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477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名师一号》新课标版语文课后撷珍现代诗歌 散文真题狂练.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散文真题狂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樱桃黄裳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

2、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

3、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

4、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

5、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

6、”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

7、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注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1)根据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两段写了“

8、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答:_从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答:_(2)第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3)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答:_(4)第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写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和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和“魄力”。答:_答案(1)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精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2)转入对樱桃寓意

9、的阐发。为樱桃新的寓意做衬托。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3)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徐自然。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升华文章主旨。(4)(示例)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发现和积极肯定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通过对桐庐长街变化的观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并通过对桐庐风貌的描写,赞美与肯定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笔下的樱桃,虽未完全成熟,甜味也只是淡淡的,但还是让作者欣喜;樱桃“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预示着未来更大更多的收获,作者对此抱有坚定

10、信心。对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和关注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更多关注物质生活的进步与变化;而作者却从影院前人群兴奋、专注的神情,景区内游人激增的现象中,洞察到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渴求。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浙江的感兴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断: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

11、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

12、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浏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

13、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

14、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

15、格的体悟。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2)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答:_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答:_(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答:_(4)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答:_解析(1)A.饮食“

16、占有重要地位”无中生有,更没有证据表明“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D.“水”的确是浙江风景的精髓,但并非“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答案(1)AD(2)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3)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4)“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

17、与情,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古诗中这种手法最为常见。在散文中也常常用到,比如此文中“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这句描写,“谨严、素净”的景物描写,何尝不是作者对鲁迅故乡质朴、厚重情感的抒发呢?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罗曼罗兰徐志摩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

18、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19、,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

20、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

21、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

22、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C第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

23、的年轻人因此受益。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答:_ (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答:_ (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答:_解析(1)A.“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错误,说明罗兰随着人生阅历而对音乐的认识加深,音乐契合他的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E.根据原文“贝多芬有

24、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可知,“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错误,贝多芬的话形象地描绘了罗兰的苦痛人生。答案(1)AE(2)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3)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4)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持、贝多芬、莎

25、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级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饱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负重的河流黄毅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

26、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

27、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 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

28、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

29、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

30、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2)文中第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

31、流”?答:_ (4)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答:_解析(1)C.根据第三段第二句话可知,“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错。E.“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错,全文是借塔里木河的断流引发深层思考。答案(1)CE(2)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3)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4)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1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