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地形图的判读本节课是初一地理第一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后面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其他等值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案例描述: 活动一:了解山体的具体地形部位 1、导入:有句成语叫“开门见山”,它的原意指地球上山地这种地形很多。我国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同学们虽然不能“出门见山”,但是“见山”“爬山”却非常普遍。你们是否真正认识山呢?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将真正认识山,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2、老师出示
2、自制的山体模型,请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山体的具体地形部位。 3、教师纠正、点拨,如山峰应为山顶,悬崖应叫陡崖。 4、学生观察自制模型,体会各种地形的特点,着重让学生认识山脊、山谷和鞍部的形状及特点。 (采用开门见山的成语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进入新知的探究,对新课的教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接着让学生在山体模型上找出具体的地形部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为后面学习各种等高线地形图作好了铺垫。) 活动二:制作山体模型 1、学生分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 要求模型必须具备高低不同的两个山顶,陡缓不同的两种山坡;还要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 2、教师巡视检查、
3、指导,参与学生的制作过程,把做得较成功的展示给大家欣赏、借鉴;帮助学生在已做的雏形上使山脊、山谷的凹凸更加突出。 3、找出自制山体中的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发及两个山顶的相对高度指的是哪部分。 (在用橡皮泥制作山体模型的过程中,学生们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交流过程中,生生互补,集思广益,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宽了知识,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三:绘制等高线 1、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在演示的过程中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的定义。 2、小组活动:各小组用自制模型,按电脑示范方法水平切割成四块,依次从山脚到山顶把每块底截面线绘在白纸上。这
4、样,实现从立体图到平面图的转换。 3、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例如有的小组切割不是按垂直距离,而是按相同的斜坡距切割。发现做的好的及时表扬,如有的小组两位同学负责切割模型,两位同学负责绘图,标出海拔,分工合作,任务完成得又有序,又快。 (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直观地把抽象的等高线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把等高线等概念放到实践操作中感知,让学生在绘制等高线的过程中体会到等高线的特征。通过眼、手等感官直接感知到了等高线的绘制方法,思维得到了升华,头脑中已深刻地留下了形象,对等高线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活动
5、四:探究学习 1、小组活动:让学生对照已完成的山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 (1)思考:陡坡和缓坡地等高线地形图上疏密情况如何? 讨论交流: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 (2)在地形图上用字母、图例和注记标明地表形态的具体部位: 2、出示问题:如果没有对照山体模型,有些学生很难把山脊、山谷位置标正确,那么只有等高线地形图时,又应如何区分山脊和山谷呢? 3、请各组讨论,找出解决办法。各组学生在仔细对比观察立体模型和平面地形图后,会发现,山脊、山谷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态虽一致,但等高线高低变化趋势却刚好相反,教师表扬成绩后归纳总结,山脊、山谷异同点。 4、教师归纳: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6、; 山谷: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凸出。 5、小结五种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课件出示)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小组制作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主要是想通过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学生通过比较山体模型各部位与各种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分析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充分合作,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在学生交流自己想法时,不仅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分析: 地形图的判读这本部分教学内容是以认知地形图为中心容
7、量大,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不仅仅靠教师口头讲解和几幅图片就能形成空间思维和认识、运用地图的。因此,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形象、直观,把各种地表形态与地形图紧密联系在一起比较分析,便于初一学生理解接受。,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围绕这个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设计学生活动用橡皮泥捏实物模型,根据实物模型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再根据模型来指导学生自己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自己找到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在学中
8、玩玩中学的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生活中的较熟悉的山体模型逐渐抽象出各种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了等到高线地形的建模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等高线并不神秘,地理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整个教学过程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本节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
9、生在动手活动中思考、在观察活动中分析,把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形象具体地烙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活动,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应该说整堂课圆满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对于个别学生和小组的回答教师没有给予他们适时适当的表扬和表现机会,没有调动起他们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反馈时也可以设置一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小问题让他们解决,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更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