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师 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2、苏轼 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怀瑾握瑜,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19岁进军长安,三试不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河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三起三落 1、803年论天旱人饥状 一贬连州阳山令 2、806年 奉召回长安 知国子博士 二贬河南令 3、814年 平定淮西乱 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4、819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 三贬 潮州刑史 5、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五十七岁 不虚南谪八千里
3、,赢得江山都姓韩。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梁衡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1、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2、兴修水利,凿井修渠;3、兴办学校,开发教育;4、祭杀鳄鱼,安顿百姓。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 文章写作背景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4、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时俗:耻学于师 以从师学习为耻辱 所以,韩愈觉得有必要写一写关于从师的文章。“说”是古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说”与“议”相比,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也即“解说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师说题解 字词正音句读
5、(du)或不焉(fu)经传(zhun)从师(cng)聃(dn)蟠(pn)苌弘(chng)近谀(y)贻(y)传道受业解惑或不焉,或师焉“受”通“授”,传授。“不”通“否”。第一段文章为何而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研读第一自然段:之:结构助词,的。学者:古今异义词,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里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受:同“授”,传授。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词,表承接。者:语气助词,表停顿。孰:疑问代
6、词,谁。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或假设关系从:跟从其:指示代词,那,那些。为:动词,成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作为疑难问题的就永远不能解决了。文章翻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乎:介词,同“于”。前者为“在”,后者为“比”。闻:知道,
7、懂得。师之: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师:动词,学习。夫:发语词。庸:副词,表反问,岂,哪。知:管,过问。无:无论,不分。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文章翻译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出人:超出一般人。众人:普通人。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下,相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所以:的原因。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大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
9、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文章翻译1、人为什么要从师?2、如何看待韩愈提出的教师的职责?3、从师的标准是什么?4、作者针对什么现象而写这篇文章?如何论证?研读第一段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人为什么要从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提出观点)(从师的必要性)(教师的作用/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目的受业手段解惑任
10、务“道”是儒家的思想“业”是儒家的经典思想局限性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2、如何看待韩愈提出的教师的职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择师标准?3、从师的标准是什么?古之圣人:出人也远,从师问焉圣益圣今之众人:下圣人亦远,耻学于师愚益愚对比师道之不传4、作者针对什么现象而写这篇文章?如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总结本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明了老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学问面前,人人平等。道在即师在。第二段耻学于师父母
1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研读第二自然段于其身:对于他们自己。身,自身,自己。彼:远指代词,那,那些。之:代词,他,指童子。其:代词,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其:指示代词,那,那些。指篇首提出的“道”“惑”。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
12、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文句意思和句读不明,疑难问题不得解释,有的请教老师,有的不请教老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反而遗忘了,我看不出他们明智。文章翻译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思考: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习句读惑不解小学大遗未见其明在对比中再次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第三段耻学于师士大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之:代词,这些。相师:互相学习之族:这类人。族,类。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群:名词作状语,成群。相若:相似,差不多。不齿:不值得提起,看不起。乃:副词,竟。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那些人,不认为相互学习是羞耻的。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
14、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谄媚。”文章翻译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智慧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难道不是值得奇怪么!文章翻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思考:第三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
1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在对比中第三次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作者是如何论证的,用了那些论据?(完成表格)1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正反对比论证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错误态度作者的议论抒情1、古之圣人今之众人2、对其子对其身3、百工之人士大夫圣人从师而问爱其子择师而教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众人耻学于师于其身则耻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纵比)(自比)(横比)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论据(三组
16、对比)1、小明妈妈整天让他学习,她自己却光知道逛街、看电视。2、某领导做错事,其心直口快的下属劝他,他就说:“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老子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还想教育我!”3、有很多同学整天学习,可是高考报志愿时却连自己喜欢 什么专业也不知道。“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小学而大遗”。第四段圣人从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常师:固定的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之:指
17、示代词,这些。徒:同一类的人。行:走。是故:所以。不必:不一定。于:介词,比。闻道:懂得道理。专攻:专门的研究。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专门的研究,不过这样罢了。文章翻译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思考:第四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
18、观点?孔子事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行)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言)证明观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孔子为例,提出另一个分论点:“古之圣人无常师”第五段文章为谁而写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六艺经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通习:都学习。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于:介词,可译为“被”。于:介词,向。嘉:赞许。古道:古代的从师之道。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研读第五自然段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
19、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文章翻译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思考题:1、概括第五自然段的内容。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段落段意论点一阐述从师的道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二三评说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述)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久也;欲人之无惑难矣;四以历史事实证明(正面论述)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五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号召: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全文总结结构分析师道之不传赠李蟠古之圣人
20、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 士大夫 师百工 圣人无常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孔子言:三人行(引用)孔子行:无常师(举例)破立对比“耻学于师”“其志乃反不及”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全文总结1、对比论证论证方法古之圣人从师今之众人耻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耻相师其智乃反不及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圣益圣愚益愚小学大遗未见其明3、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2、举例论证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知识点归纳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通假字受,通“授
21、”,传授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古今异义字1、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求学的人 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学校教育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普通人今:很多人4、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词类活用:1、群聚而笑之 2、不耻相师 3、小学而大遗 4、位卑则足羞 5、官盛则近谀 6、君子不齿 名词作状语 成群 意动:以为耻 形名词,小的方面 形名词,
22、卑贱的人 形名词,官职高的人 名动词,看不起 文言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被动句不拘于时4、介宾后置句而耻学于师。一词多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道之不传有久矣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流传,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表示“用来的”,“的凭借”)(表示“的原因”)课文中出现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老师”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专门技艺人”讲)孔子师郯子师襄(作“姓”讲)一词多义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2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学习、效法”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从师”讲)吾从而师之(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课文中出现次,它的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们”)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之”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君将
24、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吾欲之南海(作动词,“到”、“往”)课文中出现次,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其”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反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人名)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程门立雪尊师典故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子贡结庐守墓尊师典故 谈谈老师的作用学科拓展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