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特点(1)更迭快:轿子、马车等逐渐被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火车、汽车、电车等交通工具日趋重要。(2)不平衡: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2人力牵引(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3机械牵引(1)轮船: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2)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
2、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一个新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3)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5)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6)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7)飞机: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4现代交通的发展特点(1)发展快速:所有省份实
3、现了飞机的运营。(2)层次多样:传统的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误区警示 近代中国修建铁路的作用与今天不同,近代铁路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修建的,所以是以损害国家主权为代价的,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手段之一,结果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灾难。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2)历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2电信事业(1)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
4、设电报线。发展: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2)无线电报:创设:1906年。发展: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3)电话:开端:1882年,传入中国。发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邮政和电信合一。地位:目前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归纳总结 推动近代邮电事业发展的因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2)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军事、政治发展的需要
5、,邮电通信设施逐渐完善。(4)政府的推动和倡导。群众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主题一中国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特点1原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2)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3)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中国的交通。2特点(1)中国近代的交通工具大都是从外国传入的,交通运输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2)铁路、水运、航空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中国交通运输业开始了近代化进程。(3)交通工具(运输业)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比乡村发展快。(4)各种形式的交通工具并存。(5)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
6、家。材料一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1)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答案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中国近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中国人闭目塞听,思想落后。材料二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代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2)材料中“进步”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答案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7、;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图示法理解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六大特征主题二交通与通信近代化的影响1从客观上看:西方列强的活动促进了中国交通、通信方式的近代化,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以及与国际社会接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从主观上看:列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在华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本质上是一种侵略活动。材料一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 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
8、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1)材料表明唐代驿传通讯有何特点?答案驿站及从事驿务的人员多,耗费人力、物力较大。邮驿的种类较多。邮驿制度比较完善,组织和邮递速度达到很高的水平。材料二由清政府投资,于1907年2月建立的上海电话局,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政府主办的电话局。上海电话局是以始于1902年的商办电话为基础组建的,它的开设,打破了自1882年2月上海出现外商电话公司以后,上海电话通信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摘自上海档案信息网(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9、识分析近代中国通讯手段变化的原因。答案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政府(清政府或民国政府均可)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通信工具进步的“一、二、三”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1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 B C D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
10、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那时候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交通。故排除含有的选项即可。2“铁路经过的地方,洋货倾销,旧式交通运输骤被弃置,失业农民和游民数目剧增。运河运输被沿海轮船代替,运河河道成为废物,沿河城市衰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在华修筑铁路 B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C运河河道年久失修 D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铁路运输和轮船运输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旧的交通运输工具被废弃,失业农民大量出现,沿河城市衰落。这些本质上是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3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公司打工,后来他到与之相邻的中
11、国第一家从事江海运输业轮船公司工作。他应生活在()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4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乘客不分男女座”这句话,这和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伦理道德有违。故选D项。5上海是近
12、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为相隔万里的上海与福建茶叶价格同步变动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B、C、D三项均无法实现远距离的信息实时传播。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毁路口号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旋再毁坏大轮船”的揭帖。材料二“马拉火车”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
13、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材料三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1898年,袁世凯进贡一辆奔驰轿车给慈禧太后作寿礼。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请回答:(1)西方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目的是什么?(2)“马拉火车”和奔驰轿车被“打入冷宫”说明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3)综合三则材料所述,你得出怎样的认识?答案(1)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4、2)说明: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不能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影响:阻碍了中国交通工具的革新和近代化进程,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封建、落后的思想是阻碍中国进步的重要原因。(或中国要富强,必须解放人们的思想,紧跟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基础巩固1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汽车B西方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中的“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判断,他们可能会乘坐轮船招商局的轮船。故答案为C项。2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和发展,
15、最符合历史潮流的是()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D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近代化是最进步的历史潮流,体现了近代世界发展大势,而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和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选D项。3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经计划利用外资60亿,十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并说:“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这说明()A西方国家乐于帮助中国修筑铁路B修筑铁路的重要性高于维护民国C修筑铁路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D中国的经济实力足以修筑大量铁路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B、D三项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民国之生死存亡”得出答
16、案为C。4“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业 B新式水运业C航空运输业 D电报电信事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关键词“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D项最符合题意。5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材料信息“匆匆匆!催催催
17、!”可以判断这是对火车的描述。61908年4月3日申报这样报道:“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仪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史料说明了()A国民政府建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B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C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走向近代化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答案C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从“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仪式”分析,材料说明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走向近代化。A、B两项在时间上错误;D项材料不能反映。能力提升7某清朝小吏曾说:“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鲜。”上述材料()A说明封建思想阻碍了新生事物的发展B说明交通的发展促
18、进了思想解放C不赞成在中国发展交通事业D看到了发展交通事业的益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出这位小吏已经看到了火车“利于民生”,故本题选择D项。A、B两项与材料无关;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8“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答案C解析国文教科书的课文已有电话的内容,说明当时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A、D
19、两项材料不能直接反映;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B项。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等中餐西餐马车、轿子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
20、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原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3)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学习思考】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教材第70页)提示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 、电子信件等。【自我测评】(教材第70页)1阐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们对民众生活
21、的影响。提示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牵引到机械动力牵引的发展过程,通信工具经历了有线方式到无线方式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地更新发展,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2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请谈谈这方面的具体表现。提示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通配套基础设施上,带来的后果就是交通工具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在通信工具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发展不平衡、不同步,主要体现在线网的架设、通信工具的数量
22、上。由于许多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落后,线网很难通入,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信工具的数量不多。而东部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无论在线网的涵盖区域还是通信工具数量的百人拥有数都绝对处于优势。【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71页)以上材料介绍的是18651869年中英、中美条约交涉前后,清政府官员沈葆桢对于外人铺设铁路的态度。阅读后请思考: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有哪些?试对此做一简要评价。提示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的问题上持反对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有:铺设铁路会“占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影响到自身的统治。评价: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官员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但也是符合其阶级立场的。对于官员来说,西方机器的引进必然破坏社会结构,造成人口的自由流动,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自身的统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西方技术的传入,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当它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以后,必将势不可挡,进而更加加速社会的变动。后来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