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91311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解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任丘一中南院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高二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25 题为单项选择,每题14分26-30题为不定项选择,每题3分,共50分)1. 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但是过多注射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理盐水与细胞内液为等渗溶液,成分差别不大B. 生理盐水的pH与血浆的差距不大,过量补充不会影响pH的稳态C. 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血浆中的其他成分,如钾离子的浓度会偏低D. 过量注射生理盐水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生理盐水与细胞内液虽为等渗溶液,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A错误;B、生理盐水成分与血浆成分明显不同,过量补充会影响pH的稳态,B错误;C、生理盐水中主要含有Na+和Cl-,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血浆中的其他成分,如钾离子的浓度会偏低,C正确;D、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不会引起内环境渗透压改变,D错误。故选C

3、。2. “抗蛇毒血清”的生产方式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注射“抗蛇毒血清”至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体内,借以减轻蛇毒的毒性。下列有关“抗蛇毒血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体B. 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的恐惧感,属于条件反射C. “抗蛇毒血清”的生产原理主要是利用马的主动免疫D. 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的目的是增加马的体液免疫对蛇毒的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抗蛇毒血清”的生产原理是注射抗原后马体产生抗体的过程,故为主动免疫,“抗蛇毒血清”中含有抗体,可和蛇毒抗原结合并将其消灭,重复将蛇毒注

4、射至马体的目的是充分激活马的体液免疫系统使产生足够的抗体。【详解】A、“抗蛇毒血清”中,中和蛇毒的物质主要是抗体,A正确;B、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才能进行,人被毒蛇咬伤后,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恐惧感,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C、据题意可知,“抗蛇毒血清”的生产原理是注射抗原后马产生抗体的过程,故为主动免疫,C正确;D、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的目的是充分激活马的体液免疫系统使产生足够的抗体,D正确。故选B。3.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B. 可向未完成受粉的水稻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以减少损失C.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

5、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 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答案】C【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合成部位是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根尖。【详解】A、植物激素

6、是由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A错误;B、对于水稻收获的是种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不能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提高未能完成正常授粉的水稻的产量,B错误;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故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C正确;D、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C。4. 图表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的信号分子都是通过血液进行运输,并作用于特定的受体B. 若是肾上腺素,则靶细胞可能是肝细胞,结果是使肝糖原分解C. 若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可能是促甲状腺

7、激素释放激素D. 因为神经调节需要经过突触,所以该调节方式比神经调节速度快【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表示某种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其中是一种信号分子,是该信号分子的特异性受体。不同的信号分子在细胞中的受体分布的位置不同,如激素中,蛋白质类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而性激素属于固醇,能够进入细胞,因此受体存在于细胞内。【详解】A、若图中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它通过组织液的运输,与受体结合,A错误;B、若是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以升高血糖含量,靶细胞有可能是肝细胞,结果是使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C、若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细胞分泌,C错误;D、

8、神经调节的速度比体液调节的速度快,D错误。故选B。5.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位于脑中的一种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持续长时间光照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B. 完成褪黑素分泌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 褪黑素分泌调节的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D. 褪黑素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调节机制类似,【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分泌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为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9、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详解】A、暗信号刺激可引起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所以持续长时间光照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A正确;B、引起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调节过程为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B正确;C、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过程没有体现分级调节的特点,C错误;D、寒冷条件下,下丘脑的传出神经可支配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与图中褪黑素的分泌机制类似,D正确。故选C6. 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且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均有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多数又被突触前膜摄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运

10、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以提高机体反应能力B. 肾上腺素可通过突触前膜摄取,实现多次重复利用C. 肾上腺素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反馈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D. 运动时肾上腺素可使呼吸、心跳加快,是一种高能化合物【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神经元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即肾上腺素是兴奋性递质。肾上腺髓质也能分泌肾上腺素,所以肾上腺素既能发挥激素的作用也能发挥神经递质的作用,既能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参与体液调节。【详解】A、肾上腺素是一种应急激素,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心率加速、警觉性提高,A正确;B、据题干信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均有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多数又被

11、突触前膜摄取”可知,肾上腺素可通过突触前膜摄取,实现多次重复利用,B正确;C、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肾上腺素,维持肾上腺素含量的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D、肾上腺素作为信息分子,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高能化合物,D错误。故选D。7. 果蝇的某种突变体因动作电位异常而发生惊厥。如图表示两种果蝇的动作电位。据图分析,突变体果蝇神经细胞膜异常的是()A. 钠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B. 钠离子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C. 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D. 钾离子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

12、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据图分析,突变体与野生型果蝇动作电位的产生的曲线相同,说明突变体的的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没有问题,即钠离子内流的通道没有问题;但在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即复极化过程中,两条曲线不相同了,说明突变体则不正常,即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出现了异常,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的机制,明确曲线上升的过程是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曲线下降是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进而比较两条曲线分析突变体发生异常的离子通道和过程。8. 如图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生理盐水湿润),a、d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

13、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可刺激神经和骨骼肌;b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c为神经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下列判断分析正确的是( )A. 如果用d刺激神经,在b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传出神经受损B. 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b处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 表明部位c受损C. 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D. 若本结构完好,用a或d刺激,在c的任何一点都可检测到电位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14、、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c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在b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表明传出神经受损,A错误;B、如果用a刺激神经,在b处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部位c受损或骨骼肌受损,B错误;C、如果用d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表明骨骼肌受损,C正确;D、若本结构完好,用a刺激,在c的任何一点都可检测到电位变化。c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用d刺激,在c的任何一点都不会检测到电位变化,D错误。故选C。9. 科研工作者研究不同生根剂

15、对某植物扦插的影响,研究了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同一浓度的生根剂作用时间越长生根效果越明显B. 图中数据显示,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具有两重性C. 当两种生根剂浓度相同时,ABT的生根作用更佳D. NAA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减弱【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生根剂的种类、浓度及处理插条的时间,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率。图示表明各实验组的生根率均高于对照组清水组;ABT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效果逐渐增加,NAA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

16、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详解】A、同一浓度的NAA生根剂作用时间越长,生根效果越不明显,A错误;B、图中数据显示,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率均高于清水组,没有体现出两重性,B错误;C、在生根剂浓度较低情况下,两种生根剂浓度相同时,NAA的生根作用更佳,C错误;D、据图显示,NAA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及实验分析的理解与应用。10.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B.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

17、植物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物质C. 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稳定的原因之一是其不易被植物体内的酶分解D. 施用适宜浓度的NAA可获得无子番茄,这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如生长素。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対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如乙烯利。【详解】A、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因此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植物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A正确;B、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物质,有促进类的和抑制类的,B错误;C、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不易被植物体内的酶分解,故作用效果较稳定

18、,C正确;D、NAA是一种植物生长素调节剂,用一定浓度的NAA处理获得无子果实,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故属于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1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是患者血清中的抗线粒体抗体(AMA)能与胆管上皮细胞(BEC)表面的受体结合,通过胞吞转移至细胞内,干扰了线粒体的功能,最终引起BEC凋亡。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 )A. BEC的线粒体上可能存在AMA抗原B. 该病在免疫学上属于过敏反应C. 患者临

19、床可能表现乏力和肌肉酸痛D. 该过程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详解】A、抗体具有特异性,根据抗线粒体抗体(AMA)能干扰线粒体的功能,可知BEC线粒体上可能存在AMA抗原,A正确;B、该病在免疫学上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C、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中的大部分能量由线粒体提供,线粒体功能受损,可能会导致患者表现出发力和肌肉酸痛的表现,C正确;D、抗线粒体抗体(AMA)能与胆管上皮细胞(BEC)表面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

20、的功能,D正确。故选B。12. 下列对于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时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 幼苗中激素的合成既受基因的调控又受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C. 植物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讲是多种激素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D. 光敏色素接受到光照射时会发生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但它们并不会改变植物激素本身的作用特点。3、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

21、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详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所起的作用是为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但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A正确;B、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激素的合过程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酶的合成基因调节控制)调节控制,还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C、激素调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但植物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说是基因表达的结果,C错误;D、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分子,接受到光照射时会发生结构改变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故选C。13.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B. 噬菌

22、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 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详解】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符合甲图,A正确;B. 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乙图为捕食关系,B错误;C. 据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正确;D. 丙初期

23、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都会存在,后期因消失了一种生物,X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故选B。14. 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B. 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C. 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表示光合作用,表示呼吸作用,分解者的

24、分解作用。【详解】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a、b、c、d可以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该食物网的食物链分别为:adc,ac,所以至少需要a为:3 2/3 10%+3 1/3 10%10%=120kg,B正确;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不一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错误;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a和b,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15.

2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B. 处于静息电位时,K+外流导致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C. 注射血浆白蛋白可促进组织液的吸收以减轻病人水肿症状D. B淋巴细胞在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的高尔基体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2、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

26、电位的主要原因。【详解】A、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是内分泌细胞,而只要是活细胞就能产生酶,A正确;B、K+外流致使静息单位产生和维持,但细胞外K+浓度仍低于细胞内,B错误;C、注射血浆白蛋白会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液的吸收以减轻病人水肿症状,C正确;D、B淋巴细胞在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的高尔基体增多,以利于抗体的加工和分泌,D正确。故选B。16. 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曲线是对照组,曲线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隔3h、12h、24h更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更换培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大B. 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

27、量)的改变而改变C. 造成曲线中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等D. 曲线表示每隔12h更换一次培养液,曲线表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基本不受限制【答案】A【解析】【分析】在微生物的培养中,影响其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有限的资源及恶化的环境。一般来说,更换培养液的周期越短,酵母菌的营养越丰富,环境条件越适宜,越有利于其生长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越接近“J”形曲线(如曲线),种群的平均增长率越大。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存在生存斗争,种群数量有K值,且K值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详解】A、更换培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小,A错误;B、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

28、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B正确;C、曲线是空白对照组,营养少,营养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所以K值较小,C正确;D、曲线表示每12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在 0-40min内近似J形增长,表明资源在 0-40min内基本不受限制,D正确。故选A。17. 薇甘菊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有害植物之一,在适生地能攀援、缠绕于乔木、灌木,重压于其冠层顶部,阻碍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主死亡。科研人员研究了薇甘菊不同入侵程度对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有机碳储量未入侵区域轻度入侵区域重度入侵区域植被碳库51.8550.8643.54凋落物碳库2

29、.013.525.42土壤碳库161.8714318117.74总计215.73197.56166.70A. 植被碳库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去路是以食物的形式流向下一营养级B. 土壤碳储量减少可能是因为薇甘菊根系密集,增加了土壤氧含量,使土壤中需氧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强C. 与薇甘菊未入侵区域相比,薇甘菊重度入侵区域的总有机碳储量约减少了22.7%D. 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原因是薇甘菊的入侵导致附主死亡【答案】A【解析】植被碳库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去路之一是以食物的形式流向下一营养级,A错误;薇甘菊根系密集,增加了土壤孔隙度,使得土壤氧

30、含量增加,从而使土壤中需氧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强,使得土壤碳储量减少,B正确;与薇甘菊未入侵区域相比,薇甘菊重度入侵区域的总有机碳储量约减少了(215.73-166.70)/215.73=22.7%,正确;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原因是薇甘菊的入侵导致附主死亡,D正确。18. 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 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C.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捕食,则会导致估算结果偏低【答

31、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蜘蛛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B.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数量特征,B正确;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C错误;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捕食,则会导致估算结果偏高,D错误。故选B。19. 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

32、如图(其中 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图中可知 0d 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B. 田鼠种群数量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C. 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 由图可知,a、b 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详解】A、在0d范围内,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种群数量先增加后

33、减少),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B、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R先大于1,后小于1,所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下降,在cd期间时,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C、根据B项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没有呈“S”型增长,C错误;D、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不一定相等,D错误。故选B。20. 在下图食物网中a表示鸟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A. y=90a

34、x+10xB. y=25ax+5xC. y=20ax+5xD. y=100ax+10x【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存在的食物链有:草鸟、草虫鸟,其中草为第一营养级,虫为第二营养级,鸟为第二、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据此分析。【详解】已知a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则1-a表示鸟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y,则能量流动效率应该取最大值20%,据此可以列等式:y=ax20%20%+(1-a)x20%=25ax+5x-5ax=20ax+5x,C正确。2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

35、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A. 一项B. 两项C. 三项D. 四项【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

36、、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4、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详解】某种生物灭绝后,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会被其他生物替代,错误;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属于抵抗力稳定性,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C、H、O、N

37、、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正确;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一个生态系统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它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错误;信息传递的作用: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正确。综上正确的选项有,共三项,C正确,故选C。22. 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

38、(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A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B.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20 J/cm2aC. 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是B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D. 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J/cm2a【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B、分析图解,A是初级消费者摄入量,B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C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是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E是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所以A错,B对。C、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是B中部分能量因自身呼吸作用散失,C错。D

39、、根据相邻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50+20)/20%=350 J/cm2a,D错。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3. 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野生兔进行调查所调查区域面积为 2 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 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数据如下:捕获数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标记数初捕50282250重捕

40、50321810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A.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比率(/)约为 32B. 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C. 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小D. 重捕后导致野兔死亡,测算值与真实值之间不会出现误差【答案】A【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详解】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22+18)=3:2,A正确;B、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

41、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B错误;C、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C错误;D、重捕后导致野兔死亡,会带来测算值与真实值之间出现误差,D错误。故选A。24. 实验调查得到某一树林生系统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关系如下表所示(其中D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为J/cm2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PgPnRA62.825.637.2B12.55.76.8C464.6186.3278.3D41.616.525

42、.1A. 该树林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CABD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四个Pg之和C.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9.9%D. 在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可有可无【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分析表格:表格中是某一树林生系统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关系,其中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且Pg=Pn+R据此答题。【详解】A、D为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因此该树林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CAB,A错误;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C)所固定的太阳能,即C的Pg,B错误;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

43、能量传递效率=12.5/62.8=19.9%,C正确;D、分解者能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进而促进物质循环,因而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缺少分解者,D错误。故选C。25. 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这种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C. 生物课外小组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D.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 9 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的结构特征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44、,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2、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3、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详解】A、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

45、该物种的分布范围,A错误;B、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的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受温度影响造成的,B错误;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D、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能反映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D。26. 炎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从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一种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产生的生理效应不同B. 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高C.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

46、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D. 甲亢患者的体温偏高是因为代谢旺盛导致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答案】A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炎性甲亢患者甲状腺细胞病变,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在人体内存在反馈调节,下丘脑作为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使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其他内分泌腺(甲状腺),促进其他内分泌腺(甲状腺)的分泌激素,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过多,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详解】A、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B、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

47、根据负反馈调节,该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低,B错误;C、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而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细胞,因此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C正确;D、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该患者的机体细胞代谢旺盛,但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AC。27. 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血浆渗透压下降,渴觉中枢兴奋B. 体内因抗利尿激素增多,排尿量增多C. 细胞对葡萄糖利用少,摄食中枢兴奋D. 体内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糖过程加

48、强【答案】CD【解析】【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而导致血糖下降。【详解】A、糖尿病患者血糖高,因此血浆渗透压上升,渴觉中枢兴奋,A错误;B、由于血浆渗透压上升,体内因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是由于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被动运输,同时原尿中渗透压升高(含糖量高),导致重吸收水分

49、无法实现,从而排尿量增多,B错误;C、由于胰岛素含量减少,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利用和储存减少,导致摄食中枢兴奋,表现多食,C正确; D、由于糖利用障碍,导致细胞内大量分解脂肪、蛋白质供能,即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大量消耗,进而体重减轻,D正确。故选CD。【点睛】28. 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连续观察7天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计数前需要摇匀再进行取样,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小B. 第3到第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C. 该探究活动中不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实验D. 实验中需每天在同一时刻定量取样观察检测【答案】BCD【解析】【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50、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每天取样的时间等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2)分析曲线图:03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逐渐增加,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3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达到最大而且保持稳定,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57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详解】A.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否则计数结果可能会偏小或偏大,A错误;B.第3到第5天培养液

51、中酵母菌的数量达到最大而且保持稳定,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B正确;C.该探究活动中不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实验,因为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C正确;D.实验中定量取样的时间为无关变量,因此需每天在同一时刻定量取样观察检测,D正确。故选BCD。29. 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下列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 A 为感受器,E 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B. 神经纤维 D 处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主要是 K+外流形成的C. 甲和乙中共有 5 处突触,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为ABCDED. 由甲发出的神

52、经纤维末端释放神经递质依赖于膜的流动性【答案】ACD【解析】【分析】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详解】A、图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痛觉会在甲处的神经中枢产生,A正确;B、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造成的,B错误;C、甲和乙共有5处突触,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应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ABCDE,C正确;D、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胞吐体现了膜的流动性,D正确。故选ACD。30. 艾滋

53、病(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HIV 侵入机体后,机体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与之结合B. HIV 侵入机体后,B 细胞和 T 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C. HIV 与新冠肺炎病毒都是以 RNA 作为遗传物质D. 艾滋病人大多直接死于 HIV 的大量繁殖【答案】ABC【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

54、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侵入机体后,机体可以产生对应的抗体与之结合形成沉淀,经由吞噬细胞吞噬,A正确;B、HIV侵入机体后,会激发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和T细胞均可被激活而增殖分化,B正确;C、HIV 与新冠肺炎病毒都是以 RNA 作为遗传物质,C正确;D、艾滋病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而死亡,D错误。故选ABC。二、简答题31. 如图表示人体胰岛 B 细胞受调控释放胰岛素的过程。(1)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除了直接感受_含量的变化而发挥作用外,还

55、可受_发出的神经控制,间接发挥调节作用。由此可见,胰岛 B 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 除了能结合葡萄糖外,还能结合_(物质)等。(2)某些糖尿病患者是在感染了某病毒后,患上糖尿病的。通过检查,从其血液中检出抗体2,胰岛B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据此分析可知,胰岛素和胰岛B细胞的某些基 团与病毒上的抗原分子结构相似,在机体的_免疫中产生胰岛素抗体对胰岛素进行 攻击;在细胞免疫中产生的_能攻击胰岛B细胞而出现胰岛B细胞也有不同程度 的损伤,胰岛B细胞的损伤导致分泌的胰岛素减少,继而出现糖尿病。从免疫学角度分析, 此种糖尿病应属于_病。(3)如果因_(填“抗体1”或“抗体2”)的存在导致出现高血糖症状,则

56、注射胰岛 素能起到有效降低血糖的效果。【答案】 (1). 血糖 (2). 下丘脑 (3). 神经递质 (4). 体液 (5). 效应T细胞 (6). 自身免疫 (7). 抗体1【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图中抗体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使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受体破坏,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2、图中抗体2能与胰岛素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详解】(1)胰岛B细胞可以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同时还受到下丘脑发出的神经控制,即有分泌胰岛素可以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除了能结合葡萄糖外,还能结合神经递质

57、。(2)由于胰岛素和胰岛B细胞的某些基团与病毒上的抗原分子结构相似,所以当机体发生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对胰岛素进行攻击;细胞免疫中产生的效应T细胞也能攻击靶细胞(胰岛B细胞),这是自身免疫病。(3)由于抗体1破坏的是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没有影响,因此注射胰岛素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而抗体2作用于胰岛素,因此该方法不起作用。【点睛】本题以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另外注意图中的两种糖尿病,分析病因,只有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32. 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体的食欲。下图是

58、关于瘦素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据图 1 可知,瘦素是在_细胞中合成的,瘦素作用于靶细胞需要通过_ 运输才能完成,瘦素能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的根本原因是_。(2)人体中与图 1 中 a 激素呈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 。如果 a 激素合成与分泌量减 少,最可能的原因是_。(3)据图 1 可得,瘦素产生后作用于靶器官下丘脑,其接受瘦素的信号后,经过反应和处 理形成一定的刺激传至结构大脑皮层,令其产生饱觉,进而减少摄食行为,这一系列调 节属于_调节。(4)图 2 是瘦素作用于下丘脑相关神经元,调节其摄食行为,图 2 中共有_条反射弧,若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抑制,则突触后膜接受这种

59、递质后的内膜电位是_。【答案】 (1). 脂肪 (2). 体液 (3). 决定瘦素受体的基因只在靶细胞中表达(或 基因选择性表达) (4). 肾上腺素 (5). 胰岛素分泌含量增加或血糖浓度升高 (6). 神经-体液 (7). 0 (8). 负电位【解析】【分析】1、由题图知,a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使得糖原分解加强,说明a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表示传入神经,表示下丘脑,表示传出神经,表示大脑皮层。2、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详解】

60、(1)依题意并分析图1可知: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在脂肪细胞中合成,以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需要通过体液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由于决定瘦素受体的基因只在靶细胞中表达(或基因选择性表达),因此瘦素能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2)图1显示:a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使得糖原分解加强,说明a激素是胰高血糖素,与胰高血糖素呈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二者作用的结果都能升高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会导致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而胰岛素也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所以,如果a激素合成与分泌量减少,则最可能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含量增加或血糖浓度升高。(3)根据题意“瘦素产生后作用于靶器官下丘脑,其接受瘦素的信

61、号后,经过反应和处理形成一定的刺激传至结构大脑皮层,令其产生饱觉,进而减少摄食行为”,这是神经-体液调节。(4)图2中缺少感受器、效应器等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图2中共有0条反射弧。若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抑制,则突触后膜接受这种递质后会导致阴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仍然维持静息电位,此时内膜电位是负电位。【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图解分析出瘦素的作用基质,结合血糖调节、神经调节的知识作答。33. 如图是以植物胚芽鞘为材料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胚芽鞘为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装物,其中含有一些叶绿体,据此推测胚芽鞘 的作用为_。(2)通过两组装置的对

62、比,可证明_。利用装置进行对比 实验可证明_。(3)若想利用装置测定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 是_,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及判断最适浓度的依据是_。(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_,_和_ 等三个方面 相互作用,协调配合来完成的。有媒体披露,市场上销售的一些嫩黄瓜在种植时被涂抹了 人类避孕药(其主要成分是类雌性激素),你认为此类报道是否科学_,理由是_。【答案】 (1). 保护胚芽并进行光合作用 (2). 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3).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4). 生长素的浓度 (5). 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胚芽鞘的弯曲角度先增

63、后减 (6). 弯曲角度最大时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即为最适浓度 (7). 基因控制 (8). 激素调节 (9). 环境因素影响 (10). 不科学 (11). 雌性激素为动物激素,不能对植物细胞起作用【解析】【分析】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胚芽鞘实验中四个重要部位: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下部的一段。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下部的一段。2、植物生长状况的判断方法:先看有无生长素的产生,有则生长,无则不生长。再看生长素在植物体生长部位的分布。若均匀,则直立生长;不均匀,则弯曲生长,至于向哪面弯曲,要看所研究的材料。 若是茎或胚芽鞘,则一般

64、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弯曲;若是根则一般要向生长素多的一侧弯曲。3、植物的向光性分析: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产生条件:单侧光。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生长部位。作用原理: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由于极性运输引起尖端以下伸长区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详解】(1)种子发芽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又因胚芽鞘中含有叶绿体,故作用为保护胚芽并进行光含作用。(2)装置为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故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不同部位(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面部位)。装置中琼脂块在胚芽鞘单侧放置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胚

65、芽鞘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3)测定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最适浓度,可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浓度;若用装置探究,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则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胚芽鞘的弯曲角度先增后减,弯曲角度最大时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即为最适浓度。(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由基因控制、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影响等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协调配合来完成的。激素要发挥作用需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植物细胞没有动物雌性激素的受体,故动物的性激素不能对植物细胞起作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基础知识是考生需要结合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分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掌握生长素发

66、现过程中探究实验的结论及分析过程。34.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图中为有毒物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 10-6)能量单位:Kj(cm2a)(1)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kJ/(cm2a)。(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的传递效率为_(保留 3 位有效数字),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_散失。且由图可知能量流动具有_的特点。(4)图中 D 是_,D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5)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存在于空气、水、土壤中的有毒物质,通过_在生物体 内大量积累,因此_越高的生物受害越大。【答案】 (1

67、). 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2). 466 (3). 135% (4). 呼吸作用 (5).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 分解者 (7). 将动植物的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 (8). 食物链和食物网 (9). 营养级【解析】【分析】图示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其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详解】(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看图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63+97+306=466千焦/(厘米2年)。(3)能量从A到B的传递效率是同化能量的比值即63(97+63+306)=13.5%,其余的能量最终都是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4)图中D是分解者,作用是将动植物的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5)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有毒物质主要存在于无机环境,主要是空气、水、土壤(或无机环境),并且通过食物链在高营养级中不断富集。【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