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政治运动、经济发展、民主思想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轮船、汽车等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等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交流,西方礼仪也使中国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民俗风情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土洋并存、中西合璧,但趋势是逐步近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受国内政治影响、经济制约和思想束缚,人们的生活单调、呆板。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信息交流和社会习俗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了解近代以来
2、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变化中的男女服饰_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主要表现(1)男子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与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长袍马褂并行不悖。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2)女子服饰女性服装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20世纪
3、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经过多次改革与创新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3)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中山装和苏式服装。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由于受政治的影响,流行军装和“干部服”。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_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主要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室建筑的演进 _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流
4、行于北方乡村或城市,是普通居民的住房。西式住房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主要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出现中西合璧的特征,同时,西式的家具陈设也受到人们的欢迎。习俗风尚的变革 _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婚丧礼俗的变迁(1)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
5、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2)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3)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地位得到提高。【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
6、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生活,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域。【易错提醒】有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几个误区(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近代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分子阶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名师点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随着戊戌变
7、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文明化、民主化。【图示记忆】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示意图2“一、二、三、四”认识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侵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比较早,也较为深入。(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3)通商口岸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血缘关系受到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近现代机器工业冲击下的两性关系与女权运动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革,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随着妇女家庭
8、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联系的扩大,男女社会权利趋向平等。20 世纪初,女权运动在欧美各国广泛展开,西方发达国家的妇女相继获得了普选权。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与影响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史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等中餐西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因素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形容古代婚姻的封闭性,没有个人自由,由封建大家庭所决定。依据史料,中国
9、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提示 表现: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原因: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到中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等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2近代妇女解放的原因史料 (江浙一带)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联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摘编自1888年4月1日申报指(势头)蓬勃旺盛地兴起。形容广大妇女观念的转变,成群结队入城做女工。史料表明近代中国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提示 现象:广大妇女走出家
10、门,纷纷放弃耕织生活而入城做女工。原因:随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男女平等的观念流传开来。3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影响史料在新中国,结束了缠足的习俗,妇女可以自由选择婚姻伴侣,可以当教师、护士、卡车司机以及可以从事各种劳动的工人,可以做农民,也可以造机关枪和碉堡。在极度危急的情况下,妇女可以作为战士在前线战斗。许多妇女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表彰。一些妇女成为党的干部。 (美)迈克亚当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清朝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孙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缠足。到了“五四”时期,缠足更成为各派革命运动和激进分子讨伐的对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曾撰
11、文痛斥缠足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新中国成立以后下决心消灭小脚,中国的妇女才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形容妇女地位的变化,走出家门,从事各种工作。根据史料,说明新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历史影响。提示 变化:结束缠足;婚姻自主;从事各种工作;担任领导职务。历史影响:冲击陈旧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壮大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生活、社会秩序的稳定。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
12、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
13、的奋斗目标。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服装变化特点史料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生活图一身穿列宁装的女子图二身穿流行服装的女子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深受“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说明新时期服饰受开放的思想观念影响。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服饰变化的什么特点?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服饰变化由简单朴素到五彩缤纷彰显个性。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2民居特点史料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
14、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画线部分说明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根据史料,指出民居变化的特点。提示 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
15、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近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习俗的变化1摈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古代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其表现有:在社交礼仪上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2摈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的观念所代替。其表现有: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这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等。3近代人们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
16、追求奢侈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对点演练】1(2019平顶山高一期末)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文化教育日渐衰落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选C。题干未提及农业、工业的结构变化,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教育有所进步,故B项错误;题干中“小足板子洋烟袋”反映出保守势力崇尚西方产品,题干中“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出新兴知识分子崇尚西方新式科技类的产品,故C项正确;“西化”一词不妥,故D项
17、错误。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对点演练】2下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
18、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是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的行为代表“崇尚西法”,而保留一部分的行为表示“保存国粹”,说明时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1(2018四川学考)旗袍(如下图)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成为中国较为流行的女子服装;50年代后旗袍渐渐被冷落;80年代之后逐渐复兴。这说明()A中式旗袍本身极具争议B审美习惯见仁见智C时代变迁影响社会生活D服饰文化变化多端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旗袍的流行程度随时代而变化,体现了时代变迁影响社会生活,故选C项。2
19、宣传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特征。右图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它能够反映()A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B一批新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C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影响D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解析:选C。由20世纪80年代的宣传画看出,男青年穿牛仔裤,女青年穿高跟鞋,这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影响,人们由穿得暖向穿得美转变,故C正确。3(2018广东学考)近代中国出现大规模“断发易服”现象是在()A辛亥革命之后B五四运动之后C国民革命之后 D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析:选A。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中国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故选A项。4(2018浙江学考)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20、:“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选A。“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指的是庚子年已过去,而旧的习俗尚未改变。从“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知,这是受缠足观念的影响,故选A项。5(2019龙岩一级达标校高一期末)1935年上海某集体婚礼,新郎均着蓝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红色旗袍,披白纱,持鲜花,互相挽着手步入礼堂,按照司仪宣读名单顺序,先向孙中山像三鞠躬,然后双方相互两鞠躬,再向证婚人一鞠躬。这表明()A婚嫁习俗
21、呈现文明趋势B上海人民观念非常先进C政府操控人民婚姻习俗D城市婚俗已经完全西化解析:选A。从材料集体婚礼和婚礼仪式可知,改变了传统婚礼的封建色彩,趋于文明化,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文明程度不均衡,在上海地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在婚礼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所以城市婚俗不能完全西化,故D项错误。6(2018海南会考)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这种变化反映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提倡()A反帝爱国B民主科学C婚姻自由D
22、男女平等解析:选D。从“匹夫有责”到“匹妇有责”,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故选D项。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习思考1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提示 从穿着的角度来看,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采取和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革除陋习的措施与法令,为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铺平了道路;从社会思潮流行的角度来看,民国初期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因而,新政府仿效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社会上兴起一股西化思潮。2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提示 略。3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
23、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 从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19世纪下半叶,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二、史学争鸣对于这一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提示 略。三、自我测评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呈现出什么特征?提示 服饰:古代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近现代向美观、平民化转变;饮食: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居室建筑和家具陈设出现西化趋向。特征表现为从封闭走向开放,中西合璧。2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
24、迁的影响与作用。提示 使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简化了繁琐的习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四、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清朝入关以来,中国服饰演变出现了怎样的趋势?分析其原因。(2)概括、分析20世纪末世界时装舞台出现“中国风”的原因。提示 (1)满族入关后,强制推行游牧民族服饰,带有浓郁的大自然风韵;后来由于两族人民接触广泛、频繁,其形制渐趋宽大;到19世纪末,由于机器工业的推广,变法维新的开展以及出国留学人员渐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着西服、剪辫子的必然趋势。(2)20世纪末,飞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觉得
25、越来越远离自然,于是世界时装舞台上出现了“中国风”。 (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的服饰发生巨大变化。下图服饰反映的共同特点是()A古为今用B中西合璧C彻底西化D去繁就简解析:选B。根据所学,中山装和旗袍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中中西合璧的产物,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2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解析:选D。改革开放以后追求时尚成主流,故A项错误;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相互吸收融合,故B
26、项错误;C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材料“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状”可知,辛亥革命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故D项正确。3“新礼服兴,翎袍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解析:选C。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主要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没有涉及剪辫子,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没有涉及爱国帽等服饰,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兴起了新的服饰、主张剪掉长辫子、改为公历
27、纪年等,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运动,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420世纪初,有竹枝词反映京城一些酒店风貌:“不供匕箸用刀叉, 世界维新到酒家。短窄衣衫呼崽子, 咖啡一盏进新茶。”这反映了当时的北京()A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B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餐饮D西方餐饮文化逐步渗透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北京地区一些酒店风貌的变化,并不能说明这些变化是先进习俗,也不足以说明旧习俗被取代,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在社会习俗变迁中的作用,故B项错误;一些酒店风貌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民众普遍接受西式餐饮,故C项错误;刀叉、咖啡等在北京一些酒店出现,说明西方餐饮文化逐步渗透
28、到北京,故D项正确。5我国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A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崇仰媚外的民众心理C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D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解析:选A。材料中传统的中式建筑沿街立面却是西式风格,这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选A项。6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女子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此则广告最早可能出现在()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期C20世纪中期D21世纪初期解析:选B。材料中征婚广告反
29、对女子缠足,主张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新思想,此广告最可能出现在辛亥革命后,当时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B项。7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云:“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主要反映了()A政局更替推动习俗变迁B废止缠足法令成效显著C革新传统陋习进程艰难D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解析:选C。材料未突出政局更替,并且也未反映出习俗有明显的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知废止缠足法令成效并不显著,故B项错误;根据“争奈人多足似弓”“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废止缠足、革新传统陋习进程艰难,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艰难,
30、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错误。8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上的人说“青天白日之下用不着这个废物”。这表明当时社会上()A主动破除旧俗与陋习 B全盘接受西洋新风俗C肤浅理解破旧与革新 D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解析:选C。上元节即传统的元宵节,不是陋习,故A项错误;漫画中体现不了全盘接受西方新风俗,故B项错误;根据漫画中的青天白日可知,时代背景是民国时期,漫画中的人把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作为破旧手段的理解是肤浅的,故C项正确;对传统的否定并不能反映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父母之
31、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32、单位:%)项目年代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学历10.611.712.625.3(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所呈现的基本趋势。解析:(1)由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材料二“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得
33、出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第一小问经济基础,由材料一“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材料二“姊妹们加紧生产”得出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家庭关系,由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材料二“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得出从传统纲常伦理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第三小问社会条件,由材料二“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得出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由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得出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由材料二“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得出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由材料三择偶项目标准的变化得出择偶标准的多元化;由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比值不断减小得出男女双向性选择;由本人成分、政治面貌比值不断减小得出政治色彩减弱;由学历比值不断增加得出重个人能力。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基本趋势:择偶标准的多元化;男女双向性选择;政治色彩减弱;重个人能力。 -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