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7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678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7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7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7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7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7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7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7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7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十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0年2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确定将全国财政收支统一集中到中央;全国关税、盐税、工商税集中到中央,每日结算解交国库;各地贸易公司的资金、业务计划、商品调度由中央贸易部掌握。此做法()A有助于城乡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B致力于解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作了一定准备D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根据材料“全国财政收支统一集中到中央;全国关税、盐税、工商税集中到中央,每日结算解交国库;各地贸易公司的资金

2、、业务计划、商品调度由中央贸易部掌握”可知,这些措施有助于统一财经,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为1953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作了重要准备,故选C项;国家集中统一管理财经不利于城乡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排除A项;发展乡镇企业致力于解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D项。2下面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A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B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C号召群众积极参加工业化建设D反映了作者认同土地改革运动B材料漫画呈现了私有制下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间接表明只有联合起来实

3、行公有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彰显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故选B项;1953年中国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作者突出的是小农经济的弊端,而土地改革运动是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因此该漫画无法体现作者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认同,排除D项。3“一五”计划展开时,苏联专家为中国提供建议,在发展工业化时一定要注意农业问题,重工业一定要腾出份额生产农业机械和化肥,还要保证为农村人口提供足够的工业品,以带动城乡物资交流。根据建议,我国对“一五”计划作了一定的调整。这一调整()A丰富了经济资源配置手段B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均衡发展C解决了斯大林

4、模式的弊端D有利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D根据材料可知,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在发展工业化时一定要注意农业问题,因此我国对“一五”计划作了一定的调整,这一调整有利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选D项;市场和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材料中只涉及计划,未提到市场,排除A项;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三大产业,材料只涉及工业、农业,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4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调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这是因为这些措施()A有利于节约财政支出B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C有助于改善员工待遇 D缩小了工人收入差距B根据材料“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

5、调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可知,这些措施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减少工人的工资来节约财政支出,故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用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无法看出改善员工待遇,故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用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无法看出缩小了工人收入差距,故排除D项。5(2020无锡期中)20世纪50年代有这么一首民歌:“从南门到北门,进东门出西门,家家户户无闲人,昼忘食来夜忘寝:老人送砖砸石子,儿童就把缸渣寻,妇女在碾耐火土,壮年在砌高炉群,全市人民十几万,个个都是炼铁人。”该民歌反映

6、的历史事件()A推动三大改造的热烈进行B体现多快好省地建设要求C贯彻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D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全市人民十几万,个个都是炼铁人”可知,此历史事件为“大跃进”运动,反映出“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选D项;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与材料中“全市人民十几万,个个都是炼铁人”不符,排除B项;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的高潮,排除C项。

7、6(2020青岛质检)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缩影。1962年4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第三套人民币,纸币上的图案()A体现了文人画的艺术风格B标志着“一五”计划的完成C反映了工业化建设的成就D适应“大跃进”的时代需要C根据材料可知,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一五”计划的代表产物入选第三套人民币,这反映了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故选C项;人民币图案为写实主义,排除A项;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代表产物之一,没有标志着“一五”计划的完成,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的时间为19581960年,排除D项。7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再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

8、工人都实行统一分配,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和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的劳动体制。这样的做法旨在()A适应经济建设需要 B调动生产者积极性C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D实现资源合理配置A根据材料“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和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的劳动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源,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动,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以适应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是客观作用,不是最终目的,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再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未涉及其他就业群体,无法得出“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排除C项;根据材料“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的劳动体制”可知,这

9、不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排除D项。8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这一举措()A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B助推了当时中国科技成就的取得C掀起了“向科技进军”的热潮D促进了当时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B根据材料“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举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联,故选B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技进军

10、”的号召,故排除C项;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排除D项。9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由此高科技产业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退步,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对市场经济的相关提及,故排除C项。10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

11、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了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了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B题干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强化对新中国政权的认同,故选B项;普及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故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钻研,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高校院系的调整,故排除D项。111978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上述课程调整体现了(

12、)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成果B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影响D“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B由材料“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可以看出改后的名称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B项正确。12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D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

13、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传统道德仍占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并未体现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故C项错误;材料“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时代变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苏共十七大(1934年1月)要求近期内在农村实施综合技术教育,规定从193719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

14、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 700多万人。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19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19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9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摘编自曾天山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材料二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处于生息状态。1951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会议提出了“

15、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即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年的96%,骤减到1962年的42.6%。综上,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中央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摘编

16、自赵春伟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1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可得出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由材料一时间“19291937年”可得出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出计划性,新建学校增多,城市布局趋于合理等特点。第

17、(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围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国家建设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等方面回答。答案(1)目的: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特点:计划性;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等。(2)发展特点: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等。共同因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

18、;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五”计划成就(1957年与1952年比较)工农业总产值生产资料消费资料钢产量煤产量发电量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1957年比1952年增长(%)67.8210.083.0296.096.0166.024.819.026.0年均增长(%)10.925.412.959.219.233.24.53.74.71953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工业生产指数钢生铁原煤发电量中国18.031.725.214.421.6英国4.15.75.9下降9.1美国2.83.95.07.87.8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

19、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需要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确定论题角度。例如从表格中钢、煤、发电量的增长速度得出“一五”计划时期重工业成就巨大,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最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阐述:由于我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维护国防安全,尽快改变我国落后的工业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一五”计划期间,不仅国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这些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