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1371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0页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5章 第1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章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第 1 节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能力层级:B级,理解;C级,分析综合;E级,鉴赏评价。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医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等领域内出现的新的理论、新的发明、新的技术,以说明为主,属说明文范畴。精解 考 点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考古学等。从选文来看,高考中的社科文往往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涵养,其内容覆盖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法、绘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乐、教育诸方面,涉及

2、学科门类齐全。但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现一定的见解和主张。精解 考 点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理解词句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1.理解词句主要考查对文章中重要的概念(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对概念(词语)的理解一般是选出最全面准确(或错误)的一项,对句子的理解一般是选出与原文意思一致(或不一致)的一项。精解 考 点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主要考查对从文中抽取的有关信息或对在原文基础上改换的说法进行正误判断。一般是要求选出以下理解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推断信息根据原文有关内容加以推断,获取信息,一般是

3、要求考生选出推断正确或错误的一项。精解 考 点(2010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揭秘 命 题命题角度理解词句书画装裱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工艺。至迟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很大发展,产生了挂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历史非常短暂,揭秘 命 题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就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

4、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置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揭秘 命 题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揭秘 命 题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5、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装裱样式更加完备,挂轴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揭秘 命 题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

6、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揭秘 命 题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揭秘 命 题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B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使书画装裱材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C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D统治者的重视促进了宋明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命

7、题角度理解词句A揭秘 命 题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可参见文章第二段的开头可知虽是“还并不完善”,但文章并没有论及“发展迟缓”的问题。B.此项表述可在文章第三段内容中找到依据。C.表述可在文章首段和第四段中找到依据。D.表述可在文章第三、四段中找到依据。故本题答案为A项。解析(2010重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揭秘 命 题命题角度理解词句枝蔓状城市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将既不会是奴隶社会的“城堡式”城市,也不会是封建社会的“城池式”城市,当然也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高楼耸立的中心化城市相区别。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即便是眼下北京绞尽脑汁建造起

8、来的多层环状结构也将大不适应。中心化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揭秘 命 题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揭秘 命 题现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许多边缘城市,就属于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中

9、心化城市逐渐演变为主城市和边缘城市。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城市的边缘化,就是城市由中心向四周的蔓延与扩展,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地区。这里,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也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揭秘 命 题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铁道、地铁、高速公路、航空路线等组成的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这种城市的边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今天的美国就已经形成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它们还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通过原

10、料网、生产网、销售网、消费网、信息网和电脑网的连接而延伸到整个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城市。揭秘 命 题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城市。B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C彻底打散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利用各种网络相互连接的城市。D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命题角度理解词句B揭秘 命 题解析:B。参见第二段末尾处文字可知,“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的是“市区”,而非“枝蔓状城市”。A项可在首段文字中找到依据。C项在第二段末句中可找到依据。D项可在第三段文字中找到依

11、据。(200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命题角度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揭秘 命 题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揭秘 命 题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揭秘 命 题“王”字

12、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揭秘 命 题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弧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

13、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揭秘 命 题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揭秘 命 题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揭秘 命 题但这一切距

14、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揭秘 命 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命题角度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D考查对作者

15、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以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解题时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仔细地通读全文。结合重点词语、重点句子仔细推敲,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观点。D项“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错。解析揭秘 命 题原文在第三段:“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另外,前后分句也没有因果关系,并不因为拥有斧钺,所以才用“王”字表示军事首领。该项曲解文意且强加因果。解析揭秘 命 题揭秘 命 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

16、”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命题角度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时应先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仔细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进行判断。要注意命题者往往不会直接取用文中的某一句话,而是整合相关的几句话。这些内容往

17、往隶属于不同的句子(句群)或段落。解析揭秘 命 题B项信息源在第三段:“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说法过于绝对,属于以偏概全;“最高统治者”不等于“军事首领”,且两处均属于无中生有。解析揭秘 命 题(200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命题角度推断信息揭秘 命 题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

18、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揭秘 命 题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揭秘 命 题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

19、了记录简 捷,携 带 方 便。作 为 官 方 发 表 的 文 书 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揭秘 命 题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揭秘 命 题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

20、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揭秘 命 题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揭秘 命 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作“经”。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命题角度推断信息C揭秘 命 题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进行推断。推断题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依据,要防止无中生有、范围失当、张冠李戴、逆推不合文意、强加因果、混淆已然和未然等。C项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