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师大第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含解析)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进。回答下列小题。1.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_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 世界观和方法论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 思维和存在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
2、个问题叫做( )A.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C. 物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D. 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答案】1. C 2. A【解析】【1题详解】C: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故C入选。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故A不选。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但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故B不选。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对子,但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故D不选。故本题选C。【2题详解】A: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
3、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故A正确。BC:选项BC与题意不符,不选。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涉及的是对二元论的认识,与题意不符,不选。故本题选A。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 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C. 对思维和存在哪个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D. 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A不符合题意。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
4、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并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不符合题意。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符合题意。C: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4. “在每个人的身上阳光同样的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却有浅有深”。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 意识决定物质B.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C. 物质决定意识D. 意识与周围事物无关【答案】B【解析】【详解】B:材料中“在每个人的身上/
5、阳光同样的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上/阴影却有深有浅。”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就是说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观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B符合题意。A: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A错误。 C:材料这句话强调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没有体现物质决定意识,C与题意无关。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是与周围事物无关,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5. 从哲学上看,下边漫画体现了A.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B:“我不叫,太阳就不出来”,这夸大了意识的作用,犯了
6、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B正确。ACD: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决定万物,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本题选B。【点睛】6.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党的思想路线之一。“实事求是”中的“是”,在哲学上指( )A.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 规律性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 客观存在【答案】B【解析】【详解】B: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B应选。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实事”,A不选。CD:均不是哲学上“是”的内涵,CD不选。故本题选B。7. 文字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东巴象形文字是一种
7、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它夸张、简约、气势生动,在丽江、中甸等纳西族地区沿用达十多个世纪。图是东巴文中的“太阳”和“月亮”,从中我们获得的哲学启示是A.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B. 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C. 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D.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D:文字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巴文中的“太阳”和“月亮”是对月亮的一种能动反映,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正确。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A错误。B:意识活动属于主观性活动,没有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排除B。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没有主观随意性
8、,C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8.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科学的物质观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答案】D【解析】【详解】A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B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仅是一种宝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因此,还不是科学的物质观; C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不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正确,题中“水是万物的始基”、“水者,万物之本原也”,都强调水是世
9、界的本源,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故选D。【点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9. 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A.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B. 世
10、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 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答案】C【解析】【详解】AC: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A说法错误,C正确且符合题意。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二者不能相互转化,B说法错误;D :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0. 如图漫画你的心境(“这世界上至少有一个地方你可以控制-你的心境”)所体现的哲理是 ( ) A. 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B. 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 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D. 人的
11、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A: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觉的改造客观世界,故排除A。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故排除B。C:意识在什么条件下也不能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故排除C。D:由漫画中的语句可看出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选D。故本题选D。11.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 )A. 阶级性B. 科学性C. 反思性D. 实践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D:“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句话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性
12、,D正确。ABC:“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并不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反思性,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12.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
13、辍广。”这句话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A. 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C. 认识事物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D.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答案】D【解析】【详解】D:“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意为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说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符合题意。ABC:材料侧重规律的客观性,没有涉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如何认识事物,ABC排除。故本题选D。13. 读图。“生活在不同高度的人,会有不同的视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就要( )A. 承认世界的客观性,有颗随遇而安的平常心B.
14、 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寻找的新的“站位”C. 听从命运安排,强调客观环境对个人制约作用D. 把个人意志放在决定环境的位置,任意而为【答案】B【解析】【详解】B:“生活在不同高度的人,会有不同的视野”,说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必须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寻找新的“站位”,B应选。AC:与题意是相悖的,AC不选。D:说法错误,要充分发挥个人意志的作用,而不是决定,D不选。故本题选B。14. 荀子在大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 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 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
15、客观规律C.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D. 在人与自然之间,认识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答案】B【解析】【详解】A:人不仅要服从自然,也要改造自然,A错误。B:荀子的话强调的是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B正确。C: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C错误。D:“在人与自然之间,认识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错误。故本题选B。15. 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
16、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 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 A. 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B. 认识是具有生动和具体的特性C. 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D. 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答案】C【解析】【详解】A: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即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知识的学习、传递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是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真知,A说法错误。B:选项表述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B排除。C:小鱼脑海里的奶牛的形象是由它自己想像完成的,当然也听了青蛙的描述。这个故事说明人的认识的形成是要受到主观认知和客观实际制约的,C符合题意。D:题意主旨不涉及“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
17、和发展的”,而是强调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6.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世界因互联网而丰富多彩表明A.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B. 联系是客观的,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C.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D.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答案】A【解析】【详解】A符合题意,世界因互联网而丰富多彩,因互联网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拉近了彼此间的联系,表明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B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是人在事物的联系面前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
18、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C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具备,两个事物之间才会存在联系;D错误,不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客观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故本题答案为A。【点睛】联系具有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17. 下面漫画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力、体力以及各种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优秀,也许你在某个方面略胜一筹,但在其他方面,别人却会领先”。下列说法与漫画寓意相符的是A. 百尺竿头,更
19、进一步B.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C.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D.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联系、发展、矛盾。“每个人的智力、体力以及各种能力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优秀,也许你在某个方面略胜一筹,但在其他方面,别人却会领先”是说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A: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强调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不符合题意,A排除。B: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揭示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符合题意。C: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不符合题意,C排除。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0、,强调的是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材料型选择题。题型特点:题干的内容,多是选取现实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例,要求学生思考并正确回答材料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或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读懂题干中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抓准材料中的中心词或关键词,以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然后,再逐一对题肢排查,将观点错误的题肢舍去。在排误后对观点正确的选项加以比较,选出最符合题干主旨的那一项。18. 有一首数字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假如我们把诗中
21、的数字随意调换位置,这首诗可能就失去情趣了,这表明( )A. 树立全局观念,发挥整体的功能B. 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 注重量的积累D.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答案】D【解析】【详解】A:题中强调的是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的重要性,没有涉及整体的功能,A不符合题意。B:题中没有涉及要发挥主观能动性,B不符合题意。C:题中没有涉及重视量的积累,C不符合题意。D:题中假如我们把诗中的数字随意调换位置,这首诗可能就失去情趣了,说明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9. 下列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芳林新叶
22、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选项体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符合题意。:选项描写的是春天江海的美景,与题意不符。:选项描写的是瀑布高,水流急,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A。【点睛】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在哲学试题中比较常见,对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的理解把握要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努力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还要求对哲学的原理熟练理解与把握。解答诗词名言(成语俗语)类选择题,要注意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体方法如下: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解答时,考生需综合提炼题干材料所蕴含的主旨,宁依据此主
23、旨,对接题肢中国的基本理论点,选择相符合的题肢。排除错误选项,就是针对题干中的名言警句,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或绝对化臆想的题肢加以排除。20.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A. 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正确的思想出发B.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办成功C. 真理不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A说法错误,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B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C说法错误
2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符合题意,“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选D。21. 某同学的书桌上贴着这样两个公式:注:公式中的1代表现有学习水平,1代表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365代表一年。这两个公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B.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C.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C【解析】【详解】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与题意不符,A排除。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5、”体现了外因对事物变化有重要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B。C:根据材料中公式,1%相对于1来讲很小。但如果我们每天都比别多努力1%,一年后就会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收获,但如果我们每天比别人少努力1%,一年后我们得到的就会比别人的少很多,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而“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也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哲学道理,故C正确。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本题选C。22. 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
26、 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C.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D:少年、壮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这说明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D符合题意。A:材料体现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A体现的是不同的事物,与题意不符,不选。B:材料体现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B强调的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与题意不符。C:材料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C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点睛】理解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
27、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23. 中医认为,感冒是风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大体可以分为风热型和风寒型。风热型风寒型症状发热重、恶寒轻。表现为头胀痛,咽痛,咳吐黄痰等发热轻、恶寒重。表现为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等用药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颗粒等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等治疗感冒需要对症下药,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A. 矛盾具有普遍性B. 矛盾具有斗争性C. 矛盾具有同一性D. 矛盾具有特殊性【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
28、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紧扣材料信息,进行针对性选择。材料针对不同的症状,使用不同的药进行治疗,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故D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矛盾双方的关系,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台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即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24. 小西在圆明园秋游时,看到了珍贵鸟类
29、动物“花脸鸭”,联想到了我国的脸谱艺术。查找资料后,惊奇地发现“花脸鸭”的名字是宋朝时从西方传过来的,而脸谱文化是清朝才出现。人们看到“花脸鸭”马上联想到“花脸谱”,进而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见( )A. 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B. 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C. “花脸鸭”与“花脸谱”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D. “花脸鸭”与“花脸谱”之间是一种自在事物的联系【答案】B【解析】【详解】A:题干并未涉及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故A不选。B:人们看到“花脸鸭”马上联想到“花脸谱”,进而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表明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30、,故B入选。C:题干表明不了“花脸鸭”与“花脸谱”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故C不选。D:“花脸鸭”与“花脸谱”之间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故D不选。故本题选B。25.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的意思是如果生活在水边,经年累月地观察水中的鱼,那么就能熟悉鱼的性情,同样,如果生活在山上,经年累月地观察山上的鸟,那么就能听懂鸟的叫声,可见,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故符合题意;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道理,故
31、不符合题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了调查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故正确;“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的意思是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这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故符合题意。故选A。26. 一些不起眼的小节,很有可能就是大事的绊脚石。一个滑落在飞机跑道上的小铁片可引发灾难,一个小小的零件不合格会造成航天飞机爆炸,一份电文翻译错误能导致一场战役的失败一心渴望成功、追求成功,成功却了无踪影。这表明( )A. 量的总和构成质变,不能急于求成B. 整体统率部分,要立足全局C. 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局部的作用D. 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32、【答案】C【解析】【详解】A: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并不是量的总和构成质变,故A错误。B:题干强调部分对整体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整体的作用,故B不选。C:一些不起眼的小节,很有可能就是大事的绊脚石,这表明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局部的作用,故C入选。D:题干并未涉及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故D不选。故本题选C。27. 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为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 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C. 分清主流和支流
33、D.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A:题中强调的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没有涉及事物是变化发展的,A不符合题意。B:题中之意是可以没有鸡,但是猫可以抓老鼠,不至于没有粮食吃而挨饿受冻,说明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B符合题意。C:题中没有涉及矛盾的主次方面,所以不是分清主流和支流,C不符合题意。D:该选项强调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可见,题中没有涉及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8. 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构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34、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区别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题肢说法错误,因为观念的东西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现实,故排除;“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区别”说法错误,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故答案选D。29.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 发展的
35、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C.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答案】D【解析】【详解】ABC: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都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但不是二者的根本分歧,选项不符合题意,ABC排除。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为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选项符合题意,D正确。故本题选D。30. 在戏曲表演中,经常是以鞭代马。演员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以鞭配合优美舒展的动作。鞭时而为鞭,时而为马,有形鞭和无形马相得益彰,活灵活现。下列选项对这种表演艺术理解正确的
36、是( )A. 戏曲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完全虚化B. 戏曲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描摹复制C. 有虚有实、以虚带实, 戏曲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D. 以鞭代马,虚中有实, 戏曲中的鞭与马是相同的【答案】C【解析】【详解】A:“完全虚化”说法错误,是对生活的反映和艺术加工,故A不选。B:“描摹复制”说法错误,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而不是简单的描摹复制,故B不选。C:根据题意,以鞭代马,有虚有实、以虚带实,戏曲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故C入选。D:“相同的”说法错误,因为鞭有形而马无形,以鞭代马,故D不选。故本题选C。二、非选择题31. 完成下列表格,写出下列诗词、名言中蕴含的哲学道理。诗词、名言哲学道理少年安能
37、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答案】联系具有普遍性;规律客观性,或矛盾特殊性;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实践的观点。【解析】【分析】本题以“诗词、名言”为背景,考查哲学原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正确调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详解】本题属于材料分析类试题,要求回答表中诗词、名言中蕴含的哲学道理。“竹外桃花
38、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种禾终不生豆苗”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体现矛盾特殊性,也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体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说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
39、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实践性。体现实践的观点。【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相关哲理解析诗词、名言的能力。哲学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考试经常会让学生分析古诗词、谚语、俗语等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平时要多注意积累。32. 关于人类社会的未来,有备种各样的设想或幻想,有人句想出了“世界国”。在“世界国”中,超级稳定和谐是它的特点,快乐是社会最为终极的理想与目标。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会有一种“美丽”的片剂给你展用,如此一来,根快就会抛弃心里的不良情绪
40、,获得一种快乐的体验。你希望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国”中吗?你会选择服用“美丽”吗?从哲学角度阐述你的观点。【答案】可从以下角度分析,其他角度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就某点深入分析,或全面展开论证;知识运用恰当、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如:理想和现实、世界的客观性、联系、发展、矛盾、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考生从哲学角度阐述对是否希望生活在这样“世界国”中、会选择服用“美丽”的观点,属于开放性试题。【详解】本试题相对开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问题的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
41、重要作用。解答时,要求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就某点深入分析,或全面展开论证;知识运用恰当、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要求观点鲜明、紧扣问题、知识准确、条理清晰。结合材料可以从理想和现实、世界的客观性、联系、发展、矛盾、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角度进行分析,其他角度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3. 传统村落不仅要加强保护,更要重新激发发展活力。为此,北京市出台了具体措施。“一村一档”,编纂传统村落志,建立传统村落名录。“挂牌保护”,对古塔、园林、古桥、古井、牌坊等物质遗存进行认定。“讲好故事”,推动村史陈列室和数字博物馆建设。“一村一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健康养老、户外运动、民宿旅游等
42、特色产业。结合材料,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上述措施的合理性。【答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村落具体实际出发,发现和保护村落特色,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顺应时代要求,着眼于激发传统村落发展活力。坚持全面的观点,结合村落优势和特色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注重保护传承和开发享用相结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解析】【分析】本题以“传统村落保护”为背景,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正确调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详解】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上述
43、措施的合理性。“一村一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健康养老、户外运动、民宿旅游等特色产业”表明,坚持全面的观点,结合村落优势和特色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注重保护传承和开发享用相结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现和保护村落特色,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展。“编纂传统村落志,建立传统村落名录;对古塔、园林、古桥、古井、牌坊等物质遗存进行认定;推动村史陈列室和数字博物馆建设。”体现坚持发展的观点。【点睛】原因类主观题作答时首先:定点,明确考查的知识点,回顾相关知识点。其次:联系,审读材料,在材料分析时要注意分层次,抓关键句。最后:梳理、作答。将材料信息与考察知识点
44、一一对照,作到观点与材料结合。34.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阅读道德经第二章(可参考译文),回答问题。(1)写出文中划线部分的内容蕴含的哲理。(2)写出圣人的处事原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答案】(1)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析】【分析】本题以老子的道德经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矛盾、规律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详解】(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哲学生活的知识”,设问是“写出文中划线部分的内
45、容蕴含的哲理”。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角度回答即可。(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哲学生活的知识”,设问是“写出圣人的处事原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角度回答即可。35. 生活处处有哲学。华罗庚先生曾经举了个泡茶的例子,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
46、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丙: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1)哪一种办法最省时间 。(2)这样安排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答案】(1)甲(2)系统优化(综合的思维方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原理)【解析】【分析】本题以华罗庚举的泡茶的例子设置情境,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哪一种办法最省时间,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可知,相比乙和丙的做法,甲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这种办法最省时
47、间。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这样安排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属于体现类题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相比乙和丙的做法,甲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这种办法最省时间,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也可从当部分以优化、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
48、能之和角度作答;还可从事物的数量不变,但结构和排列秩序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36. 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一种“新时尚”。垃圾分类,你准备好了吗?垃圾分类已形成共识,可是到底应该怎么分?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甲:垃圾分类在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比如,瑞典居民每年都要交垃圾处理费,
49、费用以重量计,垃圾越少,费用越低,瑞典垃圾分类回收率高达99%;日本从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目前年人均垃圾生产量只有410公斤,为世界最低国外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现成良方。同学乙:北京市2000年起就试行垃圾分类收集,但目前,垃圾分类的准确投放率仍然较低,分类知晓率低、分类投放意愿不高是重要原因。咱北京每天产生近2.6万吨生活垃圾,用2.5吨的卡车运输,所需卡车排成一列与北京三环路一样长。推进垃圾分类,只能靠立法,立法才能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1)住建部近日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新版标准,图中的四个标志分别是_垃圾、有害垃圾、_垃圾和其他垃圾。(2)推进垃圾分类也要
50、讲“智慧”。请对任选一位同学的发言,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进行评析。【答案】 (1). 可回收物 (2). 厨余垃圾同学甲: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应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外解决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是一般做法,可以为我国借鉴。但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地方习俗等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做法。应在解决垃圾分类的普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地的具体实际,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同学乙: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推进垃圾分类,离不开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的强制保障,但也应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加强宣传教育,激励市民增强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社会责
51、任感,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发挥自律和他律的作用。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二者不可偏废。【解析】【分析】本题以推行垃圾分类作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设置问题,主要考查考生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详解】(1)可回收物;厨余垃圾(详解略)(2)本题要求推进垃圾分类也要讲“智慧”,请对任选一位同学的发言,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进行评析,属于评析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非常明确。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熟练掌握教材中唯物辩证法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其次根据材料中同学甲和同学乙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即可
52、。同学甲:材料中甲看到了垃圾分类在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为世界最低。得出观点:国外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现成良方。考生应该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入手,国外解决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是一般做法,可以为我国借鉴,因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但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地方习俗等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做法,应在解决垃圾分类的普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地的具体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等进行说明。同学乙:材料中乙看到了垃圾分类的准确投放率仍然较低,分类知晓率低、分类投放意愿不高是重要原因。得出观点:提出推进垃圾分类,只能靠立法,立法才能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考生可以从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他看到了推进垃圾分类,离不开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的强制保障,但没有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加强宣传教育,激励市民增强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分类投放的习惯,发挥自律和他律的作用。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二者不可偏废,应该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点睛】主观题解题方法和能力要求:1、解读材料和提问获取有效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找准材料 和知识的结合点,将有效信息转换为学科概念和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简明扼要,学科语言;4、论证和探讨问题,逻辑严密,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