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62378 上传时间:2025-11-10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 书文本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提出中心论点采用了怎样的引出方式?_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文章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先从人的本性谈起,认为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作为史官,修史却有自己的要求,要“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从而亮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并暗示了能秉笔直书的不易。2文章第二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观点?_提示: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采

2、用了正面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许多秉笔直书的史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遇,其中有生前身后都独擅令名的董狐、因记载“崔杼弑其君”而遭杀身之祸的齐太史、勇述汉非的司马迁、不屈从于淫威坚守信史的韦昭、因据实直书且“暴扬国恶”被灭族的崔浩。作者从这些人身上得出了“直书”之难,即“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3作者在提倡“直书”,赞美“信史”时,对“曲笔”有怎样的看法?_提示:作者提倡“直书”,对不惧权势、不惜身家性命秉笔直书的史官给予了高度的赞美与歌颂。作者对某些因客观环境的险恶或朝代的频繁更迭不能“直书”的史家也给予了理解。在文中,作者举六朝之时,曲笔或隐晦事实真相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史学家有

3、些也无所适从,还想乱世中苟全性命。但是,作者在理解的前提下,更认为这些史家有责任以笔为枪,对那些昏君逆臣进行口诛笔伐,正视听,讨逆贼,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_提示:文章的最后一段,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认为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为人传诵。而王沈写魏书,董统写燕史,都是献媚统治者的伪史,其高下相差甚远。作者从传统道德人格角度赞扬了正直史家秉笔直书的精神,谴责了“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起到了总结上文,深化观点的作用。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

4、趣历史是什么(节选)何永炎英国学者E.H.卡尔在他的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说:过去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历史,真正的历史是史学家看到的,是史学家予以阐述的过去的事实;而且这种事实是有意义的。他还说:“历史就是和现实不断地对话。”这位学者看重事实的历史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要从事实来阐明一切”的观点很接近;他的“历史就是和现实不断地对话”与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述往事,思来者”的观点不谋而合。这正是治史的价值所在。中国是被世人称为最富史学传统的国家,几千年的史籍赓续不断,洋洋大观。那么,中国历史的主要经络又是什么呢?有学者指出,中国“史”其实都是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史等都缺位,仅有的一本中国

5、科技史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写的。这是中国史学的先天不足。因为在中国历朝历代“修史”是掌握在“史官”手中,是在史官“实录”的框架下写出来的,自然多是帝王政治活动的记录。明代张岱曾尖锐地指出:“第见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诬妄之世界。”原因在于史官的乌纱帽碍了手脚。而张岱本人之所以能秉笔直书,是因其家藏甚丰,无官俸之累,正如他自己所说:“余幸不入仕版,既鲜恩仇,不顾世情,复无忌讳。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阙勿书。”由此可见,真实的历史往往不在史官手中,而广存于民间乡野,流注于那些野史稗史话本笔记之中。民国著名学者陈衡哲说过:“历史不是

6、叫人哭的,也不是叫人笑的,是叫人明白的。”“叫人明白”,就要尽可能求真。求真是历史的生命所在。而治史之难,又难在求真。还是太史公说得好:“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事。”历史学家还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应该有敏锐的现实感,应该从今天人类现实追溯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成因和经纬,从蒙尘的历史事件中找到新的理论出发点,进而创造新的理论。太史公说:“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不仅是治史者所要努力追求的境界,而且是史学工作者在纷繁复杂、千回百转的历史面前,通过质疑问难而开启的求真务实之途。既然历史有“鉴往知来”的意义,那么,当他们在和历史的对话中,自然就会产生一家之言,进而就是百家争鸣。史学的天地因此而日新月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