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始皇陵兵马俑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理解“举世闻名、享誉世界、绝无仅有、战车千乘、鸟瞰、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久经沙场、目光炯炯”等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语段,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3.理解阅读、体会课文中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语段,了解作者是通过对秦兵马俑形象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的。4.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阅读、体会课文中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
2、语段,了解作者是通过对秦兵马俑形象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的。难点: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介绍秦兵马俑的文章。(出示课题)2.交流预习收获:(1)通过对资料链接的阅读,你对秦兵马俑有了哪些了解?请用一两句话,和你的同座简单交流一下。(2)指名说(相机学习“举世闻名、享誉世界、绝无仅有、战车千乘”等词)。(二)整体感知课文1.反馈“预习导学4”: 想一想: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你是从课文的那句话得到的启
3、发?2.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在文中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根据过渡段给课文划分层次。(三)学习课文第二段1.出示自学要求:这段话是什么结构?这段话是通过哪三个方面的描写来表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画出可以让你体会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语句,并在旁边标明采用的说明方法。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3.全班交流。预设:(1)总分总结构。本段从“面积大、兵马俑多、参观的感受”三个方面描写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
4、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
5、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2)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
6、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列数字、作比较)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3) 在三个佣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
7、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举例子、列数字)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
8、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4.(1) 出示:“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2)这段话作者不仅通过细致的描写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还通过描写自己参观后的感受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3)练习朗读,读出恢弘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