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例1】 (2010福建理综改编)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会发生改变B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C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直接参与氨基酸的主动运输解析 肽链通过盘曲和折叠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相应的功能就会发生改变,故A正确;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分别由四种脱氧核苷酸和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故B正确;D
2、NA分子碱基的数目及排列顺序不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每个DNA分子碱基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故C正确;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通过稳定细胞膜的流动性来影响物质的运输,故D不正确。答案 D 高考资源网【互动探究1】 (2010衡水中学测试)下列对组成细胞的有机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和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都属于多糖B细胞膜上的脂质主要包括磷脂、胆固醇等C细胞核内的核酸只含脱氧核糖,细胞质中的核酸只含核糖D质量相同的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是相同的 解析 乳糖是二糖;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
3、存在于细胞质中;糖、脂肪和蛋白质含有的碳氢比例不同,质量相同的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是不同的,脂肪释放能量最多。答案 B【例2】 (2010安徽模拟)如图,表示某细胞内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是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B此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C结构不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结构和都存在碱基A和T的互补配对解析 该图表示的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故A错误;原核细胞中除具有核糖体外,不具备其他细胞器,而该细胞中含有中心体,可能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故B错误;图中表示线粒体,葡萄糖只能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
4、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进一步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故C正确;A和T的互补配对发生在DNA分子复制、转录、逆转录等过程,线粒体中含有DNA,能进行DNA复制,故中能发生A和T的配对,表示核糖体,在核糖体中发生翻译过程,不涉及A和T的配对,故D错误。答案 C 【互动探究2】 (2009北京理综,2)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 B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C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D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内外表面的蛋白质解析 细胞膜上的糖被具有识别作用;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对进出细胞膜的物质具有选择性;载体蛋
5、白是跨膜蛋白而不是镶在细胞膜内外表面。答案 D【例3】 (2010保定调研一)如图为某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若该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则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调节作用与d有关B若该细胞为神经细胞,则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C若该膜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D若将该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则与水面接触的是c侧解析 与细胞识别有关的应该是糖蛋白(图中e表示),A错误。静息电位是细胞内外Na和K不平衡移动形成的,Na和K的移动与细胞膜上镶嵌的载体蛋白有关,B正确。由图示糖蛋白的糖链的伸展方向可判断上面为膜的外表面,突出间隙为细胞外部,C正确 答案 A【互动探
6、究3】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B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C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产生ATP均在膜上进行D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膜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解析 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场所和生理过程以及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能力。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因此B选项错误。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可以产生ATP,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产生AT
7、P,而该过程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基粒)上进行,所以C选项不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在核糖体上进行,但核糖体没有膜结构,因此D选项错误。答案 A【例4】 (2010山东淄博模拟)下列是几种常见生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一定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B具有核膜、核仁、内质网的细胞是C与相比,中的DNA为单链结构 D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因只存在于细胞中解析 由图可知,是草履虫,是细菌,是蓝藻。蓝藻细胞内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而草履虫无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对;蓝藻是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等结构,唯一的细胞器是
8、核糖体,B错;细菌和蓝藻中的DNA是双链结构,C错;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核基因遗传,D错。答案 A【互动探究4】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核酸 蛋白质 染色体(质) 液泡 叶绿体 线粒体 核膜 核糖体 细胞壁A在乳酸菌、酵母菌、噬菌体内都存在 B 在支原体、烟草细胞内都存在C衣藻、蓝藻的细胞中都存在 D在衣藻体内都存在,在酵母菌体内都存在解析 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乳酸菌是原核生物、噬菌体是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都不存在染色体,A选项不正确;支原体是最小的能独立生活的原核生物,它没有细胞壁,B选项不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内不存在液泡和叶绿体,C选
9、项不正确。答案 D高考链接 1.(2010新课标全国卷,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以及细胞的生命历程,意在考查考生的判断推理能力。A项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项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项人体内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而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D项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与细胞膜的结构类似,组成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多是可以运动的,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答案:D2(2
10、010重庆卷,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B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纺锤体和中心体C分泌蛋白合成后在内质网和细胞质基质中加工D质粒和线粒体是既有核酸又有外膜的细胞结构解析:本题主要以细胞器、质粒、分泌蛋白、有丝分裂为载体,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A正确;动物细胞分裂期才能观察到纺锤体和中心体,B错;分泌蛋白是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的,C错;质粒是一种小型环状的DNA分子,没有外膜。答案:A3(2010北京卷,2)下列对生物细胞代谢活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大肠
11、杆菌在拟核区转录信使RNA B乳酸杆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乳酸C衣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酵母菌的高尔基体负责合成蛋白质解析:本题考查细胞代谢活动,意在考查考生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大肠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其转录过程发生在拟核中;乳酸杆菌产生乳酸属无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衣藻是单细胞绿藻,属真核生物,其环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酵母菌属真核生物,其高尔基体的作用是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将内质网合成的多种蛋白质进行加工(如糖基化等)、分类与包装,并分门别类地运送到细胞的特定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答案:D4(2010福建卷,2)
12、下列有关造血干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A吸收的葡萄糖: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B合成的细胞膜蛋白:高尔基体核糖体细胞膜C转录的mRNA:细胞核细胞质基质高尔基体D合成的DNA聚合酶: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核解析:本题考查造血干细胞中葡萄糖、细胞膜蛋白、mRNA和DNA聚合酶的运输途径,意在考查考生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途径、细胞膜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mRNA和DNA聚合酶的合成场所和起作用的部位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通过细胞膜进入造血干细胞内的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因此葡萄糖是不进入线粒体的,故A选项
13、错误;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经过内质网的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和包装,然后以胞吐的方式通过细胞膜排出细胞外,而细胞膜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通过细胞质基质,到达细胞膜,所以B选项错误;m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形成,通过核膜上的核孔进入细胞质基质中,然后与核糖体结合,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因此C选项也不正确;D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通过细胞质基质到达核膜处,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中,用于DNA的复制,故D选项正确。答案:D【备战策略】高考中中生命的物质基础的考点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及各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和例证;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功能及特殊性;水的生理、生态功能
14、分析以及无机盐的生理意义;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有关的计算问题;水分和无机盐的代谢的实验研究。【核心图解】专题二 细胞代谢【考情分析】细胞代谢是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本模块的所有知识点均有考查的可能性,特别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考查角度上看,大多围绕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展开,通过两项生理过程的发生部位、产物、影响因素、相互联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因此,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的题目设计多趋向于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考查本模块内容的考试题既有选择题,又有简答题,其中包括图表题、分析说明题和实验设计题等。在考查新陈代谢、
15、酶等概念时,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时,则以简答题为主,这部分试题难度较大,特别是实验类题目。本模块有较多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尤其是要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酶的发现过程及特性等经典实验的复习,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核心考点整合】【例1】 (2010山东临沂检测)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黑暗情况下叶肉细胞内无ATP产生B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含有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C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主要是由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经有氧呼
16、吸产生的D光合作用强烈时,暗反应过程直接将3个CO2分子合成一个三碳化合物 解析 在黑暗情况下,叶肉细胞可通过进行细胞呼吸产生ATP;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含有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是由光反应产生的;在暗反应过程中,一分子CO2被C5固定,产生两分子C3。答案 B 知识总结 叶绿体在离体条件下,只需保持其正常生存状态的条件,即可正常发挥其生理作用。在植物体中,并非是每个细胞都存在叶绿体,如高等植物的根细胞就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都有叶绿体,但必须都有相关的色素和酶,如蓝藻和光合细菌,因其为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等典型的细胞器,靠细胞质中的色素和酶进行光合作用。改
17、变条件后,C3、C5、H和ATP、葡萄糖合成量等的变化规律:条件停止光照,CO2供应不变突然光照,CO2供应不变光照不变,停止CO2供应光照不变,CO2供应过量C3增加减少减少增加C5下降增加增加减少H和ATP减少或没有增加增加减少葡萄糖合成量减少或没有增加减少或没有增加【互动探究1】 如图表示某植物的叶肉细胞在温室中、一定的光照强度(N点后停止光照)条件下,O点开始提供14C标记的质量分数为0.03%的CO2,叶肉细胞内C3和C5中14C含量相对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回答:(1)图中表示用14C标记C5含量相对值变化的曲线是_(填字母)。(2)a曲线在P至N时间段内14C含量相对值稳定不变
18、的原因是_。(3)N点后,b曲线下降的原因是_。(4)实验过程中,叶肉细胞内糖类中14C含量相对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是_。答案:b CO2固定的速率等于C3被还原的速率停止光照后,ATP和H不能合成、C3不能被还原形成C5,C5和CO2还能形成C3 逐渐增加,N点后逐渐减少)解析 在黑暗条件下,对CO2C5C3的反应影响不大,C5不断被消耗,C3不断生成,而对C3的还原影响较大,因为随着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逐渐消耗,被还原的C3也越来越少,生成的糖类也越来越少。分析曲线可知,曲线a代表的物质含量在黑暗的条件下不断上升,说明它代表的是C3,b代表的是C5。图中曲线a在P至N时间段,由于CO2固
19、定的速率等于C3被还原的速率,所以14C含量相对值稳定不变。【例2】 (2010宁夏理综、辽宁理综)请回答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1)甲、乙、丙三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强光下上述三种植物固定CO2能力最强的植物是_。乙植物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是_(a、b、c、d)。当光照强度从a到b时,_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加最快。(2)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还是来自CO2?请写出简单实验思路证明你的结论。答案 (1)甲 c 甲 (2)来自于H2O。分别将C18O2和H18O2提供给两组植物,分析两组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18O2仅在提供H18O2
20、的那组植物中产生,即可证明上述结论。 解析 (1)由图示可知,在强光下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较乙、丙两植物高,因此,甲固定CO2的能力最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乙植物在c点最先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在a点时,三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同,而在b点时,甲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所以当光照强度从a到b时,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加最快。(2)分别用18O标记的C18O2和H18O2提供给两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分析两组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O2,18O2仅在提供H18O2的那组植物中产生,即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 【互动探究2】 (2010苏州模拟)如图是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的
21、曲线,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1表明,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是_,限制CD段的主要的内部因素最可能是_。(2)若图1表示在适宜的温度下某玉米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CD段产生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受到_等外界条件的影响。(3)根据图2信息,适当提高CO2浓度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试举出两种可以增加大田种植作物周围CO2浓度的方法。_。(4)图2中当CO2浓度由F点突然降到E点时,叶绿体中C3的含量将会_。(5)图3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速率不断增强,超过这一范围,光合速率反而迅速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温度影响了_。 答案: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
22、植物光合速率增加,超过这一范围,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色素种类和含量、酶含量及活性 CO2浓度 正行通风、增施农家肥等 下降 光合作用酶的活性)解析 光照是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低光照下,光照强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增加,当到达一定限度时,即使再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也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是温度或CO2浓度等。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内部因素主要有色素种类和含量、酶含量及活性等。适当提高CO2浓度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O2的固定,提高CO2浓度的方法主要有正行通风(通风有利于植物周围的CO2得到及时补充)、增施农家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CO2)、深施有
23、机肥(使根部吸收的CO2增多)等。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减少,形成的C3将减少。温度影响参与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由于光合作用过程有许多酶促反应,因此温度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互动探究3】 如图是验证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实验装置,两套装置的培养条件一致(不考虑环境中物理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装置1中的红色液滴向左移,移动距离可表明酵母菌有氧呼吸所消耗的氧气量B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右移C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左移D若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装置1中红色液滴
24、向左移,装置2中红色液滴向右移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类型,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装置1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装置内气体量不变,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2内由于呼吸放出二氧化碳,气体量增加,红色液滴向右移动,B对;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的氧气量与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相等,装置2内气体量没有发生变化,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1内,由于二氧化碳被吸收,氧气被消耗,气体量减少,红色液滴向左移动,且其移动的距离可表明有氧呼吸所消耗的氧气量,A对,C错;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气的消耗量小于放出的二氧化碳量,装置1中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装置2中
25、红色液滴向右移动,D对。答案 C【例4】 (2010四川理综,3)有人对不同光照强度下两种果树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净光合速率以CO2的吸收速率表示,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对恒定)。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光强大于0.1 mmol光子m2s1,随光照增强两种果树的光能利用率逐渐减小B光强小于0.5 mmol光子m2s1,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叶绿素含量C光强大于0.7 mmol光子m2s1,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生态因素是CO2浓度D龙眼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大于芒果,但龙眼的最大总光合速率反而小于芒果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
26、综合运用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芒果的最大光能利用率龙眼的最大光能利用率,龙眼的呼吸强度0.1 mmol光子m2s1时,随光照增强,两种果树的光能利用率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光强0.7 mmol光子m2s1时,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龙眼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大于芒果,龙眼的最大总光合速率为8.50.69.1(mol CO2 m2s1),而芒果的最大总光合速率为7.62.19.7(mol CO2m2s1),大于龙眼的最大总光合速率。答案 B 知识总结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H、ATP的来源和去路项目来源去路H 光合作用 光反应中水的光解 作为暗反应阶段的还原剂,用于C3的还原 有氧呼吸第
27、一、二阶段产生用于第三阶段还原氧气、产生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ATP 光合作用 在光反应阶段合成ATP,其合成所需能量来自于色素吸收转换的太阳能 用于暗反应中C3还原时的能量之需,以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有氧呼吸 三阶段均产生,其中第三阶段产生最多,能量来自于有机物的分解 作为能量,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互动探究4】 (2010山东青岛调研)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密闭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他们对温室内CO2含量、O2含量及CO2吸收速率进行了24 h测定,得到如图所示曲线,则以下说法有几种是正确的c、e两点的光合速率为零c、d之间的区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e段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进行
28、细胞呼吸的区段只有ab段和fg段A1种说法正确 B2种说法正确 C3种说法正确 D4种说法正确 解析 看清曲线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图可知:c、e两点CO2吸收速率为零,c、e两点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错;c、e之间CO2吸收速率大于零,表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错;一天24小时植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错。答案 A 高考链接 1.(2010上海卷,7)在人和植物体内都会发生的物质转化过程是葡萄糖彻底氧化 葡萄糖转化为乙醇 葡萄糖脱水缩合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人和植物体糖类代谢的比较。在人和植物体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在分解过程中,第一步是将葡萄糖
29、分解为丙酮酸。在缺氧条件下,人和植物体都能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但是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植物和动物体的细胞内都能进行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多糖的过程,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单糖再形成淀粉等多糖,人体在肌细胞和肝细胞内可将葡萄糖合成为糖原。故只有过程在人体内不能发生。答案:C2(2010上海卷,18)如图为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A处发生三羧酸循环 B处产生ATP C处产生二碳化合物 D处发生H与O2的结合反应解析:本题考查线粒体的结构与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细胞呼吸过程的理解。图示中为线粒体外膜和内膜间的空隙,为线粒体基质,为线粒体的内膜
30、。A项正确: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有机酸,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环;B项错误:线粒体中产生ATP的部位是线粒体基质和内膜。答案:B3(2010广东卷,29)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员进行了“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实验,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图甲和图乙表示其中的两个实验结果。请回答:(1)图甲的实验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进行的。据图分析,试管苗在不加蔗糖的培养基中_和_更高。(2)图乙是试管苗在密闭、无糖培养基条件下测得的24 h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图中bc段CO2浓度升高缓慢是
31、因为_,cd段CO2浓度急剧下降是因为试管苗_。若d点时打开培养瓶塞,试管苗的光合速率_。(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_和_可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答案:光合速率 光饱和点 CO2浓度过高使细胞呼吸减弱 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CO2 提高适当提高CO2浓度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的新陈代谢,涉及的知识点有光照强度、蔗糖、CO2浓度、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的影响;环境条件对试管苗适应能力的影响等。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1)由甲图知,不管是否加入蔗糖,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速率都会提高;
32、加了蔗糖后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明显降低。(2)乙图中bc段为2300700,此阶段长时间无光照,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制约呼吸作用的进行,因此CO2浓度上升缓慢;cd段开始有了光照,且最初CO2浓度较高,因此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这样CO2浓度急剧下降;d点时CO2浓度很低,如果打开瓶塞,则补充了CO2,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4(2010江苏卷,33)不同生态环境对植物光合速率会产生影响。某课题组测定生长于A地(平原)和B地(山区)银杏叶片不同时间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1)植物中叶绿素通常和蛋白质结合成为结合型叶绿素。在某些环境因素影响下,部分结合
33、型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成为游离型叶绿素。AB两地银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见下表。采样日期(月日)A地银杏叶绿素含量(mg/g)B地银杏叶绿素含量(mg/g)总量游离型结合型总量游离型结合型712.34 0.11 2.23 2. 43 0.21 2.22 812.30 0.12 2.18 2.36 0.29 2.07 911.92 0.21 1.71 2.11 0.58 1.53 1011.58 0.29 1.29 1.75 0.81 0.94 1111.21 0.41 0.80 1.44 1.05 0. 39 请画出总叶绿素含量与采样日期关系的二维曲线图。从表中数据分析,导致银杏叶片光合速
34、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2)为提取银杏叶片中的叶绿素,研磨前在研钵中除加入剪碎的叶片外,还应加入_。经快速研磨、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将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下23 min后,试管内的氧含量_。(3)a、b是7月1日和10月1日B地银杏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典型照片,推测_(填字母)是10月1日的叶绿体照片,理由是_。答案:结合型叶绿素含量降低 无水酒精(丙酮)、碳酸钙、石英砂(二氧化硅) 基本不变 a 10月1日的光合速率低,a中叶绿体类囊体膜结构被破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并进行信息转化的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在711月,随时间的推移叶绿素的
35、总量下降,主要与结合型叶绿素含量下降有关;在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要加入无水乙醇(丙酮)、碳酸钙和少量的二氧化硅;研磨后,叶绿体的结构被破坏,所以功能丧失;在10月份,游离型叶绿素增多,所以叶绿体的结构部分被破坏。5(2010上海卷,六)分析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的资料,回答问题。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A植物和B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千勒克司)光饱和时光照强度(千勒克司)光饱和时CO2吸收量mg/(100 cm2叶小时)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 cm2叶小时)A植物13115.5B植物3930
36、15(1)与B植物相比,A植物是在_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判断的依据是_。(2)当光照强度超过9千勒克司时,B植物光合速率_,造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_跟不上_反应。(3)当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司时,B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是_mgCO2/(100 cm2叶小时)。当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A植物与B植物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_mgCO2/(100 cm2叶小时)。(4)光合速率也受光合产物从叶中输出速率的影响。某植物正处于结果期,如图。若只留一张叶片,其他叶片全部摘除,如图,则留下叶片的光合速率_,原因是_答案:弱 因为A植物在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低于B植物(A植物在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低于
37、B植物) 不再增加 暗反应 光 45 1.5 增加 枝条上仅剩一张叶片,总光合产物减少,但结果期的植物对营养的需求量大,因此叶中光合作用产物会迅速输出,故光合速率增加。【备战策略】从最近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来看,本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每一部分都有所涉及,并且各种题型都有,所占分数也不少。但是当中尤其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重。在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加强实验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不管是有关酶的相关知识,还是有关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都是高考时实验考查的重头戏,也是学生失分的地方。在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变量、以及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同时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解答实验题的
38、方法。二、加强图表的解读和分析图表特别是曲线图,属于生物模型的一种,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可以预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有关此类题型会越来越多,而且往往学生不分析不到位。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相应教材知识掌握不到位;2.没有掌握图表题分析的一般方法。特别是后一点需要老师在复习时,慢慢渗透、逐渐加强。3.注意与现在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运用4.要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以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为基础,理顺其内部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及与外部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对于新陈代谢、酶等概念,重在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并深刻理解其本质,同时注意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如新陈代谢总
39、是与物质和能量结伴而行,与生物体结构的严整性、酶的催化特性等密不可分的。【核心图解】专题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考情分析】在近几年的高考当中,本专题主要围绕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进行展开,在以后高考中仍将是命题的焦点。考查内容主要是图像识别,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而有关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知识,一般都会结合当前的一些科技新成果,考查衰老细胞的特征、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癌细胞的特征及治疗。 从题型及难度上,仍将以选择题作为主要考查形式,也有可能结合科技成果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学科内综合),题目以低难度为主,兼顾中等难度题目,一般会结合各种图形或曲线,在考查知识
40、的同时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核心考点整合】【例1】 (2010韶关模拟)下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乙可能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B乙、丙两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四条染色体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甲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其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一条染色体上含两条染色单体,其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故A正确,D错误。精巢和卵巢中的细胞既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因此乙、丙两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体,故B错误。甲、丙
41、两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乙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故C错误。答案 A 知识总结 细胞分裂时期的判断,(1)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细胞的中央前期(若有四分体和联会现象,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2)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中期(若成对并行排列,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若单行排布,则为有丝分裂的中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3)染色体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后期(若移向每一极的染色体中含有染色单体,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若不含染色单体,有同源染色体,则为有丝分裂的后期;若不含染色单体,也不含同源染色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互动探究1】 (2010苏、锡、常、镇联合调研)下列为卵巢中的一些
42、细胞图像,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甲所处时期能够发生基因突变 B细胞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乙、丙两细胞各含两个染色体组 D甲、丁两细胞均不含染色单体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而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故A错误;丙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故B错误;乙细胞具有两个染色体组,而丙细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故C错误。答案 D 【例2】 (2010郑州质检)如图甲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乙表示处于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B图甲
43、中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图乙中细胞处于图甲中BC段D图乙中细胞含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2个染色体组解析 甲图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AB段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加倍,是由DNA复制造成的;CD段因为着丝点分裂导致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减半,因此BC段代表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乙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4个染色体组。 答案 A知识总结 DNA复制导致DNA数加倍,染色体数不变;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但DNA数没有变化。
44、【互动探究2】 (2010广东理科综合)下图所示是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处于cd期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段某一时期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和纺锤体都出现在bc期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期的细胞都含两个染色体组解析 在cd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在ab段和ef段,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bc段是染色体复制,de段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变成子染色体的过程。在人体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看到细胞板。若该图为减数分裂,
45、则cd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这一时间段,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A错误,B正确。若该图为有丝分裂,ef段可表示后期或末期,其中在后期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答案 B【例3】 (2010黄冈质检)图1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2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A B C D解析 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方式为特殊的有丝分裂过程,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两个精细胞染色体组成是一样的,所以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答案 B【互动探究3】 (2010揭
46、阳模拟)下图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所示的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与 B与 C与 D与解析 交叉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据图分析,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与、与。答案 C【例4】 (2009安徽理综)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B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凋亡C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解析 人体内各组织细胞的寿命有长有短,时刻都有
47、细胞的衰老,同时也有新细胞的产生,可见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并不是同步进行的;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突变,导致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失控,是细胞不正常分化的结果;皮肤上的“老年斑”是衰老细胞中色素积累形成的,不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答案 B知识总结 (1)细胞凋亡与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及衰老一样,是细胞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活动,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对机体不利;(2)在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及癌变过程中,只有细胞癌变时才发生遗传物质的变化,其余过程均未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互动探究4】 (2010南昌调研)下列有关细胞生理状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衰老的生物体中,所有的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48、B癌变的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增加C细胞分化既能使细胞数量增加,也能使细胞种类增加D细胞坏死后,代谢停止;细胞癌变,则其代谢增强解析 衰老的生物体内,也有细胞产生;癌变的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分化不能使细胞数量增加,但能增加细胞的种类;细胞坏死后,代谢停止,癌细胞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即分裂旺盛,代谢增强。答案 D高考链接 1.(2010安徽卷,2)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ADNA数目C1与C2相同,
49、S1与S2不同 B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CDNA数目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D遗传信息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能力点是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故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C1和C2的细胞核中DNA数目和遗传信息均相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S1和S2的细胞核中DNA数目相同,但遗传信息存在差异。答案:B2(2010广东卷,3)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常用的有效疗法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在患者体内
50、A正常生长 B增殖并分化成多种细胞 C分泌抗体 D杀死各种病原菌解析:本题借助骨髓移植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与分析能力。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能分化为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正常细胞,血液中产生了正常的白细胞,可以达到治疗白血病的目的。答案:B3(2010上海卷,19)下列是关于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变化的叙述,能正确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过程的顺序是两个相同DNA分子完全分开 出现放射状排列的细丝 中心体发生倍增 着丝粒排列在一个平面上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各期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
51、具有细胞周期,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故一个细胞周期分裂过程的顺序是。答案:C4(2010江苏卷,28)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和分裂期(M期)。下图标注了甲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2)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及DNA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DNA复制的原料之一)短期培养甲动物肠上皮细胞后,处于S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洗脱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换用无放射性的新鲜培养液培养,定期检测。预计最快约_h后会检测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2)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到其
52、所占M期细胞总数的比例达到最大值时,所经历的时间为_期的时间,处于该期的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是_。(3)若向甲动物肠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过量胸苷,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而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预计加入过量胸苷约_h后,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4)乙动物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长为24 h,M期时长为1.9 h。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的变化,选用_(填“甲”或“乙”)动物肠上皮细胞更合适。(5)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同处于分裂末期的动物肠上皮细胞与洋葱根尖细胞,形态上最主要的区别是_。 (答案:2.2 M 122412 7.4 甲 动物肠上皮细胞膜凹陷,细胞
53、缢裂;洋葱根尖细胞形成细胞板)解析: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应用能力。(1)图示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由图中可知,S期结束后还需经2.2 h进入M期。(2)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表示开始进入M期(分裂期);被标记的M期细胞占M期细胞总数的比例达到最大值时,表示标记的细胞全部进入了M期,故其中经历的时间为M期的时间。在整个M期(分裂期),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为1224(后期)12。(3)要使原来处于G2、M、G1期的细胞都停留在S期,所需的时间为2.21.83.47.4(h)。(4)欲观察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最好
54、选用细胞周期较短、M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时间比例相对较大的细胞,故选用甲动物肠上皮细胞更为合适。 (5)在有丝分裂的末期,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而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备战策略】本专题在平时考查非常普遍,但在高考理综试题中出现的机会相对较少,主要涉及分裂的各个时期DNA、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关系,其次就是识别各个时期的图像。另外,随着近年来对生命的持续关注,细胞的分化、癌变、衰亡、凋亡也逐渐成为考试的重点。对此教师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本节的教学,要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要适当穿插,总结其联系,
55、更重要的是归纳其区别2放手发动学生 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分裂时期的图像进行整理,然后列出表格,最后纪绘成曲线图,这样的话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解题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3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运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目前细胞的癌变、衰老、凋亡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考查,但可以确信,随着人们的认识加深,和对生命的关注,这一部分的考查将进一步提升。4把核心概念及概念图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如:细胞周期、细胞增值、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核心图解】专题四 遗传的分子基础【考情分析】本专题内容包括: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信息的表达三个重要考点,是复习遗传和变异
56、的基础。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生物试题看,高考命题在本专题有以下特点:1主要考点: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及拓展应用;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种类;遗传信息的流动及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分析与比较。2命题形式:对DNA是遗传物质经典实验的考查主要是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通过生理过程模型考查考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比方式考查真核、原核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特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基因表达的过程和特点等,由此对2011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1DNA是遗传物质经典实验及拓展应用。2以肺炎双球菌为素材,考查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性。3结合同位素标记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考查DNA复制的过程和特点。
57、4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区别与联系。【核心考点整合】【例1】 (2010广东综合)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解析 这两个实验都没有经过重组DNA片段和诱发DNA突变;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答案 C知识总结 对“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这一经典实验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1)实验思路:
58、该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2)实验技术: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微生物培养技术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噬菌体侵染细菌中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技术。(3)实验应用:在体内转化实验中,利用加热处理获得的S型细菌,虽然不再具有致病性,但仍具有免疫原性,机体会产生针对S型细菌的抗体。因此,在免疫学中,常利用加热等方法对病菌进行灭活处理,以获得减毒疫苗。【互动探究11】 (2009宁夏模拟)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
59、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解析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若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若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中就具有了放射性。答案 A【互动探究12】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
60、记的细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一段时间(合适的范围内)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区域是(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C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解析 用32P只能标记噬菌体的DNA,35S只能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细胞内部,蛋白质外壳不能侵入细菌细胞内部。所以中的32P会进入到细菌细胞中,最终放射性出现在沉淀物中。放射性标记物质在细菌细胞中,经离心后放射
61、性也出现在沉淀物中。答案 B【例2】 (2010郑州模拟)已知DNA分子中,碱基对A与T之间形成二个氢键,C与G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在一个双链DNA分子片段中有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90个。因此在这个DNA片段中含有游离的磷酸基的数目和氢键的数目依次为A200和400个 B2个和510个 C2个和400个 D44个和510个解析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一端游离出一个磷酸基团,DNA分子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游离的磷酸基团的数目为2;由DNA中A90,则T90,CG110,A和T之间有2个氢键,G和C之间有3个氢键,9021103510。答案 B【互动探究2】 (2010广东综合)有关DNA分子结
62、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B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C碱基与脱氧核糖相连接 D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解析 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双链上相对应的碱基以氢键连接,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和磷酸二酯键联系起来;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 答案 B【例3】 (2010广东综合)(多选)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B每种tRNA只运转一种氨基酸CtRNA的反密码子携带了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 D核糖体可在mRNA上移动解析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
63、过程。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mRNA,mRNA上含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其中起始密码子具有决定翻译的开始且编码氨基酸的作用,终止密码子决定翻译的终止,但不编码氨基酸。一种tRNA只能运转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tRNA运转。通常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中,故C错误。答案 ABD【互动探究3】 (2010南京模拟)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人体不同种类的细胞中,转录出的mRNA种类和数量均不同BRNA能以“RNA互补的单链RNARNA”方式完成复制C逆转录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D转录和翻译过程既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也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64、解析 本题以中心法则为命题点,考查转录和翻译、RNA的复制、逆转录过程等内容,渗透了对考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查。在人体不同种类的细胞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转录出的mRNA种类、数量均不相同;逆转录是在逆转录酶的参与下,以RNA为模板,需要宿主细胞提供与DNA合成有关的ATP、原料等条件,故发生在宿主细胞内。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有核糖体,故均能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答案 C高考链接 1.(2010天津卷,2)根据下表中的已知条件,判断苏氨酸的密码子是( )DNA双链 T G mRNA tRNA反密码子 A 氨基酸 苏氨酸 ATGU BUGA CACU DUCU解析:本题借助氨基酸密码子的推
65、断考查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密码子为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因此根据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关系,由DNA信息链上的碱基T、G可推知mRNA上相应位置上的碱基分别是AC,由tRNA上反密码子最后一个碱基A可推知mRNA上相应位置上的碱基为U;因此苏氨酸的密码子为ACU。答案:C2(2010山东卷,7)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66、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解析:本题考查DNA复制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蚕豆根尖细胞的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原来不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复制形成的所有DNA分子中一条链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一条链不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分裂中期,DNA分子一半含放射性,一半不含放射性,B选项正确。答案:B3(2010上海卷,25)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只有35S
67、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只有32P解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以亲代噬菌体的DNA为模板,以大肠杆菌的成分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故子代噬菌体中部分含32P标记,全部含35S标记。答案:A4(2010北京卷,30)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了DNA复制方式的探索实验,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组别1组2组3组4组培养液中唯一氮源14NH4Cl15NH4Cl14NH4Cl14NH4Cl繁殖代数多代多代一代两代培养产物ABB的子代B的子代操作提取DNA并离心离心结果仅为轻带14N/
68、14N仅为重带15N/15N仅为中带15N/14N1/2轻带(14N/14N)1/2中带(15N/14N)请分析并回答:(1)要得到DNA中的N全部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B,必须经过_代培养,且培养液中的_是唯一氮源。(2)综合分析本实验的DNA离心结果,第_组结果对得到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需把它与第_组和第_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_。(3)分析讨论:若子代DNA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则“重带”DNA来自_,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_复制。若将子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若在同等条件下将
69、子代继续培养,子n代DNA离心的结果是:密度带的数量和位置_,放射性强度发生变化的是_带。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子代DNA的“中带”比以往实验结果的“中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_。(答案:多 15N/15NH4Cl 3 1 2 半保留复制 B 半保留 不能 没有变化 轻 15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密度梯度离心方法的掌握情况。经过一代培养后,只能是标记DNA分子的一条单链,所以要想对所有的DNA分子全部标记,要进行多代培养;在探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重带”应为两个单链均被15N标记,“轻
70、带”为两个单链均被14N标记,“中带”为一个单链被14N标记,另一个单链被15N标记。5(2010江苏卷,34)铁蛋白是细胞内储存多余Fe3的蛋白,铁蛋白合成的调节与游离的Fe3、铁调节蛋白、铁应答元件等有关。铁应答元件是位于铁蛋白mRNA起始密码上游的特异性序列,能与铁调节蛋白发生特异性组合,阻遏铁蛋白的合成。当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核糖体能与铁蛋白mRNA一端结合,沿mRNA移动,遇到起始密码后开始翻译(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_,铁蛋白基因中决定“”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_。(2)Fe3浓度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
71、件结合干扰了_,从而抑制了翻译的起始;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铁蛋白mRNA能够翻译。这种调节机制既可以避免_对细胞的毒性影响,又可以减少_。(3)若铁蛋白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n,主要原因是_。(4)若要改造铁蛋白分子,将图中色氨酸变成亮氨酸(密码子为UUAUUG、CUU、CUCCUACUG),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答案:GGU CCACTGACC(CCAGTCACC)核糖体在mRNA上的结合与移动 Fe3 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mRNA两端存在不翻译的序列 CA)解析:本题主要以转
72、录与翻译为知识载体,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推理、应用能力。转运甘氨酸的转运RNA末端的三个碱基为CCA,所以甘氨酸的密码子为GGU;模板链与信使RNA是互补的。【备战策略】本专题重在解决遗传的分子基础问题,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在复习中需关注以下方面:1知识整合:本专题知识除在本模块中处于基础地位外,还与其他模块密切相关,如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核、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癌变、基因工程、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等,在复习中可将其有机整合。2图文转换:课本中大量的示意图,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方法和原理的直观展示,将这些图与文字描述有机结合,利于理解记忆,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73、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具有推动作用。3比较:DNA复制、转录、翻译;DNA与RNA等既密切相关,又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可深化对这些过程和原理的理解,为应用奠定基础。【核心图解】专题五 遗传基本规律与人类遗传病【考情分析】 综合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题,高考命题在本专题有以下规律:1从命题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遗传规律、遗传病及育种方法在本专题涉及内容较广,本专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和难点。2从命题思路上,非选择题形式在本专题考查时,多以专题内综合的形式出现,一般涉及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它们在农业生产或遗传系谱图分析中的应用,同时也涉及到一定的实验内容。3纵观三年高考,随着
74、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已有遗传学知识对遗传定律、伴性遗传进行分析以及应用遗传规律指导农业育种、遗传病的控制和利用变异原理进行作物育种已是基本考查内容。对2010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1利用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本解题方法和思路解决育种、遗传现象、遗传病等遗传学问题。2伴性遗传及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图谱分析及计算。3有关性染色体同源区段基因的特殊遗传方式分析。【核心考点整合】【例1】 (2010天津联考)萝卜的根形是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现用两个纯合的圆形块根萝卜作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扁形块根。F1自交后代F2中扁形块根、圆形块根、长形块根的比例为9:6:1,则F2扁形块根
75、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A9/16 B1/2 C8/9 D1/4解析 假设两对等位基因用Aa和Bb表示,当AaBbAaBb时,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显显:3显隐:3隐显:1隐隐。因为F1自交后代F2中扁形块根、圆形块根、长形块根的比例为9:6:1,则F2中很可能是9显显:(3显隐3隐显):1隐隐。所以,F2扁形块根(A_B_)中纯合子(AABB)占1/9,杂合子占8/9。答案 C知识总结 读懂题干信息,识记基因组合定律的典型数据是解题的关键。在两对相对性状的独立遗传中,F1的基因型为AaBb,F1产生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1:1:1:1,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F2的表现型为
76、4种,比例为A_B_(9/16)、A_bb(3/16)、aaB_(3/16)、aabb(1/16);F2的基因型有9种,其中纯合子4种,每种占1/16,分别分布在4种表现型中;单杂类型(AaBBAabb、AABb、aaBb)有4种,每种占2/16,双杂类型(AaBb)有一种,占4/16。【互动探究1】 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让显性纯合子(AABB)与隐性纯合子(aabb)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F1,再让F1自交,获得F2,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在F2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与F1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_;在F2中双显性性状的基因型有_种。(2)若F2表现型比例
77、为9:7或9:6:1,则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分别为_、_。(3)若基因AB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AABB高50 cm,aabb高30 cm,在F2中表现40 cm高度的个体基因型为_。(4)若F1在减数分裂产生四种配子,ab:aB:Ab:AB1:4:4:1,则F2中出现纯合子的概率为_。(5)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Bb位于X染色体上,则这两对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答案 1/4 1/4 4 3:1(或1:3) 1:2:1 aaBBAAbb、AaBb 34% 遵循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1)在F2中纯合子有AABBA
78、Abb、aaBBaabb四种,每种占1/16。F1的基因型为AaBb,在F2中该基因型所占的比例为4/16。在F2中双显性性状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2)从F2的分离比为9:7中,说明基因型A_B_表现出一种性状,而基因型A_bb、aaB_、aabb表现出另一种性状,故F1的测交后代分离比为3:1(或1:3)。同理,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单显性表现出一种性状,双显性和双隐性各表现出一种性状,故测交分离比为1:2:1。(3)根据题意,AABB高50 cm,说明AB对株高的控制分别是12.5 cm;同理,aabb高30 cm,a、b对株高的控制分别是7.5 c
79、m。所以AAbb、AaBb、aaBB三种基因型均为40 cm的高度。(4)该生物自交后代,只有相同基因型的配子相结合时才出现纯合子,故纯合子的几率为1%aabb、16%aaBB16%AAbb、1%AABB,共计34%。 (5)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当然包括常染色体上和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例2】 (2009安徽理综)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对d完全显性)。下图中2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4(不携带d基因)和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色盲、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A
80、0、1/4、0 B0、1/4、1/4 C0、1/8、0 D1/2、1/4、1/8解析 设色盲基因为b,依题意,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则他的色盲基因来自他的母亲,母亲基因型为XBXb,又因为4不携带d基因,则她的基因型为1/2DD XBXB和1/2DD XBXb,3的基因型为DdXBY,4和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则这个男孩患耳聋的可能性为0,色盲的可能性为1/21/21/4,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是0。答案 A 知识总结 两种遗传病的概率计算解题技巧(如图):(1)推导出双亲的基因型;(2)计算出患甲种病的概率为a,患乙种病的概率为b;(3)甲、乙两种病同患的概率为ab;(4)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a
81、b2ab;(5)患病的概率为abab;(6)只患甲病的概率为aab,只患乙病的概率为baB【互动探究2】(2010常州模拟)某学习小组发现一种遗传病在一个家族中发病率很高,通过对该家族中一对夫妇及其子女的调查,画出了遗传图谱(见图)。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A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B这种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C该遗传病的有关基因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D儿子的致病基因也有可能来自父亲解析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母亲也有可能是杂合子而不一定是纯合子,男女的发病概率相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患者需要两个致病基因,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而父亲只有一个X染色体,Y染色
82、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只要X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致病基因就会发病,本题中父亲2号正常,女儿4号有病,因此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该病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儿子的致病基因来自父母双方。答案 D【例3】 科学家研究黑腹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完全显性。若这对等位基因存在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刚毛雄果蝇表示为XBYBXBYb、XbYB,若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只表示为XBY。现有各种纯种果蝇若干只,请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请写出遗传图解,并用文字简要说明你的推断过程。解析 对于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
83、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可联系到X染色体上和常染色体上基因的判断方法。在已知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的前提下,则可用雌性隐性与雄性显性杂交进行判断。再将基因可能分布的两种情况依次代入,并通过绘制遗传图解分析,即可获得答案。答案 遗传图解:文字说明:用纯种截毛雌果蝇与纯种刚毛雄果蝇杂交,并观察和记录子代的性状表现。(1)若子一代雌雄果蝇均为刚毛,则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2)若子一代雄果蝇为截毛,雌果蝇为刚毛,则这对等位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互动探究3】 果蝇的直毛和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自然界中获得有繁殖能力的直毛果蝇雌、雄各一只和分叉毛果蝇雌、雄各一
84、只。现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请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确定雌雄亲本的显性性状。(1)若后代果蝇只出现一种性状,则亲本中_(雌、雄)果蝇表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若后代雌雄果蝇各为一种性状,则亲本中雌果蝇代表的性状为_性状。(3)若后代_,则_ 解析 依题意“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进行一次杂交”,确定亲本中一定有一个性状为显性性状,另一个性状为隐性性状,所以交配种类有三种方式(假设用Aa基因表示):(1)XAXAXaY,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雌性亲本代表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XaXaXAY,子代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各为一种表现型,雄性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3)XAXaXa
85、Y,子代中雌雄个体各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雌性亲本代表的性状为显性性状。答案 雌 隐性 雌雄果蝇都含有两种表现型,且各占1/2 亲本中雌果蝇代表的性状为显性性状高考链接1.(2010安徽卷,4)南瓜的扁盘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推断,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aBB和Aabb BaaBb和AAbb CAAbb和aaBB DAABB和aabb解析:本题以“遗传特例”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从
86、F2的性状及比例(9:6:1)可推知:基因型A_B_为扁盘形,基因型A_bb和aaB_为圆形,基因型aabb为长圆形,故F1的基因型为AaBb,亲代圆形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答案:C2(2010江苏卷,20)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性,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Gg和G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分离
87、定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Gg和Gg都是雄株,不能进行杂交,因此A选项错误。两性植株的喷瓜的基因型为gg或gg,因此能产生的配子种类最多为两种,所以B选项错误。基因型为gg的两性植株自交,可产生gg的雌株,因而C选项错误。两性植株的基因型有gg或gg,在群体内随机传粉的情况下,群体中的交配类型有:gggg;gggg;gggg,因此产生的子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所以D选项正确。答案:D3(2010上海卷,11)一对灰翅昆虫交配产生的91只后代中,有黑翅22只,灰翅45只,白翅24只。若黑翅与灰翅昆虫交配,则后代中黑翅的比例最有可能是A33% B50% C67% D100%解析:本题考查基
88、因分离定律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题目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由一对灰翅昆虫交配后子代中黑:灰:白约为1:2:1可知,灰色为杂合子,此性状为不完全显性。黑翅基因型为AA(或aa),灰翅基因型为Aa,白翅基因型为aa(或AA),若黑翅与灰翅交配,AA(或aa)Aa1AA1Aa(或1Aa、1aa),黑翅所占比例为50%答案:B4(2010上海卷,27)如图是对某种遗传病在双胞胎中共同发病率的调查结果。a、b分别代表异卵双胞胎和同卵双胞胎中两者均发病的百分比。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更易同时发病 B同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的概率受非遗传因素影响C异卵双胞胎中一方患病时,另一方可能患病 D
89、同卵双胞胎中一方患病时,另一方也患病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类遗传病调查结果的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形的识别与分析能力。图示的调查结果表明,同卵双胞胎中两者均发病的百分比较高,但也并不是百分百的同时发病,故A正确、D错误。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型相同,当一方发病而另一方正常即表现型不同,则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见B正确;异卵双胞胎中两者均发病的比例很小,一方发病时,另一方可能患病也可能正常,C项正确。答案:D5(2010全国卷,33)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扁盘形(扁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用这4个南瓜品种做了3个实验,结果如下:实验1:圆甲圆乙,
90、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9:6:1。实验2:扁盘长,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9:6:1。实验3: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分别对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F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盘:圆:长均等于1:2:1。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1)南瓜果形的遗传受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_定律。(2)若果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圆形的基因型应为_,扁盘的基因型应为_,长形的基因型应为_。(3)为了验证(1)中的结论,可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对实验1得到的F2植株授粉,单株收获F2中扁盘果实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
91、样的株系,则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1/9的株系F3果形均表现为扁盘,有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扁盘:圆1:1,有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及其推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及实验与探究能力。(1)由实验1和实验2中F2的三种表现型及其比例为9:6:1,可以确定南瓜果形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圆形果实的基因型为A_bb、aaB_,扁盘的基因型为A_B_,长形果实的基因型为aabB (3)由于F2中扁盘果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9AABB2/9AaBB2/9AABb、4/9AaBb,用长形植株(aabb)的
92、花粉对实验1中F2中扁盘植株授粉时,AABB植株所得的后代全部为AaBb,即1/9株系为扁盘;AaBB植株的后代中,AaBb(扁盘)和aaBb(圆形)各占一半,同样,AABb的后代中,也是AaBb(扁盘)和Aabb(圆形)各占一半,因此,后代中扁盘与圆形的比为1:1的株系为4/9;AaBb的后代有4种基因型、3种表现型,比例为扁盘(AaBb):圆(Aabb、aaBb):长(aabb)1:2:1。(答案:两 自由组合 A_bb和aaB_ A_B_ aabb 4/9 4/9 扁盘:圆:长1:2:1)6(2010四川卷,31)回答下列、两个小题。.为提高小麦的抗旱性,有人将大麦的抗旱基因(HVA)导
93、入小麦,筛选出HV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高抗旱T0植株(假定HV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1)某T0植株体细胞含一个HVA基因。让该植株自交,在所得种子中,种皮含HVA基因的种子所占比例为_,胚含HVA基因的种子所占比例为_。(2)某些T0植株体细胞含两个HVA基因,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情况有如图所示的三种类型(黑点表示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将T0植株与非转基因小麦杂交: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50%,则两个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_类型;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00%,则两个HVA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于图_类型。让图C所示类型的T0植株自交,子代中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_
94、。(答案:100% 75% B A 15/16).果蝇的繁殖能力强、相对性状明显,是常用的遗传实验材料。(1)果蝇对CO2的耐受性有两个品系:敏感型(甲)和耐受型(乙),有人做了以下实验。实验一 让甲品系雌蝇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全为敏感型。实验二 将甲品质的卵细胞去核后,移入来自乙品系雌绳的体细胞核,由此培育成的雌蝇再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仍全为敏感型。此人设计实验二是为了验证_。若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替代实验二,该杂交实验的亲本组合为_。(2)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死(注:NN、XnXn、XNY等均视为纯合子)。有人用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
95、1代果蝇共185只,其中雄蝇63只。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_种。若F1代雌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F1代雌蝇的基因型为_。若F1代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代成活个体构成的种群中基因N的频率为_。(答案:控制CO2耐受性的基因位于细胞质 耐受型()敏感型( )X 3 n XNXN、XNXn N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被子植物的胚胎发育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1)T0植株体细胞含有一个抗旱基因HVA,该植株自交,由于种皮的基因型就是母本植株的基因型,故种皮含HVA基因
96、的种子所占比例为100%,胚含HVA基因的种子所占比例为3/4(75%)。(2)某些T0植株体细胞含有两个抗旱基因HVA,与非转基因小麦杂交,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50%,则基因整合位点如图B,同源染色体分开后,50%的生殖细胞含有HVA基因; 若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00%,则基因整合位点如图A,同源染色体分开后,100%的生殖细胞含有HVA基因;若图C类型的T0植株自交,子代高抗旱性植株为:含2个HVA基因的占9/16,含1个HVA基因的占3/163/166/16,故子代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5/16。.本题主要考查核移植,细胞质遗传,基因位置的判断、不符合孟德尔比例的遗传和
97、基因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1)实验二是通过核移植直接证明CO2耐受型个体受细胞质基因的控制;验证细胞质遗传常采用正反交法,即:可通过CO2耐受型()CO2敏感型( )替代实验二。(2)由于F1雌、雄果蝇数目有明显差异,所以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存活的果蝇有三种基因型。 若F1代雌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为n,F1代雌蝇的基因型为XNXN、XNXn。若F1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为N。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1/2XNXn、1/2XnXn, :XnY),则理论上F2代中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XNXn、3/4XnXn,3/4XnY、1/4X
98、NY(致死),因此F2代存活果蝇种群中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7XNXn、3/7XnXn、3/7XnY,所以F2代存活果蝇种群中N基因的频率为:1/7(1/723/723/7)1/11。 【备战策略】本部分内容在考试说明中的要求都较高,不仅要理解所列知识点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1在分析遗传的规律、实验和现象时,要指导学生与遗传的物质基础相联系,这样既可以从容应对综合性较强的非选择题,又能为分析提供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并迁移到实验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强化遗传性实验特点,最终达到熟练设计整体实验的效果。2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复
99、习,关键是要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在此基础上,逐步地去分解、透析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切勿忽视基因的分离定律,否则会适得其反。3利用遗传定律分析遗传病并进行相关概率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审题并判断疾病类型以及特定情况下的概率。4解答遗传综合题时还需要注意的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对遗传方式和遗传特点的记忆,学会科学地运用概念、特点或原理进行判断和推理。其次,重视对各种育种方式的原理、过程步骤、优缺点及相关例子的理解和记忆。第三,构图建表要科学规范,对于遗传图解要注意基因型的写法;对于坐标图要注意纵坐标的单位、名称及曲线走势及柱形图对应的横纵坐标轴上的点;对于表格要注意首行和首列各自对应的名称及所统
100、计项间的关系等。【核心图解】专题六 变异与进化【考情分析】本专题内容包括:生物的变异、育种和生物进化三个重要考点。本专题内容在近年的高考题中赋分比重较大,是高考的重难点,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更注重思维的严谨性。分析近3年新课标地区生物试题看,高考命题在本专题有以下特点:1命题形式: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简答题中的实验探究与育种方案的设计不容忽视。2知识点分布:基因突变的产生、结果分析及特点;变异的原因与变异类型的判断;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与选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理论的要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适应性、新物种的形成的分析。3命题角度:本专题知识大都是直接考查或者是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前
101、热点密切相关。对2010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1基因突变的产生、特点及应用。2通过新的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育种知识。3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的概念理解及分裂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判断。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对生物适应性和新物种形成的作用分析。【核心考点整合】【例2】 (2009广东卷)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体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_幼苗。(2)用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_;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_。(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
102、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_,获得纯合_,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进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_杂交,如果_,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F1自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_。 解析 本题考查了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等知识,同时考查了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和遗传规律的应用。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的基本手段,射线具有诱发基因突变的能力,体细胞突变一般经过无性繁殖才能保留该突变性状,所以需要运用组织培养技术。为了获得可育的植株,需用秋水仙素对单倍体幼苗进行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加倍后获得的是纯合子。通
103、过纯合子与敏感型植株杂交获得F1,则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是15:1,可以用自由组合定律来解释,由于只有两对基因都隐性时才表现为抗性,所以初步推测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答案 单倍体 诱发基因突变 抗该除草剂的能力数目加倍 二倍体 (纯合)敏感型植株 F1都是敏感型 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例3】 (2010福建联考)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某一对相对性状(其等位基因用Aa表示)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64,则杂合子Aa的频率是A0.24 B0.4 C0.48 D0.6解析 该群体中隐性性状的表现型为10.640.36,即aa的频率为0.3
104、6。由此,求出a基因频率为0.6,则A基因频率为0.4,故Aa的频率为20.40.60.48。答案 C【互动探究3】 在某种群中,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9与0.1,则其第一子代的表现型中,显性与隐性个体的比例,正确的是A9:1 B81:1 C99:1 D3:1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利用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的基本方法。隐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0.10.11%,故显性与隐性个体的比例为99:1。答案 C【例4】 (2010贵州调研)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该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没有地理隔离不可能有新物种
105、的形成D图中C表示的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A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种群;B表示地理隔离,但多倍体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答案 D【互动探究4】(2010烟台质检)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是自然选择C是自然选择学说
106、D是物种多样性解析 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应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 C高考链接 1.(2010全国卷,4)下列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进化实质的把握和理解。A中两种等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中基因频率的变化与自身的遗传变异也有关;C中频率高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更能适
107、应环境;D中在持续选择条件下,可淘汰掉某种基因。答案:B2(2010全国卷,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A1:1 B1:2 C2:1 D3:1解析: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可知,aa个体不能存活,并且群体内随机交配繁殖后代。因群体中AA占1/3、Aa占2/3,所以群体中产生A配子的比例应该是1/312/31/22/
108、3,产生a配子的比例应该是1/302/31/21/3,当随机交配时,按下表计算: 2/3A 1/3a 2/3A 4/9AA 2/9Aa 1/3a 2/9Aa 1/9aa 因子代中aa死亡,所以子代中AA个体与Aa个体的比例为1:1。答案:A3(2010福建,5)下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A处插入碱基对GC B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C处缺失碱基对AT D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以及对基因突变的
109、理解。根据图中1168位的甘氨酸的密码子GGG,可知WNK4基因是以其DNA分子下方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那么1169位的赖氨酸的密码子是AAG,因此取代赖氨酸的谷氨酸的密码子最可能是GAG,由此可推知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处碱基对AT被替换为GC,故正确选项为B答案:B4(2010江苏卷,6)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
110、传的高产品系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与应用能力。据题意可知,该植株发生基因突变之后当代性状就改变了,由此推出该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该植株为杂合子,故A项错误;该植株为杂合子,自交后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子,故B项正确;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是两种不同的变异,不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来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故C项错误;D项中仅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而没有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故得到的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答案:B5(2010江苏卷,1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
111、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的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迁移判断能力。A项中人工培育的新物种有的也可以生活在野外如杂交水稻等。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故B项叙述错。C项中冬季来临时,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内溶液的浓度,降低了凝固点,有利于适应寒冷环境,而不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故C项叙述错。农药处理后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因此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的机会大大增加,故D项叙述正确。答案:D6(2010上海卷,28
112、)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55%和32.5% B55%和42.5% C45%和42.5% D45%和32.5%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计算能力。分析题中信息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A基因频率为30%1/250%55%。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50%1/442.5%。答案:B7(2010上海卷,九)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_。(2)如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
113、的3种作用类型,图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如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00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3)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物种。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物种的原因:_。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
114、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年份种群A种群C规模t(%)w(%)规模t(%)w(%)190046000511000511920450005.51850711940480007185090.819604400081800120.619804200061600100.820004000051550111(4)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_。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在经历适应辐射 D受气候影响更大(5)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_;种群规模与基因_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答案: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
115、,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A 小 1(T/t)【备战策略】1整合:生物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内因,它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要将生物变异与细胞增殖、遗传物质的复制、育种、人类遗传病、进化等问题有机整合,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2理论联系实际:不同的育种技术具有不同的原理、方法、优势。通过比较,弄清各技术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为解决相关育种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3数学方法的运用:基因频率的变化需要借助于数学方法。但在运用中需
116、注意不同条件下所用方法并不相同需注意总结规律。【核心图解】专题七 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情分析】 该专题本专题内容包括: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三个重要考点。本专题涉及知识点较多,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生物试题看,高考命题在本专题有以下特点:1命题形式:考查形式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并且在高考题中的比例均较大。2知识点分布: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与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反射弧各部分及异常分析;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三个实例;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和特点;生长素的运输机制、作用特点;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
117、中的应用。3命题角度:考查角度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侧重于动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各机制的具体调节过程。对2011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1几种重要激素的的分泌及生理作用。2结合人类的实际生活,以调节机制为出发点,从整体理解和把握调节的生理过程。3体温调节的原理和过程。4免疫过程模型中免疫细胞的作用及免疫过程。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细胞间传导的过程和特点。6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应用及实验分析探究。【核心考点整合】【例1】 (2011浙江温州)当植物受到环境刺激时,下图所表示的生长素分布与生长的情形正确的是(黑点代表生长素的分布)A B C D解析 组考
118、查茎的向光性,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后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中茎卷须只有外侧长得快才能发生弯曲,故外侧生长素分布多。考查根的向重力性,受重力影响,近地一侧生长素分布多,但根对生长素敏感,远地一侧长得快,出现根的向地性。 答案 A知识总结 胚芽鞘实验中的几个重要部位与向光弯曲暗含的三点含义:(1)四个部位: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下部的伸长区;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下部的伸长区。(2)三点含义:生长素在茎尖有横向运输能力;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能力;生长素的作用机理为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互动探究1】
119、(2011汕头质检)依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可使胚芽鞘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处理只有A B图1中CD都不弯曲,其原理相同C图2中放N的胚芽鞘长得比放M的快 D图2中放M的胚芽鞘弯向一侧而放N的不弯曲解析 图1中的A琼脂块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的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中间向下运输,表现直立生长;C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表现为不生长;D的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表现为直立生长;图2中在单侧光刺激下,尖端的生长素横向运输,使M比N中的生长素含量高,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放M的长得比放N的快,由于没有尖端部位,胚芽鞘都表现直立生长。答案 A【例2】 (201
120、1苏州期末)下图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玉米胚芽鞘的伸长生长的影响,按以下图示方法处理中,去除尖端的玉米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的是解析 从曲线图可以发现,108 ppm时接近最适浓度,此时的促进作用大于104 ppm和1010 ppm时,所以A和B向右弯曲。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可以得知C向左弯曲,D弯曲不明显。答案 AB【互动探究2】 (2010广东卷)在5个相同的琼脂块上分别放置15个水稻胚芽鞘尖端,几小时后将这些琼脂块分别紧贴于5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经暗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如下图所示)。正确的结果是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能力。琼脂块上放置的胚芽鞘尖端数
121、量增多,则收集到的生长素的量增多。因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随生长素的增多,促进生长的效应越强,弯曲的程度越大。要说明的是,若生长素浓度过高,超过最适浓度后,促进作用会逐渐减弱甚至会发生抑制作用,弯曲的程度又逐渐减小。答案 A【例3】 (2011西安模拟)将休眠状态的枫树种子与湿沙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枫树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_关系。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_(2)马铃薯块茎收获后也存在类似的休眠现象,要破除休眠使之提前萌发可以使用
122、图中的_处理。(3)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种现象与图中_激素密切相关,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各类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激素间的协调作用,同时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1)赤霉素(或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而脱落酸则抑制种子的萌发,两者之间是拮抗的关系。种子的萌发等生命活动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2)要使马铃薯块茎提前萌发,也可采用赤霉素或细胞分裂素处理。(3)为教材后拓展题的变式,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或破坏),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在水分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
123、答案 拮抗 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的 赤霉素或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或破坏),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互动探究3】 (2011南通质检)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相同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A B C D解析 同种植物的枝条情况也会不一样,比如幼芽的数量等都会影响生长素的产生,所以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
124、效果的2,4D浓度不一定相同。极性运输并不受重力影响,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答案 A【例4】(2010上海)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A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命现象的分析能力。人体内淋巴的形成是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形成的,当淋巴管内有寄生虫时,引起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受阻,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水肿。答案 A【互动探究4】 (2011佛山质检)下列过程中,哪些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神
125、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血红蛋白和氧气分子的结合A B C D解析 神经递质和激素是在细胞内合成的,合成后才可分泌到内环境中;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故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为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内;过程发生在血浆中,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过程发生在红细胞的内部,而不是在内环境中。答案 C【例5】 (2010广东卷)如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A饮清水后约1 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B饮清水后0.5 h,血液中
126、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C 在3 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D 3 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解析 本题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曲线的分析理解能力。口服1 L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口服1 L生理盐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不变,抗利尿激素分泌和尿量基本没什么变化。饮用清水3 h后,随着排尿量的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逐渐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恢复至正常水平,可与饮生理盐水的曲线发生交叉或重叠。答案 D【例6】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图中是胰
127、岛B细胞,是胰岛A细胞,是肾上腺B 所分泌的物质和所分泌的物质在功能上有着相互协同的关系C 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D 所分泌的物质若增加,则将抑制分泌物质解析 图中分别表示: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两者之间可表现为协同作用;血糖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下丘脑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激素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后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答案 D【互动探究6】 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分泌增多,
128、促进了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分泌减少。(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_和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直接提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机理以及细胞分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激素调节中血糖平衡知识的识记情况。(1)从低血糖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使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2)当胰岛B细胞受损时,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高血糖。(3)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129、,最后经细胞膜排出细胞,全过程需要由线粒体供能。答案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B 胰岛素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ATP【例7】 (2010上海卷,12)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解析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引起体温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分析及与生理现象相联系的能力。分析图形,ab段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bc段体温降低,散热量增加。分析四个选项,寒颤和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使机体散热量增加,使体温下降,故D选项正确。答案 D【互动探究7】(2011南
130、通模拟)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 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 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解析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体内产生的热量运转减慢,散热减少;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但体温调节过程离不开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答案 B【例8】 (2010重庆理综)如果给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A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B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
131、生相应的抗体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解析 A错误:使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 B正确: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除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外,还能分泌淋巴因子,增强相应免疫细胞的功能;C错误: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而效应B细胞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D错误:释放白细胞介素的是效应T细胞。答案B【互动探究8】 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 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 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解析 本题考查免疫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
132、的理解能力。效应T淋巴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所以A项正确;分泌抗体是效应B淋巴细胞的功能,所以B项错误;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故C项正确;每一个特定的效应B淋巴细胞都是由B淋巴细胞受特定的抗原刺激后增殖、发化形成的,且只能分泌一种与这种特定抗原对应的抗体,所以D项正确。答案 B高考链接 1.(2010江苏卷,23)(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A浓度高于106 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
133、生长素的合成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激素调节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根据题中左图可知,生长素浓度为0是对照组,其离体的植物茎段生长量是判断其生长素浓度是否促进或抑制植物茎段生长的基础,图中显示浓度高于106 mol/L的生长素仍然能促进该植物茎段的生长;分析题中下图可知,当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图中显示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时不是同步的。答案:BD2(2010北京卷,)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
134、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请分析并回答:(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_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增加溶液中的_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_。 (3)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_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_mm。浓度为0.001 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_(选填“有”或“无”)促进作
135、用;与浓度为1 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 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_。(5)图2中,浓度为0.1 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A舍弃 B修改 C如实填写,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生长素类似物在不同浓度时,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也可以抑制其生长,所以其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植物细胞呼吸类型为有氧呼吸,因此振荡培养的目的是增加溶液中氧气的含量,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本题的单一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此其他的量要相同并且适宜;要
136、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得出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答案: 调节 1 氧气 均匀 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切段中内源激素 7.0 有 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C 重复实验3(2010全国卷)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分布和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137、、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由题中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而图中半边茎内侧的生长快于外侧可知,内侧生长快可能是内侧生长素浓度在切开前就高于外侧;也可能是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侧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答案:原因1是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细胞中的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原因2是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该浓度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4.(2010新课标全国卷,4)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下图
138、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本题考查血红蛋白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血红蛋白的功能是运输氧气,随着水温的升高,水中氧的含量下降,机体会通过反馈调节增加血红蛋白的含量,来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答案:A5(2010四川卷,4)某同学感冒发热39,伴有轻度腹泻。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D糖原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的新陈代谢与稳态、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知识,将必修
139、教材与选修教材知识有机结合,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感冒发烧与病前正常生理状况比较:呼吸、心跳加快,但ATP在细胞中的含量维持相对稳定;汗液分泌增多,加之轻度腹泻,导致渗透压升高,血浆中Na浓度升高,尿量减少;感冒发烧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糖原、脂肪分解加快,产热量增加。答案:C6(2010四川卷,)某实验室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过程形成的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低B过程是诱导干细胞的结构和遗传物质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C每个Y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故过程不需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D过程产生的单抗,不需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就能释放到
140、细胞外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工程、细胞分化与免疫的相关知识,将必修、选修知识有机结合,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过程形成的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高于纤维母细胞;过程是诱导干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Y细胞为B淋巴细胞,经过过程进行细胞融合后,需要进行筛选;过程产生的单抗,以分泌小泡的形式分泌到细胞外,不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答案:D7(2010上海卷,13)下列关于人体血压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心排血量不变,血管管径变小,则收缩压也会相应升高B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动脉血压回升C心舒期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则舒张压降低D长
141、期过度紧张,可使大脑心血管中枢平衡失调,导致血压升高解析本题考查人体血压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分析能力。收缩压是指人的心脏收缩时对血管内壁的压力,故若血管管径变小收缩压会升高;动脉血压的形成主要是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降压反射活动减弱,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动脉血压回升;舒张压是指当人的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时,产生的压力,若血流向外周流动速度减慢,会使舒张压升高;如果长期过度紧张,会导致大脑心血管中枢平衡失调,导致血压上升。答案:C8(2010新课标全国卷,)请回答:(1)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_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_的过
142、程。(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葡萄糖由上皮细胞进入血液,驱动该转运过程的动力来自_(葡萄糖浓度差、ATP的分解)。(3)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为80120 mg/dL,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_增加,该分泌物可促进机体内的_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 mg/dL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_增多,此时收集尿液并加入班氏试剂,经加热后尿液颜色呈_。(5)当体内血糖浓度降至50 mg/dL时,人会感觉头昏,其原因_解析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1)小肠吸收葡萄糖的
143、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2)当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时,一般是利用物质的浓度差进行的。(3)机体长时间运动时,会消耗血糖,血糖浓度变低;胰高血糖素可以分解肝糖原,提高血糖浓度。(4)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与班氏试剂在加热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答案: 载体 主动运输 葡萄糖浓度差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尿量 砖红色 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备战策略】纵观各省份的命题形式及思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既要紧扣考试大纲、夯实基础、注重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复习策略。根据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和
144、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专业术语以及固定说法的应用。本专题专业性较强,应注重专业术语的记忆和应用,避免在做题时因出现“自创术语”“词不达意”而造成失分现象。2注重图解的识别和分析,如神经调节、兴奋的传递和激素的生理作用,这部分知识还可与实验考查相结合,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复习本专题时,要紧紧围绕着调节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调节机理来展开复习。3本专题还可从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角度来进行考查,如探究各种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动物激素的产生与生理作用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对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及结果分析等内容特别关注,还要注意规范性训练,并认真归纳总结解答技巧。4本专
145、题与生产、生活实践和人体健康联系密切,同时与其他专题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特别需要注意知识的整合以及对生活实际中的病例的发病机制、症状及防治的了解和应用。【核心图解】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考情分析】本专题内容包括: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生态系统的保护的三个重要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是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所以本专题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其中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环境保护三大知识点在近年高考中的题量还是分值上都有所增加。分析近3年新课标地区生物试题看,高考命题在本专题有以下特点:1命题形式:各知识点的考查均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
146、一旦出现非选择题形式,一般分值较高,专题内综合力度较大。选择题的考查一般综合力度较小。2知识点分布: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间生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应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3命题角度:本专题知识的命题有变式考查和联系生产实践两大特点。如种群数量考查,有坐标图形式(如2009年山东第6题),有表格数据形式(如2009年安徽第3题),也有实验对照形式(如2009年江苏第19题)。在考查生态系统功能时,多与当前社会环境问题再联系,以最新的材料为背景,使理论联系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对2011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1种群密度的变化、种群增长曲线及实践应用。
147、2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图解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结合当今的低碳经济考查碳循环。【核心考点整合】【例1】 (2009山东理综)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解析 本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曲线a说明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a曲
148、线代表的是大型动物,在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时,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故A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强烈,故而图中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 。答案 D【互动探究1】 下列现象主要体现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大小的是A农业生产中,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减少害虫的危害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不捕获年龄较小的鱼D我国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解析 A选项体现了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大小;B选项体现了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C选项体现了年龄组成对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D选项体
149、现了迁入率对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答案 A【例2】 (2010云南调研)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点以后环境阻力明显变大 B图中表示种群增长率最大的点是bC图中a点的种群增长率大于d点 D图中第8年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发生变化解析 某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开始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然后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a点的增长率开始增加,b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超过b点种群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到c点种群的增长率明显变小,d点种群的增长率趋向于0,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的数量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d点之后种群的数量将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动态变化。 答案 D【互动探究2】 (20
150、10济宁模拟)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C减少捕捞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的出生率解析 人类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渔业资源,应该规定禁捕期、禁渔区以及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等。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答案 D【例3】 (2010四川卷,30)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
151、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关系。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本研究涉及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
152、绘制成图C 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型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1)图A中:移入滨螺后,由于滨螺捕食浒苔,导致浒苔数量下降,角叉苔数量有小幅度上升,因此浒苔与角叉苔构成竞争关系。观察图AB,岸蟹的种群密度与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B坑在移出滨螺前岸蟹很少,是由于角叉苔占优势,浒苔处于劣势,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捕食,从而造成岸蟹数量较
153、少,滨螺数量较多。该研究涉及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2)从图C可以看出: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需要优先保护凸出基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该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由图C可知,当滨螺密度在100只/m2200只/m2时,水坑中的海藻物种数比较丰富,营养结构相对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知识总结 在种间关系中,捕食关系表现为“先增先减,后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最初时被捕食者的数量要多于捕食者的数量,这也是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一个方法。竞争关系体现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变化趋势,甚至会导致弱者灭亡。共生表现为“同生共死,荣辱与共”的关系,二者始终是同步的。答案 被滨螺取食
154、竞争 浒苔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B坑中浒苔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数量较少;由于天敌(岸蟹)数量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较多 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水坑【互动探究3】 (2010金丽衢联考)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相互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解析 捕食关系是生物界常见的
155、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增加时,捕食者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增加时,被捕食者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这又使捕食者减少。答案 B【例4】 (2010清苑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解析 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
156、失后,就会有其他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的演替过程为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人类活动常常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共同进化。 答案 B 【互动探究4】 (2010广州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C在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解析 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形成的
157、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在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会改变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 B【例5】 (2010广东调研)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 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结构及影响因素。该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故A错误;硅藻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充当生产者,故B错误;过度捕杀蓝鲸会对虎鲸、磷虾等生物的数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蓝鲸并非是对食物网影响最大的生物,硅藻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故D错误;从图中很容
158、易可以看出磷虾虽然存在于多条食物链,但它只充当第二营养级,故C正确 答案 C【互动探究5】(2010三校联考)(多选)如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有9条食物链 B能量沿食物链甲丙己庚流动,庚获得能量最多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5%,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丁和辛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一般来说,与食物链戊己庚相比,食物链甲丙己庚中,庚获得的能量较少;辛种群食物来源途径较多,因此若丙种群数量下降5%,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由食物链甲乙辛和甲乙丁辛可知丁和辛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答案 AB【例6】 (2009重庆理综)如
159、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解析 据图判断,h表示各营养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i表示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有机物,k表示通过生物的遗体、粪便等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即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各营养级的h分解消耗产生的CO2总量,A错误;流向分解者的有机物(k)经分解者分解为CO2和无机盐后才能被生产者
160、利用,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只能单向传递,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生产者中i的量,等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量加上其粪便中的量。 答案 B【互动探究6】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物系统中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解析 从碳循环的过程分析,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无机环境中的CO2库,故AB两项的叙述是错误的;C项错在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应包含分解者B;根
161、据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消耗A 25 kg。答案 D 【例7】 (2009海南卷)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和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
162、敌数量的变化是_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1)X由植物释放,可吸引甲昆虫天敌,也可驱赶乙昆虫,故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2)光信息影响两种昆虫的活动时间,甲昆虫的活动还受到其天敌的影响,故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两大来源是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的信息有光照和X物质,分别为物理和化学信息。蜘蛛捕食时感受的是蜘蛛网的震动,为物理信息。(3)物质X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驱赶乙昆虫,故甲昆虫天敌增加,因乙昆虫减少,其天敌也随之减少。 答案 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
163、给分) 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互动探究7】 (2010聊城模拟)研究人员最近人工合成了雌蟑螂吸引雄蟑螂的性外激素成分。研究人员把这种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 cm的位置,在1 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这种激素所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A蟑螂的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 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解析 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成分具有挥发性,所以在距离雄蟑螂55 cm的地方仍能发挥作用,它是一种化学信息。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
164、态系统的稳定,但本题中的生物仅性别不同,属于同一种生物,所以该实例不能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该实例中的信息传递对该物种的繁衍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答案 C【例8】 (2009福建理综)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解析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
165、性就越低。答案 D【互动探究8】 下列有关食物链或食物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食物链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B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一定越来越大C在食物网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D生态系统中引入的某种生物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解析 在食物网中,有些动物可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营养级越来越高,但动物个体并不都是越来越大;盲目引进物种很可能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 A 【例9】 (2009山东理综)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图所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
166、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曲线。(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167、。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解析 (1)人口增长率过高(如a曲线所示),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从而使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最终出现负增长的局面(如c曲线所示)。(2)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应呈“S”型曲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K/2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率,所以如果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3)假如获得的总食物量为m,当(草食)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1:1时,消耗的总的生产者即植物量0.5 m100.5 m101055 m; 当(草食)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1:4时,则消耗的总的生产者即植物量0.
168、8m100.2 m101028 m。因此,食物比例调整后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55 m/28 m1.96倍。(4)提倡晚婚晚育是为了延长世代长度(即都20岁生育的话,100年能繁殖5代,而25岁生育的话,100年只繁殖4代,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少生一代,少出生很多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大大降低了新生儿个体数。两者均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答案 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1.96 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互动探究9】 (2010苏州模拟)
16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解析 生物多样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高,稳定性越高;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与人类的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答案 D 高考链接1.(2010浙江卷,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
170、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动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即“S”型曲线及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及应用知识能力。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
171、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正确;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D正确;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答案:A2(2010上海卷,)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 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解析:本题考查啮齿类动物与植物种
172、类数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图示曲线可知,啮齿类密度低时,不同种的植物之间竞争较激烈,部分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啮齿类密度适宜时,不同种的植物之间竞争较弱,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少,所以植物种类数多;而啮齿类密度过高时,大量植物被捕食,导致植物种类减少,可见ABC项正确。D项应是植物的多样性依赖于啮齿类的密度。答案:D3(2010新课标全国卷,31)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
173、是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个。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的分析能力。(1)分析图示可知:a、b为竞争关系。(2)依据食物链acd,若d大量死亡,则c因天敌减少而增多,c增多了则更多的a被捕食。(3)a是
174、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若其大量死亡,则c和d的数量都会减少。(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轻微干扰后,该生态系统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少,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低。(5)按照标志重捕法,设c种群的数量为N,则50/N5/40,则N400(个)。答案 (低、高)。竞争c a 降低 恢复力稳定性 低 400 4(2010全国卷,5)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
175、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B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分解者;C中能量只能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D中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C5(2010全国卷,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
176、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A项,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生物种类比较单一,而草原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其群落的结构相对复杂;B项,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的是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种群分布不均匀的现象;C项,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弱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密切,温度高分解者的活动能力强,温度低分解者的活动能力弱;D项,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答案:C6(2010山东卷,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A恒温动物的/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值 D食肉哺乳
177、动物的/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数据获得信息的能力。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质积累量()较少,其/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未获取量)。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值大小无法比较。/值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答案:C7(2010上海卷,14)如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 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
178、性C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海拔4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解析: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的比较分析能力。分析图形,海拔2000米处不同物种的个体数比较接近,故比海拔3000米处物种均匀度高,A正确;图中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不同b物种个体数也不同,说明b物种中有不同类型的个体,适应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即b物种具有遗传多样性,B错;图中b、c数量的差异应是环境对不同生物选择的结果,C错;在海拔4000米处,a、b、c、d物种的数量比较接近,且都比较少,故不能明显体现遗传的多样性,D错。答案:A
179、【备战策略】本专题的知识重知识的应用,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种群数量的变化与“J”型“S”型增长曲线呈常考点,但考查形式已不再只是坐标图形式,而是表格、多曲线结合、柱状图等多种表达方式和结合的形式,复习时注重各种表达方式的转化。2单独考查群落的题较少,多与种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多个知识点和相结合综合考查,注意综合题型的训练。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每年的必考点,复习时注重结合生态农业等生态模式,熟练掌握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途径。4环境问题考查多以当前最热环境焦点为背景,复习及时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核心图解】专题九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考情分析】本专题内容包
180、括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全部内容,具体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及生物安全等。本考点主要和当前生物前沿科技热点相结合,“高起点、低落点”是本专题考点命题的最大特点,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生物试题看,高考命题在本专题有以下特点:1主要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生物学理论、主要操作过程及应用;动物细胞克隆的生物学理论基础和操作过程;单克隆抗体制备;胚胎工程的应用等。2命题形式:由于不同地区的考纳要求不同,所以山东、宁夏、广东和海南都是以选做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江苏、安徽则是选择题和简答题都有出现。由此对2011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1基因产品、基因诊断、基因治疗。2
181、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及应用。3单克隆抗体制备。4胚胎移植的应用。【核心考点整合】【例1】 (2009天津理综)为从根本上解决水稻中的高植酸问题,可将植酸酶基因导入水稻,培育低植酸转基因水稻品种。下图是获取植酸酶基因的流程。据图回答:图中基因组文库_(小于/等于/大于)cDNA文库。B过程需要的酶是_;AC过程中_(可以/不可以)使用同一种探针筛选含目的基因的菌株。目的基因I和除从构建的文库中分离外,还可以分别利用图中_和_为模板直接进行PCR扩增,该过程中所用酶的显著特点是_。(答案:大于 逆转录酶 可以 DNA DNA 耐高温)解析 解答第小问的关键是要搞清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两个概念之间
182、的区别。基因组文库为全部基因文库,cDNA文库为部分基因文库,二者的来源不同,前者为DNA用限制酶切割所获得的一定大小范围的DNA,后者为mRNA经反转录得到的互补DNA,基因组文库所包含的信息大于cDNA文库。由mRNA形成DNA是一个逆转录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是逆转录酶。因为AC两过程的目的都是筛选出含相同目的基因的菌株,可以使用同一种探针进行筛选。解答第小问的依据是目的基因的获取途径。目的基因除从文库中获取外,还可以通过PCR扩增,其做法就是通过利用图中DNA和cDNA为模板进行扩增。答最后一空时要想到PCR过程的特点及酶与温度的关系,因该过程解链时的温度较高,9095,故用的酶必须是耐高
183、温的,否则酶就会变性失活。【互动探究1】 下表中列出了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1、图2中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请回答下列问题:限制酶 BamH Hind EcoR Sma 识别序列 及切割位点 GGATCC CCTAGG AAGCTT TTCGAA GAATTC CTTAAG CCCGGG GGGCCC (1)一个图1所示的质粒分子经Sma 切割前后,分别含有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2)若对图中质粒进行改造,插入的Sma 酶切位点越多,质粒的热稳定性越_。(3)用图中的质粒和外源DNA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Sma 切割,原因是_。(4)与只使用EcoR 相比较,使用BamH
184、 和Hind 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质粒、外源DNA的优点在于可以防止_。(5)为了获取重组质粒,将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片段混合,并加入_酶。(6)重组质粒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为了_。(7)为了从cDNA文库中分离获取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然后在_的培养基中培养,以完成目的基因表达的初步检测。(答案:0、2 高 会破坏质粒的抗性基因、外源DNA中的目的基因 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 DNA连接 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蔗糖为唯一含碳营养物质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基因工程的工具与操作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185、(1)质粒为小型环状的DNA分子,环状DNA分子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经Sma 切割后在切口处每端各含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2)因Sma 酶的识别序列中全部是CG碱基对,而GC碱基对间氢键数目比AT碱基对间多,故插入的Sma 酶切位点越多,质粒的热稳定性越强。(3)若用Sma 切割质粒和外源DNA,则质粒中作为标记基因的抗性基因的结构被破坏,外源DNA中目的基因的结构也会被破坏。(4)若只使用EcoR 切割目的基因和外源DNA,则除了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和质粒连接外,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片段可能会自身连接而环化。 (5)含目的基因的片段与质粒连接形成重组质粒,需DNA连接酶将两个DNA片段的末端“缝
186、隙”连接起来。(6)重组质粒中的抗性基因是作为标记基因便于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7)目的基因为蔗糖转运蛋白基因,所用的受体细胞为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若将重组质粒导入了受体细胞,则受体细胞应能从培养基中吸收蔗糖,故应在以蔗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例2】 (2010东城区抽样测试)细胞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通过某种工程手段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综合科学技术。科学家从红豆杉的体细胞中分离出具有独特抗肿瘤的物质紫杉醇。由于全世界每年紫杉醇的需求量是4000 kg,但全世界紫杉醇的产量是250 kg,供求严重失衡,导致一些地区红豆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可以采
187、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解决这一问题。(1)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_。(2)在得到红豆杉的_后,经过消毒就可以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中除水、蔗糖、维生素、有机添加物外,_是其生长必需的,_是植物细胞脱分化及再分化不能缺少的调节物质。从该生产的目的看,得到_就可以提取紫杉醇。(答案: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矿质元素或无机盐 植物激素 愈伤组织 )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要解答第(2)小题,解题思路就是联系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图,围绕培养的各个环节。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得以表达的前提条件是离体培养,所以操作的对象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生长条件同
188、时需要适宜的营养成分、温度和pH等,其中营养物质矿质元素或无机盐是必需的。按照培养的目的,可培养到愈伤组织阶段,利用愈伤组织就可提取紫杉醇。 【互动探究2】 (2010南宁调研)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后代需要进行受精作用,植物体细胞杂交要进行原生质体的融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进行动物细胞融合,可见细胞的融合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右为细胞融合的简图:(1)若a、b分别是基因型为Hhrr、hhRr两个烟草品种的花粉,且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一对隐性纯合基因(rr或hh)的作用,在光照强度大于800 lx时两种烟草都不能生长。要想从融合细胞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基因型为HhRr的杂种细胞,较
189、为简便的筛选方法是_。(2)若a、b表示两种植物体细胞,则由d细胞形成杂种植株的原理是_,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 (3)若a、b分别为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则d细胞的特点是_。由d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普通血清抗体相比较,具有_。产上一般不能通过直接培养B淋巴细胞的方法生产单克隆抗体的主要原因是_ (4)下列各图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各阶段图解,请用箭头把代表各图解的字母按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顺序连接起来。顺序是_。(答案:大于800 lx光照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既能无限繁殖,又能产生特定的抗体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化学性质单一 B淋巴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增殖 )【例3
190、】 (2010山东卷,35)胚胎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动物繁育技术,可在畜牧业和制药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下图是通过胚胎工程培育试管牛的过程。(1)从良种母牛采集的卵母细胞,都需要进行体外培养,其目的是_;从良种公牛采集的精子需_后才能进行受精作用。(2)在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除了给予一定量的O2以维持细胞呼吸外,还需要提供_气体以维持_。(3)图中过程A称为_,它在胚胎工程中的意义在于_。(4)研制能够产生人类白细胞介素的牛乳腺生物反应器,需将目的基因导入牛受精卵,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是_;获得转基因母牛后,如果_ _即说明(答案:使卵母细胞成熟(或:使卵母细胞获得受精能力) 获能 CO2 培养液(基
191、)的pH)目的基因已经表达。胚胎移植 提高优良母畜的繁殖率 显微注射法 牛奶中含有人类白细胞介素(或牛乳腺细胞已合成人类白细胞介素)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胚胎工程的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1)在体外受精前,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要对卵母细胞进行培养,让其进一步成熟,才具有与精子进行受精的能力。(2)在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需要提供一定量的CO2,以维持培养液的pH。(3)将早期胚胎植入受孕母体的子宫中,属于胚胎移植,它在胚胎工程中的意义有:可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大量节省购买种畜的费用;一胎多产。(4)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的常用方法为显微注射法;如果母牛的乳汁中含有
192、人类白细胞介素,则说明目的基因在母牛体内已经表达。 【互动探究3】 (2010深圳质检)干扰素是能够抑制多种病毒复制的抗病毒物质。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从人的T淋巴细胞中提取干扰素基因转入牛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牛乳腺生物发生器,使牛乳汁中含有人体干扰素。如图是利用多种生物工程技术获得转基因牛的基本操作流程,请分析回答:(1)为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通常给供体母牛注射_。(2)为了能确定目的基因已经导入到受精卵,相应的载体需要有_以便于进行检测。(3)B操作指_。A应保证发育到阶段,才能进行B操作。(4)为同时获得多个完全相同的子代个体,可在进行B操作之前进行_。(答案:促性腺激素 标记基因 胚胎移
193、植囊胚(桑椹胚) 胚胎分割 )【例4】 (2010南京模拟)“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猪禽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图是该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人们种植的各种蔬菜在该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_。(2)“四位一体”生态农业主要应用了_等基本原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它的抵抗力稳定性_(填高、低)。(3)当地人希望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专家经过考察后,建议他们增加一个奶牛养殖项目。村民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并对原有的生产项目做了一些调整。他们需要调整的项目主要是_ (4)从图中
194、可知,人类生活中所需的能源来自于太阳能、沼气等。利用这些能源与利用煤炭相比,它突出的优点是_。(5)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_ (答案:生产者 物质循环再生(或物种多样性等) 低 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或原养殖家畜的数量等)减少了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污染 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析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就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解题时要考虑成分和功能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各种蔬菜是生产者,猪和人是消费者。(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此生态系统主要运用到
195、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往复利用。此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结构相当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生态系统要低。(3)如果增加奶牛养殖项目,因奶牛的食物不同于原来的家畜,所以需调整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4)太阳能、沼气等能源没有燃烧造成的污染,此优点是煤炭不可比拟的。(5)该生态工程最大的优点是废弃物中的能量被充分利用了,最大限度地为人类造福。 【互动探究4】 (2010海淀期中)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B中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的循环再生C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系统的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D我国南方水
196、网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解析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无废弃物农业”是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在农业上应用的实例;整体性原理要求,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避免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就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充分体现了系统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答案 D高考链接1.(2010浙江卷,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保留接触抑制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
197、成多层细胞B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C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 D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细胞的培养和克隆形成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动物细胞培养知识的理解。由于接触抑制,培养的动物细胞在培养瓶壁贴壁生长,只能形成单层细胞,A错误;未经克隆化的细胞系具有异质性,经过克隆以后的细胞的后裔细胞群,由于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细胞,称为纯系,其遗传性状均一,故基因型相同,B错误;二倍体细胞通常为有限细胞系,连续细胞系可认为是发生转化了的细胞系,大多数具有异倍体核型,C错误;恶性细胞系属于连续细胞系,具有异体致瘤性,可进行传代培养,D正确。答案:D2(
198、2010江苏卷,16)下列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繁殖优质奶羊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B人工授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原肠胚用于胚胎分割C利用胚胎分割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D一次给受体母羊植入多个胚胎,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解析: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胚胎工程的理解。人工授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的早期胚胎(如囊胚)用于胚胎分割,所以B选项错误。答案:B3(2010江苏卷,17)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脑血管中有一种特殊的淀粉样蛋白体,它的逐渐积累可能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免疫功能下降,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淀粉样蛋白体的产生和积累。下列技术
199、不能用于老年痴呆症治疗的是A胚胎移植技术 B胚胎干细胞技术 C单克隆抗体技术 D基因治疗技术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原理和作用的理解。胚胎移植是将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因此不能用于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利用胚胎干细胞可以被诱导分化形成新的组织细胞的特性,移植胚胎干细胞可使坏死或退化的部位得以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所以胚胎干细胞技术能用于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根据题意,只要干扰淀粉样蛋白体的存在就可以治疗老年痴呆症,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生产特定抗体,使之与淀粉样蛋白体结合形成沉淀,从而达到治
200、疗老年痴呆症的目的。淀粉样蛋白体的产生是由于某些基因的突变造成的,因此通过基因治疗技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正常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目的。答案:A4(2010新课标全国卷)请回答:(1)植物微型繁殖技术属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范畴。该技术可以保持品种的_,繁殖种苗的速度_。离体的叶肉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最终能够形成完整的植株,说明该叶肉细胞具有该植物的全部_。(2)把试管苗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时,需要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其原因是避免_的污染。(3)微型繁殖过程中,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单独使用可诱导试管苗_,而与_配比适宜时可促进芽的增殖。若要抑制试管苗的生长,促使愈伤
201、组织产生和生长,需要使用的生长调节剂是_(脱落酸、2,4D)。(4)将某植物试管苗培养在含不同浓度蔗糖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单株鲜重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如图。据图分析,随着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是_,单株鲜重的变化趋势是_。据图判断,培养基中不含蔗糖时,试管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_(能、不能)满足自身最佳生长的需要。(5)据图推测,若要在诱导试管苗生根的过程中提高其光合作用能力,应_(降低,增加)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以便提高试管苗的自养能力。(答案:遗传特性 快 遗传信息 微生物 降低生根 细胞分裂素 2,4D 逐渐减小 先增加后下降 不能 降低)解析:本题结合必修教
202、材中光合作用和植物激素的调节等内容综合考查选修3模块中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的能力。(1)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微型繁殖技术属于无性生殖,具有可以保持亲代的遗传特性、繁殖速度快等特点。离体的叶肉细胞具有全能性,是因为其含有控制该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条件,以避免微生物的污染。(3)生长素能促进生根;植物组织培养中当细胞分裂素浓度大于生长素浓度时可诱导芽的分化。若要抑制试管苗的生长,可用高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如2,4D (4)分析图示可知,随着培养基中蔗糖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逐渐减弱,而单株鲜重则是先增加后减少;因
203、蔗糖浓度为0时,虽然光合作用强度较大,但单株鲜重比较低,此时试管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不能满足自身最佳生长的需要,蔗糖浓度为1%左右时才能满足自身最佳生长的需要。(5)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减小,故要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则应适当降低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5(2010福建卷)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体内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一种糖蛋白,可用于治疗肾衰性贫血等疾病。由于天然EPO来源极为有限,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红细胞生成素主要来自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其简要生产流程如图。请回答:(1)图中所指的是_技术。(2)图中所指的物质是_,所指的物质是_。(3)培养重组CH
204、O细胞时,为便于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应定期更换_。(4)检测rhEPO的体外活性需用抗rhEPO的单克隆抗体。分泌该单克隆抗体的_细胞,可由rhEPO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答案:PCR mRNA rhEPO 培养液 杂交瘤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因工程过程的理解以及识图、析图的能力。(1)可通过PCR技术来扩增DNA分子。(2)反转录是以mRNA为模板形成DNA分子的,因此图中的是mRNA;根据图中最终的结果是分离纯化得到rhEPO,因此是rhEPO。(3)定期更换培养液,可用于清除细胞培养过程中产生的
205、代谢废物。(4)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备战策略】从近年高考来看,选修部分的题型主要以信息为材料,考查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应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同时,渗透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的考查。所以复习选修内容时,要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应对新课标高考对综合素质能力考查的要求。【核心图解】专题十 实验与探究【考情分析】生物实验是高考每年的必考内容,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题型变化来看,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
206、考察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考形式和近几年的情况,复习时应注意:(1)对于教材要求完成实验中的有些内容尤其是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等,要准确记住,比如颜色反应,叶绿体中色素分离和提取的试剂等等;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比如有丝分裂时装片的制作等实验;(1)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还应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说出设计原理和方法,评价自己的实验。也就是说,要能从所学的实验中提炼、归纳可以应用到生活的知识,如建立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等,并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其解决问题。这类要求不但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实验的思想,比如要验证甲状腺激素的
207、作用。如果只是会实验方法,可以设计实验,而不懂得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那么设计出来也不会太完美,这类实验往往依托于教材已知的实验,是课本实验的拓展和外延;(3)新课标要求培养探究能力,一般步骤包括作出观察现象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交流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考生往往在这部分失分较多,这部分内容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设计方案,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考察比较广泛,在平时应该多注意培养。【核心考点整合】【例1】 (2009江苏卷)回答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实验问题。(1)下列4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_(填序号)。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 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
208、的分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2)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 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图中AB处的颜色分别是_。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 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_。如果将步骤二中浸润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80条件下
209、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为更准确地判断A处颜色,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是_、_。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_ 解析 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的基础知识,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1)中盐酸处理后细胞死亡,中红细胞吸水破裂后血红蛋白才能释放出来。(2)由于发生质壁分离,A处为蔗糖溶液,为无色。B处为细胞质,有叶绿体显绿色。要观察清楚无色的部分,需使视野稍暗些,需要改变光圈大小、调节反光镜(或调节电光源亮度)。高温使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A处,故A处为绿色。改变光圈大小 调节反光镜(
210、或调节电光源亮度) 高温下细胞膜、叶绿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A处答案 无色、绿色 红色、绿色 改变光圈大小 调节反光镜(或调节电光源亮度) 高温下细胞膜、叶绿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A处 【互动探究1】 将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置于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光镜下可观察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细胞壁收缩作用导致液泡失水 B原生质层收缩作用导致液泡失水C细胞壁渗透作用导致液泡失水 D原生质层渗透作用导致液泡失水解析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失水收缩、中央液泡逐渐变小。细胞壁为全透性,收缩性小。答案
211、 D。【例2】 (2010广东卷)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DNA 甲基绿 红色 脂肪 苏丹 橘黄色 淀粉 斐林试剂 蓝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A B C D解析 错误:DNA遇甲基绿呈现绿色;正确:苏丹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错误: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糖的,淀粉不属于还原糖,而且斐林试剂与还原糖水浴加热后呈现砖红色沉淀;正确: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答案 D【互动探究2】 (2010泰安模拟)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B色素始终在滤
212、纸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C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D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解析 叶绿素a和叶绿素b呈绿色,所以光合色素提取液呈绿色。未见色素带,可能的原因是没有提取到色素或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使色素溶解在层析液里等。若材料为黄化叶,操作正确应能见到胡萝卜素、叶黄素的色素带。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操作时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层析液沿滤纸条扩散时,溶于层析液的色素也随之扩散。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答案 C【例3】 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
213、,调查表明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时间(年) 鼠种群数量(只) X种群数量(只) 1 18900 100 2 19500 120 3 14500 200 4 10500 250 5 9500 180 6 9600 170 7 9500 180 8 9600 170 (1)据表分析,鼠种群与X种群的关系是_。若在第9年间,大量捕杀物种X,则第10年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2)对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由于鼠类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3)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若调查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采
214、用_法。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土样中收集小动物,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写出完善该装置的做法:_。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的工作是_。解析 (1)两个种群异步增长,最可能是捕食关系。捕食者减少,在一定时期内,被捕食者的数量会增多。(2)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若标记使重捕率降低,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大。(3)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调查土壤小动物时不宜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 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了土
215、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的目的。答案 捕食 增多 大 取样器取样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用肉眼或仪器认真观察并分类、统计和分析 【互动探究3】 (2010广州综合)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研究XX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好选择调查何种遗传病以及采用的方法是A白化病;在周围熟悉的410个家系中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苯丙酮尿症;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解析 明确被调查的遗传病最好是单基因遗传病,可排除D(因为多基因遗传病是由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其遗传方式很难确定
216、);明确只有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才能知道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群体中随机调查,只能得到遗传病的发病率,可以排除AC答案 B【例4】 (2010宝坻联考)若证明某玉米新品种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玉米,请用所学的方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实验原理:_。材料用品:新鲜的普通玉米子粒,新鲜的新品种玉米子粒,研钵,试管,漏斗,纱布,吸管,清水,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量筒。方法步骤:将两种玉米子粒分别进行_,制备组织样液。取AB两支试管,向A中加入新品种玉米组织样液2 mL,B中加入普通玉米组织样液2 mL。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_,摇匀,再分别加入3滴_,摇匀。观察_。预期的结果:_。 解
217、析 本题实验目的是“证明某玉米新品种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玉米”,实验的自变量是玉米,因变量是蛋白质含量,通过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通过颜色深浅比较蛋白质含量的高低。 答案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研磨 双缩脲试剂A液 双缩脲试剂B液 颜色变化并比较紫色的深浅 新品种玉米子粒组织样液(A试管)紫色较深 【互动探究4】 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问题。豆科作物的根瘤菌能够固氮,而禾本科植物不能。所以在农业实践中,将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间作以提高禾本科植物的产量。研究发现产量提高与土壤中吸收氢气的细菌有直接关系,为探究其中的具体机制,进行以下三个实验。【实验一】
218、假设:豆科植物固氮反应能产生氢气,且氢气被土壤吸收。供选材料:豆科植物苜蓿苗,禾本科植物小麦苗,灭菌的沙子,普通土壤。供选仪器:收集氢气的设备。实验方案:(1)若假设成立,完成下表植物名称 种植的基质 实验结果(有无氢气) 实验组 土壤 无 对照组 实验结果:实验组土壤中无法测得氢气,其余见上表。答案 苜蓿苗 小麦苗 沙子 有 沙子 无 土壤 无【实验二】为探究氢气通过何种途径被土壤吸收,进行如下假设。假设:氢气被土壤中的细菌吸收。供选材料:苜蓿苗,普通土壤,抗生素(根瘤菌不敏感),杀真菌剂,2,4D,萘乙酸。供选仪器:收集氢气的设备。实验方案:(2)针对假设,在实验中除了选择_和_分别对土壤
219、进行处理后栽培苜蓿苗,还需使用_的土壤栽培苜蓿苗作为对照。实验结果:(3)若假设成立,针对实验方案描述实验结果:_ _。答案 抗生素(杀真菌剂) 杀真菌剂(抗生素) 不予处理 用抗生素处理的土壤种植苜蓿苗可以收集到氢气,用杀真菌剂和不予处理的土壤种植苜蓿苗均无法收集到氢气 高考链接1.(2010天津卷,3)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以下操作和结论正确的是A剪取5 cm根尖,用酒精和吡罗红混合液解离染色B上图是高倍显微镜下调节细准焦螺旋看到的视野C持续观察,视野中的K细胞将分裂成两个子细胞D视野中,N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M细胞的一半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基础实验的操作和注意事项,意在
220、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剪取根尖23 mm,然后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解离,漂洗后再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从图中可清晰观察到染色体形态特点,故为在高倍显微镜下调节细准焦螺旋看到的视野;因解离时解离液中的盐酸已经把细胞杀死了,细胞不能再分裂,故持续观察K细胞,其形态不再变化;M细胞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为中期细胞,N细胞刚分裂成两个,为末期细胞,N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M细胞的2倍。答案:B2(2010天津卷,5)下列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米
221、2)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解析:本题考查物种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数据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总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样方法获得该数据;因种数、产量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总种数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流经草原的总
222、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旱生植物的丰富度为植物总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是40、49、62种。答案:D3(2010江苏卷,19)根据下列相关实验操作,预期结果合理的是(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0.2 g/mL和0.3 g/mL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 0.2 g/mL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将豆腐分别置于10、20、30的环境中,观察并比较毛霉生长的情况 在10环境中毛霉生长最好 调查并比较同一地段甲区(腐殖质较丰富)和乙区(腐殖质不
223、丰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甲区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更高 用两种不同浓度2,4D溶液分别处理月季插条形态学下端,观察并比较扦插后的生根数 低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总是更多 A实验 B实验 C实验 D实验解析:本题考查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腐乳的制作、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和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等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课本实验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因此A选项错误。毛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1518,所以B选项错误。腐殖质越丰富的环境中,土壤中小动物越多,所以C选项正确。在最适浓度前,随2,4D浓度的增加,插条生根数量增
224、加,故D选项错误。答案:C4(2010上海卷,26)下图中代表新鲜菠菜叶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结果,则下图所示结果最有可能来自A水培的洋葱叶 B生长的柳树幼叶 C培养的衣藻 D秋冬的银杏落叶解析:图结果显示无叶绿素a和叶绿素b,ABC项的细胞中都含有叶绿素,只有D项,几乎不含叶绿素。答案:D【备战策略】1 准确地把握实验 目的实验目的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灵魂 ,所有实验步骤的设计都要围绕实验目的这一核心来进行。所以在进行实验设计前首先要认真审题 ,在审题中明确实现本实验目的的科学原理 ,弄清该题要验证或探究的是什么样的生物学事实。一般在题干中有“ 验证” 、“ 证 明” 、 “ 探究 ”, 其后内容就是
225、实验的目的。如判断实验是定性实验还是定量实验,若是定性实验,是观察群体还是观察个体,是观察生物个体还是观察个体基本单位 :若是定量实验 ,要注意是测生化反应中反应物的变化量,还是测生化反应中产物的变化量,是观察群体代谢量还是个体代谢量等等。2 .认真地分析实验原理 这是完成实验设计题的关键,如“ 探索酶活性与温度关系”的实验原理是:淀粉遇碘变蓝 ,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掌握这一原理就等于了解了 :可利碘液对淀粉是否水解进行检测( 是否出现蓝色 ) 。 3. 设置对照实验遵循的实验原则 (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他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 对等的实验):单因子变量原则,即
226、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实验 ,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设置对照原则,即实验中设立对照组,使实验结果具说服力。对照实验设置关键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 “其他条件的完全对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为此,设立对照组时,只须明确写出单一变量内容 ,其余条件( 无关变量,培养条件等)用 “其他条件与( 甲)对照组相同”即可。【核心图解】附录 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生物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
227、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
228、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1理解能力(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实验与探究能力(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229、。(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3获取信息的能力(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4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二、考试范围与要求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内,选考部分在新课程标准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
230、和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内。必考部分的试题考生是必做的,选考部分的试题考生需要在规定的选考内容中选择,具体选考内容由各省区自行规定。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和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和的含义如下: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生物知识内容表(一)必考部分知识内容要求1-1 细胞的分子组成(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3)水和
231、无机盐的作用*1-2 细胞的结构(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2)多种多样的细胞*(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5)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1-3 细胞的代谢(1)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4)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6)细胞呼吸*1-4 细胞的增殖(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2)细胞的无丝分裂*(3)细胞的有丝分裂*1-5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1)细胞的分化*(2)细胞的全能性*(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2-1 遗传的细胞基础(1
232、)细胞的减数分裂*(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3)动物的受精过程*2-2 遗传的分子基础(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3)基因的的概念*(4)DNA分子的复制*(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2-3 遗传的基本规律(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4)伴性遗传*2-4 生物的变异(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2-5 人类遗传病(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2)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
233、其意义*2-6 生物的进化(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1 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2)其他植物激素*(3)植物激素的应用*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3)人脑的高级功能*(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稳态的生理意义*(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3-4 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
234、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特征*(4)群落的演替*3-5 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6 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实 验要求4-1 分子与细胞(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壁分离和复原(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9)
23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二、考试的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4-2 遗传与进化(1)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2)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三、考试的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4-3 稳态与环境要求(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2)模拟尿糖的检测(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4)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5)探究水族箱(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四、考核目标与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生物知识内容表(二) 选考部分 生物技术
236、实践知识内容要求5-1 微生物的利用(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2)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利用(3)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一、考试的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5-2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1)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2)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3)植物的组织培养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一、考试的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内容要求6-1 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诞生*(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3)基因工程的应用*(4)蛋白质工程*6-2 克隆技术(1)植物的组织培养*(2)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3)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6-3 胚胎工程(1)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与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2)胚胎干细胞的移植*(3)胚胎工程的应用*6-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2)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3)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6-5 生态工程(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2)生态工程的实例*7-1 基因工程掌握程度参考本考试大纲中的:一、考试的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DNA的粗提取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