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质量测试卷(六)(第三单元能力提升卷)(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发展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包含规范、维持家庭内部秩序和训导、教育家庭成员履践社会责任两方面内容。自汉代伊始,儒学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道德规范成为家训的基础内容。随着朝贡体系在东亚世界的铺展,我国家训文化亦广泛流布于东亚各地。吸收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在古代,越南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自10世纪杨延艺以拟血缘的方式,建立了一个有持续性的统治核心团体,此后在内部竞争的过程中,越南逐次建立了丁朝、后
2、黎朝、李朝、陈朝等政权,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宗藩关系。与同属儒家文化区域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等地相比,越南在语言学上具有吸收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越南语与汉语同属孤立语,故而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与汉语语音可以对应。换言之,越南士人以越南语阅读汉籍或创作诗文,如同以汉语方言进行作业。自身特色鲜明仅据刘春银、王小盾、陈义等人根据越南汉喃研究院典藏文献编纂的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可知,现存越南的家训书籍有30余部,其中既有印本,也有抄本;既有从中国传入的家训,如朱子家训朱子家政明道家训,也有越南自撰的家训,如上述后黎朝胡丕绩撰穷达家训和阮朝邓春榜撰居家劝诫则等。许多家训均附存于宗
3、教善书中流传,也是越南家训文化的一大特色。如越南现存最早家训陈朝状元莫挺之撰写的训孩歌,这部家训收录于僧人慧身删定的禅宗本行一书;此外诸如春亭(廷)家训附载于劝孝书,朱子家训附载于守寸编。这些家训通过善书或宗教的倡导,也从个别家族的训诫成为普罗大众共同的道德教本。明道家训得到普遍重视在越南流布的中国家训,除朱子家训朱子家政明道家训外,其余多为清代流传甚广的家训类丛书,如邓淳家范辑要、石成金传家至宝、陈宏谋五种遗规等。其中明道家训受到的关注似乎更多。该书除了曾被收入幼学越史四字与喃注本王应麟三字经外,保大六年(1931),朱玉芝将其翻译成喃文,并加以现代越南文译注。童蒙书籍与家训在性质上其实有着
4、一定程度的差异。童蒙书籍一般均着重强调伦理价值的讯息教育,而如明道家训所载“人有五伦,纲常为首。不知伦常,何异禽兽”,“三纲九畴,古今不易。为民止忠,为父止慈。为子止孝,为兄止爱朋友止信,长幼止谦,乡党止和,邻旁止让”等训条,其彰显的儒家三纲五常古训,正适合童蒙的教育目的。较之纯粹以汉文作为主要的传播形式,童蒙教育以及喃文与现代越南文译注,扩大了明道家训对越南的影响。越南家训文化源自中国,其产生契机在于儒学思想的传播和科举制的导入。在传入之初,儒家的伦理规范仅流传于能译读汉文的世家大族之间,它们形成一个独特的儒士群体。而真正将家训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在越南的传播推向深入的,则是喃文版家训及其与童
5、蒙教育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原本作为“一家之言”的诫子书,借助刊刻流传、宗教倡导等媒介,转变为面向普罗大众的训俗书,对越南民间的风化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摘自耿慧玲家训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家教的目的涉及对内维持家族稳定,对外鼓励家庭成员履行社会责任。B相比东亚各国,越南具有吸收中国语言学文化的优势,推动了家训文化的传播。C越南家训的发展传播,得益于将家训都附存于宗教善本之后使之流向普罗大众。D明道家训在越南被翻译成喃文或加上现代越南文译注后,其影响得到不断扩大。解析:选C原文说“许多家训均附存于宗教善书中流传,也是越
6、南家训文化的一大特色”,C项是以偏概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述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指出其立足点在于儒学思想的传播。B文章指出中国与越南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故家训文化传播迅速。C文章在论证中大篇幅阐述明道家训在越南得到普遍重视,并分析了原因。D本文从背景、特点及原因三个维度对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做了阐述,点面结合。解析:选B原文阐述的是越南在语言学上具有吸收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并没有表明家训文化就因此而传播迅速。该项是强加因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儒学不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的家训文化不会以儒
7、家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B如果越南不在语言学上具备吸收中国文化的优势,家训文化的传播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范围广。C中国家训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应该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因素只是其中之一。D其他的中国家训类书籍如果能和越南童蒙教育结合起来,一定也会得到辐射更广、影响更大的发展。解析:选D原文说的是童蒙教育与家训在性质上其实有一定的差异,只是明道家训中的部分训条,适合童蒙教育的目的,所以客观上促进了传播。但别的家训类书籍则应具体分析。(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今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
8、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220万次。登陆平台,点击诗人名字,便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第一次打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阂,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他就利用大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声,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9、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材料二: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越多,人们做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因此不能单看数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自1987年起,美国交通部就要求航空公司上报每个月的晚点记录。在最近的报告中,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家,晚点率最低。在竞争对手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形势一片大好。但1991年的夏天,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却宣布破产,这与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有关。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时只关注四个对象:客机、到达机场、客机数量和晚点
10、频率,而忽视了天气条件、载客率等,又加之在统计平均数时,对某些指标进行过度加权后,两个公司的平均晚点率就完全走向了反面。(摘编自美国冯启思对“伪大数据”说不:走出大数据分析与解读的误区)【注】统计学认为,在统计中计算平均数等指标时,为了考虑到每个数量在总量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不同可以给予不同的权数,这样的做法就叫加权,即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事实上,没有重点的评价就不算是客观的评价。材料三:近日,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据介绍,方案旨在运用大数据概念和技术创新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
11、推广的成果。试点省份包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当前由于农业数据的共享开放不足,导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数据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大量存在。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认为,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农业生产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摘编自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公布:打破信息孤岛共享涉农数据)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图1数据支持以下结论:整体上,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正点到达的表现要胜过阿拉斯加航空公司。B图2数据支持以下结论:美国西部航空公
12、司在每个机场的正点到达率均低于阿拉斯加航空公司。C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最终走向了破产,这与分析人员所关注的评价对象不够全面有着一定的关系。D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否则统计结果会有偏差。解析:选D“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错,原文的意思是“不能过度加权”。5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是国内文学研究领域首次利用大数据的个案。B王兆鹏的研究引起了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的关注,这说明海内外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大数据的利用还是有一些共识和期待的。C从农业农村大数据试
13、点方案的试点省份分布来看,说明我国当下利用大数据推进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D大数据的使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得一些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因此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解析:选BA项,“首次利用”错,上个世纪90年代王兆鹏就用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C项,“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于原文无据。D项,“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过于绝对。文章只是说明“大数据的重要”,并没有说“是行业发展的前提”。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信息化的当下我们该怎么对待大数据研究。(6分)答案:依托大数据,对社会各行业进行更科学、有效的研究,合作共享,争取更大的发展。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大数
14、据隐藏的烟幕弹仔细辨别,不能盲目相信“伪大数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英雄佛刘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
15、奶奶的怀抱。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是我,都是幸福的。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
16、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
17、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被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叔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
18、踏实。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叔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叔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19、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B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C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的表现,既有外貌、动作等的直接描写,也有他人的介绍评价。D“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解析:选C写叔叔都是侧面描写:“我”并没有看见过叔叔的真人样子,因为从后文得知叔叔为了救“我”已经壮烈牺牲了,“我”只是从奶奶嘴里得知“那时的叔叔
20、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以及村里人对叔叔的评价。这些均属于侧面描写语句,没有直接正面描写其具体的外貌。8小说以“虎子”为讲述人,这有什么好处?(6分)解析: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以“我”为见证人,比用第三人称叙述更能真实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遭际和命运。答案:“虎子”是被救者,是事件的当事人,以他的视角观察,使奶奶形象的刻画更客观、自然。更为真实地揭示“虎子
21、”的感恩、童年遭际和命运,事实上构成了小说的暗线。“虎子”当时还是个懵懂的孩子,他对叔叔、爸爸和奶奶的点评丰富了小说主题,洋溢着浓郁的人间大爱。9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解析:解答此题,应抓住题目“英雄”和乡下奶奶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三方面入手作答。注意逻辑严密,阐述条理清晰。答案:“英雄”是小说的线索,构成情节上的因果呼应。没有“乡下的奶奶”的伟大,也就没有“英雄”的儿子。正是“乡下的奶奶”具有优秀品质,才培养出心肠好的叔叔。突出小说人物形象。英雄奶奶,英雄母亲,英雄儿子。深化小说主题。奶奶也是英雄,她既是英雄的
22、母亲,也帮全家树立了英雄的典范,更延续了英雄儿子的好心肠,如拒绝为自己修墙以帮助小学,心疼爸爸的劳累等。爸爸不祭奠英雄心里不踏实、让我给英雄鞠躬,说明全家以英雄为榜样,以崇敬英雄为家风,洋溢着正能量。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
23、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
24、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
25、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解析:选B四个选项主要区别在于“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和“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三处如何断句上。先看“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若从“有”后断开,则是“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意思明显不通,排除A项。再看“愿王举国而听之”,若在“而”前断开,则是“愿王举国/而听之”,意思不通,排除D项。再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若从“听”后断开,则是“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意思是“大王若不听
26、自己的建议,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语意明显不通,这样断句显然不对,应断句为“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排除C项。据此确定答案为B。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解析:选BB项错在“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此处的“武”指的是周武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27、的一项是(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解析:选C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表述错误,
28、由原文“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并不是任何人犯法都能施加刑罚,太子违法,以处罚他的老师来代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5分)(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5分)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君姬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
29、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杰出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中寻求有才能的人,想要重建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被占领的土地,于是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秦孝公和他谈话,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说:“您用什么打动了我们国君?我们国君非常高兴。”公孙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非常高兴。”孝公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法,(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办事犹豫不决就没有效果。圣人如
30、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卫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效仿古法。所以商汤、周武王不沿袭旧的法度而统一天下,夏桀、商纣不更改旧的礼制而导致亡国。反对旧的法度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触犯法令。”将依法惩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就处罚了他的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遵守新法了。新法实
31、行十年,秦人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捡得他人遗失的东西占为己有,山林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私下斗殴,乡村城镇都秩序安定。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孝公派卫鞅带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武士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势攻打他的军队,将魏国军队彻底打败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国、秦国打败,国内空虚,势力一天天衰弱,恐慌起来,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土地献给秦国,以求得和解。而魏国撤离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后悔没有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国军队回来后,秦孝公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封号是商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32、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韩愈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已知奏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蘋?【注】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因论佛骨事反对崇佛被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改近地安置,为袁州刺史,途经韶州作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绮罗春:酒名。江总:南朝陈大臣、文学家。虞翻:吴人,因直言获罪,孙权贬之交州。骨相屯:两汉三国相术中的骨相说风行;屯,艰难、困顿之意。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的第一句“再逢梅柳新”是写作者两次路过留居张端公处,蕴含感激之情。B诗的第二句扣题点明“别”意,饯行之
33、酒“醉”而未散,可见依依难舍之情。C诗中两次用典,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一写作者自比虞翻,意味丰富。D第七句说张端公的政绩已被上奏,不久会被朝廷征拜至朝。这可能是咏别诗的常见客气话,无需拘泥地理解。解析:选C选项中“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有误,应该是对张端公的赞美。上下句一说对方,一说自己;另外,作为咏别诗,自吹自擂也不合适。15请赏析本诗颈联“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的精妙之处。(6分)解析:赏析颈联的妙处,需从内容入手。此联描绘了一幅送行的画面,款款深情寄托于场面之中,可考虑情景交融的手法。另外,还可以考虑炼字的精巧。答案:妙在炼字精巧:“急”写天色已晚,启程在即;“缓
34、”写别情依依,不忍离去;对仗相反相成、工稳巧妙。妙在借景抒情:描写了“鸣笛”“落日”“清歌”的典型送别之景,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及朋友间的惜别之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表明个人修养的语句是“_,_”。(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3)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_,_”的心声。解析:第(1)句中的“愠”易混,“乎”易漏写,第(2)句中的“谀
35、”较难写。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我国今年5月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试采可燃冰的成功,()。这些钻井平台每一座都比城堡还要大,人站在旁边得拼命仰起头才能望到顶,其中黄色的“蓝鲸1号”尤其_。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完成试采可燃冰的任务后,“蓝鲸1号”钻井平台目前正在这里进行维保。“蓝鲸1号”是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平台长117米,宽92.7米,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的足球场,从船底到顶端有37层楼那么高。在这座重达42 000吨的平台上
36、,集中了27 354台设备,40 000多根管路,这么一个_能够在海上高速行驶,还能“钻”到深海开采能源,实在令大家_。在抵御强风暴方面,“蓝鲸”具有超强的能力。今年夏天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期间,遇到了非常猛烈的海上风暴,最大风力达到12级。事实证明,这个大家伙果然_,经历风暴后,继续顺利完成了开采任务。“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深度:实现了最大作业水深3_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_240米的好成绩。这意味着对于“蓝鲸1号”来说,就算是“钻”到地球最深点也不在话下。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深度:达到了最大作业水深3 6
37、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 240米的好成绩。B“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深度:取得了最大作业水深3 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 240米的好成绩。C“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开采深度:实现了最大作业水深3 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 240米。D“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开采深度:取得了最大作业水深3 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 240米的好成绩。解析:选D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深度”缺少定语;二是搭配不当,“实现了”和“成绩”搭配不当。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承担开采任务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身上B全世界
38、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承担开采任务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身上C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承担开采任务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身上D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承担开采任务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身上解析:选C这句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应该采用兼语句式。另外用语要力求准确,“目光聚焦”不可说成“目光聚集”。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惹人注目庞然大物引以自豪不负众望B举世瞩目硕大无朋引以自豪不孚众望C惹人注目硕大无朋望洋兴叹不负众望D举世瞩目庞然大物望洋兴叹不孚众望解析:选A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举世瞩目: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文中只是
39、强调引人注意,选取“惹人注目”。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硕大无朋:大得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极大。文中是说“蓝琼1号”庞大,并无比较对象,选取“庞然大物”。引以自豪: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集体、个人所取得成就、荣誉而感到光荣、骄傲。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文中强调大家对“蓝鲸1号”感到自豪。不负众望: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抓住“负”“孚”之间的区别,选取“不负众望”。20下面是一封署名为“一名高三学生”的信,信中有五处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修改。(5分)尊敬的王教授、叶教授:您们
40、好!我认真审阅了两位发表在2019年3月21日西子晚报上的拙作高考政治热点分析后,获益匪浅。从此我在政治复习方面的方向和重点都更加明确了。不过我还有一点担心想向两位教授赐教:今年高考的文综试题会不会回避这些内容?专此,祝不断进步!一名高三学生2019年3月27日答案:将“您们”改为“你们”;将“审阅”改为“拜读”;将“拙作”改为“大作”;将“赐教”改为“讨教”;将“不断进步”改为“健康快乐”。21围绕“雨”这个话题,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句话。(6分)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_;_。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属
41、于续写式仿写题型,兼考诗词名句的默写和修辞。先明确仿写要求,题目要求围绕“雨”这个话题;后分析例句特点,例句为诗中的人物有诗句及其意境的句式结构;再选取恰当的内容表述,选择与例句相近的人物形象和诗词名句。注意不要出现常识和表达上的错误。答案:(示例)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建造房屋,往往要在屋顶上架构“栋梁”。“栋”,指屋子正中最高处的东西向横木;“梁”,是木结构屋架中专指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栋梁”,常用来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也比喻有非凡才能的人愿为祖
42、国付出。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写作提示无论作为建筑用材功能之“栋梁”,还是可用之才的象征之“栋梁”,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该作文题紧扣“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使考生对成才、担当重任进行思考。立意角度多元,层级鲜明,考生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写作空间。考生可写实物的“栋梁”,思考如何各得其用,发挥长处;可以写“栋梁”的时代变迁,探索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对其产生的影响;也可写个人如何成才,探讨成才背后的担当、使命作文可以说理、议论,也可以记叙、抒情、描写、说明。但是如果要想得高分,需要有对中国古代文化、当代发展等领域的知识积累,还要体现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写出时代感和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