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5)一、列强侵华与农民阶级的抗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3)影响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扩大在华利益。(2)过程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2)后期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
3、联合绞杀下失败。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洋务运动(1)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4、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2)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3)评价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早期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表现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壮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4.社会生活的变迁(
5、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著作影响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冲击了传统
6、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商战”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时段特征概览阶段特征表现政治上经济上社会生活上思想上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运动中创办
7、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考向一近代列强侵华特征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1特征(1)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侵略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3)20世纪三四十年代:
8、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美、日;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2关系(1)两次鸦片战争列强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2)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的八国联军侵华则是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列强瓜分世界的要求。综上所述,列强侵华的手段多样,但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相联的。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9、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请回答: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经济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这一“愿望”的实现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及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的影响。经济侵略过程可从打开中国大门商品输出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这一主线来回答。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相关所学知识来回答。答案侵略活动:鸦片战争后,西方
10、国家取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取得了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并打入中国内地市场;通过控制中国海关,发展外商在华企业,组织洋行经营对华贸易等,扩大商品输出。影响: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出现逆差,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考向二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1从革命史观看,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和开辟租界,把它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也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
11、标记。2从现代化史观看,通商口岸的开辟,客观上冲击着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较早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它成为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着带头作用。3从全球史观看,通商口岸的开放,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4从文明史观看,通商口岸开放,有利于中国接触西方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5从社会史观看,外国的生活方式、习惯、衣着、饮食首先传入,西方文明的社会习俗也较
12、早传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史观是史学研究的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包括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几种新史观请回答:(1)请任选材料中的两种史观,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一般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等,试以这种史学范式,各举一事件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进步。解题思路第(1)问任选两种史观,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说明。第(2)问注意近代前期的限制。答案(1)革命史观: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球史观:中国被迫卷入了
1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化史观:客观上使中国出现近代工业,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文明史观:中国的农耕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小农经济开始解体。(2)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考向三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洋务运动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也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1)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4、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2)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问题探究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史观解读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
15、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文明史观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全球史观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形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请回答: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不同史观的侧重点不同。如若运用、两种史观对洋务运动作出评价,哪种史观评价较高,哪种史观评价较低?为什么?解题思
16、路用不同的尺度衡量同一个事件,得出不同的结论。从革命史观看,洋务运动旨在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现代化史观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答案革命史观评价较低。因为洋务运动是一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不是革命。现代化史观评价较高。因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等事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不能正确阐明判断理由不得分)考向四中国与西方近代化的比较项目西方中国领导力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创(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较晚)起步方式一般由轻工业开始,继而发展重工业,在民用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军事工业先有重工业再有轻工业,先有军事工业再有民
17、用工业。(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基础一般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到资本主义基本依靠国家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随着社会条件的成熟出现民用企业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我个人以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唯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然而问题却在于,一旦有了某个文明早着先鞭,率先进入了近代化,则别的文明也必将步它的后尘步入近代化。近代化是唯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辨。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代化过程中的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与西方近代化进
18、程相比,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答案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入侵下被迫进行的;中国近代化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或:肩负着民族解放和近代化的双重任务);中国近代化先器物后制度再思想。通史排查真题对点知识点一两次鸦片战争1(2014江苏高考)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材料信息“厦门、宁波、上海、福州、香港”“赏借”辨别选项A:应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B:由“赏借”可体现;C:是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的;D:未捍卫领土主权完整。答案B2(20
19、13北京高考)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关键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国”史实依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只对英法两国进行军费赔偿;划定使馆区是辛丑条约的规定;在华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是天津条约的规定。答案D知识点二中日甲午战争3(2014山东高考)“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
20、”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材料信息材料中“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信息说明为甲午战争后。答案D知识点三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4(2014山东高考)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关键信息“19世纪60年代”“番舶来银百万计”“家家置纺车”辨别选项A:甲午战后;B:材料未体现开埠
21、通商;C:中国对外贸易此时仍为入超。答案D5(2014大纲全国高考)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理解材料此人主张政府应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调动知识中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C6(2014安徽高考)“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
2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 B C D材料信息“欧战起后,获利甚厚迨欧战告终一蹶不振”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国人均争相投资”商人投资规模过度答案B知识点四西学东渐思潮7(2014北京高考)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辨别选项A:主要介绍西方历史、地理;B:“西业”“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
23、议制度;C: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应是康梁维新思想。答案B8(2013广东高考,节选)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
24、的哪一思想的发展?(2)刘锡鸿与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材料分析刘锡鸿是顽固派,郭嵩焘是维新派。答案(1)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模块排查1政治模块题组1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
25、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理解题意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说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无知。答案A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借助神权重建
26、等级秩序D增强核心领导层的凝聚力调动知识太平天国本质上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它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性质的政权。答案C3右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南京条约之后B北京条约之后C马关条约之后D辛丑条约之后主要依据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C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影响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
27、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辨别选项B项应是辛丑条约的影响;C项应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答案A模块排查2经济模块题组5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材料信息“1847年”“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辨别选项A、C两项反映的是表象;D项表述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答案B 6亨廷顿在文明的冲
28、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中国的洋务派选择的是哪种方式()A第一种 B第二种C第三种 D三种都不是理解题意材料中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分别是指技术和文化制度。主要依据洋务运动只是接受了技术,而反对西方文化制度。答案C7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
29、现象是()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C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史实依据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列强入侵、洋务运动的诱导和外商企业刺激的结果。答案B8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材料信息“音信无闻,买卖常有阻滞”“贵乎信息流通”答案D模块排查3文化模块题组9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
30、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提出“工商皆本”思想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主张辨别选项A项不符合民族危机下激发的思想;B项符合民族危机下的“最初觉醒”;C、D两项不符合“最初”。答案B10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上()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D指出“中体西用”
31、思想的缺陷理解题意材料的主旨肯定了“中体”为“西学”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答案C11下表为不同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翻译著作变化情况统计表:时间译著总计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宗教类18101850795种3%3%86%18501899567种30%40%8%10%3.5%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的影响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C洋务运动的推动D在华宗教势力衰退材料信息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占有很大比重答案C12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A社会上层未能警
32、醒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D士大夫醉生梦死材料信息“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答案A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是东西文明的首次碰撞B外来文明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遇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答案C解析A项“首次”说法与史实不符;西方列强的入侵会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不利因素,但
33、“阻碍”一说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B项排除;由“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关键信息分析,并整体感知,C项是对材料观点的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是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D项说法错误。2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在圆明园大劫难一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假如英法联军的远征根本没有发生,从而使本书失去存在的理由,那该多好啊。”该著作出版时,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致信布立赛说:“我欣慰地看到,一位法国作家为澄清我们共同历史上的片断作出了贡献。”从中可见,作者()痛感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痛斥英法两国殖民军极其可耻迎合了政府否认圆明园劫难历史的态度希望他的书能够增强“记忆责任”
34、A只有一项正确 B只有一项不正确C全部正确 D全不正确答案B解析布立赛此著表明其对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这座曾经人类文明的宝库感到羞愧,对祖辈们在中国所干的那些不光彩的事情感到羞愧。希拉克的致信表明其认为历史不应被选择性忘记。只有不符合史实。3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B便于传播,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歌谣对太平天国
35、爆发时的历史有比较客观的叙述,特别是对清政府统治腐败的不满,表达了推翻其统治的要求。4清史编年载:甲午年十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后,断难依允!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A日本想尽快结束战争B英国力图压制日本C英国建议牺牲朝鲜D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答案D解析题干中中英围绕中日议和在赔兵费上产生了分歧,李鸿章表达了不愿意赔款的态度,故选D项。5(2014重庆高考)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
36、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一是时间“1876年”;二是李鸿章的身份(“中方谈判首脑”)和所属阶级、派别;三是材料的内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对外国的侵略,因此A、B两项错误;从材料中李鸿章的回应可知C项错误,D项正确。6下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对此认
37、识正确的是()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A BC D答案B解析观察坐标图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洋行的数目在19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迅速增长。洋行的设立,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正确;洋行是外国人设立的,日益腐朽的清政府不能够对外贸进行控制,排除。B项正确。7柏杨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拳击手套”主要是指西方的()A先进制度 B先进技术C
38、先进思想 D生活方式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老拳师”没有看到对手各方面均强于自己,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拳击手套”,因此也希望拥有漂亮的“拳击手套”。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未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先进思想和西方的生活方式。故选B。8(2014浙江高考)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答案A解析“师夷长技”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指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不
39、符合题意;“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一个部分,不符合清末官员的信息,D项排除。9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C清末国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均发生较大变化D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时间可以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主要说明了近代国人开始大量的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故选C项。10(201
40、4天津高考)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答案D解析考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依据所学可知,“开始开眼看世界”是鸦片战争后,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坚持“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普遍接受西式教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中李鸿章所询问的正是当时西方的先进科技成就。故应选D。11王韬提出“官办不如商办”的口号,痛斥洋务派垄断新式企业的行为,主张兴办一切企业都必
41、须“独任商民勿加官督二字,商之必可以办,官之必不可以督”。上述材料表明王韬()A反对兴办洋务派企业B主张自由创办民族企业C反对官民合资办企业D反对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官办不如商办”“商之必可以办,官之必不可以督”可以明确判断出王韬的主张。12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B社会观念的进步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二十年前,没有人乐于出
42、钱购买股票,而二十年后,人们乐于购买股票,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进步。故选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说:“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
43、们在确定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矛盾心理。在他们看来,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是西学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在试图弄懂西学的意思时,最初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的概念,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不过这种说法具有心理意义,因为它便于中国实行现代化,而不致丧失其文化特性。尽管其效力令人怀疑,但它象征着中国对西方的矛盾态度。(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三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正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
44、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葛兆先中国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指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4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们”进行了怎样的探索?(4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95年成为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后来出现的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对中国经济、政
45、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4)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答案(1)不知道军事失败的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原料;没有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实质性危害。(2)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4)从“自信从容”到“紧张焦虑”(或从妄自尊大到矛盾心理再到惊慌茫然)。拓宽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新视角);便于深刻理解历史变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鸦片战争时期人们的思想愚昧
46、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影响等方面归纳。第(2)问从洋务运动的实质特点等方面归纳。第(3)问从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影响等方面归纳原因;从近代化角度分析其影响。第(4)问根据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分析中国人心态的变化;从史学研究角度说明影响。14幸福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什么是幸福?达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中西方思想家众说纷纭,形成了不同的幸福观,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心理和生活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非常重视对义利、理欲、苦乐、荣辱等幸福观的探讨。孟子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认为:“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召福也,行有召
47、辱也”,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利。其中,“多子多福”和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的幸福观与中国儒家的幸福观更为接近,他们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美德,就决不会有幸福,幸福在于善行。材料二近代中西方的幸福观在近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日趋多样化,有人把国家的独立富强当作终身幸福而奋斗。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些思想家以批判三纲、提倡自由、平等为前提,逐步形成了注重利群且倾向合理利己的求乐免苦幸福观。1
48、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欧洲,功利主义流行,“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材料一表明古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呈现出重义利、理欲、苦乐、荣辱和突出家族观念等特点,你认为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
49、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践行“求乐免苦幸福观”和实现民生幸福方面,各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些构想并没有真正实现民生幸福,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概括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重视道德修养。原因: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度和观念的制约。(2)构想: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人人平等和绝对平均的理想天国(或颁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根本原因: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3)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和个人都
50、陷入生存的危机(或民族危机严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西方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西方的幸福观都涉及到“德”,幸福观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影响古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因素:经济上是小农经济;政治上是宗法分封制;思想上是儒家思想。第(2)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构想主要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上,辛亥革命的构想主要表现在民生主义方面,没有实现的根源在于时代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3)问,近代中西方幸福观的改变原因需要从各自的时代变化出发,结合近代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具体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