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3899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测评练习: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D.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B解析联系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乱纷争的史实可知,“消除国野差异”之后,可以增加国家人口,增加赋税,有利于实现诸侯国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2.(2020福建漳州三模)据逸周书记载,周公在营建王城时,因郊区地域

2、广阔,故“分以百县,县有四郡”。这说明周王室()A.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B.创新基层管理模式C.普遍设置郡县机构D.尚未推行分封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周公在王城之下设置县、郡的做法,加强了对王城郊区的管理,体现了创新基层管理模式,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的是汉朝,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王城郊区,并未提及其他地区,“普遍”一词无从体现,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西周推行了分封制,排除D项。3.(2020福建龙岩高三上学期期末)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邻保制、宋代的保甲制、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

3、中国古代()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出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没有反映出道德的教化,与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基层自治,排除C项;由材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可知,政治制度的变迁反映出乡村基层组织也有制度的创新,排除D项。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秦始皇称自己的功劳为“堕

4、坏城郭”和“夷去险阻”。秦始皇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A.秦政府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D.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答案D解析六国纷争,很难集中力量抵御自然灾害,而秦统一六国后,“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从而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实现抗灾救灾,故D项正确。5.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农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A.加强官吏的管理B.抑制土地自由买卖C.禁止农民的迁徙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材料中户律的规定加强了对户籍的管理,

5、而不是对官吏的管理,故A项错误;户律的规定加强了土地买卖的管理,而不是抑制土地自由买卖,故B项错误;户律对户籍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农民迁徙,而不是禁止,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加强对田宅买卖的管理,鼓励分割田产后独立建立户籍,其目的在于便于税收,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6.20世纪80年代,湖北江陵出土了汉初竹简二年律令,其中户律详细地规定了要通过“自占”(申报)与“案比”(复查)的方式对当时的人口进行编户造籍,并规定了严惩“自占”时的假报、虚报行为。汉初政府这一规定()A.标志古代户籍管理开始B.强化国家机器统治基础C.在于严厉限制土地兼并D.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大户答案B解析汉朝初年

6、通过“自占”和“案比”两种方式对当时的人口进行“编户造籍”,并且对假报和虚报等行为进行严惩,说明汉朝政府要对国家实际控制的户口进行逐一核实,其目的在于扩大国家的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7.所谓土断,就是把士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推行的庚戌土断(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A.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缓和了国家与士族的矛盾答案B解析东晋时门阀政治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根据土断的含义“就是把士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可知,土断制度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控制,故

7、B项正确;材料与土地兼并问题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土断的含义可知,该制度激化了国家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故D项错误。8.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置孤独园,收留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了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解析材料中梁武帝“多次责令置孤独园”,说明不是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置孤独园,收留孤儿和单身老人”,不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梁武帝要求“置孤独园

8、”,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收留孤儿和单身老人”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梁武帝要求“置孤独园,收留孤儿和单身老人”,仅涉及孤儿与单身老人,不能说明社会保障体系完备,故D项错误。9.(2020山东济宁一模)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当时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官仓的设置()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设立的官仓都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便于利用黄河将粮食运到都城,这有利于保障都

9、城的粮食供应,故选B项;隋代官仓的设置与商品经济无关,更体现不出“新突破”,排除A项;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不能体现南北方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材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无关,排除D项。10.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户、客户。下面为宋代主户、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时间主户(户)客户(户)客户占总数的比重(%)景祐元年(1034年)6 067 5834 228 98241.07庆历二年(1042年)6 671 3923 636 24835.28皇祐五年(1053年)6 937 3803 855 32535.72嘉祐六年(1061年

10、)7 209 5813 881 53135.00元丰元年(1078年)10 995 1335 497 49833.33元符二年(1099年)13 276 4416 439 11432.66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答案D解析材料是宋代主户、客户的数量统计表,不能反映政府税收的多少,故A项错误;客户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不能说明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故B项错误;客户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宋代客户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拥有土地的主户逐渐增多,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故D项正确。11.北宋时期,政府核定全国“坊郭户”(

11、城市民户)数量,按财产多寡将其划分成十等,并将“坊郭户”正式列入户籍。此举主要目的是()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扩大政府财税来源D.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北宋政府意在根据财产多寡,收取城市居民的赋税,扩大政府财税来源,故C项正确。12.明王朝统治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便于征收赋税C.抑制土地兼并D.缓和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明朝政府编造黄册,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政府以户为单位,对职业、田宅等进行详细的登记造

12、册,主要是为了便于征收赋税,是直接目的,故B项正确;政府编造黄册,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土地兼并和缓和阶级矛盾,但不是直接目的,故C、D两项错误。13.(2020山东淄博二模)下面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明朝徽州地区处理部分乡村纠纷有民间调停、地方官裁定等方式,体现出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据图可知,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占比最大,但不能说发挥决定作用

13、,这否定了官府审判的作用,排除A项;基层社会的矛盾不能表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排除B项;材料是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不能得出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的结论,排除D项。14.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答案A解析从材料“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可知中国古代民间社会规模小,发育有限,

14、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基层是由乡里组织按国家政权的标准进行管理,没有体现基层自治卓有成效,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的规模小,在基层设立乡里管理,不能体现县府管理能力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府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县域经济长期滞后,故D项错误。15.(2020山东潍坊高二期中)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A.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的救灾赈灾有一系列程序性工作,而且募款、司账、运

15、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样的划分,职责明确,规范了救灾赈灾的行为,故选C项;题干仅涉及赈灾过程中的程序和环节等相关内容,不能据此推断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完善,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国家的财政负担无关,排除B项;“避免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

16、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

17、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参考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启示:

18、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17.(2020湖北宜昌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益于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儒家意识形态的教化。随着中国步入现代社会,现代性的侵蚀导致传统基层宗族社会受到严重冲击,近代以来中国不断探索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基层治理制度。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

19、一步对当前基层社会自治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摘编自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等从材料中提取关于中国基层治理的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示例论题:近代化冲击传统基层宗族社会。(论述要素说明:此论题应从近代、现代两个阶段进行论述,以突显近代化冲击。)近代以来,外受资本主义侵略、内有近代经济发展,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政治社会变革影响,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不断变动,瓦解了传统的宗族体系和乡绅阶层,传统地方基层乡绅自治不断瓦解;受外来资本主义观念和国内思想解放影响,社会治理观念不断变化,民众思想不断解放,传统天下观向近代民族国家观转变,从思想上进一步瓦解传统基层社会乡绅自治治理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多次农村改革,先后采用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队进一步调整地方基层管理。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基层管理制度。-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