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南昌调研)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 D夷匪战争解析:选D。中国古代“天下观”是以华夏为中心,体现出天朝上国的“天下观”的价值倾向,认为四周的其他民族和国家都是地位低于华夏的蛮夷,选择D项符合题意。2(2016东北三校联考)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
2、的政策。此举反映了()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解析:选A。据题干“照旧交粮纳税”信息,说明当时革命运动还未完全成功,现实革命形势依然需要交粮纳税,故选A项。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封建地租关系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民领袖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反思,故C项错误;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巩固革命成果,并进一步进行革命,不是解决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3(2015济南高考针对性训练)“朝议朱崖伤弃地,边烽辽海厄归人”。这首诗歌的创作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署后 B北京条约
3、签署后C马关条约签署后 D辛丑条约签署后解析:选C。诗歌的意思是,朝廷议论割地,可怜那些新边疆之外的国人,被辽东半岛、茫茫海洋拒之门外。马关条约割让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及附属岛屿,符合诗歌的背景,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辽海”无关,故排除。4(2015陕西渭南教学质检)驴背集中载“京畿东南各属,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情。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清斗争C表达了中国近代化的诉求D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加剧解析:选D。据材料“京畿东南各属遍设神坛”可判
4、断应该是晚清时期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扩大,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帝爱国热情,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的加剧,故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口号是扶清灭洋,并不反对清政府,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出义和团对外反侵略的诉求,与对内近代化的诉求无关,故C项错误。5(2015昆明二模)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A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具有斗争精神C辛亥
5、革命的领导人多为南方人D北方比南方的社会矛盾较为缓和解析:选A。据“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更具有斗争精神,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多为南方人与材料的主旨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北方比南方的社会矛盾较为缓和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6(2015辽宁大连模拟)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理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
6、不是民治精神。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A自由精神 B平等精神C民主精神 D科学精神解析:选A。材料批评了学生会场对不同言论有威压表示的现象,主要说明在学生的团体活动中推行民治思想,要使各方面的意见都可以自由发表,体现了一种言论自由的精神,故A项正确;平等精神主要是反对特权,反对阶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主精神主要是反对专制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专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科学精神主要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7“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孙中
7、山此话表明,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A外国势力的干涉B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军阀之间的混战D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存在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说明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干涉,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各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由“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可见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而不是军阀混战,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不平等条约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8(2015青海西宁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下图是文物拍卖市场上展出的某时期的钞票,从中反映出的信息是()A中共领导工农革命的开始B
8、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D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开展解析:选B。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图中“一九三一”表明已经不是“开始”,故A项错误;图中“一九三一”“浏阳工农兵银行”表明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纸币,故B项正确;1937年秋,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图中“一九三一”“工农兵银行”不符,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始于1935年,与图中“一九三一”“浏阳工农兵银行”不符,故D项错误。9(2015山东济宁高考模拟)写实的歌曲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
9、,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下面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C国民大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解析:选D。根据题干歌曲中“古都城壕”“12月13日侵入强盗”“噩兆”等信息,可知其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南京被日军占领,日军进行大屠杀,选择D项符合题意。10(2015广东中山模拟)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的纪念讲话,认为“历史的任务要求国民党恢复辛亥及北伐的精神,来完成辛亥革命以来未竟的事业!”国民党当时正在进行的“未竟的事业”是指()A反对帝国主义和侵略主义B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C打倒军阀实现耕者有其田D创建民国的民权主义解析:选A。材料中“抗日战
10、争期间”“北伐的精神”和“辛亥革命以来未竟的事业”是指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继续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已经恢复了中华的民族主义,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C项错误;“创建民国的民权主义”在辛亥革命后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11(2015贵州教学质检)近代著名川籍企业家卢作孚曾经深情回忆:“每晨宜昌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往来的汽笛,不断地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地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上述情形发生的背景是()A重庆、沙市开放为通商口岸B南京、
11、武汉相继沦陷C中国军队即将开赴滇缅战场D反法西斯盟国援华抗战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可以判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第一次团结起来抗敌。重庆、沙市开放为通商口岸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民族企业的迁移,与南京、武汉相继沦陷有关,故B项正确;民族企业的迁移,与开辟国外战场无关,故C项错误;民族企业的迁移,与盟国援华抗战无关,故D项错误。12(2015安徽淮南一模)中共中央驻地曾有多次转移,某同学探究这一专题时得出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是()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C从延安到西
12、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解析:选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是在1927年,而瑞金是在1931年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首都的,故A项错误;延安成为中共中央驻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的开展,而不是有利于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故B项错误;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的总部所在地,中共中央的驻地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形势变化,故C项正确;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而不是乡村,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
13、分,共52分)13(2015江西鹰潭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严守中立,然而9月日本便登陆山东与德开战,很快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中国政府屡次要求其撤军均被无视。袁世凯急召在欧洲休假的陆征祥回国,组织全国一流的外交家和国际法学者,包括曹汝霖、顾维钧等,研究怎样解决青岛问题,至袁氏倒台之前,他们召开了数十次研究会议。此外,政府还委派驻外使节与欧美日俄各国首脑及公法家联系,取各方建议和支持。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材料二日本意识到,中国势必在战后提出山东问题,遂抓紧进行秘密外交,寻求霸占山东的法理依据。英法希望日本向地中海派遣舰队护航,日本趁机要
14、求英法保证,在将来的媾和会议上,支持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占领南洋德属诸岛;英国提出,日本应以同样精神支持英国对赤道以南德国各岛屿的领土要求,两国一拍即合,达成密约。随后,日本以类似手段,与法、俄、意签订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密约。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材料三关于五国暂管青岛之议,以外交上急遽之变化,未必能见实行,本社昨已报告。兹确闻某方面接到巴黎紧要可靠消息,言意大利之出和会,我国外交大受其恶影响。因意国如不出会,则日本之态度尚不敢过于强硬,亦不敢轻言脱离和会以要挟也。自意大利有此一举,日本乃声言如不彻底其所主张,即将仿照意大利之办法。美总统与英法等对于意国之出会已极感其困难,今见日本态
15、度如此,则和会殆有动摇之虞,山东问题或将因此而生极大之变化。 明知日本利用机会,而三国不能不有所踌躇。至日本最近所藉口者,为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间二十一款及去年九月之中日协定,此种条约如不废除,日本即永远据为外交口实。一方又有可惊之消息,英法因山东问题其先亦与日本订有密约,故英法虽明知日本之野心欲对我国有所尽力,然为条约所束缚,亦甚难于为力。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失败殆足以亡国云。1919年5月1日天津大公报(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洋政府对1919年巴黎和会的态度如何。(6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妄图侵占中国山东的因素。
16、(8分)(3)结合所学指出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12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判断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从北洋政府的认识和行动角度说明。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判断日与英法俄意订有密约;据材料三判断日本的所谓借口和意大利态度的变化。第(3)问,根据整个材料三的内容可知大公报报道十分详实,因此可以使国人全面了解巴黎和会进程;据材料三“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失败殆足以亡国云”可见有利于鼓动国民发动爱国运动。答案:(1)态度:积极准备(或应对)。 说明:北洋政府从日本与德国在青岛开战那一刻
17、起,就认识到世界大战结束后将召开和会,中国需要向国际社会发言,解决青岛问题。说明中国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并非仓促成行,而是经历了四年的充足准备。(言之有理即可)(2)因素:日与英法俄意订有密约;意大利态度的变化;日本的要挟;英法美态度的转变;日本的所谓借口。(3)影响: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使中国民众比较详细、全面地了解巴黎和会的情况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爱国民众的呼声和要求;报道助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总之对当时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和积极影响。14(2015新疆乌鲁木齐二模)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18、: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摘编自余伯流、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材料三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
19、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共革命根据地地理分布的历史因素。(6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8分)(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简要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20、。(8分)(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实践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形势,由材料一可知,当时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第二小问历史因素,注意时间是19291932年,联系1929年之前发生的相关史实可知,北伐战争使国民党军队北调,南方相对空虚,同时国民革命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准备了群众基础。第(2)问,第一小问形式,根据所学知识,“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第二小问内容,结合材料二“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可见,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第三小问不足,“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
21、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说明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范围过于宽泛,而支持力量只有农民。第(3)问,第一小问创新,概括材料三“三三制”政权制度建设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意义,可从调动各阶层参与,有利于巩固合作,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角度归纳。第(4)问,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共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方针政策,材料三中“三三制”的实践,说明中共注重民主政治建设。答案:(1)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因素:国民党军队北调,南方相对空虚;国民大革命(或北伐战争)为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准备了群众基础。(2)形式:武装斗争。 内容:土地革命。不足:取消资本家、富农等剥削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缩小了民主革命的力量,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3)创新:建立抗日各阶级联合专政;实行“三三制”政权制度。意义:巩固各抗日阶层团结合作;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认识:中共从实际出发调整方针政策;中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注重民主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