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高考历史经济类热点专练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45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历史经济类热点专练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高考历史经济类热点专练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高考历史经济类热点专练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6年高考历史经济类热点专练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经济类热点专练卷一、选择题1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可见,“集约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是()A自给自足B广种薄收C集体耕作 D精耕细作2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耕作方法示意图。这一耕作方法始于()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明清3(2014湖州高三联考)“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

2、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4同治以后,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上海、南汇等地“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一”,江苏如皋、通州、海门也“一望皆棉花,并无杂树。”以前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普遍种植棉花了,“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兼植棉花。”造成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外国棉纺织业的普遍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业的产生、发展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适于种植棉花 棉花是列强从中国掠夺的唯一农产品A B C

3、 D5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6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公斤),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这是为了()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 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

4、和原料 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7(2014温州模拟)“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观点应当属于()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8孟子梁惠王上中说,小农一般只要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即可养“数口之家”。其宣扬的是()A回归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 B地主阶级以民为本的思想C儒家仁义孝悌等纲常礼教 D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优点9实现教育公平,对每一个学生成才、对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中国古代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下列图片与这位思想家有关的是()10(2014宁波质检)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

5、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C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11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12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

6、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C苏联农业集体化 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农业调整法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美为何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

7、言(1924年)材料二 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摘自毛泽东思想概论材料三(1)据材料一,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先后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走的道路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14幸福生活是人民的共同追求,但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并不一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饭素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

8、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材料二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以及佛教式的终极关怀,最终达到“大同”这一终极目标。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以“去苦求乐”作为其幸福理想得以实现的动力,把追求快乐、幸福看成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

9、未来,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幸福观的内涵。这种幸福观有什么积极意义?(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康有为的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图中反映了怎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 参考答案与详解:1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理解能力。材料中“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粮食生产,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是精耕细作。故选 D 。2选A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垄作法,该耕作

10、方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符合题意。3选C本题可用排除法。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始终是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可排除。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故排除D项。选C。4选B晚清时期,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因为西方列强为满足自身纺织工业的需要而大量从中国掠夺原材料,正确。另外中国民族工业主要是以纺织为主的轻工业,民族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植棉的扩大,正确。自然条件在植棉扩大前后是不变的,故与材料无关。棉花是列强从中国掠

11、夺的主要农产品而非唯一的,故排除。选B。5选C注意时间“大跃进期间”“1961年底”。结合所学知识,60年代,我国农村是人民公社体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开始,排除A、B、D三项,故选C。6选D本题考查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就是为了缓解和克服战时共产主义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7选C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题干材料大意: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人民难以治理。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8选B本题考查孟子“仁政”思想,关键是把握孟子思想的核心即民本、仁政,小农能养家糊口关键在于统治阶级

12、以民为本。孟子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故B项符合题意。9选B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实现教育公平”,从这个角度入手并结合所学,孔子最早在中国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故B项符合题意。10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外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能力。古希腊哲学家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到认识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作用。孔子等思想家主张仁爱,孟子主张仁政,由此可见,他们都是关注人和社会。故选A。11选D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根据关键信息“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可知,D项符合题意。12选D材料中西汉“常平仓”通过控制剩余粮食流通来控制粮食

13、价格,来实现粮食市场“平价”的目的。选项中只有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控制农业的生产来实现粮食价格的稳定(即平价)的思想与之一致。故选D。13解析:第(1)问“设想”依据材料一中的关键词句“定地价的法”“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可概括出“核定地价、涨价归公”;根据“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可概括出“耕者有其田”。第(2)问中“道路”依据“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看出是“农业合作化”;“实质”从“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看出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第(3)问中的“问题”综合(1)(2)

14、问看出是“农民与土地”问题。答案:(1)设想:核定地价,涨价归公;耕者有其田。(2)道路;互助合作的道路(或合作化道路)。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3)问题:农民与土地问题(或三农问题)。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人不同时期幸福观的理解能力。第(1)问从孔子的话中概括出内涵,他主张吃普通的饭,不富且贵,这种安贫乐道思想对人们追求适度的幸福有借鉴意义。第(2)问康有为的幸福观,从材料二逐条概括,主要是其带有近代色彩的幸福观;“原因”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第(3)问图表反映了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从20062008年呈增长趋势,“措施”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分析。

15、答案:(1)幸福观:就是生活上不追求物质享受,而要做到安贫乐道。积极意义:孔子安贫乐道的幸福观为后人追求恰当的、适度的幸福生活提供了价值指向。(2)改变:由复古到以追求进步为社会取向,由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仁政、德治到追求博爱或人权、自由、平等为政治理想,由安于贫寒、清心寡欲到追求生活快乐、物质享受为道德基础。其幸福观具有近代西方的价值观内涵和功利主义色彩。原因: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价值观的全面危机;近代工业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西学的传播。(3)信息: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均消费支出和增长速度稳步提高(或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努力:政治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上实行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推行双百方针,促进文艺繁荣。社会生活上关注民生,建设美丽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