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4 ,大小:2MB ,
资源ID:16237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237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直书.ppt

1、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 书文本精研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提出中心论点采用了怎样的引出方式?_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文章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先从人的本性谈起,认为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作为史官,修史却有自己的要求,要“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从而亮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并暗示了能秉笔直书的不易。2文章第二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观点?_提示:在文章第二段中,作者采

2、用了正面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许多秉笔直书的史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遇,其中有生前身后都独擅令名的董狐、因记载“崔杼弑其君”而遭杀身之祸的齐太史、勇述汉非的司马迁、不屈从于淫威坚守信史的韦昭、因据实直书且“暴扬国恶”被灭族的崔浩。作者从这些人身上得出了“直书”之难,即“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3作者在提倡“直书”,赞美“信史”时,对“曲笔”有怎样的看法?_提示:作者提倡“直书”,对不惧权势、不惜身家性命秉笔直书的史官给予了高度的赞美与歌颂。作者对某些因客观环境的险恶或朝代的频繁更迭不能“直书”的史家也给予了理解。在文中,作者举六朝之时,曲笔或隐晦事实真相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史学家有

3、些也无所适从,还想乱世中苟全性命。但是,作者在理解的前提下,更认为这些史家有责任以笔为枪,对那些昏君逆臣进行口诛笔伐,正视听,讨逆贼,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_提示:文章的最后一段,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认为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为人传诵。而王沈写魏书,董统写燕史,都是献媚统治者的伪史,其高下相差甚远。作者从传统道德人格角度赞扬了正直史家秉笔直书的精神,谴责了“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起到了总结上文,深化观点的作用。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

4、趣历史是什么(节选)何永炎英国学者E.H.卡尔在他的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说:过去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历史,真正的历史是史学家看到的,是史学家予以阐述的过去的事实;而且这种事实是有意义的。他还说:“历史就是和现实不断地对话。”这位学者看重事实的历史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要从事实来阐明一切”的观点很接近;他的“历史就是和现实不断地对话”与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述往事,思来者”的观点不谋而合。这正是治史的价值所在。中国是被世人称为最富史学传统的国家,几千年的史籍赓续不断,洋洋大观。那么,中国历史的主要经络又是什么呢?有学者指出,中国“史”其实都是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史等都缺位,仅有的一本中国

5、科技史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写的。这是中国史学的先天不足。因为在中国历朝历代“修史”是掌握在“史官”手中,是在史官“实录”的框架下写出来的,自然多是帝王政治活动的记录。明代张岱曾尖锐地指出:“第见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诬妄之世界。”原因在于史官的乌纱帽碍了手脚。而张岱本人之所以能秉笔直书,是因其家藏甚丰,无官俸之累,正如他自己所说:“余幸不入仕版,既鲜恩仇,不顾世情,复无忌讳。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阙勿书。”由此可见,真实的历史往往不在史官手中,而广存于民间乡野,流注于那些野史稗史话本笔记之中。民国著名学者陈衡哲说过:“历史不是

6、叫人哭的,也不是叫人笑的,是叫人明白的。”“叫人明白”,就要尽可能求真。求真是历史的生命所在。而治史之难,又难在求真。还是太史公说得好:“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事。”历史学家还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应该有敏锐的现实感,应该从今天人类现实追溯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成因和经纬,从蒙尘的历史事件中找到新的理论出发点,进而创造新的理论。太史公说:“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不仅是治史者所要努力追求的境界,而且是史学工作者在纷繁复杂、千回百转的历史面前,通过质疑问难而开启的求真务实之途。既然历史有“鉴往知来”的意义,那么,当他们在和历史的对话中,自然就会产生一家之言,进而就是百家争鸣。史学的天地因此而日新月异。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