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5045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36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专题复习讲座杨国齐时间:待定地点:报告厅【专题提示】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其本质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它包括着多元的含义。从内容上看,至少包括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从模式上看,至少包括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现代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革命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一环。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促成了工业社会的到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知识拓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现代化历程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1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

2、义1)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2)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3)在尼德兰、英国、北美、法国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4)西欧封建国家的改革,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于19世纪中期和19世纪后期完成工业革命。2)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3)自由资本主义兴起。3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2)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生产和资本

3、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5)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主要形式。4一战后至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英法经济凋敝衰退,德国、意大利经济处于崩溃边缘。2)各国在20年代经济出现复苏。3)美、日在大战中受益,成为债权国。3)国际经济力量结构发生变化,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530年代大危机后至今:逐渐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1)30年代大危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发生

4、变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发展军国主义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2)二战期间的战时体制,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二战结束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4)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194550年代初为经济恢复时期,西欧各国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50年代初70年代初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19731982年为经济滞胀阶段,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982年以后,经济处于温和的衰退和缓慢上升之中,美国经济增长

5、较快。5)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由战后初期美国独霸发展到70年代初至今的多极化趋向。6)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三个前提:一是社会稳定;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2四个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一是科技条件: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充分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是市场条件: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三是资本条件 四是自由劳动力条件三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1)历史条件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可能性 厚的资本 技术:工场

6、手工业时期积累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 必要性 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 展了 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2)工业革命的扩展: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19世纪20年代起进程加快;19世纪中期完成。美国:18世纪晚期开始;19世纪以后,发展迅速;19世纪中期完成。德国 19世纪早期开始 俄国 19世纪中期开始 日本 19世纪中期开始 3)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政治方面: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巩固自己的统治。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社会方面:产生了两

7、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逐渐兴起。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政治地位。(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工业革命使人口从农村地区移向市区中心,城市迅速成长。国际影响:加强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工业布局: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出现“煤铁复合型”的工业布局。2第二次工业革命 1)历史条件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统治。可能性资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技术: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然性市场: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2)工业革命的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开

8、始于19世纪六七年代。主要表现为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创制、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和化学工业的建立。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重工业为主导,由农业为主导转变为工业为主导。到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导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变: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模式成型;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形式的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定型。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9、;国际关系的影响: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工业布局:形成世界性的工业地带,工业向大型化、联合化方向发展,多数工业企业仍属于“煤铁复合型”布局方式,原料缺乏的日本等国出现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临海型”布局方式。3第三次科技革命 1)历史条件:政治前提:二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 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可能性:自然科学技术和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必要性: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次大战和战后各国对科技迫切需要。2)历史进程: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至今仍方兴未艾。它是以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其中也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

10、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当代科技进步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工业布局: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出现,以及能耗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和地域的限制,这就决定这些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知

11、识、技术、清洁的环境和高速交通运输条件,出现了“临空型”的工业布局(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硅岛)。4三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比较:1)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在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由一国向多国扩展。将资本主义发展推进到蒸汽时代。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开展。有坚实的科技基础,规模广泛。在一些国家中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作用日益明显。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技密切结合,各个领域相互渗透。5分析、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基本理论认识。相同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

12、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类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同点: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

13、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认识:三次科技(工业)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6从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概括说明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市场的关系市场的扩大促进了科技革命的扩展: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最

14、大的殖民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19世纪中期前后,美德日俄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殖民扩展的加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激烈,又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开始,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对市场的争夺: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提高了生产力,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殖民扩张加剧,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

15、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间争夺市场的斗争加剧,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市场的垄断和反垄断斗争也日趋尖锐。7正确认识三次科技(工业)革命时的中国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政策的影响,社会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的商品输出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自然经济瓦解,近代工业产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开始了现代化进程。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是清朝封建统治,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资本主义列强对

16、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极其缓慢。中国人民面对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3)第三次科技革命时: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国后受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左”倾思潮泛滥,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发展受冲击,失去发展科技的好机会。但科技革命还远没有结束,世界各国都在本国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中把科技摆在第一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实行改革开放,紧密结合国际形势,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力的大政方针,提出实

17、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正取得历史性飞跃。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1英国:在14世纪开始实行圈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的方式,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2法国: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封建土地所有制。雅各宾派专政时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从而形成了小地产制,对此后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3美国: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促进西部的开发。4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以高于地价数倍的价格,出钱赎买份地。5日本:明治维新颁布法令,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同意征收地税,使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认识:资产阶

18、级革命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封建主义的所有制改造成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造,理想的结果就是将土地绝对私有化,使土地转化为资本,土地的所有者转化为农业资产阶级。评价的标准应放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点上,以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应以是否满足贫苦农民的无偿要求为准绳。五、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英国经济“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1)确立: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垄断地位。2)丧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设备

19、和新技术,在美德经济发展的竞争下,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2)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3)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美国独霸,欧日依附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由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

20、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化历程一、苏联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1苏俄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内容:A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无代价征收农民多余粮食;C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E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评价:A 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B 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苏俄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背景:政治和经济危机。内容:A 农业: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B 工业: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

21、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C 流通:允许自由贸易;D 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结果:受到工农欢迎,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这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

22、大突破。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从表面上看,二者均强调国家干预经济,且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从实施的背景、目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影响等方面分析可发现二者的本质上差异: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及教训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标志: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

23、和设备的国家。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这一方针是以当时俄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为依据制定的。战前,俄国的工业大大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战和外国的武装干涉,使苏联的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苏联当时是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帝国主义入侵和世界战争的严重威胁。在这种国内国际条件下,高速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保证苏联经济独立、增强国际力量,保卫社会主义和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条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从轻工业部门开始,而苏联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产生不同的原因:社会制度不同

24、;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成就: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方针:原因: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过程:1929年开始,1933年结束。影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训:片面强调农业生产关系的公有化

25、程度,忽视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苏联重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实现是以不惜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正是采取这种剥夺农民的办法筹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要的资金的。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相当时间内忽视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的发展,致使农业发展相当滞后,畸形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的

26、持续发展。4)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到1936年,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特点:生产资料所有制采取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实行指令性计划用行政手段,即行政命令和行政组织手段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形成原因:这一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长期激烈的党内斗争,使决策权容易集中于领导层少数人,甚至集中于一个人。旧俄时代封建残余的深刻影响,人们比较惯于集中制。评价: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战争期间和战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这些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在和平建设时期,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弊端从根本上说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及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