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2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
2、农民的控制3隋炀帝时,刘炫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相权不断扩大ABCD4以下关于明代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明宣宗后地位日益提高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决策机构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ABCD5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侯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A国家官僚体
3、系的健全B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D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6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7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82014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倡导“正能量”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经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中正B刺史
4、C御史大夫D通判9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宗法观念D贵族世袭10唐长安四年,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肖至忠却答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李承嘉无言以对。由此可见唐代A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B监察官员不受长官节制C监察机构内部分工混乱D监察官员有独立奏事传统11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禅让制
5、世袭制公有制私有制来源:Zxxk.ComABCD12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在咸阳为他们建造了新的宫殿把他们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秦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A集中全国优势人才资源B实现权力和社会财富均衡分配C促进咸阳经济发展D全面推行郡县制,巩固秦统治13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A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C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D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14“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
6、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任何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法律制度完善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ABCD15在雅典,每年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一说为5年)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处理好。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B民主制度的科学完善C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D维护了雅典
7、人的民主权利16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ABCD17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来源:学科网ZXXK18“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阉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
8、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据此材料分析当时雅典的A民主政治尚未形成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制B公民私有财产实际上为城邦所有C雅典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民主政治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9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现象,如14世纪,在法国兴起了独立的“罗马法学派”;在荷兰则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A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D成为史学研究
9、理论指导20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B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C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D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21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22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
10、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23十二铜表法第九表公法第一条:“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以上材料说明该法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适用于罗马所有的自由民C具有一定的平等性 D彻底清除了野蛮的习惯法24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25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
11、的山川边界的存在。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统治者这么划界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地方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26“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27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人人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B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C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D促进
12、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28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29“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C体现出古罗马司
13、法追求公平公正 D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30伯利克里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B法律只在公家事务中发挥作用C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D深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题卡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来源:Zxxk.Com题123456789101112131415答题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来源:Zxxk.Com二、综
14、合题(共31,32二小题,每题2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请回答:(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所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10分)来源:学&科&网Z&X&X&K(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
15、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3分)(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具有实质意义?为什么?(7分)32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一一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材料二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
16、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
17、展的因素。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8分)试题解析部分1.B【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金庸的观点是论述宗法制在防止家族争斗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没有涉及到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内容,故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分封制的内容,故排除C、D;根据“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可知宗法制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故选B。 2.A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要全面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D两项明显错误。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题目中所列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动,根据各机构职能的变化可知反映的是专
18、制皇权的加强。故应选A项。 3.A【解析】本题考查隋代官吏选拔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根据“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可知材料反映了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根据“悉由吏部”可知反映了隋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通过官吏选拔和三省六部制度的建立可知反映了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题干内容没有反映相权扩大的内容,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C【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的内阁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内阁制度是在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明代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能位居六部至上,所以说法错误,故排除A、B;内阁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无法起
19、到制约作用,故选C。 5.D【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题干反映的是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国家官僚体系和皇权至上价值观无关,故排除A、B;题干没有体现西汉法制的完善,所以C不符合题意;根据“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可知西汉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故选D。 6.C【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主要是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而非拓宽了官吏选拔制度,所以A不符合题意;扩大统治基础和选贤任能在题干中均无法体现,故排除B、D;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以适应君主专制主要是因为君主控制了用人权,故选C。 7.B【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
20、制度,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西汉初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由材料可知,萧何收拾秦的文书,不能由此得出汉初官员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的结论,D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备注】萧何进入秦都咸阳,收集了秦朝的公文、档案和地图等,汉朝能迅速控制全国是这些文书发挥作用的结果。 8.A【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刺史是汉代具有监察功能的官员,所以B不符合题意;御史大夫是秦代具有监察功能的官员,所以C不符合题意;通判是宋代地方具有监察功能的官员,故排除D;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官员,与监察
21、无关,故选A。 9.C【解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了嫡长子地位的崇高,所以体现的是宗法观念,而非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故排除A、B、D,故选C。 10.D【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的监察制度。根据“御史人君耳目”可知监察权并不是独立于行政权之外,故排除A;监察御史受御史大夫节制,故排除B;根据“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可知唐代监察官员各自独立奏事,并非分工混乱,故排除C;材料“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体现了唐代监察官员独立奏事的传统,故选D。 11.A【解析】本题考查了禅让制度。根据“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可知“大道”指的是“家天下”开始之前的“道”,世袭制和私有制均
22、出现于家天下形成之后,所以此处的“大道”与无关,故排除B、C、D;禅让制与公有制存在于“家天下”形成之前,故选A。 12.D【解析】本题考查了秦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把他们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可知秦始皇迁移天下富豪并不是为了集中人才资源和均衡分配社会财富,故排除A、B;秦始皇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他们的监视,与促进咸阳经济无关,所以C不符合题意;加强对天下富豪监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治,故选D。 13.A【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制度。题干反映的内容与封建自然经济以及自给自足的心态无关,所以B、D不符合题意;根据“脚随之跟入新时代”可知C说法不符合题意;根据“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
23、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可知专制皇权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故选A。 14.D【解析】本题考查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所学内容,雅典社会中非公民是不能担任官职的,所以说法错误,故排除B、C;题干没有涉及雅典法律制度是否完善的问题,故排除A;根据“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可知说法正确,故选D。 15.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材料所述为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容易产生暴民政治且为野心家利用,反映了古希腊直接民主的特征,易产生权力的滥用与误用,题文是从消极的方面说明的,故选择D项。 16.B【解析】本题考查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行抽签选举、
24、轮番而治有利于雅典公民参与国家管理,而非全体雅典人,所以说法错误,故排除A、C;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并不能保证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所以D不符合题意;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但是却忽视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故选B。 17.B【解析】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决策机构,但掌握城邦司法权的应该是陪审法庭,故排除A;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所以D不符合题意;根据“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可知公民大会具有至上的权威,故选B。 18.A【解析】本题考
25、查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公民私有财产实际上为城邦所有”明显错误,故排除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城邦并没有切实保护公民的财产和人身权利,所以不能说雅典建立了成熟的民主政治,更不能说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排除C、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雅典公民的财产甚至人身权利随时可能受到侵犯,说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尚未形成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制,故选A。 1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材料“重岁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人类理性出发研究岁马法”“民族法学中复兴岁马法传统”说明罗马法中的某些原则仍然对今天具有借鉴意义,故C项正确;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结合史实可知A、B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20
26、.B【解析】本题考查西方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反映了法制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故本题选B。A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的观点;D项概括不全面。故选B。 21.A【解析】本题考查了十二铜表法。题干中体现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并没有明显倾向于贵族或是平民,所以B、C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当时还没有发展到帝国阶段,故排除D;根据题干内容“受害人得诉诸赔偿”“得入邻地拾取之”可知明显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选A。 22.
27、B【解析】由题干可以看出,罗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选B项。A项只是手段,C项不够全面,D项在时间上不对,此时尚未进入帝国时期。 23.C【解析】本题考查了十二铜表法。“个人的利益”并不仅仅局限于私有财产,所以A不符合题意;题干内容无法体现十二铜表法适用于罗马所有的自由民,所以B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十二铜表法保留了部分不平等的因素,故排除D;根据“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知该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等,故选C。 24.D【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的军机处。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围绕皇帝展开,自身没有自主性和决策
28、权。秦代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具有相当的决策权,故排除A;唐代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政令,不负责拟定旨意,故排除B;元代中书省是当时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负责全国政务,故排除C;清代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完全没有决策权,故选D。 25.D【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根据材料“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可知,元朝行省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A项说法可以排除;B、C两项说法材料未反映,可以排除;根据元朝行省的设置以及其历史作用,可知D项说法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D。 26.B【解析】本题考查了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在
29、边疆设立节度使最终造成了藩镇割据,不符合北宋“法宝”的精神,故排除A;设置转运使和通判是北宋“法宝”的具体体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D;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北宋“法宝”的核心精神就在于通过分化事权以实现相互牵制和监督的目的,故选D。 27.B【解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根据“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可知罗马“私法”并不是保证人人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和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也与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无关,故排除A、C、D;所谓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主要是为了处理和调节财产与经济纠纷,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 28.D【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债务人”“债权
30、人”“死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进行规范和调整,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社会阶层,故排除A项;B项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与题干中“民事诉讼”“由法庭处理”等内容不符,故排除B项;C项中的“获取利益”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29.D【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基本精神,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罗马法严格规定“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样保护了被告和原告的合法利益,体现了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的精神,故选D项。 30.D【解析】本题考查伯利克里改革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
31、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可知,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即D。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故选D。 31.(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中朝”,剥夺丞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院等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削弱,皇权加强。(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丞相权力过大会危及君主统治。(3)没有实质意义。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没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
32、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第(1)问,本题属于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都通过限制、削弱、分化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点就在于相权不断被削弱,而皇权则不断加强。第(2)问,根据“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丞相权力过大会危及到君主统治。第(3)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都属于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既没有法定的地位,也没有统率各部的权力,甚至没有决策的权力,只能听命于皇帝。他们
33、的设立只能是有利于皇权的加强,而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与传统的丞相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说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32.(1)特点:法规繁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借鉴别国法规。作用:规范经济秩序(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确立、巩固封建制度;增强国家实力,为统一奠定基础。(2)因素:政局稳定与领土扩张:民族交往与平等;商品经济发展;民主发展。不同:前者强调专制、严刑峻法。后者注重民主、平等(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或强调理性、正义)。【解析】本题考查了秦国的法律和罗马法。第(1)问,根据“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
34、是前所未见”可知秦国的法律在制订的过程中借鉴了别国的法律,而且法规众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根据“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可知秦国的法律对当时秦国社会进行了广泛的调整,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第(2)问,根据“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可知罗马法律是在罗马国家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为了调整罗马社会和各地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应着重于罗马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成熟和民族关系的调整;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秦国的法律侧重于专制和严酷的刑罚,而罗马的法律则强调民主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