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素材一岁月【画面描述】画面的主体是一本翻开的大书,平放的书页就像大海海面,有一个人正在驾着小船前行,而被掀起的书页就像巨大的波浪迎头扑来。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寓意点评】人生就是一次航行,那么,在岁月的河流上,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浪,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挑战。面对风浪与挑战,是迎头搏击还是掉头逃避,是做生活的强者还是做生活的弱者,是笑看生活的浪花还是牢骚满腹自暴自弃,这需要你做出回答与选择。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素材二 张宝艳 秦艳友:阳春布德泽【颁奖辞】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
2、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人物事迹】1992 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孩子走失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 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被拐走或者走失的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 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以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发展壮大,志
3、愿者发展到 15 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速用示范】话题一:个人之力担起社会责任。失去孩子对哪对父母来说都是沉痛的打击,但张宝艳、秦艳友并没有沉溺于失去孩子的悲痛中,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扛起这份沉重的责任,帮助其他家长寻找失踪的孩子,这种以己之心洞知他人悲痛的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敬仰。话题二:集体的力量。打击拐卖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不仅是公安部的职责,也是每位公民的责任。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多一份来自民间的帮助,就少一位被拐儿童,社会也会不断进步,走向和谐。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走进现场明确的中心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阅读恩格斯的论权威(节
4、选),回答问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篇文章所针对的是什么观点?_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本文针对的是无政府主义者否定一切权威、主张个人无限自由的谬论。恩格斯的文章中以大工业发展史为例,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关于社会革命应立即废除国家的主张,指出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需要权威。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正确的论点必须靠论据支撑。为了证明权威存在的必要性,作者用了哪些论据?_【答案】恩格斯从现代工业社会“联合活动、互相依赖”、“工作过程复杂化”的特点入手,用纺纱厂的管理、铁路的运行和海上航行需要权威为例,通过分析指出否定权威的危害、分析证明权威的重要性。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3时代在进步,真理在
5、不断地被验证。如果现在请你来写这样一篇文章,你能否从当今世界和社会的发展中找出一两个新的论据?_【答案】从当今工业和科技界观察,现今的航空管理和空间管理、现代通讯等同样需要权威。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如体育竞赛、文学评奖、国际法庭等,也一直需要有权威。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活动体验一、学会说“我认为”论点正确是文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发议论还是阐述问题,都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首先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要学会说“我认为”。阅读廖沫沙的师说解,回答问题。1你学过师说,对韩愈的基本观点已有所了解。请说说本文对师说做了哪些“新解”?_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本文作者读师说后,提出了一系列
6、个人见解: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做教师的要首先做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师亦无常道”;学生不能因为教师某一方面存在短处就不向教师学习。韩愈的师说是千古名文,其中的思想已经成了定论。本文作者在阅读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及感想,这些见解都是经过思考并被实践验证的。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写文章发议论,是因为有要说的话,有自己的发现。本文也谈师道,然而对“师”的地位的认识和韩愈有本质的不同。“直到不久以前,还有许多人没有料到千古以来的老师和弟子,会有一个伦常大变的时候”,这句话指的是什么?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_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本文作者对“师”的地位的认识和韩愈有本质的不同。他主张
7、“做先生的必然同时做学生”,也要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这是师说中没有的观点。“直到不久以前,还有许多人没有料到千古以来的老师和弟子,会有一个伦常大变的时候”,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对“师道尊严”的彻底颠覆,守旧的“师道尊严”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作者写这句话是为了从反面证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二、立论的过程要靠挖掘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立论的过程,也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如果用发问的形式对一则材料或是一道作文题进行探究性思考,就有可能挖掘出有价值的论点。作文题:“滴水穿石”的启示1看到“滴水穿石”这个成语,你立刻
8、想到了什么?_【答案】有可能出现“滴水穿石”的形象画面,并想到这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你打算如何立论?_【答案】一般人可能只想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志者事竟成”。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3你由“滴水穿石”想到几个分论点?如果只想到一个,那也许说明你的思路还不够开阔。为什么不再换个角度看问题呢?从“滴水穿石”仅仅能得到一种启示吗?请再写出一个来。_【答案】一般人由“滴水穿石”只会想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个论点,但如果认真思考,还会得出第二个分论点“目标专一”(或“力量集中”)。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4现在你也许有了两个分论
9、点,你准备如何排列?先说什么?后说什么?_【答案】分论点一般根据其重要性排列,或者看作者想强调什么。本题一般先说“持之以恒”,后说“目标专一”,但是如果作者写作有一定的针对性,也可以换个次序。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5通常而言,“启示”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也不排除事物从反面给我们以启示。你能不能再转换一下思考的方向,逆向考虑一下“滴水穿石”?如果你感到困难,那就不妨说说“但是”_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建立自己的论点,要尽可能考虑全面。很多学生满足于又找出了一个分论点,就不愿意再思考,有的则是思考不出而放弃。正面思考可能很难有所发现,如果换个思路说“但是”,有利于换个角度分析问题:“滴水穿石
10、”精神可嘉,然而效率太低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滴水穿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要一千年、两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现代社会,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科技革命,都需要高速度。现代科技已很发达,给水加压可以用来切割木板、塑料甚至薄钢板,做外科手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6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分论点。分论点有的是并列的,有的是递进的。现在,请写出你的“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提纲。_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如按照议论文的一般形式,可以有如下的设计:第一层次“滴水穿石”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分论一: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持之以恒;分论二: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目标专一。第二层次 由“滴水穿石”反思效率的提高有了正确的方
11、法,还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效率,能加快速度一定要加快速度,不能寄希望于“滴水”式地完成。如果想有自己的创造,可以用其他形式表现。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三、换种视角看问题为了保证文章论点正确、鲜明和有新意,在立论时可以换一种视角看问题。议论文立论最忌思路单一。立论时不会变换视角做多角度的、全面的思考,往往会失之偏颇。1面对“逆境出人才”,你想到了什么呢?请把你的思考写出来。_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由“逆境出人才”这句话展开思考,不断变换角度,不断质疑,可能会有如下的思考:通常说“逆境出人才”。请考虑: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有时得从反面去思考:如果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那么“顺境不能出人才”能不
12、能成立?如果能,论者将何以解释“顺境出人才”的事实?逆境也可能扼杀人才,而且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许多人才遭逆境扼杀。因而可以认为逆境对人才的发展并非总是有利。顺境是不是不能出人才?有实例证明许多人才正是在优良环境中出现的。人为什么希望生存于顺境?如果不遭遇逆境,是不是就意味着一生平庸、一事无成?我们不否认“逆境出人才”,但是更应注意到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我们再看一则流行的作文材料。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点的房子。”后来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从写作实践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以“有理想的人
13、才能做成大事”为中心论点。你是不是也这么认为呢?你将怎样确立自己的论点?请写出你对材料的分析。_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三个砌砖工人”是一则流行了 10 年的材料作文题。在立论时,绝大多数同学对“第三个工人”予以肯定,是因为认为他的话代表了理想追求,认为“有理想的人才能做成大事”,这也是因为材料中有暗示。如果把材料最后一句话改为“后来第一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或“后来第二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甚至“后来第一、第二个工人都成了有名的建筑师”,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存在这种可能。因为“有理想的人才能做成大事”固然有道理,但“埋头苦干的人才能做成大事”,甚至“花言巧语的人未
14、必能干成大事”都能言之成理。活动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听取不同意见,注意别人的奇思妙想。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四、向前一步洞若观火论点应力求全面、深刻和新颖。论点肤浅,视野狭窄,常常是因为立论时没能“再朝前跨一步”。下面这则材料,从考古学的观点看自有价值,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它有另一种价值,而把它放到现今社会改革的大环境下看,它又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请谈谈你的看法。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1958 年,在意大利的一座矿井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猿类骨骼化石,这具化石有猿和人的特征:颌骨和牙齿结构像人类,手臂很长,和猿一样。科学家研究后得出结论:这是古猿的一种,生活在 1 000 万年前,它之所以兼具猿和人的特征,
15、是因为它一度来到地面生活,后来又返回森林,重新爬上树生活。它是古猿向人的方向发展中没有成功的一支,现已绝迹。它被命名为山猿。_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答案】“山猿”的故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这具化石有猿和人的特征”是要说明它们本来有进化为人类的可能,可是它们最终仍旧是比人低级的猿。如果停留在材料层面,这则材料只具有人类学、考古学的一般价值。如果能就“后来又返回森林,重新爬上树生活”作深入的思考,知道那是它们不能进化成为人类的重要原因,就有可能豁然开朗。问题的关键正在于此:知难而退,永远不可能成功;走回头路是没有出息的,只有在认准了目标之后一往无前,才能生存下去并取得成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论据,
16、可以联系人的奋斗去谈,也可以联系改革开放的过程展开论述。议论文立论犹如挖井,要注意开掘,要有深入探究的意识,不能让论点成为“浅坑”。眼界要高,接触问题应当具体,思考有深度,论述才可能全面深刻。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写作实践一、文章立论要深思熟虑。看下面的材料作文题,推敲材料中的语句,确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有记者采访一位老教师,发现这位老教师在谈到自己过去的学生时,对其门下的“高考状元”和竞赛获奖者的印象似乎并不深,但他却能准确地一一说出某某同学某年在课堂上提出过一个很有价值的疑问,某某同学曾在某年某月的一次实验课上发现过书本上没有描述过的现象,某某同学已毕业三十多年了,来信从不点错一个标点记者不
17、解其意地问他为何如此,老教师沉思了一下说:也许是我对“学校”这个词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思路点拨】推敲“记者采访老教师”中的语句,可以看出最后一句话是关键。老教师对“学校”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可能性有两种:因为他是教师;因为他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一般。而佐证“不同一般”的材料有三,把这三件事一一解析,就可以发现,这三件事体现了老教师对“学校”的认识,也是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一是提倡学习上的怀疑精神,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三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这三点,体现着学校的教育观念,远比谈高考升学率与竞赛获奖有意义。“对学校这个词的理解比一般人稍微深刻一些”,就必
18、须对“学校”这个词做一番推敲:什么是真正的“学校”?“学校”的任务究竟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教师?这样就能比较清晰地确立中心论点。可以把老教师的回答分解为如上三个分论点,分别加以论证。三个分论点说清楚了,水到渠成,中心论点的论证也就能顺利完成。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二、在议论文中,论据要典型、充分,但并不是说论据越多越好。重读论权威(节选),回答问题。作者为了论述权威存在的必要性,以纺纱厂、铁路和航海为论据。第一个有关纺纱厂的论据分析得最为详细,第二个论据用了概述的方法,而举到第三个有关航海的论据时,只用了一句话。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使用论据。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思路点拨】论权威(节选)详说纺织
19、业的管理,是因为纺纱厂的情况比较典型。相对而言,一般读者对纺织业比较熟悉,作者的解说也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把需要权威的道理分析清楚,也就说清了大型工厂管理的一般规律;铁路运行涉及安全,从这个角度解释权威的作用有说服力,其他可以不提;而海上航行危险因素更多,更需要权威,无须多说。学生写议论文使用论据常常没有先后详略,一味堆砌罗列。教师宜抓住本题把道理讲清楚。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三、有些材料,从中可以提炼出一篇文章的论点,但它又可以成为另一种论点的论据。下面是一些有关教育问题的作文材料,你能从中提取有价值的论点吗?想一想,它们还可以做哪些论题的论据?1一位高三同学在回忆自己学习经历时,说了一件事。他
20、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个星期天在家做数学作业,无意中发现梯形面积计算是“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他反复试验,发现这一方法完全正确。他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认为自己发现了科学定律。第二天一早,他激动地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数学老师。可是老师说,这是公理,五年级教科书上就有。他很失落。然而,在即将上大学的时候,这位同学说,当年的那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思路点拨】这位学生的那次经历包含着重要的信息,从个人成长角度,从学习观念角度,都可以找出值得一说的话题,如学习应当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发现能力,要有自信心,要有创造意识,等等。正因为如此,这位学生才会认为“当年的那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21、。这则材料稍加修改,还可以作“探索与发现”、“独立思考的作用”、“成功在于思考”等论题的论据材料。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打电话向他的母亲表示祝贺,说:“你应当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他的母亲回答说:“我也为我的另一个儿子骄傲。”祝贺者问:“你的另一个儿子在干什么?”这位老太太自豪地回答说:“他在地里挖土豆。”【思路点拨】在一位母亲看来,一个儿子当上了总统,固然值得骄傲;另一个当农民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同样值得骄傲。“我也为我的另一个儿子骄傲”,表现出对祝贺者的贺词不以为然。在母亲心目中,人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能当总统和会挖土豆都属于具备了劳动能力。这则材料稍加
22、修改,还可以作为“应对的艺术”、“社会分工没有贵贱”等论题的论据。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320 世纪初,德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则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的力量。英国学者罗素主张把这两种教科书放到一起让小学生读。有人担心这样做会让孩子们无所适从。罗素说,学生学会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思路点拨】罗素主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让学生学会质疑,能从纷杂的现象中学会比较分析、筛选信息,辨识真伪,作出自己的判断。“学贵乎疑”是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仅仅是靠“灌输”,靠死记硬背,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其学习素养。这则材料稍加修改,还可以作为“学者的智慧”、“
23、尽信书不如无书”等论题的论据。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四、朱春晓的洋人的大拇指,论点比较明确,但论据略嫌不足,你能给它补充一些论据吗?【思路点拨】洋人的大拇指一文观点正确,可以增加一两个论据,以使论证有力。凡是洋人竖大拇指的就一定行吗?退一步说,所有的洋人都有竖大拇指的资格吗?洋人也经常做出错误判断。我们自己在很多领域已经居世界前列,不需要看洋人的大拇指。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进入高中后,很多同学不太注意学习交流,其理由总是很多,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认为“现在强调竞争,帮助别人的提法不现实”。请以“帮助别人是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径”为中心论点,谈谈你的看法。【思路点
24、拨】文章最好有破有立。要批驳“帮助别人自己吃亏”的狭隘观点,可以从思想情操、学习交流、帮助别人与锻炼自己的关系诸方面展开分析,必须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要以理服人,不要简单地不着边际地去谈大道理。要注意建立分论点,可以从两方面去谈:一是精神需要。有能力帮助别人,能获得更多的愉快,体现自我价值。二是培养能力的需要。个人要把自己所懂得的东西教授给他人,需要更高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实践才能获得。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帮助别人,成就自己亲爱的朋友,你听说过“盲人提灯笼”的故事吗?你会认为盲人提灯笼是多此一举吗?对那个盲人来说,灯笼确实是多此一举,白费蜡,可对别人来说,却很有用。正是盲人的灯
25、笼带来了光亮,才使人们在黑暗中不至于摔跤,同时,盲人自己也得到了帮助。这不正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最好例证吗?照亮别人,多么令人感动呀!一个盲人都能想到为别人带来光明,我们正常人呢?假如我们都能学学那个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该多好!在这个世界,谁也不能单枪匹马所向无敌。要成就大事,就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明白:只有先帮助别人成功,对方才会来帮助你;帮别人强大了,对方才会更有力量来帮助你;要想别人给予自己机会,那就先给别人机会;要让自己更有力量,先让被你帮助的人更有力量。孔明因为帮助刘备打败了曹操,建立了蜀国,才使自己的才华,有了可以充分施
26、展的舞台。吕不韦因为帮助沦为人质的秦国太子成了国君,自己才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人买断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独家经营权”。商场竞争的最高境界,不是彻底打败对方,而是取得双赢。打败对方可以获得眼前的利益,但会失去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树立一个潜在的敌人。双赢则可以让你既获得利益,又获得人心。如果你积累了人心,迟早有一天,那些暂时牺牲的利益,会带给你更大的回报!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为人处世,不能仅从“一己”考虑,只有多为别人着想,人们才会给你以友善的回报。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难道不是吗?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开始振作,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高兴、快乐,有谁不感到快乐呢?这些人时时处处被他
27、人拥戴着,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朋友。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也总会得到别人的热情帮助。朋友,请记住,在你给朋友一份快乐时,你就拥有了两份快乐!“自己要想成功,先帮助对方成功!”这是一个永恒的自然法则,就像在黑暗中走路,你的手电筒只有照着对方或路面,而不是照着自己,这样你才能够走得更快,走得更稳。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金指一点】“帮助别人,成就自己”就是文章观点,写作时审题立意不存在问题。但是,构思展开议论却需要求新求异。本文一开头引用“盲人提灯笼”的材料,稍作分析便提出自己的观点,生动而鲜明。接着简单分析过后,引用孔明、吕不韦等历史典故,进一步证明文章中心。论据凿凿,说服力强。再接着联系现实生活讲为人
28、处世的道理,水到渠成地证明中心。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以反问句形式强调观点,引人深思。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如何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一、单则材料的观点提炼方法1多角度分析法作文材料往往是多义的,或者说材料的主旨总是由数个意义点构成,因此我们可以在把握主旨的前提下,从材料的各个意义点去分析,探究原因,从而提炼出多个作文的观点来。一般来说,构成材料主旨的各个意义点,是蕴含在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上的,因而我们往往可以从材料中的人和事入手,问个“为什么”,提炼出多个观点。看对下面这则寓言的分析。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西施病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
29、贫者见之,挚妻子而去走。庄子这则材料至少有以下三个角度可作分析:(1)西施角度。西施的美在哪里?当然在于她的天生丽质而不是颦,颦是因为她心口痛;但东施却不明其理,误将表面的东西当作实质的东西,所以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准会出差错。(2)东施的行为角度。东施去模仿西施为什么会更丑?可见盲目模仿要不得。东施模仿西施后,乡邻们都避开,可她仍在模仿,可见东施无自知之明。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3)东施乡邻们的行为角度。东施乡邻们像对待瘟神一样避开东施,为什么就不会帮助她,向她指出?如果乡邻们能及时向东施指出,并热情开导她,东施的悲剧也就可以避免。可见我们不能像东施的乡邻那样,应该热情帮助、关心他人
30、。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逆向分析法即从常人思维的反面去思考分析。具体思路是先从常人的思维出发,提炼出观点,再从这个观点的反面去思考分析。仍以“东施效颦”这则材料为例。我们可以从常人的观点“东施无自知之明”出发,作逆向分析:东施为什么要去模仿西施?因为东施知道自己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模仿的愿望是好的,不模仿,那么她就无望使自己变美些。这比起那些生得丑却自以为不错,不采取措施去改变的人,不是更有自知之明么?可见东施是有自知之明的,值得赞颂。再说,要模仿就难免会失败,可是不模仿就永远不可能提高,不可能改变现状,东施的失败仅是技术上的失败,只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就有可能成功。可见东施勇于改变现状
31、,大胆模仿的精神值得提倡。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运用逆向分析法立意,往往会起到标新立异的效果。但是并非任何材料都可以作逆向分析的,这点应特别注意。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3假设推理分析法假设某种情况成立,然后推究可能产生的结果。仍以“东施效颦”材料为例。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定:假如东施也是个美人,去模仿西施,那会怎样呢?这样东施自然不会被人嘲笑,但绝对不会变得更美,因为美需要创新。一味模仿别人,就永远停留在别人之后。还可以假设,乡邻们若及时向她指出,热情帮助东施,那又会怎样呢?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4对比法材料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或同一要素的前后,往往构成一种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往往可以准确地揭示材料的主旨,
32、达到正确立论的目的。如下则材料:几个人同喝一口井里的水,只是有人用金杯玉盏盛着喝,有人用瓷碗泥杯盛着喝,有人干脆用双手捧着喝。于是用金玉之人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用双手捧水喝的人痛快地说:“好解渴啊!”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在这则材料中,面对一口井里的水,三种人,三种喝的方式(金杯、泥杯、手捧),三种不同的感觉(结果)。显然,前两种人是一种对比,尽管喝的方式、结果不同,但实质相同,均被外物所左右,故没有品尝到水的甘甜;第三种人与前两种又是一层对比,不受外物拘束,尝到了水的甘甜。可见材料的主旨就在于:只有不受外物所左右,才能品尝人生真味,享受生活的乐趣。最后要
33、指出的是,通过上面对材料做多角度分析,提炼出多个观点后,还应作比较筛选,并作进一步的联想立意,最后再确定一个最佳的论点。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二、多则材料的观点提炼方法1求同分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先逐个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之所在。例:材料一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材料二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上一页
34、返回首页下一页材料三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这组材料的相同点不明显,三则材料的含意大部分不相同。提炼观点时,要认真分析各则材料所包含的意义点,再作比较找出三则材料的共同意义点。材料一为热带观赏鱼的成长,材料二为狼对环境的体验与适应,材料三为心理学上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其内涵上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在三则材料后命题人所归结的“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意在关注青年人的成长与人才培养,是作文立足现实的体现,也是作文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求异
35、分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内涵,再比较相异点,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作文的立意之所在。例: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材料一 有位美国老太太听说中国人很聪明,决心试一试。她从许多中国孩子中挑出一个 10 岁的女孩,一个 7 岁的男孩,一个 5 岁的女孩,她宣布的游戏规则是:三个用线系着的小球代表三个小孩并由他们各自牵着,三个小球都放在一个代表井的瓶中,“井”口仅容一“人”进出。现在“井”里突然冒出大水,三个孩子必须在 7 秒钟内“逃出”井口,否则就会被“淹死”。这个游戏在许多国家的试验结果都一样:三个孩子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全都“淹死”
36、在那口“井”里。在中国的试验却让这位老太太感动得热泪盈眶。三个孩子在 10 岁女孩的指挥下,5 岁女孩先逃出,7 岁男孩次之,10 岁女孩作为姐姐,最后逃出,总共只用了5 秒钟。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材料二 1994 年 11 月下旬,辽宁阜新市一家卡拉 OK 厅起火。由于大家惊慌失措,没有打开安全门进行疏导,厅里的人个个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竟有 233人拥挤在门口,结果都死在了门口。这两则材料都是说,在大难面前如何逃脱的问题,但两者结果不同。一个有组织指挥,长幼有序,先人后己,全部安全“逃出”;一个混乱无序,不讲仁爱礼让,全都葬身火海。这告诉我们:在大难面前,能临危不乱,指挥有序,可能会安全逃
37、离,而混乱争夺,互不相让,可能导致同归于尽。这便是作文的立意点。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3综合分析法有的多则材料,其各则材料的内涵,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却都有片面的一面,如果偏执于一点立论,文章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对这类材料,就应该用综合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作文。例:根据下面材料中甲乙双方的争论,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甲说:“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能致富,所以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仍应发扬光大。”乙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靠勤劳仅仅能温饱,要致富,必须依靠科技,高科技高效益,这是致富的公式。”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甲的观点是
38、离开勤劳何谈致富,乙的观点是仅靠勤劳而无高科技也不能致富,细分析不难发现,甲乙双方观点都不够全面,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全面:致富必须靠勤劳和高科技的有机结合。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4辩证分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都不全正确。对于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当然论述时应突出一个方面,不能平均使用笔墨。例:材料一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材料二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两个
39、对立的判断,看似矛盾的悖论,仔细玩味,却又各有各的道理,都寓有深刻的哲理。审视材料,要思考一系列问题:“会过去”的是什么?“不会过去”的又是什么?为什么说“一切都会过去”?为什么说“一切都不会过去”?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这一极富思辨的命题又喻示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策略?综观材料,可供参考的立意有:(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唯有放下,才能承担;(3)笑看成败,淡然坦然。(以上着眼于第一句)(4)珍惜过往,活在当下;(5)铭记历史,笑看未来;(6)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以上着眼于第二句)(7)存在于消失中;(8)为了忘却的纪念;(9)善因必有善果。(以上着眼于整体)统观以上九种立意,运
40、用辩证思维的眼光来看,最后三种立意无疑是最佳命意,因为它们揭示了整个材料最核心、最关键的寓意指向。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类看似矛盾的文题,要把握行文的技巧,要么“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推理强有力、分析有穿透力,哪怕是走极端,但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要么兼顾道理的复杂与微妙性,做到融会贯通。切忌不分轻重主次,平均用力。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以上所述的几种方法,有时往往要综合起来运用,因为材料的组合关系,有时往往几种关系兼有。如下例:材料一 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材料二 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
41、币的价值也就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纯金。”材料三 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我们通过对每则材料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治学要注意积累。但如果仅仅抓住这个共性来立论作文,那么写起来就会感到无话可说,难以写得充实深刻。因此,还应在此基础上再“求异”,找出各则材料的不同之处。鲁迅强调的是积累要长期坚持;而歌德强调的是积累大有价值,决不会徒耗时光和精力;历史学教授则强调积累要多、要广。最后将这三个相异点综合在作文里,作为“治学要注意积累”的三个分论点。这样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
42、文章就容易写充实而深刻了。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真题展析(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4 月 29 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 2 000 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
43、真诚和友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金指一点】审读这个题目,能注意到“爱心”、“拾金不昧”、“真诚”、“友善”等意思并不难。就此确定立意,如,要有爱心,要拾物不昧,要待人真诚友善,也算不错;就此写学雷锋做好事,写献爱心,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友善,也算不赖。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但这种写法,不如让小学、初中的孩子们来吧,因为这难以体现出高中毕业生应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品质。应注意到,材料中那个拾到手机者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被他人的高尚品行所感动。材料实际上刻画了“年轻人”的形象,他原先确乎有些自私,但他毕竟心怀善良,
44、崇尚高尚的品格,最终让善良战胜了自私,让崇高战胜了低俗,他的品格得到了提升。若从这样的层面立意行文,那才是较好的。就此可立意为:护住内心的善良火种,不要让它熄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崇尚高尚的人格,学习无私的品行。突破狭隘的自我,构筑温厚的人格。私心可恕,善良无价。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满分示例善善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说:“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善的传递,善的共鸣,才会有天下大同的局面吧!拾手机的年轻人决定归还手机,不正是尚先生的善感染了他,才有了善的共鸣,使一个贪心的人变成了有爱心之人吗?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善善与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有人人善我,
45、我善人人,才有“与共”的纽带。以真诚待人待事,才会收到真挚的回馈。冰心怀善,她说:“你的一抬手,这热力便催开了一朵花,你的一转身,也使万物颤动。”于是,她理解了自然给她的回应,于是也在清风明月、朗月蓝天中寻找美,以善意的姿态欣赏大自然,才写下了清新动人的诗篇,难道这不也是大自然对她的善意的回馈吗?余秋雨亦如此。他怀善,以善意的姿态,敬仰着“文化”,于是他踏过冰封的雪山,荒凉的大漠,沉睡的江南小镇,终悟得千年一叹,换取凝练的情思。与号啕着“文化”却终日坐在高档写字楼里的文化人相比,他躬行的善意收到了来自大自然与历史的同样的回馈,一颗沉寂之心。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同样的,恶意相待也终换来恶意的苦果
46、,这何谈“天下大同”?倘若捡手机的年轻人不归还手机,会不会使尚先生对“善”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呢?前些时候的投毒案,源于舍友闹了纠纷,这让人想起十九年前的清华铊中毒案。两案如出一辙,都是高才生,而终落得你死我活,其中不正因恶语相向而不主动调解吗?倘若大家都宽容些,以善而不是恶的心态来解决问题,又该成全了几家人的幸福啊!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而善善与共需要传递的过程,正如路遥所说“流动是河唯一的前途与出路”。这善需要起源需要接力。做善的起源,像罗素一样,带着清除成见的扫帚扫去对女性的歧视,成为女性解放运动的首批男性领导者;像南丁格尔一样,带着挑破病痛的利刃为伤员救治而减缓痛苦,使“护士之母”的美名流芳
47、百世。他们在传递善意,并成功地让这善的涓流遍布大地。如果人人都从自己做起,以善的心灵去触碰世界,这会是崭新的世界,一个宁谧而祥和的天堂。赛万提斯说:“上帝带黎明来,是送给每个人的。”善的号角在吹响,“中国梦”在不远的未来,召唤每个人都以善对世界,对生活。何不善善与共,使天下大同。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名师点评】本文紧紧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立意,提出了“善善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立意精准,主题鲜明。文章材料典型新鲜,以冰心、余秋雨、罗素等召人“用善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而收获的馈赠,世界也因善善相传而天下大美”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思想深刻,说理透彻,且用词新颖,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48、语言具有文采,句式灵活多变,表现力强,展现了考生深厚的语言功底,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写作演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请以“为生命着色”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 800 字;(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得抄袭或套作;(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写作提示】“色”即颜色,颜色是丰
49、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含意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调出色彩、调出健康、调出好心情、调出自我的认识。“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有对生命的个性化感悟。色彩的象征含意,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也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生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的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审题立意的角度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他(她)为
50、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等;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等;可以写正面积极的方面,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素材,屈原为生命涂抹上汨罗江一般的颜色,司马迁为生命涂抹上黄土地一般的颜色,陶渊明为生命涂抹上秋菊一般的颜色等。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都可写。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天,有个富翁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言下之意是希望儿子珍
51、惜自家的富裕生活。殊不知,儿子却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 4 条狗;咱家里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议论文。【写作提示】本材料主要写了富翁与他的儿子对农场最穷的人家生活的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这则材料关键词是“贫穷”与“富裕”,关键句子是“希望儿子珍惜自家的富
52、裕生活”和“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两句。这就告诉我们要重点分析父子对贫富截然不同的认识。财富是相对的,在孩子的心中,财富就是拥有大自然,在我们成人的心目中财富又是什么呢?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我们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谁又能说得清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畴或许我们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新材料作文可写的内容和角度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从中选定一个来写。本材料作文可以这样思考: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哪几个意思?原材料作者的本意是什么?怎样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清晰而简洁的观点?通过以上分析,这则材料可以从教育子女、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自然等角度来思考。为什么富翁与儿子的感悟截然不同?因为前者只关注了乡间生活的物质匮乏,而后者则看到了农家生活贴近大自然,人在精神上得到了充实与快乐,心灵上自然就会有满足感。由此可见,物质富有并不一定就等于心灵满足,物质简朴贫乏也并不表示心灵就不会得到满足。物质财富可以简朴,但健康的生活理念却可以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物质财富可以贫乏,但乐观的生活态度却可以给你带来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