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探究细微 引领成长人教版新课标再次翻开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准备备课时,却让我陷入深深的深思之中:那是我去年执教这篇课文的公开课,备课时妄自认为学生对“草船借箭”的故事了如指掌,所以根本没在意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殊不知,绝大部分学生一头雾水,更有甚者不知道诸葛亮其人,至于“草船借箭”,知者更是寥寥无几,岂不怪哉?后来静心一想,确实是我对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估计过高,用成人的阅历、思维和观点来设计教学,必然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教师牵制下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教师累,学生更累!一定要改变策略,决不能坐以待毙!为此,我认真阅读并反复琢磨了去年执教草船借箭的公开课教案
2、,并将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把焦点聚集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一旦学生产生兴趣,就会用百倍的信心亲近文本,从而走进文本。而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是看课文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不是能丰满起来,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让学生借助“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资料”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先收集资料,再进行教学。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再教设计历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朗读的重点定位在人物对话的品读上,整个过程围绕“神机妙算”这个中心
3、词展开,教学难点确立在“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的探究上,看似这么不起眼的细微之笔,却使教学效果大为增色。课伊始,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渲染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真实、自然的历史画面中,随即就是谈话导入,揭题读题。学生情绪饱满。我顺势引导:“昨天,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收集了许多关于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名著的资料,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看看谁课前付出的劳动多,得到的收获大。”问题一出口,全场像炸开了锅一样。“我知道诸葛亮是刘备派去帮助孙权作战的。”(好家伙,居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弄清楚了。)“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因为他总是蒲扇一摇,计上心来。要是我也能这样,简直太好了。”(借别人之笔,开展人物
4、评价,同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其实,曹操在历史上也算响当当的人物,不是小说中的那么狼狈,只是作者的侧重点没有在他身上而已。”(还蛮鬼机灵的,知道得还真不少。)看到大家纷纷展示自己才华的热情,我心头有了几分庆幸,庆幸自己没有按部就班地教学,虽然现在还不能断言什么,但可以看出,单是学生的热情,就足以证明再设计的决策是对的。我承重的包袱卸下了,学生的压抑感彻底没有了,师生完全在进行零距离的交往互动。读文、感知,理脉络、谈见解。精彩仍在继续。当引导学生齐读第9、10自然段时,读到“谢谢曹丞相的箭”一句,不够整齐,且声音不够洪亮,离作者所要表达的效果还相差甚远。师:你们这样读也算是齐声高喊吗?学生
5、顿有所悟,自发的又读了一次。这一次,高亢激昂,正是“齐声高喊”,有满载而归的兴奋和喜悦,也有对曹操事后方知的蔑视和鄙夷,更是学生对“齐”、“高”二字的真正的理解和感悟。就这样,这堂课在师生的激情演绎中结束了。但二度教学给我的启示是深远的。于是,我在想:语文教学是什么?我认为:语文教学是情。是师生对文本内容由走近到走进,由感知到感悟的渐进之情,一种字斟句酌之情。语文教学是文化底蕴。一种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文化底蕴。语文教学是读。细读、精读、品读,一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会意之读。语文教学是引领。一种让学生走进文本,穿越时空,浇灌心田,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引领。其实,这堂课也不是没有缺憾。因为遗憾总是与每次实践紧紧相连,这堂课自然不会例外,所有的课堂教学都会不例外。庆幸的是,我能够在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设计中走出来,走向学生中去,便是我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