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征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C取消自由贸易 D强制劳动制度解析材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征集制拿走了农民的所有余粮,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必须的口粮,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答案A2(2011浙江杭州模拟)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
2、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工业化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B项。答案B3(2011江苏盐城模拟)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按上述材料进行情况解读,符合史实的是()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内容:苏维埃政府采
3、取了余粮征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结论:落后的俄国难以建成社会主义A BC D解析材料反映了俄国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因此,是正确的。后果是促使苏维埃政权实行新经济政策,错误;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是能够建成的,错误。答案A4(2011福建福州期末)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
4、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材料是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商品货币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A5(2011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解析从材料的数据分析,重工业占75%,日用消费品仅占25%。从中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苏联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答案B6(2011皖中高三联考)下列表格是苏
5、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份报告,其反映的主要信息是()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千克)肉类人均产量(千克)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251933193744045015201938194042043025A.苏联农业取得显著成就B二战严重地破坏了苏联经济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显现D经济大危机困扰着苏联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联的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下降,这与斯大林体制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故选C项。答案C7(2011北京西城模拟)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
6、没有面包、鱼肉、牛奶,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A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D20世纪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答案C8(2011北京东城模拟)“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
7、疫力”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斯大林体制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答案C9(2011广东珠海摸底考试)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析从斯大林时期开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经济方面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农、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因此A、B、D三
8、项正确。斯大林体制的重要特点是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赫鲁晓夫调查的结果应该是收购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答案C10(2011苏北高三期末)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斯大林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A BC D解析从题干含义可知“现代化复杂属性”指既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包含资本主义的因素,故排除项。答案B11(2011广东深圳一模)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1
9、7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了农民的自主经营的积极性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解析“民国17年”应该是1928年,农场经理要求共同耕种土地说明当时苏俄已经废除新经济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答案C12(2011江苏南京模拟)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
10、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对这种模式的修补,没有根本性改革,这与材料的描述是一致的。答案C13(2011河南信阳模拟)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说:“他确定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解析
11、A项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的措施;D项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要措施;C项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中的内容,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14(2011山东济南模拟)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引起高三学生的热议。某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查找到下列材料和问题,请你共同参与。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1921年列宁又说:“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
12、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二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世界当代史(1)依据材料一,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解析本题涉及“十二五”规划,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第(1
13、)问,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描述;第(2)问,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答案(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继续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2)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后果:苏联解体。15(2011广东佛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见下表。形成时间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公元前8世
14、纪至公元前3世纪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耕织结合,自给自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1)结合封建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形成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原因。(3)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经济体制作了哪些调整,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对比苏联社
15、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内涵。解析本题考查对不同经济模式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解题首先要理解封建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依据材料,结合商鞅变法相关措施进行分析。第(2)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是垄断资本主义,结合工业革命等背景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政策即可;经济模式僵化,是指“斯大林模式”的体制僵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第(4)问,吸取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苏联的不同点。答案(1)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科技的进步;垄断组织(或大企业集团)的形成。(3)调整: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原因: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有效的改革。(4)主要内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轻、重协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兼顾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高考资源网w w 高 考 资源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