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乐园八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和书写“词语超市”中的词语。2通过“金钥匙”的提示,进一步体会通过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方法。3积累格言警句。4读通、读熟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明白它告诉我们的做学问、做人的道理。5合理想象,以“我学会了七十二变”为题续编故事。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语文乐园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教学语海拾贝以及自主阅读部分2.围绕“假如我学会七十二变”展开丰富想象教具准备1.词语卡片 2.论语相关资料3.孙悟空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词语超市1开火车读词语超市中词语,读完后集体正音。2教师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并强化读。3看第二部分的要求会写的词语,说一说记住这些字形的方
2、法。4听写第二部分词语。二、金钥匙1读“读钥匙”的内容,说一说告诉我们什么写作方法?2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代出通过描写传神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句段。3试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4展示对话,学生评价。三、格言警句1出示三个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学生自读。2说说三个句子的大概意思。3小结三个句子一般用在哪个方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学生谈谈自己对论语的了解。四、自主阅读1学生自读古文寓言叶公好龙,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3、。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对照下面的字词注释和大意,了解文章的意思。3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叶公这样的人吗?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4、“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5在学习上、特长培训方面,你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呢?你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6写出你读过的寓言故事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