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夜思教学设计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找一找”“圈一圈”“读一读”给“静、夜”等10个生字加上拼音帽子,来认识这10个生字新朋友。“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
2、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能力目标:2、“听一听”“唱一唱”“读一读”能有节奏有韵律的诵读这首古诗。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
3、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
4、“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情感目标;3、“想一想”“学一学”“品一品”来感受一下李白爷爷思念家乡时心情。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2、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体会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一、目标导入 1师:米奇给我们带来了三张目标卡片,也是我们今天要学
5、习到的本领。第一张我们通过“找一找”“圈一圈”“读一读”给“静、夜”等10个生字加上拼音帽子,来认识这10个生字新朋友。这都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识字环节;第二张通过“听一听”“唱一唱”“读一读”能有节奏有韵律的诵读这首古诗。第三张“想一想”“学一学”“品一品”来感受一下李白爷爷思念家乡时心情。师:今天的任务有没有信心完成?生:有!二、目标一认识生字 过渡:找一找,圈一圈,这首诗里有10个生字宝宝,下面我们先用我们的火眼金睛来把这10个字从课文里找出来。然后用笔把它们圈出来,再大声的朗读5-10遍,争取把它们记到小脑袋里。读一读: 1幻灯:10个带拼音的生字,齐拼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静、床、光
6、、望、乡”几个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字。 2同学当小老师领读。3幻灯:再出现10个不带拼音的生字,多种方式认读。师:看看谁是识字小能手?生:竞读。三、目标二体会节奏感、韵律感。 过渡:同学们识字很棒!那下面让我们张开嘴巴来学习朗读这首优美的古诗吧。在学习之前先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名家是怎么朗诵古诗的。听一听:播放配乐 静夜思朗诵,第一遍让让同学们整体感受一下,第二遍提出注意朗读时的间隔节奏。幻灯:静夜思全诗带分隔符。老师诵读-学生齐读-学生分小组读-个别学生展示读。唱一唱:古诗还有优美的韵律,可以像歌一样唱出来,播放静夜思的唱曲,让同学们体会一下韵律和感情。四:目标三解读内容,体会感情。1、 作者。李白 唐代 诗仙2、 题目。静夜思3、 疑:以为4、 地上霜5、 举头-低头6、 思故乡结合自身你有过没有爸爸妈妈陪伴,自己一个人在外过夜的经历吗?当自己躺在床上时你会想起谁?心情是怎样的?体会一下李白爷爷的心情。五、评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