他们要泄恨,从祖宗起就被压迫的苦痛,这几千年来的深仇大恨,他们把所有的怨苦都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了。他们一边骂一边打,而且真把钱文贵拉下了台,于是人更蜂拥了上来。眼看要被打坏了,张裕民想起章品最后的叮嘱,他跳在人堆中,没法遮

23、拦,只好将身子伏在钱文贵身上,大声喊:“先不要打死。慢慢来!咱们得问县上呢!杀人总得经过县上批准。”人群中有人提议把他的财产充公大家分,大会便讨论着没收他的财产的问题,他的田地以外所有的财产,立刻由农会贴封条去。留多少给他,交由评地委员会分配。(有删改)注张裕民,是暖水屯的第一个党员和党支部书记,是农民群众的领导人物。赛诸葛即村里的地主恶霸钱文贵,村里的“八大尖”之一。章品,县宣传部长,共产党员助读链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

24、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集中反映了土改运动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尖锐斗争,细致描写了两个阶级在决战时刻的表现,引人人胜。B. 走上批斗台的钱文贵,从横着眼睛想压服这一群找他算账的农民,到在农民的痛打之下狼狈不堪,前后对比强烈,大快人心。C. 文章第10自然段描写的农民已经超越了暖水屯的农民界定,写出了世世代代的中国劳动人民向统治者低头的普遍特点。D. 小说取材于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着眼小村庄,聚焦普通人,在“小视界”中反映宏大的时代主题。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5、( )A. 斗争是本小说的主线,节选部分围绕着对地主恶霸钱文贵的斗争展开,情节越紧凑,越显示出斗争的紧张和激烈。B. 文章描写点面结合,既将镜头对准个体人物进行细致描摹,又照顾到“群情激奋”的情绪渲染,富有生动的现场感。C. 文章语言富有张力,如写钱文贵“有力的睃着底下的群众”,“钱文贵矮下去了”,“睃”和“矮”表现力极强。D. 文章在情节推进过程中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意蕴丰富,感染力强,使小说更富有厚重的历史感。8. 在群情激愤之时,文章宕开一笔,写农民被钱文贵的眼神吓住,气氛一时沉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 文章刻画的人物是富有生命力的,他们随着改

26、革的深入不断地成长着,请结合节选部分的文本分析文中人物的成长变化。【答案】6. C 7. D 8. 使情节更连贯。这部分内容既照应前文中大家揭露钱文贵的累累罪行,又为下文批斗的高潮部分做铺垫。丰富内容,使情节更曲折真实。解放战争即将爆发之时,农村社会阶级斗争复杂而艰难,这样写更真实反映当时斗争情况。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钱文贵高高在上用眼神压服农民们,表现了钱文贵的残酷凶恶,突出了农民受压迫之深,深化文章“农民翻身”必须“翻心”的主题。 9. 小说中人物,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论是农民还是土改小组领导,都在斗争中不断变化成长。普通人物王新田,思想不断进步,性格逐渐成熟。他从原来的荒唐到现在的

27、稳健,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并勇敢地走上台痛斥地主钱文贵的罪行。以张裕民为代表的支部领导人物,对斗争认识不断清醒,对革命道路更有远见。作为村支书,他带领全村农民起来反抗斗争;他意识到斗争不只是泄私愤,要在组织的领导下有序进行;他能正确理解革命政策,看清革命的道路,从简单地对人批斗到分财分地到户,土改革命更彻底。暖水屯的农民,更有勇气,更紧密团结,更有组织纪律。他们从被压迫到奋起反抗,就连女人们也有了反抗的意识;他们从胆怯到勇敢,面对地主的垂死威压,曾经胆怯,但还是团结起力量战胜了钱文贵,翻身当了主人;他们发泄私恨,想杀之而后快,但理智让他们能够听从指挥。【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28、,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项,“写出了世世代代中国劳动人民向统治者低头的普遍特点”错,原文写的是“几千年的恶霸威风,曾经压迫了世世代代的农民,农民在这种力量底下一贯是低头的”,而“世世代代的中国劳动人民向统治者低头”与文章中“农民在压迫的力量之下一贯是低头的”的含义不一致。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采用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错。文中没有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本文作为一篇小说,主要手法是叙述和描写,间有议论,如“几千年的恶霸威风,曾经压迫了世世代代的农民,农民在这种力量底下一贯是低头的”,但是没有抒情。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某个段落情节的作

29、用。农民被钱文贵的眼神吓住的情节处于文章的中间位置,前面写了人们对钱文贵罪行的控诉,如“这时只见刘满急得不成,他从台下跳上了台,瞪着两只眼睛,举着两个拳头,捶着自已的胸脯,十年来爹被钱文贵害死、二哥被钱文贵害疯的冤气填满了胸膛”“接着又一个一个的上来,当每一个人讲完话的时候,群众总是报以热烈的吼声。大家越讲越怒,有人讲不了几句,气噎住了喉咙站在一边,隔一会,喘过气来,又讲”,这里写钱文贵“这两颗曾经使人害怕的蛇眼,仍然放着余毒,镇压住许多人心”正是照应前文人们对他的控诉;当人们战胜了自己的恐惧之后,自然是要批斗他的,“这时忽然从人丛中跳上去一个汉子。这个汉子有两条浓眉,和一对闪亮的眼睛。他冲到

30、钱文贵面前骂道:你这个害人贼!你谋财害命不见血,今天是咱们同你算总账的日子,这台上没有你站的份!你跪下!给全村父老跪下!”,就此开始批斗,因此这段描写为下文批斗的高潮部分做铺垫。写农民被钱文贵的眼神吓住的情节,使得整个文章的情节曲折丰富,本来大家已经群情激愤,批斗是顺理成章的,可是钱文贵一上来气氛变得微妙,“人们心里恨他,刚刚还骂了他,可是他出现了,人们却屏住了气,仇恨又让了步,这情形就像两个雄鸡在打架以前一样,都比着势子,沉默愈久,钱文贵的力量便愈增长,看看他要胜利了”,这说明农村社会阶级斗争复杂而艰难,这样写更真实反映当时斗争情况。另外,这样写更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仅仅描写钱文贵的眼神

31、和态度就展现了这个人的凶恶,“这两颗曾经使人害怕的蛇眼,仍然放着余毒,镇压住许多人心。两撇尖尖的胡须加深着他的阴狠,场子里没有人说话”“在这一刻儿,他的确还是高高在上的,他和他多年征服的力量,在这村子上是生了根的,谁轻易能扳得动他呢”,而人们的表现是“有些更是被那种凶狠的眼光慑服了下去,他们又回忆着那种不堪蹂躏只有驯服的生活,他们在急风暴雨之前又踌躇起来了。他们便只有暂时的沉默”,这样写突出了农民受压迫之深,深化文章“农民翻身”必须“翻心”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文中人物的成长变化,考生可以把人物分类,找出代表人物,看他在文中的表现,写出他有怎样的成长变

32、化。文中人物可以分为这次批斗的领导人物、一般群众,也可以从男人、女人的角度分类。文中领导人物的代表是张裕民,他在文中的表现是,开会之前,“开会啦!张裕民跳上台中央,咱们村闹土地改革到如今已经十多天了,咱们要翻身,可不容易,咱们村上有好些剥削咱们的地主,咱们今天就来拔尖。昨天晚上咱们把那个有名的人,混名叫赛诸葛的扣下了!”,可见他是这次批斗会的组织者,肩负着发动群众的重任;而当他看到群众打钱文贵的时候,“眼看要被打坏了,张裕民想起章品最后的叮嘱,他跳在人堆中,没法遮拦,只好将身子伏在钱文贵身上,大声喊:先不要打死。慢慢来!咱们得问县上呢!杀人总得经过县上批准。”,可见他意识到斗争不只是泄私愤,要

33、在组织的领导下有序进行;“人群中有人提议把他的财产充公大家分,大会便讨论着没收他的财产的问题,他的田地以外所有的财产,立刻由农会贴封条去。留多少给他,交由评地委员会分配”,他能正确理解革命政策,看清革命的道路,从简单地对人批斗到分财分地到户,土改革命更彻底。可见以张裕民为代表的领导干部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工作方法都在不断成熟。而普通群众代表是王新田,文中这样描写他,“咱也要同钱文贵算帐咧。王新田那个小伙子跳了上来。几天的工夫,已经改变了他,他好像陡的长大了几岁。他不再是那么荒荒唐唐的,他心里已经有了把握,他把闹斗争这件事看成了天经地义似的”,王新田思想不断进步,性格逐渐成熟。他从原来的荒唐到现在

34、的稳健,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并勇敢地走上台痛斥地主钱文贵的罪行。甚至村里的妇女也有变化,文中写“大家都跟着他,用力的喊。那边妇女也使着劲”,虽然仅仅只有这样一句,但是可以看出暖水屯的农民,更有勇气,更紧密团结,更有组织纪律。他们从被压迫到奋起反抗,就连女人们也有了反抗的意识。整个村里的百姓都在对钱文贵的批斗上增加了经验,他们由最初的害怕,逐渐强大起来,“他用力把钱文贵一推,底下有人响应着他:跪下!跪下!左右两个民兵一按,钱文贵矮下去了,他规规矩矩的跪着。于是人群的气焰高起来了,人们只有一个感情报复!”,并且很有组织纪律性,在张裕民主张“先不要打死。慢慢来!咱们得问县上呢!杀人总得经过县上批准”

35、后,大家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打死他,只是“讨论着没收他的财产的问题,他的田地以外所有的财产,立刻由农会贴封条去。留多少给他,交由评地委员会分配”。可见他们战胜了自己的怯弱,且农民的斗争已经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听从指挥,富有理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染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

36、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37、,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露,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窳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天,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

38、已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节选自庄子人间世)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B.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C.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

39、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D.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粢盛,“黍稷曰粢.在器曰盛”,是指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B. 牲杀,是指畜牧和田猎得来的牺牲。C. 栎社树,是指被拜为土地神的栎树。其中,栎为树名,社为土地神。D. 文木,这里指纹理纵横交错形的树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古之君子仕”的观点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一强调人仕的基础在于修身的的传统儒

40、家“入仕观”基本思路的继承和发展。B. 孟子将入仕和农夫与耒耜不可须臾分离相类比,来强调“古之君子仕”,将不遵循正道而从政做官比喻成穿洞挖缝这类行为,来强调入仕“必由其道”。C. “观者如市”、匠石弟子慨叹“未尝见材如此其美”,这是对栎社树充分实现其自然性的一种大美的赞赏;“匠石不肯视,行不辍”,这是对其无功无用的不屑一顾。D. 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2)弟子厌观之,走

41、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14. 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士人去从政做官,好比农夫去耕田种地。农夫难道会因为离开国境而舍弃他的农具吗?(2)他的徒弟饱看一番,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有见过这么美的树。” 14. 孟子:积极入仕的进取心态、由正道而仕、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气魄;庄子:藏身于无用,甘居不材之地,韬晦自全,在人间世作逍遥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意思是“生了男子,父母希望给他娶妻,生了女子,父母希望给她找到丈夫。每位父母都有这样的

42、心思。身为儿女,不等待父母的承认和媒妁的介绍,挖个洞、弄个缝隙去偷看自己所喜欢的人,爬越墙头而去私会私奔,就会使父母和国内的人都认为他们以及他们所做的是卑贱之事。”AB项,“窥”的意思是“偷看”,“钻穴隙”限定修饰“窥”,意思是“挖个洞弄个缝隙去偷看自己所喜欢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D项,“从”的意思是“跟随”,“逾墙”限定修饰“从”,意思是“爬越墙头而去私会私奔(跟从对方)”,排除D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文木,这里指纹理纵横交错形的树木”错误,文木,可用之木,与“散木”相对。散木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

43、之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项,“孟子将入仕和农夫与耒耜不可须臾分离相类比”中“类比”说法错误,应该为“比喻”。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句中,“仕”,名词作动词,做官;“犹”,好比;“岂”,难道;“为”,因为;“出疆”,指离开国境;“舍”,舍弃;“耒耜”,农具。(2)句中,“厌观”,“厌”通“餍”,饱见,饱看;“走”,跑;“及”,赶上;“走及”,跑着赶上;“随”,跟随;“未尝”,还没有;“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还没有见过这么美的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目要求依

44、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章中孟子对待“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发表的看法,“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诸侯耕助,以供染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可以概括出孟子的处世之道为“积极入仕的进取心态、有正道而仕、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气魄”。仔细阅读文本(二),根据文本中匠人梦中栎树对其说的话“夫楂梨橘柚果窳之属,实熟则剥,剥则

45、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天,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可以概括出庄子处世之道“藏身于无用,甘居不材之地,韬晦自全,在人间世作逍遥遊”。【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

46、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从政做官吧?”孟子说:“是的,从政做官。据记载说:孔子三个月无法在君主之下做事,就会有怅然若失的样子。离开国境而去其他国家的时候都会携带着拜见君主的礼器。公明仪说过:古代的人三个月无法在君主之下做事,就会伤感。”周霄说:“三个月无法在君主之下做事就伤感,不是太急切了吗?”孟子说:“士人失去可以从政的职位,好比诸侯失去国家。礼仪之书中记载:诸侯有一百亩田地,春季亲自前往耕种,之后由专人帮助完成种植和收获之事,用田地中所收获的东西来提供作为祭祀用品的饭菜。国君的夫人亲自养蚕缫丝,用所获得蚕丝来缝制衣服。用来祭祀的牲畜不肥壮,用来祭祀的饭菜不洁净

47、,用来祭祀的衣服不完备,不敢用来举行祭祀。士人没有封地,也就不举行祭祀。祭神用的牲畜、用来祭祀的礼器和覆盖礼器的东西,如果不完备,不敢用来举行祭祀,也就不敢用来设宴待宾客,这还不足以使人伤感吗?”周霄说:“离开国境而去其他国家的时候都携带着拜见君主的礼器,为什么呢?”孟子说:“士人去从政做官,好比农夫去耕田种地。农夫难道会因为离开国境而舍弃他的农具吗?”周霄说:“晋国,也是士人可以从政做官的国家,不曾听说从政做官像这么急切。士人从政做官是如此急切的事,而君子从政做官的愿望又难以实现,为什么呢?”孟子说:“生了男子,父母希望给他娶妻,生了女子,父母希望给她找到丈夫。每位父母都有这样的心思。身为儿

48、女,不等待父母的承认和媒妁的介绍,挖个洞、弄个缝隙去偷看自己所喜欢的人,爬越墙头而去私会私奔,就会使父母和国内的人都认为他们以及他们所做的是卑贱之事。古代的人不曾不想从政做官,又厌恶不遵循正道。不遵循正道而前往从政做官,是跟穿洞挖缝相类似的做法。(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匠石前往齐国,到曲辕,看见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出山头,八十尺高而后才长树枝,可以用来造船的旁枝都有几十枝。参观它的人如同在赶集。这位匠人不去看它,竟不住脚地往前走。他的徒弟饱看一番,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

49、却向前走个不停,这是为何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用它做船就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材就会很快地腐朽,用它做器具就很快会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用它做成柱子就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有这么长的寿命。”木匠回家之后,梦见了那棵栎树,栎树对他说:“你在用什么东西与我相比呢?你是拿那些有用的木材来跟我比么?那些楂、梨、橘、柚这一类,果实成熟之后就会被人们摘走了,而摘果子的过程又会对它们造成伤害,有些大的枝条被折断了,而小的枝条则被扔得满地都是。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果实才使其生命受苦,所以不能终享天年,往往半路夭折了,这是自己招来的世俗

50、的打击。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而我呢,追求这种毫无用处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很多次都差一点死了,到现在终于变得一无所用了,而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用处。假若我也或许有些用处,那还能生长得如此茂盛广大么?况且,你跟我一样都是物,为什么要这样来看待物呢?你不过是快要死了的无用之人,又怎么会懂得无用之木呢?”木匠一觉醒来,仔细回想梦中的情况。他的徒弟说:“它的旨趣在于无用,为什么要做社树呢?”木匠说:“停下,你不要说了!栎树也不过是特意寄托于社神,才招来了不了解栎树的人的辱骂,它不做社树,岂不就遭到砍伐了吗?况且它用来保全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你却用平常的道理来理解它,可不就相去太远了吗?”山上的树木自讨砍伐

51、;带油的膏脂自讨燃烧;桂树枝可以自用,所以砍伐它;漆树可以使用,所以割它,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节选自庄子人间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刘长卿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15.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是送别诗,题目中交代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感情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一种惆怅的心绪。B. 诗歌起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都属于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寄寓其中,令人

52、读来伤感。C. “几处移家逐转蓬”句诗人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了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抒发了自己在羁旅生活中漂泊不定的人生感触。D. 诗歌尾联写两人分别之后相隔千万里,山高水阔,在此离别的时候充满了无尽的感伤,抒发了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16.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感情深沉,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15. C 16. 诗的颔联运用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年老的时候在征战后相逢,青春早已在乱世中离去,承首联“多难”二字,又与结尾的“恨无穷”遥相呼应。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和个人身世坎坷的感慨。社会战乱动荡,发

53、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诗人的痛苦充溢其中。【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项,“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错误,首联第二句借用飘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非“借景抒情”手法。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题目要求回答是否同意这首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感情深沉的说法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先明确观点同意,之后结合诗句说明理由。“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意思是已经白了头的我们在征战后相逢,而大好青春却早已在乱世中逝去。颔联运用了“白首”“相逢”“征战”“青春”“乱离”等平实易懂的语言,描

54、绘了诗人与朋友在战乱之后白首相逢,感叹青春的时光和热血一去不复返。“白首相逢”“青春已过”抒发了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感慨,“征战”“乱离”则表现出对战乱动荡、人生浮沉的喟叹。结合全诗,颔联所写的人生离乱与首联的“多难”相承接,而“白首相逢”又与尾联中二人再次分别的“恨无穷”遥相呼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很多形象特质,“文质彬彬”即是其一,孔子认为君子需要文质兼具的原因是_,_。(2)凡事不可颠倒始末,大学之道中说明这个道理的两句是:_,_.(3)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答案】

55、(1). 质胜文则野 (2). 文胜质则史 (3). 身修而后家齐 (4). 家齐而后国治 (5). 自见者不明 (6). 自是者不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解答情境默写试题时,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可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应注意的重点字有:质,野,修,治,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奇迹,靠劳动书写。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凝结了劳动者的智慧,( )了耕耘者的汗水。经济学家科斯曾感叹: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正是这样的勒奋,创造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成就。“道虽

56、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的美好未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实践,绿色中国、制造强国的愿景,都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时下,有人把“躺着挣钱”“天上掉馅饼”当作人生愿望。殊不知,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更没有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有人说,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有劳动的汗水,才能浇灌出幸福的硕果。当然,号召辛勤劳动,不等于容忍无休止的加班;鼓励奋斗拼搏,不容许( )地侵犯休息、健康权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设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享荣光、得实惠,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尊严、更有保障,劳动者的创造力就会充分涌流。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

57、祖国献石油,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 )为国奉献的动人场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 ),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B.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C.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19.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浸染 肆无忌惮 夙兴夜寐 基点B. 浸染 随心所欲

58、夙兴夜寐 基调C. 浸透 肆无忌惮 胼手胝足 基调D. 浸透 随心所欲 胼手胝足 基点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设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享荣光、得实惠,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尊严,更有保障,劳动者的创造力就会充分涌流。B.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设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尊严、更有保障,劳动者的创造力才会充分涌流。C.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享荣光、得实惠,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尊严.更有保障,劳动者的创造力就会充分涌流。D.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

59、围,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劳动者的创造力才会充分涌流。【答案】18. B 19. C 20. 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标点符号使用能力。文章中“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句话是谚语,引号的作用是引用。A项,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中引号起强调散文重要特点作用,引号作用是强调;B项,引号中内容是引用评论家的话,引号的作用是引用;C项,引号中内容“招牌”指指的是可以通过看云彩知天气,有特殊含义,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项,引号中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是背叛革命后获得的可耻的自由。这里的引号表示讽刺、否定的作用。故选B。【19题详解

60、】本题考查词语(包括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第一空,“浸透”表示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比如“雨水浸透”“汗水浸透”等,还可以表示“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比如“这些诗篇浸透着诗人眷念祖国的深情”;“浸染”表示“逐渐沾染、感染或者被染上颜色而污染”。语境强调耕耘者的辛劳,故应选“浸透”;第二空,“肆无忌惮”表示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贬义词;“随心所欲”表示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中性词。语境强调没有顾忌,不怕法律制裁,故应选“肆无忌惮”;第三空,“胼手胝足”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手脚上磨出了老茧,“夙兴夜寐”形容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语境强调劳动者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场面,而不是时

61、间的长短,故应选“胼手胝足”;第四空,“基点”表示“基础”,“基调”表示音乐作品中的主调,或者作品的主要精神、基本观点、主要风格等。语境强调以劳动作为人生的主旋律、主调,与后文“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相搭配,故应选“基调”。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A项,“建设”与“氛围”搭配不当,可将“建设”改为“构建”;“享荣光、得实惠”“更有尊严、更有保障”语序不当,应该先有物质上的实惠与保障,再有精神上的荣光与尊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是“劳动者的创造力充分涌流”的必要条件,关联词语应选择“只有

62、,才”,“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B项,“建设”与“氛围”搭配不当,可将“建设”改为“构建”;“更有尊严、更有保障”语序不当,应该先有物质上的保障,再有精神上的尊严;C项,“享荣光、得实惠”“更有尊严、更有保障”语序不当,应该先有物质上的实惠与保障,再有精神上的荣光与尊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是“劳动者的创造力充分涌流”的必要条件,关联词语应选择“只有,才”,“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

63、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样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1. 结合语境,在所给材料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性,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5个字。很多人认为他们可以消除自己的情绪,所以当有情绪时, 。实标上,情绪是一种能量,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只能释放和转化。面对

64、情绪, 。因为当人们能看到自己的情绪,并坦诚地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情绪就得以释放。当然,当别人向我们宣泄情绪时, 。正是这种倾听的态度,才促成人们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答案】 (1). 人们往往选择抑制它 (2). 我们要直面并且敢于说出情绪 (3). 我们要耐心倾听【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注意后文“压抑”,第空注意后面的“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第空注意后文“倾听”。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2020年9月4日下午,生态环境部在京向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颁

65、发福清核电5号机组运行许可证。15时30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炉燃料装载正式开始。随着第1组燃料组件顺利入堆,标志着该机组进入主系统带核调试阶段,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悉,华龙一号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创新采用177堆芯设计,降低了堆芯功率密度,提高了设计安全水平。为保证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首炉核燃料装载工作顺利开展,建设团队充分考虑华龙一号堆芯燃料组件布局及数量的差异,开展首炉装料演练,优化装料步序,确保首炉装料的安全可控。【答案】 9月4日15时30分,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首次装料,标志着5号机组进入主系统带核调试阶段,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

66、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时间+地点+主体人物(或对象)+事件+结果(或原因、意义、作用等)”(要注意字数限制)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可。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是2020年9月4日15时30分;新闻陈述的主体对象是华龙一号,因为“华龙一号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所以主体对象可以说成“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依据“首炉燃料装载正式开始”“开展首炉装料演练”“确保首炉装料的安全可控”,可知事件是首次装料;“标志着该机组进

67、入主系统带核调试阶段,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步”交代了事件的意义。综合以上信息,将这段新闻报道压缩为:9月4日15时30分,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首次装料,标志着5号机组进入主系统带核调试阶段,向建成投产迈出了重要一步。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对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它。”艾默生“要是我们只限于梦想,那么谁来使生活成为美丽的呢?”高尔基“实”的造字本义为柜子里装满了贝壳,指家境富裕;进而引申为充盈饱满没有空隙;再进一步引申为有内涵、不虚假。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做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

68、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让实干成为信仰 我们都是苍穹之下的小人物,是匆匆过客。唯有实干,方能留下人生的痕迹,否则便是虚无一场、徒然一世。让实干成为终生的信仰吧,让雁过留声,人过有成。材料中的商人劝农夫用“好的种子”“好的方法”,农夫回答说:再好的种子和方法也得干啊!可见,“干”才是农夫的追求。这一思想的“种子”或许早已在农夫心中扎根生芽,相信必将于现实的土壤中绽放美丽的花朵,收获丰硕的果实!让实干成为信仰,成功便会拥抱你!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

69、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实干精神的写照。即使饱经忧患,处于新旧交替的苦闷阶段也没放弃“干”,埋首整理古籍,研究佛学,搜集金石拓片,并思索着辛亥革命的教训,探寻着中国的新路。先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如匕首投枪般指向守旧的反对派们,为前驱者呐喊助阵。实干,让鲁迅先生深刻影响了五四后的中国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不愧于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称号。不怕路远,就怕志短;不怕缓慢,就怕常站;不怕贫穷,就怕虚干。实干,应该是我们永恒的坚守和追求。梦想可以是五彩斑斓,计划可以是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付诸

70、实践,都只是美丽的泡影。高考状元刘宁,手握名牌大学毕业证,拥有至高的学历和理论知识,却沦为流浪汉。究其因,是没有将所学付诸行动,坐享其成,终一无所获。如果没有苦干,保安出身的李明勇怎能逆袭成为博士?如果没有付出,中专毕业的赵丽颖怎能实现明星梦想?如果没有勤练,南京大学保洁阿姨吴立娣怎能练出堪比画家的技艺?如果你想多点收获,就得少点休息;如果你想早点赢利,就得晚点享受;如果你想快点成功,就得多点实干。如果人生多点实干,那么事业就会多点成功;如果对事业多点付出,那么你就会多点伟大。青春属于勤奋者,奇迹属于创新者,成功属于实干者。所以,让实践成为信仰,尽情地绽放生命的芳华;让行动成为信仰,尽情地流淌

71、思想的灵气;让苦干成为信仰,尽情地闪耀人生的光芒。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中,不管你是处于小有所获的得意阶段,还是前途茫然的失意时期,都应让实干成为信仰,相信总会有一天成功为你驻足,梦想之花为你开放!在这个最美的季节,让身处高三的我们拿出百倍的信心和十足的干劲,为人生书写灿烂和辉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多则材料审题立意。要写好本文首先要审准题意。逐一理解所给文字信息,然后使用求同存异(取交集或者并集)法。第一则材料引用艾默生的名言,可以通过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确定立意角度为“真理需要脚踏实地去旅行”;第二则材料引用了高尔基的名言,把反问句转换为肯定

72、句子“除了梦想,还要去努力美丽生活”即可;第三则材料提取关键词语法,即“实”。三则材料结合起来,有交集,都强调“实”,进而通过组词法扩展为“实干”“脚踏实地”“充实”“真实”。若是新材料作文,审读材料确定立意后,写作时一定要有话题意识,尤其要注意材料中反复多次强调的关键词。行文过程中必须紧扣关键词或话题,否则就会给阅卷老师中心不明确、立场不鲜明、立意不突出的错觉。比如说材料中用了“实干”这个词语,就别随意替换成“行动”;话题已经明确到“奋斗”,也别妄自改为努力、拼搏等,当然表述中个别地方使用近义词也是可以的,但千万要记得拉回去。切忌偷换概念、中途易辙后沉醉其间不知归路。如果是比喻象征性质的话题

73、,也要保持喻体不变。心里可以时刻装着本体,但最终要回归喻体,尤其是题目、开头、结尾部分一定要有扣题意识。比如“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论题便是比喻性质,作文时必然要朝向“实力”说话,但不能整篇文章就扣住“实力”这个词,否则话题就成了“实力”而非“打铁还需自身硬”,总之,一定要把中心词句即话题这个标签贴好。“撸起袖子加油干”入选“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出自习近平2017年新年贺词。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关于“事业靠本领成就”的教导,用奋斗书写青春,不断增长能力才干,永远保持拼搏向上的实干劲头。2019年

74、高考全国I卷作文“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实干(热爱劳动)话题,全国II卷“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也可以联系 “实干”写作;2018年高考浙江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一一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全国I卷“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等其实都与实干话题相关。据以上分析确定立意如下:【立意】(1)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2)既要有梦想,更要努力生活(3)昨天.今天.明天(4)真实生活,充盈人生(5)实现梦想的前提是实干(6)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素材】(1)“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人们从千百年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更

75、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十九大报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唯有实干,只有实干。(2)实干是一种精神状态。当前,有的同志满足于 “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不了解实情,不研究问题。凡此种种,都是责任感不强的反映,都是心思和精力外移的表现。对此,我们必须坚决纠正,要在全社会倡导一股“实干”之风。(3)实干是一种责任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把精力向工作上集中、向任务上集中、向务实上集中,要

76、有一种干不好事、干不成事就吃不香、睡不着的责任意识,要有一种工作没人干心不安、工作没干完心不安、工作没有干好心不安的思想境界,把工作一项一项研究,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真正把会议上说的、文件上写的,变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4)“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求实态度、作踏实的功夫。” 当下,我们应大力弘扬实干精神,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披荆斩棘、力克困难,用我们实干的双手托起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5)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文化经典,灿若星河。然而,那些最深沉、最恒久的道理,也往往最简单、最朴素。“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便是这样一条质朴哲理。事无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生活中,一

77、些人埋头苦干深挖一眼泉,最终收获了实至名归的成功;一些人左顾右盼寻找捷径,反而兜兜转转、屡尝败绩。“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实干则可说是连通“知”与“行”的桥梁,一“实”当先可以胜过百“巧”。实干如同园丁的锄头,砸向大地就能花香袭人;实干也似农人的犁铧,深入泥土就有春华秋实。(6)今天,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实干精神?因为深化改革的航船行进至此,“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历经时间长河的淘洗,我们已经沉淀了丰富的改革认识论、方法论。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当此之时,无论是继续涉险滩、啃硬骨头,还是推动改革举措进一步走深走实,关键都在

78、于激发上下同心、狠抓落实的精气神。改革关头勇者胜。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坚定不移、善作善成。涵养实干的态度,葆有实干的姿态,笃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砥砺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意志,我们终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7)今天,我们为什么一再呼唤实干行动?因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实干与担当,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离开实干,再漂亮的口号也是空中楼阁,再有分量的担当也难以落地生根;没有担当,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也当然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实干。为官避事平生耻,要实干就要担当,敢于接“烫手山芋”,敢于钻“矛盾窝”。庸碌无为、得过且过,乃是实干的天敌;打通梗阻、破解难题,

79、贵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那些崇尚奋斗、苦干实干者,也必将练就担当的宽肩膀,不断提升个人的视野、能力与境界。(8)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时代的气质与风貌,是由实干定义的。回溯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不凡征程,我们之所以能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靠的是实干;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的减贫奇迹,除了实干别无他途。“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奋进新时代,实干就是硬道理。现在,决胜全面小康重任在肩,打赢脱贫攻坚战时不我待,民族复兴的梦想渐行渐近。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

80、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将实干进行到底。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清谈客没有舞台,实干家未来无限。行文思路:习作事例典型新颖,详略处理得当,内容充实,论据有力。可贵之处还在于使用事例信手拈来灵活自如,比如鲁迅和刘宁是以点例详写形式出现,之间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观点;而李明勇、赵丽颖、吴立娣等以假设、反问等铺排形式展示。事例多却不给人冗杂累赘感,是因为小作者能够多角度多侧面选择材料,可见积累丰富驾驭功底之高强。【点睛】审题五步骤:一篇高考作文得分如何,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审题立意是否准确。高考作文阅卷场在制订评分细则时,一般是运用逐句分层解读和整体理解题目的方法来进行审题立意。1.深入阅读并剖析所给材料。2.单则材料时,分层次抓要点,找出关键词或中心句。3.给定多个关键词句或多则材料时,仔细斟酌供选词句间的联系、分析材料间的异同。4.结合任务指令或写作要求,拟定话题或论点、立意。5.根据要求明确文体、标题并构思腹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