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693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汕尾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市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本试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

2、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辉煌寺庙。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早在诗经中就用“如鸟斯革,如晕斯飞”来形容栋宇飞檐的华美之姿;又有“作庙翼翼”描绘宗庙建筑的严正巍峨。在诗经记录的内容中,除周代的社会生活,还有如此大量的有关建筑艺术的描绘。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仅屋顶就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传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尤其在园林建筑中,如亭、台、楼、阁、堂、榭、轩、舫等,不一而足,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

3、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的特点。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根据地域分布分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结构采用柱、梁、檁、枋构成的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抵抗风力和地震,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

4、,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因此,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天津薊州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保存至今。古人还创造了“斗拱”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进而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同时,设计与营造有了明确的分工,设计师和工匠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空间的总体布局和整体的艺术效果。从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师“样式雷”世家,到蜚声江南的“香山帮”传人,再到至今依然活跃在西北地区的河州工匠。从人文传承角度来说,正是这些传统建筑哲匠使中国建筑一直延续、传承不辍。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其背后离不开人的思

5、维活动和观念。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言:“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建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层面的营建创造,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以意指导形,以形反映意。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字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和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

6、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这些都是和谐之美的体现。经过世代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意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如今,传统建筑以其丰富而直观的艺术形象,依然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材料二:当今的建筑学是在西方建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建筑美学就是从建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国刚刚起步,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与建筑学不同的是,建筑美学的基础是建筑学,研究方向是美学。为何这些学科要从西方引进,不是本土产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的认知与西方存在概念差异。中国人认为建筑的

7、角色是“器”,它的价值是“用”,而非艺术品。由于中国建筑是把功能放在首位,建造房子是以技能为支撑,而不是以美学为支撑(虽有个别建筑秉承了“艺”的理念,但仅仅是个别,并无过多传承可言)。所以,严格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没有西方那样的艺术建筑师,而主要依靠工匠,凭技术来完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因此我们引进建筑美学,就是要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在对各种类型建筑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后,用美学原理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达到指导建筑创作实践的目的。实际上,中国传统建筑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值得

8、我们认真探究、学习,更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在弘扬过程中,文化自信不可或缺,要通过对传统建筑及文化和美学的深入研究,去加深对它的先进性的认识。如果不加以研究,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种草创于原始社会,发展成熟于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较之于当代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代表的建筑,一定是落后的,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如此就永远不会发现它的先进之处,更不可能将这古老而智慧的研究纳入到当代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中。(摘编自马炳坚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关键在搞好传统建筑教育)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的传统建筑历史更为悠久,技术更为高超,在形式上与

9、西方建筑有着明显区别。B. 作者所引用的诗经中以拟人手法形容建筑物的语句,意在证明从周代开始我国建筑形式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C. 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既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多样,又与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有关。D.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作用,传统工匠的巧手匠心、精益求精,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绵延至今的最重要因素。2.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西周时期的建筑特色,诗经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B. 日本木质建筑至今仍以榫卯结构为主,抗震性优越。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对世界的影响深远。C. 按周易所说,道家的“形而上”,即精神意识之所

10、在,表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是“意先于形”。D. 中国传统建筑中“以和为美”的观念意蕴,与当前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3.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传统文化传承方法的一项是( )A. 充分认识建筑传统文化的意义。B. 主动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C. 多方式培养民族的文化自信。D. 将传统建筑学和建筑美学纳入当代建筑专业课程。4.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建筑美学下定义。5. 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体现。(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尊

11、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当时的乐尊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中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不久,乐尊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还有迟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

12、开方便之门。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疑惑: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

13、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桑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别国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而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大凡至今哄传的历史胜迹,就如长城和这莫高窟,总是葆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

14、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想到此,我不能不在长久的生命面前徘徊,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漫长的生命力是它的体征,它还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美的熏陶和洗礼。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遺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琢磨他们

15、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被敦煌的美洗礼过。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圣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奧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

16、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有删改)注井上靖:日本文坛巨匠,对中国历史、文化非常推崇,通过想象创作了关于敦煌千佛洞由来故事的敦煌。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讲述的是关于“成长”的故事一既是两个少年的成长,也是人类心灵的成长。6.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高窟具有历史层累性的特点,生生不息,至今传承,因而我们看莫高窟不是看死的标本,而是看中华艺术代代传承的鲜活的生命。B. 作者因

17、为对莫高窟文化的了解甚少,所以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表示“毫无自信”,同时也表现出了莫高窟的底蕴深厚。C. 文中脚印、遗骨等意象,沧桑却不凄凉,伤感中又带有美,表现了莫高窟作为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对人们精神浸润之深。D. 文章尾段意蕴丰富,寓指我们既是优秀文化的受益者,得其滋养,亦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乐尊和尚受三危山奇景感召开篇,构思独特,动人心魄,也增添了神圣色彩。B. 文中外国游客的呼喊和迟到游客央求的情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C. 倒数第二段运用反问,通过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了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D

18、. 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关照中对莫高窟进行了文化阐释。8. 在本文的写作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的两种,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作者写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景帝幸上林,诏绾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

19、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太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

20、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元光四年,卒,谥号哀侯。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删改)注戏车:在车上表演与车有关的游戏,犹如今天杂技中的车技。噍呵:申斥。噍,同“谯”。栗卿:太子的舅父。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邳都治捕粟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B. 上以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

21、/而使邳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C. 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邳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D. 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功次是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的意思,这里指功绩多,累次升迁。B. 长者是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C. 迁是官职变动、升迁的意思,与擢、拜、进、升意思相同。D. 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或

22、褒或贬。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绾为人谨慎小心,文帝时,太子召请文帝的近臣宴饮,卫绾称病未去。这种谨言慎行也是他能够成为三朝元老的重要原因之一。B. 卫绾品行方正,廉洁忠诚,景帝曾邀卫绾同乘,并赐给他一把宝剑,卫绾以家中还有先帝赏赐的六把宝剑,且从未佩戴,不敢贪功为由,婉拒了景帝的赏赐。C. 卫绾性格敦厚,担任丞相一职后,也只按照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从人仕到官至丞相,无所建树,但忠于职守,也没有什么过错。D. 卫绾一生清明,但也有恃权无度之时,武帝即位后,卫绾因曾在景帝卧病时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子以为

23、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2)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14. “廉”除廉洁之意,还有品行方正之意,在第二段中,除“回绝景帝授剑”一事,还有什么事使景帝认为卫绾“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关城:潼关。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用倒戟而入的笔法,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

24、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极为得势。B. 颔联中,作者借所见到的鸿雁和云山两个意象,表达了与朋友分别之时的黯然神伤,可谓情与景的完美交融。C. 颈联中,作者想象去京城路上和皇宫庭苑的景象。“催”字最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D. 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又不失直白真切,非常灵动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情感。16. 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作者通过举例,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得出的结

25、论是“_,_”。(2)韩愈在师说中表明择师标准两句是“_,_”。(3)古人常以酒抒发情怀,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_”一句来写因感慨人生而洒酒祭月;而登高中,杜甫以“_”一句写出了自己因病断酒,愁苦无法排遣的现实境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五年,说它长,因为它有五千多天;说它短,其实它就是无尽数轴上的一个微点,如此渺小。在广东打拼了十五年,我虽然每年都会回家,但从未选择在春节回去,气候是原因之一,时间上也有些仓促。今年,我想回去看看,已忆不起家中“年”的模样。回到老家,已是腊月二十七的傍晚,我选的就是这天母亲的生日。北方的傍晚不比南方,早早就夜色笼罩。我想

26、提着蛋糕给母亲一点惊喜和浪漫,便把车停在了院外,可刚要叩门的手却因母亲的呵声而收回,“把电视声音关小点!我闹心!”透过窗户,我看到母亲抱着一盆面团从厨房走出来。父亲一怔,看出了一丝端倪:“又不是头一年这样,有啥可闹心的?儿子工作忙,咱们这边又冷”没等话说完,母亲用一个表示“停下”的手势打断了父亲的话,她原本低着的头,这下更低了。她从盆里揪出一个小面团,熟练地用擀面杖把面团碾成了圆形,停下了,似乎觉得哪里不对,又取来了菜刀把圆形的面皮切成菱形,用筷子把猪肉韭菜馅满满地塞了进去,两手一转,捏出了一个大馄饨,“我儿不爱吃饺子,就爱吃有汤的大馄饨!”剩下的对话,我一句都没听到。天还在下雪,雪落在我的眼

27、角,很快地融化了。我没有感到寒冷,心里只想着十五年,十五年,十五个年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B. 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遇见熟人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说:“唉,天可真凉了”C.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刊登了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D.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19. 仿照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格式和含意,再仿写两个句子。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心里只想着过去的时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

28、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游泳初学者都会产生恐水心理,这是因为行进姿态的改变而导致的。在正常状态下,人们以站立姿态行进,而在游泳的时候,则是以仰卧或俯卧姿态,运动面、运动轴和运动方向均发生了变化;人体受地球引力影响,不论在任何时候,也想找到一个支点来保持平衡。可是人体密度和水的密度相近,在水环境中,既没有支点,又无法克服引力作用,恐惧心理的产生也就情有可原了。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主题展”10月2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次主题展共计展出

29、馆藏文物160余件套,清代以来重要文献档案复制件50余件套,其中包括首次展出的清代宏字练军公文,台湾光复前夕拟定的台湾接管计划纲要,当年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上中国政府代表使用过的毛笔等。这些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系统再现了台湾同胞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全体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历程,有力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揭示了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你是不同分母上的“一”:当你和无数人相遇,却与家人错过的那一刻,你是“一”;当你感到渺小,却将伟大矗立在别人面前的那一刻,你是“一”;当你顾不

30、上吃饭,却赶着送餐的那一刻,你是“一”;当你离开自己的孩子,却走到更多孩子身边的那一刻,你是“一”;当你和生命赛跑,却将身体置于危险的那一刻,你是“一”也许你只是奋斗在中国的一个“一”,但中国却因为每一个“一”的奋斗而伟大。向每一个伟大的“一”致敬。要求:综合以上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汕尾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市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答案)本试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

31、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辉煌寺庙。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早在诗经中就用“如鸟斯革,如晕斯飞”来形容栋宇飞檐的华美之姿;又有“作庙翼翼”描绘宗

32、庙建筑的严正巍峨。在诗经记录的内容中,除周代的社会生活,还有如此大量的有关建筑艺术的描绘。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仅屋顶就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传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尤其在园林建筑中,如亭、台、楼、阁、堂、榭、轩、舫等,不一而足,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透过

33、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的特点。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根据地域分布分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结构采用柱、梁、檁、枋构成的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抵抗风力和地震,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因此,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天津薊州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保存至今。古人还创造了“斗拱”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进而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

34、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同时,设计与营造有了明确的分工,设计师和工匠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空间的总体布局和整体的艺术效果。从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师“样式雷”世家,到蜚声江南的“香山帮”传人,再到至今依然活跃在西北地区的河州工匠。从人文传承角度来说,正是这些传统建筑哲匠使中国建筑一直延续、传承不辍。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其背后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观念。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言:“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建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层面的营建创造,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以意指导形,以形反映意。中国传统

35、建筑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字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和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这些都是和谐之美的体现。经过世代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意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如今,传统建筑以其丰富而直观的艺术形象,依然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愿

36、望。(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材料二:当今的建筑学是在西方建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建筑美学就是从建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国刚刚起步,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与建筑学不同的是,建筑美学的基础是建筑学,研究方向是美学。为何这些学科要从西方引进,不是本土产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的认知与西方存在概念差异。中国人认为建筑的角色是“器”,它的价值是“用”,而非艺术品。由于中国建筑是把功能放在首位,建造房子是以技能为支撑,而不是以美学为支撑(虽有个别建筑秉承了“艺”的理念,但仅仅是个别,并无过多传承可言)。所以,严格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没有西方那

37、样的艺术建筑师,而主要依靠工匠,凭技术来完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因此我们引进建筑美学,就是要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在对各种类型建筑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后,用美学原理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达到指导建筑创作实践的目的。实际上,中国传统建筑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学习,更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在弘扬过程中,文化自信不可或缺,要通过对传统建筑及文化和美学的深入研究,去加深对它的先进性的认识。如果不加以研究,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种草创于原始社会,发展成熟于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的传统建

38、筑,较之于当代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代表的建筑,一定是落后的,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如此就永远不会发现它的先进之处,更不可能将这古老而智慧的研究纳入到当代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中。(摘编自马炳坚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关键在搞好传统建筑教育)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的传统建筑历史更为悠久,技术更为高超,在形式上与西方建筑有着明显区别。B. 作者所引用的诗经中以拟人手法形容建筑物的语句,意在证明从周代开始我国建筑形式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C. 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既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多样,又与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有关。D.

39、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作用,传统工匠的巧手匠心、精益求精,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绵延至今的最重要因素。2.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西周时期的建筑特色,诗经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B. 日本木质建筑至今仍以榫卯结构为主,抗震性优越。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对世界的影响深远。C. 按周易所说,道家的“形而上”,即精神意识之所在,表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是“意先于形”。D. 中国传统建筑中“以和为美”的观念意蕴,与当前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3.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传统文化传承方法的一项是( )A

40、. 充分认识建筑传统文化的意义。B. 主动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C. 多方式培养民族的文化自信。D. 将传统建筑学和建筑美学纳入当代建筑专业课程。4.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建筑美学下定义。5. 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体现。【答案】1. C 2. B 3. A 4. 建筑美学是由西方引进的以建筑学为基础来研究美学的新兴学科,其研究旨在用价值论美学研究建筑的方法,来阐释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进而指导建筑创作实践。 5. 形式美:屋顶形式多样、建筑类型多样,建筑与环境的安排形式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技艺美:营造技艺富有中国特色,木结构

41、建筑抗震性能突出,建筑体系标准化、模数化,工匠技艺高超且有明确分工。意蕴美: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尊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当时的乐尊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中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

42、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不久,乐尊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还有迟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疑惑: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

43、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桑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别国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而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

44、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大凡至今哄传的历史胜迹,就如长城和这莫高窟,总是葆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想到此,我不能不在长久的生命面前徘徊,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漫长的生命力是它的体征,它还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美的熏陶和洗礼。这个仪式如此宏

45、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遺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琢磨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被敦煌的美洗礼过。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圣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

46、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奧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有删改)注井上靖:日本文坛巨匠,对中国历史、文化非常推崇,通过想象创作了关于敦煌千佛洞由来故事的敦煌。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创作的

47、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讲述的是关于“成长”的故事一既是两个少年的成长,也是人类心灵的成长。6.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高窟具有历史层累性的特点,生生不息,至今传承,因而我们看莫高窟不是看死的标本,而是看中华艺术代代传承的鲜活的生命。B. 作者因为对莫高窟文化的了解甚少,所以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表示“毫无自信”,同时也表现出了莫高窟的底蕴深厚。C. 文中脚印、遗骨等意象,沧桑却不凄凉,伤感中又带有美,表现了莫高窟作为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对人们精神浸润之深。D. 文章尾段意蕴丰富,寓指我们既是优秀文化的受益者,得其滋养,亦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7. 下列对文本艺

48、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乐尊和尚受三危山奇景感召开篇,构思独特,动人心魄,也增添了神圣色彩。B. 文中外国游客的呼喊和迟到游客央求的情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C. 倒数第二段运用反问,通过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了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D. 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关照中对莫高窟进行了文化阐释。8. 在本文的写作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的两种,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作者写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6. B 7. C 8. 引用:通过引用神话传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提升读者的

49、阅读兴趣。比喻:把游客比作焦距不一的镜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客数量之多和目的的不同。拟人:将莫高窟的壁画比作-一直活着的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莫高窟历史的悠久和艺术的顽强生命力。对比:将中国的莫高窟与埃及的金字塔等建筑相比,突出了我国建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历史层累性。排比:“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运用排比增强了语势,强调了莫高窟历史的累积,加强了作者对莫高窟悠久文化的审美感受。 9. 离开敦煌后,作者所到之处或是佛教圣地,或是山水胜处,但却被过多地开发,并和社会现实、道德规范相联系;由此反衬出莫高窟带给人的洁净、玄秘和高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

50、“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莫高窟及其文化的景仰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景帝幸上林,诏绾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

51、,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太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元光四年,卒,谥号哀侯。太史

52、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删改)注戏车:在车上表演与车有关的游戏,犹如今天杂技中的车技。噍呵:申斥。噍,同“谯”。栗卿:太子的舅父。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邳都治捕粟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B. 上以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邳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C. 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邳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

53、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D. 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功次是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的意思,这里指功绩多,累次升迁。B. 长者是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C. 迁是官职变动、升迁的意思,与擢、拜、进、升意思相同。D. 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或褒或贬。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绾为人谨慎小心,文帝时,太子召请文帝的近臣宴饮,卫绾称病未去。这种谨言慎行也是他

54、能够成为三朝元老的重要原因之一。B. 卫绾品行方正,廉洁忠诚,景帝曾邀卫绾同乘,并赐给他一把宝剑,卫绾以家中还有先帝赏赐的六把宝剑,且从未佩戴,不敢贪功为由,婉拒了景帝的赏赐。C. 卫绾性格敦厚,担任丞相一职后,也只按照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从人仕到官至丞相,无所建树,但忠于职守,也没有什么过错。D. 卫绾一生清明,但也有恃权无度之时,武帝即位后,卫绾因曾在景帝卧病时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2)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14. “廉”除廉洁之意,还有品行方正之意,在第二段中,除“回绝景帝授

55、剑”一事,还有什么事使景帝认为卫绾“廉”?【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天子认为卫绾是个性格敦厚,可以辅佐太子的人,(于是)尊敬、宠爱他,给他的赏赐非常多。(2)因此他在教化方面不威严却能成功,不严苛却能使社会安定。这就是所说的品性敦厚的君子吧! 14. 不为下属的错误与其他的将领争辩;有了功劳,常常谦让给其他将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

56、-676)初进士。关城:潼关。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用倒戟而入的笔法,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极为得势。B. 颔联中,作者借所见到的鸿雁和云山两个意象,表达了与朋友分别之时的黯然神伤,可谓情与景的完美交融。C. 颈联中,作者想象去京城路上和皇宫庭苑的景象。“催”字最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D. 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又不失直白真切,非常灵动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情感。16. 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答案】15. B 1

57、6. 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与伤感;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对朋友殷切的勉励和嘱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作者通过举例,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得出的结论是“_,_”。(2)韩愈在师说中表明择师标准两句是“_,_”。(3)古人常以酒抒发情怀,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_”一句来写因感慨人生而洒酒祭月;而登高中,杜甫以“_”一句写出了自己因病断酒,愁苦无法排遣的现实境地。【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道之所存 (4). 师之所存也 (5). 一尊还酹江月

58、(6). 潦倒新停浊酒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五年,说它长,因为它有五千多天;说它短,其实它就是无尽数轴上的一个微点,如此渺小。在广东打拼了十五年,我虽然每年都会回家,但从未选择在春节回去,气候是原因之一,时间上也有些仓促。今年,我想回去看看,已忆不起家中“年”的模样。回到老家,已是腊月二十七的傍晚,我选的就是这天母亲的生日。北方的傍晚不比南方,早早就夜色笼罩。我想提着蛋糕给母亲一点惊喜和浪漫,便把车停在了院外,可刚要叩门的手却因母亲的呵声而收回,“把电视声音关小点!我闹心!”透过窗户,我看到母亲抱着一盆面团从厨房走出来。父亲一怔,看出了一丝端倪:“又不是头

59、一年这样,有啥可闹心的?儿子工作忙,咱们这边又冷”没等话说完,母亲用一个表示“停下”的手势打断了父亲的话,她原本低着的头,这下更低了。她从盆里揪出一个小面团,熟练地用擀面杖把面团碾成了圆形,停下了,似乎觉得哪里不对,又取来了菜刀把圆形的面皮切成菱形,用筷子把猪肉韭菜馅满满地塞了进去,两手一转,捏出了一个大馄饨,“我儿不爱吃饺子,就爱吃有汤的大馄饨!”剩下的对话,我一句都没听到。天还在下雪,雪落在我的眼角,很快地融化了。我没有感到寒冷,心里只想着十五年,十五年,十五个年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B. 穿着很厚的青布

60、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遇见熟人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说:“唉,天可真凉了”C.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刊登了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D.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19. 仿照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格式和含意,再仿写两个句子。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心里只想着过去的时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 C 19. 示例:它就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流星,倏忽之间。它就是苍茫大地上的一棵小草,微不起眼。它就是滚滚江水中的一粒细沙,瞬息即逝。 20. 修辞手法上,原句使

61、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愧疚和反思,增强了感慨的语气;而改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结构上,开头作者以“十五年”和十五年的比喻起文,又用“十五年”作结,首尾相互照应,结构更为完整;而改句没有这种照应。语言韵律上,原句由三个短句组合而成,又稍显变化,一唱三叹,回环起伏,更具节奏感、韵律美。从读者角度看,原文在语气不断加强之后,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改句作结尾,显得过于仓促。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游泳初学者都会产生恐水心理,这是因为行进姿态的改变而导致的。在正常状态下,人们以站立姿态行进,而在游泳的时候,则是以仰卧或俯卧姿态,运动面、运动

62、轴和运动方向均发生了变化;人体受地球引力影响,不论在任何时候,也想找到一个支点来保持平衡。可是人体密度和水的密度相近,在水环境中,既没有支点,又无法克服引力作用,恐惧心理的产生也就情有可原了。【答案】示例:(1)第句“因为”和“而导致的”杂糅,去掉其中一个。(2)第句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姿态后面加上“行进”。(3)第句,关联词搭配错误,“不论”应搭配“都”。(4)第句,“在水环境中”是状语,导致后文缺少主语,应在“在水环境中”的前面,或者“既没有”前面加上“人”或“人体”。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主题展”

63、10月2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次主题展共计展出馆藏文物160余件套,清代以来重要文献档案复制件50余件套,其中包括首次展出的清代宏字练军公文,台湾光复前夕拟定的台湾接管计划纲要,当年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上中国政府代表使用过的毛笔等。这些历史文献和珍贵文物系统再现了台湾同胞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全体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历程,有力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揭示了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答案】示例:“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主题展”10月2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共展出文物160余件套,再现了台湾抗战历史,有力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四、写

64、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你是不同分母上的“一”:当你和无数人相遇,却与家人错过的那一刻,你是“一”;当你感到渺小,却将伟大矗立在别人面前的那一刻,你是“一”;当你顾不上吃饭,却赶着送餐的那一刻,你是“一”;当你离开自己的孩子,却走到更多孩子身边的那一刻,你是“一”;当你和生命赛跑,却将身体置于危险的那一刻,你是“一”也许你只是奋斗在中国的一个“一”,但中国却因为每一个“一”的奋斗而伟大。向每一个伟大的“一”致敬。要求:综合以上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你的

65、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习总书记曾经说过:“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如果当代青年忘了初心,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目标,何谈希望?何谈力量?每一个“一”都将初心付诸于行动,国家才能振兴,才能兴旺。因为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主席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电影风声里曾说过,只因民族已到了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我辈”青年的壮志和豪情,是责任感、使命感与主场感的真实体现。每个时代都有积极奋进者,他们都是“不惮前行”的“真的猛士”。而在他们的影响下,莫做时代袖手者,让青

66、春之花绽放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是中华民族每个时代的共同特点。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青年都是一群令人心生敬佩的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中国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他不明白的是,这种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从传说中的钻燧取火,到大禹治水,再到华佗李时珍等等,从人民英雄到民族英雄等等。有一群人,时刻心怀使命感,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心中的使命和远方。中国航天人“北斗之父”孙家栋,现已80多岁高龄,应然奋斗一线,为“我辈”的骄傲。“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质朴有力的一句话是“我辈”当仁不让的责任担当,他们用巨擘推动时代发展。我们做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学子,心中应怀有“主场感”。前辈们为了后代,

67、前赴后继,甘愿奉献,甚至英勇牺牲而毫无怨言,给后辈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繁花盛开的新时代,打好我辈的主战场,为新时代建设添砖加瓦是青年的使命。正如梁任公对中华少年的无限期许:“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主场队员”接手,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主场感要具有使命感,祖国的强大是我们追求的方向;科技强国就要打好基础,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不顾生死不计回报,为了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春学子,也理应打好主战场,为祖国增光添彩。总有青春之花绽放光彩,总有我辈青年奋不顾身,总有呐喊与时代,冲浪于潮头,令人敬畏。我们接续前辈的接力棒,传递时代的火炬手,责任使命与主场,驱使“我辈”砥砺前行,用青春、汗水与智慧,谱写时代的乐章,奏响时代的凯歌!作为当代青年,珍惜韶华、敏于求知,方能练就过硬本领;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方能谱写人生篇章。我们不仅要努力学好文化理论知识,更要将文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为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南京的一所大学的学生曾经说过:“我们青年学子只要坚定自己的初心,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一”,每一个“一”都在努力,因为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