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之所以说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和比利时抗击德国的战争是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是因为()A其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进行的战争B其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C战争首先是塞尔维亚和比利时发动的D战争具有非正义性解析:选A塞尔维亚和比利时都是遭受外来侵略而卷入战争的,是为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因此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2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这种观点()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B
2、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解析:选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因此材料观点抹杀了战争的性质,是错误的。故选A项。3从下图中可以看出()A战争使西欧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一时难以恢复B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C战争带来了饥饿和灾荒,战火将村庄化为灰烬,作为主战场的法国损失尤为惨重D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解析:选A由图表信息可知英、德、法三国1921年的工业生产水平低于1913年。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A项。
3、4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解析:选B由“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得知这主要反映了格雷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中心地位将丧失,因此B项符合题意。而A项只是对字面的理解,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5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实是()A战后美国开始支配欧洲事务B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4、C美国在国联中地位举足轻重D美国获得了德国部分殖民地解析:选B材料中“开始支配欧洲事务”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战争双方兜售军火和物资,大发战争横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与材料中“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相符,故B正确;因与英、法争夺领导权失败,美国最终未加入国联,故C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美国并未获得,故D错误。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但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这两股政治力量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及无产阶级革命美国、日本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法掌控的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
5、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A BC D解析:选D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与材料中“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相符,故正确;美国、日本是“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的表现,与材料中“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不符,故错误;英、法掌控的国联是“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的表现,与材料“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不符,故错误;民族解放运动与材料中“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相符,故正确,选择D。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
6、的发展。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解析:选B德国发展化工技术虽然是在战争的推动下出现的,但从根本上说是源于社会的需要,故B与题意相符。8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1920年”和“欧游心影录”可知,梁启超认为科技“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这是因为第一次
7、世界大战中科技的应用使得战争更残酷,科技的弊端突出;A、B、D三项均与材料本意无关。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战期间)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材料二:一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拖的,卡车只是刚刚开始使用。宣战时,英国陆军部只有80辆卡车。马恩河战役最紧张的时刻,法军为尽快封堵战线缺口,竟征调了巴黎的出租汽车载运士兵上前线。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主力是骑兵和步
8、兵,人和马的体力是有限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行军作战。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2)材料二说明一战客观上具有哪方面的积极影响?就这一积极影响,请再举一例。(3)除上述材料所揭示的后果或影响外,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各一例。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所有的国家”“向自己进贡”“血迹”等分析出现象,结合一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答出原因。第(2)问,由材料二中“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等信息可知,战争的需要客观上推动了新技术
9、的发明与应用。第(3)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现象:这场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给美国带来了巨额利润。原因:一战爆发后,美国打着“中立”的旗号,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2)积极影响:说明一战成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在战争中,汽车的机动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促进了汽车技术的改进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开始取代马车成为主要的陆上交通工具,同时也提高了陆军作战的能力。举例:飞机、化工技术和生产管理的革新等。(3)对世界格局: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开始发生动摇;美日趁机崛起;苏维埃政权成为欧洲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对人类社会: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促使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