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卷 能力提升1192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报告中说:“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拖拉机和工业品等,农业本身就不能有进展。因此,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其意在A继续执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实现农业机械化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 D优先发展重工业2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
2、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3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据此判断,艾哈德A否定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B重视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C赞成建立政府主导型经济D认为政府的干预应该大于市场调节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中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B苏联2
3、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5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1934年,他第二次来到苏联,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导致他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不包括( )A.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 B.西方国家经济大危机破坏严重C.资本主义制度已无可救 D.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做法值得西方借鉴6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到:“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
4、4 000万只,猪700万头、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7刘继峰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由此可知斯大林模式A.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B.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C.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D.符合社会主义制度8吉福德平肖第三次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指出:“先进
5、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从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能典型地体现这一观念的是A.斯大林经济模式 B.苏联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模式 D美国的“新经济”9经斯大林亲自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写到:“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材料有意夸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热情B材料是当时苏联社会实际情况的反映C农业集体化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加入集体农庄
6、使农民过上了美好生活10学者叶书宗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中 “明显地改变”的是(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B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C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11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7、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12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13(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至于采取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张謇认为:“(不能)举全世界所有实业之名,一时并举。”他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
8、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欲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摘编自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等材料二 “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
9、)。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政。”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新中国对发展道路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6):仿效苏联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脱钩,建立中央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第二阶段(1957-1978):试图突玻苏联教条主义的束缚,独立地探索中国式的超前工业化的战略,主要是强化政治手段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毛泽东式的改革。第三阶段(1979年始):推行从封闭式的现代化路线向开放式的现代化路线的重大转变,主要是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从单一经济成分转化为多种经济成分,实质上是转向一种中
10、国式的混合经济模式。摘自罗荣渠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张謇提出的救国道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发展道路的积极愈义。(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工业化战略的内容及其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工业化战略的实践结果。(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三个阶段我国工业政策的发展变化,并归纳指出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基本经验。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重大变化及成就从1927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内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于是按照每五年一计划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经济。1928年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随
11、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为18%。其中钢产量达1770万吨,煤为1.28亿吨,电力为362亿度。期间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茨克等地建立了诸多新兴工业区。1938年起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到1941年6月,苏联的坦克总数高达2.4万台,火炮约11万门,飞机1.8万架,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苏联国内日常消费品的生产却被忽视,城市居民并未分享到多少工业进步的成果。和1928年相比,1937年苏联的人均食品消费
12、和人均工业消费品量下降了3%8%。工人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量,而且不能达到生产要求的会被处分,以至进行劳改甚至被枪决。歌、音乐、绘画、电影等各种文化作品的焦点 斯大林主义是指苏联和受苏联影响的共产主义国家,在斯大林统治下及其之后的共产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了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外交主张,其中有一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阶级斗争等观点。但是,斯大林本人从来不承认自己创立了任何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列的所谓“斯大林主义”,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是列宁的学生。很多人认为斯大林主义的一个核心是中央集权体系。托洛茨基认为斯大林主义体制的本质是独裁政策,这个解释被反对斯大林主义的评论家们广泛运用。斯斯大林在3
13、0年代主导苏联外交。他先逐步改善与英法等国家的关系,1933年又同美国正式建交。1934年苏联被接纳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使苏联走出了建国初期孤立的处境。1936年底,斯大林在苏维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新宪法草案的报告,大会随后通过了苏联宪法草案(这部宪法也被称为 “斯大林宪法”,之后的苏联宪法虽几经修改,但都以此版本为基础),从法律上规定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把俄罗斯人视为其他少数族裔的老大哥,他不断提升俄罗斯民族英雄和俄语在苏联的地位。文学艺术方面,斯大林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指导纲领。大林主义还经常被他们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 194
14、3年11月,斯大林参加了德黑兰会议,同美国、英国领导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等人会谈,通过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之后苏联在对德战争中逐渐转入反攻。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三巨头齐聚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1945年2月4日,斯大林参加了雅尔塔会议,根据协议,苏联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成员,并将波兰等地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5月,苏联红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纳粹德国宣告无条件投降。同时苏军进入并控制了东南欧等地区。7月17日,斯大林出席了波茨坦会议。8月8日,苏联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向日本宣战,同时立即发起八月风暴行动入侵满洲。一周之内,苏蒙联军迅速击溃日本关
15、东军和满洲国军,推翻了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和蒙疆自治政府。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而苏联也在战争中付出了重大牺牲(死亡人数达到2820万人)。同年,斯大林获苏联大元帅军衔。7.2 B1.D 2.C 3.B 4.A 5.C 6.D 7.A 8.D 9.A 10.B 11.C 12.D13(1)道路:发展实业,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业。意义:认识到外贸逆差、银钱外流的严重问题,要求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维护民族权益,具有浓烈的爱国精神;发展实业(近代工商业)主张,突破了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主张重点发展棉铁生产
16、、轻重工业并举,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国情没有片面照搬外国经验,对今天仍有借鉴价值。(2)内容:高速度发展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据:经济技术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敌对势力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和苏堆埃政权)。结果:较短时间内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快速工业化模式成为“斯大林模式”的重要部分,对于落后民族争取发展振兴产生了较大影响。(3)变化: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私人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迫求高速度;实行改革开放,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历史经验:立足具体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