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网络构建专题归纳一、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生产力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犁壁、犁评)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耕耙)耕作制度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生产方式基本模式为粗放经营(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集体耕作)、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兼有家庭纺织业土地所有制氏族公社公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夏、商、西周、春秋)、封建土地私有(战国以来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
2、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天灾人祸,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3特点(1)分散性。它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3)封闭性。个体小农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4)脆弱性。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
3、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造成了它的落后性。三、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有益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
4、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四、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
5、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
6、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五、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夜市和晓市,乡村中的草市等形成和发展。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
7、等。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六、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并有晓市、夜市出现。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关系密切,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布在江南地区。七、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1)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
8、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2手工业方面(1)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2)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思想文化(1)明清时期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小说作品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2)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5对
9、外关系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八、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点比较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不同点产生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大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的分布地区中国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西欧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并深入到农村不同点商业资本所起的作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两条途径,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发展环境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重商
10、主义的推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结果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瓦解了封建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同点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1416世纪,中国比西欧稍晚九、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1中国古代最初的货币中国的货币历史悠久。最初,人们使用珠、玉、龟、贝等充当商品交换的等价物。其中,尤以贝的使用广泛,流通时间长。请写出几个带有“贝”字旁的汉字,看看这些字的含义有哪些相通之处。字含义字含义字含义赎把贝买回来2.先秦铜铸币由于自然界中珠、玉、龟、贝数量不多且难自由切割,使其支付和流
11、通职能非常有限,随着商品生产的逐步发展,2000多年货币流通史中真正的主角铜铸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先秦时期流通的铜铸币大致分为三大体系,即刀币、布币和蚁鼻钱(一说圜钱)。3秦朝圆形方孔钱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货币定为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但多为赏赐之用,只有作为下币的铜钱才真正在社会上广为使用。秦钱为圆形方孔,重半两。这种圆形定量钱币的出现,开辟了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新纪元。此后,圆形方孔钱在中国通行了约2000年。4我国历代圆形方孔钱5宋代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6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白银自东汉以来,因其便于切割、铸造和携带,逐渐取代黄金在货币上的作用,到了明朝中叶以后,更加广泛地深入到流通领域。明朝白银以锭为主,铸成元宝形,重量从5两到50两不等。这种元宝银两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