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709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纸上。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答案】D【解析】【详解】我国较早种

2、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故A项和B项错误。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故C项错误。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河姆渡人,故D项正确。2.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答案】B【解析】【详解】“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

3、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其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3.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 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 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姿态C. 在诸多区域

4、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 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文明中心共存的特点,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考点:中华文明起源点评: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不断向前发展的独立文明体系,这一早就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文明特征。4.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据此

5、可知A. 西周早期天下观已经萌发产生B. 周成王时期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 分封制推动了国家的形成发展D. “何尊”代表青铜器最高技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迁都于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西周时期已经萌发产生了早期的天下观,故选A项;西周时期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分封制和青铜器技艺水平的高低,排除CD项。5.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A. 政权更替频繁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纣王罪

6、孽深重,商汤、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B符合;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政权更迭频繁,故A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 专制王权强大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 个人观念淡漠【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

7、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AB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排除;个人观念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7.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侧重体现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故AD错误。材料中孔

8、子的大意是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大意是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这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故选B。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武帝所采用,故C错误。【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与材料相关;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8.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 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 各国重

9、视兴修水利工程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知识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得到发展,它的根本原因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回答。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9.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惠文王继位,“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说话者代表的阶级(层)立场是( )A. 立功将士B. 富裕农民C. 新兴地主D. 没落贵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从材料的含义可知,此人对商鞅变法持反对态度,应是变法中受到打击的旧势力

10、即没落贵族。所以应选D。ABC都是变法的受益者,支持变法。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认识10.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见下图)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 经济繁荣B. 国家统一C. 文化统一D. 百姓安居乐业【答案】B【解析】【详解】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项正确;秦砖显然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故A项错误;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故C项错误;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故D项错误。11. 西汉桓宽盐铁论

11、记载:吴王专山泽之饶,海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这说明了当时A. 亟须遏制地方腐败势力的膨胀B. 专营专卖政策产生负面影响C. 盐铁专卖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D. 推行集权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题干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吴王垄断了富饶的自然资源,通过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收买人心,以提高个人的威望。个人威望提高了,叛逆朝廷之心就产生了。由此可见,材料的观点时希望能够在经济上实行集中管理,以杜绝地方专权或者叛乱的发生,故选D;从材料看,吴王不是地方腐败势力,故排除A;“吴王专山泽之饶”是个人垄断,而不是国家的专营,故排除BC。12. 据汉书记载

12、,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这说明A.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B. 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C. 文献资料不能还原历史事实D. 实物史料可弥补文献史料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详解】海昏侯墓发掘的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汉书属于文献史料,是二手史料,墓葬的挖掘论证了汉书记载史实的不足性,故D项正确;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价值没有可比性,故A项错误;文献史料也能还原历史的事实,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两种史料的相互印证性,不是说明所

13、有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故C项错误。13. 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B.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C. 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D. 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我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大都是前代地方行政层级的沿袭变革,故B正确;元朝的行省制下地方有较大自主权,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排

14、除D。14.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 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量北方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项错误;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腐朽的豪族并没有促成军阀割据,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

15、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国家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不符合史实。15.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 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 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 官吏的腐败贪污D. 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解析】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分配土地严重不均,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的腐败贪污,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

16、现各地的经济不平衡,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授田”属于均田制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实际授田数量极低的材料可以分析得出正确答案。16.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从“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

17、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南方喝茶的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无法体现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7.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外交,唐代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

18、位,外来文化只能说是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改变了,A项不能选;材料表明在唐代有外国的丝织品传入中国,并不能说明我国手工业衰落,技术落后,应该是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B、C不正确,A项材料未有体现;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标外)18.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 巩固了

19、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两税法不按人丁为收税的标准,使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与藩镇割据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两税法更简洁,排除C;根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可得出这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19. 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陈桥兵变B. 宋辽议和C. 宋金议和D. 偏安江南【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威虏”“静戎”“破虏”可知,这些名称具有明显的战争对抗

20、色彩,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处于战争状态;而改名之后的地名则出现和缓、安宁的特点,这种现象只有在宋辽议和后才会出现,故B正确;陈桥兵变是北宋建立的方式,A错误;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C与材料不符;偏安江南是南宋政权的特征,D错误。20.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答案】B【解析】【详解】宋朝实行重文抑武的统治策略,在打击武将权势的同时,其文化政策和知

21、识分子政策,推动了科技发展和文化昌盛,这说明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B项正确;科技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关系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宋朝文治与国家科技发展的关系,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决定科技发展,C项错误;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21. 东晋孙绰(chu)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 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B. 儒学社会地位相对稳固C. 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 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里面吸收儒家思想的“

22、光宗耀祖”、“忠孝和顺”等观念,体现出当时的儒学地位相对稳固,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佛教、道教思想的发展与儒学的关系,不是在强调儒学独尊的局面,A选项不符合题意;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材料信息无关,佛道挑战儒学正统与材料分析的佛教道教吸收儒家主张不符,CD两选项错误。22. 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A. 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B. 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C. 王安石变法的主观

23、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D. 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答案】D【解析】材料“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害民如此”反映了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变法无视民众负担,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故B错误;材料重点是反映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的问题,不是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故C错误。故选D。23. 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

24、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

25、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24. 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6次”、“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 玄奘西行B. 鉴真东渡C. 唐蕃和亲D. 唐蕃会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和尚鉴真在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在日本宣扬佛教和唐王朝的文化,并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故B项符合题意;玄奘西行与日本无关,排除A项;唐蕃和亲和唐蕃会盟反映的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民族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25.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

26、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材料主要反映了A. 元曲兴盛的原因与政府政策改变有关B. 商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元曲的地位C. 元曲反映社会现实,赢得人民的喜爱D. 科考功名的需要促使才子们的投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可得知元曲兴盛的原因与政府科举制中止有关,A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元曲反映社会现实,C错误。材料反映科举中止,D错误。26. 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A. 西汉瓷器开始大量出口B. 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C. 宋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D.

27、 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青花瓷代表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故D正确;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是在唐代,故A不正确;唐三彩是陶器,故B不正确;制瓷业进入彩瓷时期是在元代,故C不正确。27.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这表明,明朝内阁A. 内阁学士都是宰相B. 掌握实际决策权C. 成为最高行政机构D. 权力来源于皇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只备论思顾问”、“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等信息可以看出,内阁没有决策权力,阁臣的权力都是来源于皇帝,阁臣只是皇帝的秘

28、书顾问人员,故选D,排除B;内阁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顾问人员,没有法定地位,没有实际权力,因此内阁学士既不是宰相,内阁也不是最高行政机构,排除AC。28. “奏折制度的形成,既从决策程序上保证了皇帝对重大事务的独断地位,也从信息控制上防止了臣僚与皇权抗衡。”材料反映了奏折制度A. 滋生因循守旧的作风B. 导致行政效率低下C. 极大便利了君主专权D. 弱化对官员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奏折制度通过决策程序和信息控制,“保证了皇帝对重大事务的独断”,“防止了臣僚与皇权抗衡”等可知,材料反映了奏折制度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发展,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因循守旧”作风发展的信息,A选项错误。奏折

29、制度使皇帝控制了整个决策程序和信息,集权不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选项错误。奏折制度使得皇帝对重大事务和官员的控制加强了,D选项错误。29. 明清时期在传统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这反映了A.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 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C. 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 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量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可知,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活跃,C项正确;明清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没有放弃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

30、,没有涉及农产品面向市场的现象,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现象,没有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D项错误。30. 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A.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 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C. 生产分工更加细密D. 明代手工业者生活困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以得出当时苏州地区出现了雇佣关系,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故B正确;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工细密,故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没有体现手工业者生活困苦的信息,故D不正

31、确。31. 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盜。”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A. 破坏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B.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D. 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盜。”可以得出,所述为海禁政策的实施,破坏了经济发展,无法维持生计的沿海居民转为盗贼,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故C不正确;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32. 顾

32、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该思想A. 主张实行民主政治B.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C. 维护传统宗法伦理D. 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故D正确;民主政治是近代西方政治发展的趋向,与材料无关,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信息,故B不正确;材料批判的是君主专制,没有涉及维护宗法伦理的信息,故C不正确。33. 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下列属于明朝加强边疆治理举措的是A.

33、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B.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C. 设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地区D. 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为废行省,设三司,当时东北地区属于奴儿干都司,故C正确;宣政院管理西藏是在元朝,故A不正确;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是在元朝,故B不正确;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是在清朝,故D不正确。34. 瀛寰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徐继畲所编纂。全书共收录地图42幅,除大清国以及日本、朝鲜的地图以外,其余均按照西方地图临摹而成。这反映出当时A. 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 学术研究服务于政治的需要C. 中体西用观念被国人认可

34、D.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有所突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其余均按照西方地图临摹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瀛寰志略率先突破了早已根深蒂固的中华中心观和华夷观念,是当时中国较高水平的世界地理、历史著作,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瀛寰志略并非服务于政治,故排除B项;中体西用观念在此时还没有形成,故排除C项。35. “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讨粤匪檄)这反映出A. 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B. 列强侵略给中国带

35、来了严重危害C. 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D. 农民起义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运动会使“名教之奇变”,只要是读书人都不能袖手旁观,要共同讨伐太平天国,因此体现出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读书人必须要奋起反抗,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西方,排除B。材料与洋务无关,排除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36. 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A.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

36、军费。”B. “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C.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D. “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C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与以往两次鸦片战争要求商品输出相比,标志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C正确;A项是马关条约关于赔款的规定,但是赔款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A错误;B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规定,

37、割地属于政治侵略,破坏领土完整,与题干中“经济侵略”不符,故B错误;D项是马关条约关于日本要求增开通商口岸,但是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在此前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都有涉及,如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天津条约规定十口通商,因此不能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D错误。37.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 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 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D.

38、 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答案】A【解析】【详解】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与近代西方的司法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已向国际司法制度接轨,A正确;适应列强侵略需要不能说是时代需要,B排除;“由人治走向法治”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C排除;D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38.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

39、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各国文化,在当时具有先进性。但是他同时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他依然坚守封建制度和天朝上国思想,所以他的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排除;C项,“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排除;D项,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排除。39. 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而这一行为未受到清军的阻止。这说明A

40、. 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B. 英国殖民侵略准备充分C. 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D. 中英之间军事实力悬殊【答案】C【解析】【详解】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并不能说明清军实力不足,只能说明清政府近代海权观念的缺乏,故C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天朝上国的思想,故A项排除;根据“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可知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并不充分,故排除B项。40.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41、”的主要原因是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C.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世纪4060年代”这一时间可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被卷入到世界市场,中国成为了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因此与之相关的制造业有了充足的原料,“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故D项正确;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A;B项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C项是在甲午战后,排除C。第卷二、材料题(本题包括2小题,41题16分,42题24分,共40分)41.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42、,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材料二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

43、个理想的社会。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材料三 彼(郑子玄,此人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44、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的特点。【答案】(1)对策: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2)特点:日益具体化、通俗化、日常化、基层化。(3)特点:与理学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或异端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假,强调人的正常私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或与时俱进)【解析】(1)本题要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意思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主要措施有: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45、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2)本题结合材料关键词“通俗的儒学教化”“具体化、通俗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可以概括出答案。(3)本题结合材料三材料概括出特点:与理学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或异端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假,强调人的正常私欲。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本题开放性试题,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42.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

46、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

47、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秦始皇、刘邦在地方推行的措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宋元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混合体:郡国并行制。影响: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刘:地方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2)关系:

48、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解析】【详解】(1)做法:据材料“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可知,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混合体: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邓芳回答。刘:据材

49、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地方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等方面回答。(2)关系: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3)理解:据材料“从秦到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知,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