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 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诵课文,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必修 2 散文单元第二篇,它是现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
2、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 以应适时对作者情况和背景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 情。要注意课文文眼,即“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一些优美的语句、精 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 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春等 散文,高中又学过了荷塘月色,感受过散文的语
3、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 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也就是所谓5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各类散文作品的 能力。【教学方法】1、移情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 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2、诵读法。“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 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3、合作探究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
4、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 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朗读感知、把握文章的结构。第 2 课时:探究文本,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 这首小令通过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的思归之情。 那么大家能否再举出一些关于秋的诗句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壮丽的湘江秋景图)“风急天高猿
5、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 甫读到的是苍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读到的是冷清、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 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 ,风情万种。丹桂飘香,秋菊傲霜,秋有味;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都的秋,看看秋之于作者, 又有怎样的秋色、秋声 、秋味?二、探究文本(一)破题感知提问: “故都”当时叫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所谓故
6、都的秋也是北平的秋,那么你觉得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 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 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 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所以故都二字点出了北平的人文内涵,而“秋”是作者笔 下的自然景观。因此标题,既体现了人文景观又体现了自然景观。(二)分析选材视点1、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浓厚的故都情结,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一二自然段,看看哪 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浓厚的故都情结(生齐读)明确:我的不远万
7、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 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2、提问:作者不远万里的目的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回答:尝秋味3、那么是怎样的“秋味”让作者如此的着迷呢?这个秋味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清,净,悲凉。4、为了表现这个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点?明确:段牵牛花,段槐树,段秋蝉,10 段秋雨,11 段果树。(三)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问:现在我们具体来看 311 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具体表现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的, 下面请“我为学校添光彩”主题演讲的冠军黄伟同学朗诵 311 段,其他同学边听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
8、的物名,现在请大家随黄伟同学的朗诵一道去神游故都,也去饱尝故都的秋味。(不愧是演讲比赛的第一名!黄伟同学的朗读低沉舒缓,非常契合作者笔下的秋“清、静、 悲凉”的意境。)1.观秋色(1) 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 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2) 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3) 面对这么多的冷色,作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自然会产生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故都的秋的“清”。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 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
9、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色彩的角度也就是视觉的角度,作者以眼前所见表现心中所感。那么除了视觉的角度,本文 还有什么角度?明确:听觉(4) 那么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倾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 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互答声。(5) 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举例:“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3.品秋味(1) 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青天下,连鸽子飞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冷清、寂静的秋天里,心 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悲凉。这“悲凉
10、”就是故都的秋味。(2)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只字不提,偏 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明确:这和作者经历有关。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1934 年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全国上下笼罩着白色恐怖。作者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了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所以选择这些景物的目的,恐怕是借此抒发生命的悲苦、家国的忧思。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这些景物正暗合了此时的心情。三、课堂小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对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展 开描
11、绘,并以此抒发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为了留住故都的秋作者甚至 “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表现了浓厚的故都情结。郁达夫还将个人的不幸、政局的动荡都融 入到这故都的秋的描绘中,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思。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寻觅与追寻,这种寻觅与追 逐将永无止尽结束语二:故都的秋是一首好诗,反复吟唱,更感悟其神韵高妙;故都的秋是一幅好画,多方观赏,愈领略其意蕴深远;故都的秋是一碗香茗,细细品尝,更体味其清醇可口;故都的秋是一杯佳酿,慢慢啜饮,愈享受其清香醉人。 四、拓展练习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试着仿其格式(也可以自由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故 都的秋景连缀成诗,过一把当诗人的瘾,但要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参考: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